《2015年高中語文 第四單元 第15課 離騷(節(jié)選)導(dǎo)學(xué)案 粵教版必修1》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2015年高中語文 第四單元 第15課 離騷(節(jié)選)導(dǎo)學(xué)案 粵教版必修1(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離騷(節(jié)選) 導(dǎo)學(xué)案
作者簡介
屈原——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屈原(約前340-約前278),戰(zhàn)國楚詩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戰(zhàn)國時楚國貴族。戰(zhàn)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初輔佐懷王,做過左徒、三閭大夫,學(xué)識淵博,主張彰明法度,舉賢授能,聯(lián)齊抗秦。后被讒去職,頃襄王時被放逐,流連于沅湘流域。都城郢被秦兵攻破后,他既無力挽救楚國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無法實現(xiàn),遂投汨羅江自盡。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20世紀,曾被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廣泛紀念。他創(chuàng)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chuàng)了“香草美人”的傳
2、統(tǒng)。
識記知識必備
一、通假字
(1)肇錫余以嘉名 通“賜”,譯為“賜給”
(2)扈江離與辟芷兮 通“僻”,譯為“幽僻,荒遠”
(3)來吾道夫先路 同“導(dǎo)”,譯為“引導(dǎo)”
(4)指九天以為正兮 通“證”,譯為“作證”
二、古今異義
(1)彼堯舜之耿介兮
古義:光明正大 今義:正直不阿
(2)昔三后之純粹兮
古義:沒有雜質(zhì),比喻品德純正、完美
今義:副詞,表示判斷、結(jié)論的不容置疑,多跟“是”連用
(3)夫唯捷徑以窘步
古義:邪出的小路
今義:近路,比喻能較快地達到目的的巧妙手段或辦法
(4)紉秋蘭以為佩
古義:以
3、之為,把……當做
今義:認為
(5)恐美人之遲暮
古義:有才德和有作為的人
今義:美麗的人
三、一詞多義
(一)實詞
(1)修
(2)道
(3)度
(4)重
(二)虛詞
(1)何
(2)以
(3)固
(4)故
四、詞類活用
(一)名詞活用
1.名詞作動詞
(1)名余曰正則兮 取名
(2)字余曰靈均 取表字
2.名詞作狀語
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在早上;在傍晚
(二)動詞活用
動詞作名詞
紉秋蘭以為佩 古人佩帶在身邊的飾品
(三)形容詞活用
1.形容詞用作名詞
(1)不撫壯而棄穢兮 污
4、穢的東西
(2)紛吾既有此內(nèi)美兮 美德
2.形容詞作動詞
雜申椒與菌桂兮 雜聚
3.意動用法
余既不難夫離別兮 以……為難事
五、文言句式
(一)倒裝句
1.賓語前置
恐年歲之不吾與(“不吾與”應(yīng)為“不與吾”)
2.狀語后置
肇錫余以嘉名(現(xiàn)代漢語語序:肇以嘉名錫余)
(二)省略句
(1)指九天以(之)為正兮(省略賓語)
(2)紉秋蘭以(之)為佩(省略賓語)
文本層析
賞形象
1.詩中表現(xiàn)出了詩人什么形象?
提示:純潔高大、一身正氣;忠君愛國、憂國憂民。
賞語言
2.“紛吾既有此內(nèi)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句有什么作用?
提示:承上啟下,敘
5、述自己已具內(nèi)在美德,而且具有優(yōu)秀才能。
3.課文中大量運用語氣助詞“兮”,其作用是什么?
提示:“兮”是有濃厚的楚國地方色彩的語氣詞,它在詩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盡一樣。用在句中,表語音的延長;用在句間,表語意未盡,待下句補充;用在句尾,表感嘆意味。就課文來看,“兮”均用在句間,表示語意未完,等待下句補充。
賞技巧
4.作者為什么喜歡江離、辟芷、秋蘭等香草?這里用了詩歌的什么表現(xiàn)手法?
提示:因為這些香草是美好事物的象征,追求它們也是追求品德的高尚;另外,還可以把它們比喻為賢臣,表明作者希望培養(yǎng)和團結(jié)一批賢人,為楚國的振興服務(wù)。這是運用了“比”的表現(xiàn)手法。
5.“唯草木之零落兮,
6、恐美人之遲暮”用了什么手法?試加以簡析。
提示:用了“比”和“興”的手法。由草木的凋零引出有才德有作為的人(或指楚王)的衰老,這是“興”;將有才德有作為的人(或指楚王)比作美人,這是“比”。
6.“彼堯舜之耿介兮……夫唯捷徑以窘步”用了什么寫法?表達效果如何?
提示:運用了對比。堯舜遵循正道,找到治國的正確道路,桀紂猖狂放肆,治國舉步維艱。更加突出了走正道的重要性,從而警醒楚王,給他提供取舍的參照。
賞內(nèi)容
7.前四句中,作者為什么要強調(diào)自己出身的高貴和正統(tǒng)?
提示:表明自己對振興楚國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8.詩人的出生年月日有什么特別之處?詩人對此十分自豪,隱含著一種什么意思?
7、
提示:寅年、寅月、寅日生,十分巧合奇特,詩人強調(diào)這一點隱含著出生不平凡,因而必將有一番作為的意思,也就是“天將降大任于是人”的意思。
9.“唯夫黨人之偷樂兮……及前王之踵武”一組句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達了作者對小人誤國的痛恨和忠君報國、永不放棄的精神。
10.作者在這首詩中表現(xiàn)了什么樣的復(fù)雜感情?
提示:對小人當?shù)赖膽崙?,對國君不理解自己的悲憤,以及熱愛祖國、堅持真理的?zhí)著。
應(yīng)用體驗之旅
(時間:40分鐘 滿分:59分)
一、基礎(chǔ)鞏固(25分)
1.下列加點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苗裔(yì) 攝提(shè) 搴
8、阰(bǐ) 皇輿(yú)
B.宿莽(sù) 騏驥(jì) 馳騁(chěng) 孟陬(zhōu)
C.庚寅(yín) 猖披(pī) 謇謇(jiǎn) 純粹(chuì)
D.踵武(zhǒng) 申椒(jiāo) 蕙茝(chǎi) 險隘(ài)
解析:A項,“阰”讀音“pí”;B項,“陬”讀音“zōu”;C項,“粹”讀音“cuì”。
答案:D
2.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解釋全都不正確的一組是(3分)( )
①唯庚寅吾以降(降生,出生)?、诿?名字)余曰正則兮 ③朝搴(摘取)阰之木蘭兮?、芟?采摘)洲之宿莽?、萑赵潞?疏忽)其不淹兮
9、?、薏粨?把握)壯而棄穢兮 ⑦何桀紂之猖披(猖狂放肆)兮?、喾蛭ń輳?便捷的小路)以窘步?、峒扒巴踔辔?足跡)
A.①⑤⑨ B.②④⑧
C.②⑤⑧ D.③⑥⑦
解析:②“名”是取名;⑤“忽”意為迅速,過得很快的樣子;⑧“捷徑”是邪路。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
A.①又重之以修能?、诼酚拿烈噪U隘
B.①夕攬洲之宿莽 ②豈余身之憚殃兮
C.①既遵道而得路 ②羌中道而改路
D.①豈維紉夫蕙茝 ②唯夫黨人之偷樂兮
解析: A項,以:介詞,拿、把/連詞,而且;B項,之:結(jié)構(gòu)助詞,的/取消句子獨立性;
10、C項,而:順承連詞/表轉(zhuǎn)折。
答案:D
4.從詞類活用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用法,與例句中加點的詞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3分)( )
例句:名余曰正則兮
A.紉秋蘭以為佩 B.字余曰靈均
C.雜申椒與菌桂兮 D.不撫壯而棄穢兮
解析:例句與B項均為名詞作動詞。A項,動詞作名詞;C項,形容詞作動詞;D項,形容詞作名詞。
答案:B
5.下列各句對本課中第1、2段內(nèi)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詩的前六句詩人自述了家世、出生年月和名字的由來,表現(xiàn)了詩人貴族出身的優(yōu)越感和責任感。
B.“扈江離”“紉秋蘭”“朝搴”“夕攬”等比喻,寫出了詩人一生追求美
11、好事物、提高自身修養(yǎng)的品行。
C.第八句寫詩人深感時不我待,借以慨嘆時光飛逝,引出對國家前途的憂慮,表達了積極進取的生活態(tài)度。
D.最后六句用“美人”比喻詩人自己,用“乘騏驥”比喻追求和實現(xiàn)美好的政治理想。
解析:“美人”指的是“有才德和有作為的人。一說指楚懷王”。
答案:D
6.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2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2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修之故也。(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流年似水我好像趕不上呀,年歲無情恐怕不會等待我。
(2)那堯舜是多
14、么光明正大啊,他們順著治國的正確方向,已經(jīng)走上了正確途徑。
(3)(我)匆忙地在你前后奔走效力,為的是輔助你趕上先王的足跡。
(4)我敢手指蒼天讓它給我作證,我一切都是為了君王的緣故。
二、閱讀鑒賞(2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7~11題。
屈原廟賦
蘇 軾
浮扁舟以適楚兮,過屈原之遺宮。覽江上之重山兮,曰惟 ①子之故鄉(xiāng)。伊②昔放逐兮,渡江濤而南遷。去家千里兮,生無所歸而死無以為墳。悲夫!人固有一死兮,處死③之為難。徘徊江上欲去而未決兮,俯千仞之驚湍④。賦《懷沙》以自傷兮,嗟子獨何以為心。忽終章之慘烈兮,逝⑤將去此而沉吟⑥。
“吾豈不能高舉而遠游兮,又豈不能退默⑦而深居?獨
15、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爭而強諫兮,死猶冀其感發(fā)而改行。茍宗國之顛覆兮,吾亦獨何愛于久生。托江神以告冤兮,馮夷(傳說中的黃河之神,即河伯)教之以上訴。歷九關(guān)⑧而見帝兮,帝亦悲傷而不能救。懷瑾佩蘭而無所歸兮,獨煢煢乎中浦⑨。”
峽山高兮崔嵬,故居廢兮行人哀。子孫散兮安在?況復(fù)見兮高臺。自子之逝今千載兮,世愈狹而難存。賢者畏譏而改度兮,隨俗變化,斫方以為圓。黽勉于亂世而不能去兮,又或為之臣佐。變丹青于玉瑩兮,彼乃謂子為非智。
“惟高節(jié)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與。違國去俗死而不顧兮,豈不足免于后世?”
嗚呼!君子之道,豈必全兮。全身遠害,亦或然兮。嗟子區(qū)區(qū),獨為其難兮。雖不適
16、中,要⑩以為賢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注] ①曰惟:句首語氣助詞。②伊:助詞。③處死:處理死的方式。④驚湍:驚人的急流。⑤逝:發(fā)語詞。⑥沉吟:猶豫不決。⑦退默:引退隱居。⑧九關(guān):九重天門。⑨中浦:水濱。⑩要:總結(jié)。
7.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浮扁舟以適楚兮 適:到
B.去家千里兮 去:離開
C.又或為之臣佐 佐:輔佐
D.黽勉于亂世而不能去兮 勉:鼓勵
解析:D項,勉:努力。
答案:D
8.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3分)( )
A. B.
C. D.
解析:C項中的兩個“之”都用在主謂之間
17、,取消句子的獨立性;A項為連詞“來”和介詞“把”;B項為助詞和語氣副詞,表反問語氣;D項,為連詞,分別表轉(zhuǎn)折和修飾。
答案:C
9.下列句子的句式結(jié)構(gòu)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3分)( )
A.子孫散兮安在 B.宜夫人之不吾與
C.曰惟子之故鄉(xiāng) D.句讀之不知
解析:C項為判斷句,A、B、D三項為賓語前置。
答案:C
10.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蘇軾的《屈原廟賦》是采取“騷體賦”的形式寫成的,是為了紀念“騷體賦”的創(chuàng)始人屈原,其詞氣與屈原有暗合之處。
B.本賦敘事、議論、抒情相結(jié)合,敘寫了江峽的崔嵬山峰、峭壁驚
18、湍、江畔荒涼寂寞的屈原故居和屈原徘徊江上、怨慕楚王、思念故國的矛盾心情。抒發(fā)了作者追慕屈原高潔的人品,渴望匡時濟世的情感。
C.蘇軾認為在艱難的人生旅途中,要同邪惡勢力巧妙靈活地周旋,勸誡世人不要像屈原那樣為保全生命而遠離禍害。
D.本文同《離騷》一樣,大量運用句尾助詞“兮”字,使文章唱嘆有致,哀婉纏綿而又悲壯遒勁,讀來使人有蕩氣回腸之感。
解析:C項,“勸誡世人不要像屈原那樣為保全生命而遠離禍害”說法錯誤,應(yīng)是“哀嘆孤獨的個人面對社會壓力和人生必死的脆弱性,也是他流放后的理性思索”。
答案:C
11.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生既不能力爭而強諫兮,死猶冀其
19、感發(fā)而改行。(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懷瑾佩蘭而無所歸兮,獨煢煢乎中浦。(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賢者畏譏而改度兮,隨俗變化,斫方以為圓。(4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生前既不能奮力爭辯直諫忠言,死后仍期望君王受到感發(fā)改變行為。
(2)我懷揣美玉、身佩香草而無處容身,只能在水濱孤獨憂傷。
(3)賢良的人憂讒畏譏而改變做人的準則,隨世俗之風順應(yīng)變化,摒棄方正而使它變成圓滑。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