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歷史 母題題源系列 專題02 古代中國的經濟(含解析)》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年高考歷史 母題題源系列 專題02 古代中國的經濟(含解析)(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專題02 古代中國的經濟
【母題來源一】2019年新課標全國卷Ⅰ
【母題題文】明中后期,大運河流經的東昌府是山東最重要的棉花產區(qū),所產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攬,沿運河運至江南,而后返銷棉布。這一現象產生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方式的變革
B.土地制度的調整
C.貨幣制度的改變
D.地區(qū)經濟的差異
【答案】D
【試題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山東是棉花的主要種植地,江南商人將山東棉花運回江南,再運來棉布,說明江南地區(qū)是棉紡織的再加工地區(qū),其紡織手工業(yè)較為發(fā)達。由此可知,江南地區(qū)和山東地區(qū)的生產內容不同,地區(qū)分工不同,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存在差異。故選D。大運河是其共同的交通方式,交通
2、方式沒有變革或差異,排除A項;明朝土地稅收制度有一定調整,但對此影響不大,排除B項;貨幣制度的變化對該現象不起主導作用,排除C項。
【命題意圖】本題通過明朝中后期北方運河主要生產原料和南方主要生產成品這一史實考查南北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差異性,考查學生對明朝商品經濟發(fā)展的認識。
【考查素養(yǎng)】本題考查歷史解釋、時空觀念等 絡
B.生產專業(yè)化程度提高
C.生產地域性分工的加強
D.對全國性市場的依賴
【答案】D
【解析】從常熟布“行貿于齊魯之境者常什六”,河北“減少向江南購買棉布的數量,松江的棉布業(yè)便顯衰落”可知D項正確。從材料中找不到商業(yè)網絡建立和紡織業(yè)生產的分工和以及專業(yè)化的依據,A、
3、B項不符合題意;僅僅常熟布行銷齊魯,加上河北農民織布不能說明生產的地域分工“加強”,C項錯誤。
7.(2019屆貴州省高三高考教學質量測評)“明正統(tǒng)八年七月,浙江黃巖縣民周來保、福建龍溪縣民鐘普福引導千余倭寇在(浙江)樂清縣登岸,由于樂清防守嚴密,無處下手,遂又下海遁去。”這則材料可以證明
A.明朝閉關政策加劇了倭寇之亂
B.明朝海禁政策阻礙了中外貿易
C.明朝實行海禁有一定的合理性
D.倭寇群體主要是由中國人組成
【答案】C
【解析】根據“千余倭寇在(浙江)樂清縣登岸,由于樂清防守嚴密,無處下手”可知明代的海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來的侵略和騷擾,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故選C項;
4、材料反映的是明代海禁政策的合理性,加劇了倭寇之亂的說法不符合題意,故排除A項;阻礙中外貿易的說法無從體現,故排除B項;“千余倭寇”由中國人引導并不能證明倭寇的群體主要是中國人,故排除D項。
8.(2019屆全國百師聯盟高三摸底大聯考)清朝,在江蘇、浙江、直隸、奉天等地的農村中出現了自由雇工制。雇工“無資充個而傭力自活”,“計歲而受直者曰長工,計時而受直者曰短工,計日而受直者曰忙工”。雇工與田主沒有主仆卑幼名分,只單純出賣勞動力。這一現象表明
A.農村中雇傭關系普遍存在
B.農業(yè)的經營方式發(fā)生了根本改變
C.南方農業(yè)比北方更具優(yōu)勢
D.農民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削弱
【答案】D
【解析】清朝,在江蘇、浙江、直隸、奉天等地的農村中出現了自由雇工制,雇工與田主沒有主仆卑幼名分,說明地主對農民的控制較為松弛,農民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削弱,故D正確;材料反映清朝在江蘇、浙江、直隸、奉天等地的農村中出現了自由雇工制,無法體現“普遍存在”雇傭關系,排除A;農村中出現了自由雇工制,但經營方式仍然是鐵犁牛耕的小農經濟,B項“經營方式發(fā)生了根本改變”表述錯誤,排除;材料沒有北方農業(yè)的情況作對比,無法得出“南方農業(yè)比北方更具優(yōu)勢”,排除C。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