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歷史 核心考點回扣練200題 專題1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20版高考歷史 核心考點回扣練200題 專題1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專題1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西周青銅器上的銘文經(jīng)常記載分封諸侯的指令,要求諸侯尊重當?shù)卦械娘L俗習慣和法令制度。這表明分封制( )
A.有利于文化的整合 B.吸收了當?shù)氐姆钪贫?
C.擴大了統(tǒng)治的疆域 D.傳播了西周的思想文化
答案 A
解析 題干強調尊重而不是吸收當?shù)匚幕?,B不選;C在題干中未提及,故排除;題干沒提及傳播西周思想文化,故排除D;西周青銅器上的銘文要求諸侯尊重當?shù)卦械娘L俗習慣和法令制度,這對于各地文化與周天子所在地的文化應該是一種逐漸的融合,故選A。
2.[宗法制]戰(zhàn)國時期各國君主對于宗廟依然恭敬有加,“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廟”。這說明戰(zhàn)國時期(
2、 )
A.周天子處于天下共主地位
B.各國君主仍然維護分封制度
C.傳統(tǒng)的宗法影響依然存在
D.出現(xiàn)專制主義中央集權趨勢
答案 C
解析 根據(jù)“對于宗廟依然恭敬有加”,結合所學,宗法制強調血緣關系,尊祖敬宗,是宗廟祖先崇拜的產(chǎn)物,故C正確;A材料無法體現(xiàn),排除;戰(zhàn)國時期,分封制已經(jīng)被破壞,B錯誤;宗廟制度反映的是宗法制,與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無關,排除D。
3.[禮樂制度]孔子特別推崇周公“制禮作樂”的創(chuàng)造性貢獻,常說:“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孔子推崇西周禮樂制度的主要原因是禮樂制度( )
A.推動西周社會的經(jīng)濟發(fā)展
B.有利于維護社會的統(tǒng)治秩序
C.打擊了諸侯割據(jù)勢力
3、D.有利于分封制的推行
答案 B
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禮樂制度。根據(jù)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禮樂制度是等級森嚴的制度,是有利于維護社會統(tǒng)治秩序的,所以才受推崇,選B是符合題意的,正確;推動西周社會的經(jīng)濟發(fā)展是井田制度而非禮樂制度,選項A不符合題意,排除;禮樂制度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制度,不能起到打擊諸侯割據(jù)勢力的作用,選項C不符合題意,排除;禮樂制度的確有利于分封制的推行,但最終還是由于有利于維護社會的統(tǒng)治秩序才受到推崇的,選項D不符合題意,排除。
4.[皇帝制度]秦王嬴政統(tǒng)一中國,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創(chuàng)“皇帝”一詞作為華夏最高統(tǒng)治者的正式稱號。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A.突
4、出了君主專制的政治追求
B.對西周政治觀念的徹底舍棄
C.皇帝家族壟斷國家政治權力
D.強調了“君權神授”的合理性
答案 A
解析 “皇帝”稱號反映了秦始皇并不僅僅滿足做人間最高統(tǒng)治者,還要將自己的權威罩上神的光環(huán),突出了君主專制的政治追求,故A項正確。
5.[三公九卿制]秦朝中央官職設三公九卿。其中九卿有奉常,掌宗廟禮儀;郎中令,掌宮殿警衛(wèi);衛(wèi)尉,掌宮門警衛(wèi);太儀,掌御用車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澤之稅及皇帝的生活供應。由此可見,秦朝中央官制的特點( )
A.分工明確,彼此牽制
B.為皇帝私家服務,“國”與“家”同治
C.垂直管理,分層管理
D.官僚政治取代血緣
5、政治
答案 B
解析 材料體現(xiàn)了分工,但沒有體現(xiàn)牽制,故A項錯誤;材料中九卿分掌宗廟禮儀、宮殿警衛(wèi)、宮門警衛(wèi)、御用車馬、刑法、山海池澤之稅及皇帝的生活供應,可以看出九卿為皇帝私家服務,“國”與“家”同治,故B項正確;九卿都屬于中央的官職,是三公之下的直屬機構,不能體現(xiàn)垂直管理、分層管理,故C項錯誤;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建立,標志著官僚政治取代血緣政治,與材料九卿的分工不符,故D項錯誤。
6.[郡縣制的推行]“封建之天下分而簡,簡可治之以密;郡縣之天下合而繁,繁必御之以簡?!辈牧弦庠谡f明( )
A.郡縣制度有利于克服分封制的弊端
B.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應主輔結合
C.官僚政治代
6、替血緣政治是歷史進步
D.郡縣制取代分封制是歷史的必然
答案 B
解析 材料信息“封建之天下分而簡,簡可治之以密;郡縣之天下合而繁,繁必御之以簡”是說實行分封制必須要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實行郡縣制必須加強地方的自主權,即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應主輔結合,故B項正確。
7.[郡國并行制]《漢書·諸侯王表》載:“高祖創(chuàng)業(yè),日不暇給,孝惠享國又淺,高后女主攝位,而海內晏如,亡(無)狂狡之憂,卒折諸呂之難,成太宗(漢文帝)之業(yè)者,亦賴之于諸侯也?!边@表明漢初分封諸侯( )
A.招致了外戚專權政治局面形成
B.導致諸侯勢力不斷膨脹引發(fā)七國之亂
C.開創(chuàng)了漢初“文景之治”的輝煌
D.成為推動社
7、會安定和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答案 D
解析 材料“海內晏如,亡(無)狂狡之憂,卒折諸呂之難,成太宗(漢文帝)之業(yè)者,亦賴之于諸侯也”反映了漢初分封的諸侯對平定諸呂之難、促進社會安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故D正確;材料沒有反映分封諸侯招致外戚專權政治局面,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七國之亂,故B排除;材料只涉及了漢文帝之業(yè),沒有反映“文景之治”,故C錯誤。
8.[推恩令]西漢末年,出現(xiàn)“宗室衰弱,外無強蕃,天下傾首服從,莫能亢捍(抵御)國難”的局面,王莽篡位才得以成功。這表明王莽篡位成功的重要原因是( )
A.推恩令的推行 B.七國之亂的發(fā)生
C.郡國并行制度的建立 D.儒學正統(tǒng)地位的確立
答案
8、A
解析 推恩令的推行加強了中央集權,削弱了王國的勢力,材料“宗室衰弱,外無強蕃,天下傾首服從”反映了推恩令加強中央集權的結果,故A項正確;材料“外無強蕃”表明沒有強勢的地方勢力,且七國之亂出現(xiàn)于漢景帝時期,屬于西漢初年,故B項錯誤;據(jù)材料“宗室衰弱,外無強蕃”可知郡國并行制已不復存在,故C項錯誤;材料“宗室衰弱,外無強蕃”主要是政治方面而不是思想方面,故D項錯誤。
9.[刺史制度]下表是西漢時期州刺史權力核心內容的嬗變過程。
皇帝
州刺史權力核心內容
漢武帝
“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督察郡國,巡視吏治?!?
漢昭帝、宣帝
增加“鎮(zhèn)壓諸侯的謀反、民眾反抗”
漢平帝
增加“
9、安置流民、處理少數(shù)民族事務、參與某些中央決策”
據(jù)此可知( )
A.漢代社會問題不斷暴露
B.諸侯王國問題徹底解決
C.地方行政權力大大加強
D.刺史喪失地方監(jiān)察職能
答案 A
解析 根據(jù)材料可知,刺史權力由督察郡國到“鎮(zhèn)壓諸侯的謀反、民眾反抗”“安置流民、處理少數(shù)民族事務、參與某些中央決策”,表明漢代社會問題不斷暴露,刺史的權力不斷擴大,A正確;B在材料信息中無法體現(xiàn),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刺史權力的不斷擴大,無法體現(xiàn)地方行政權力大大加強,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刺史的權力在監(jiān)察郡國的基礎上不斷增加,D錯誤。
10.[察舉制]東漢實行“郡察孝廉,州舉茂才”的制度,州、郡都必須定
10、期向朝廷舉薦一定數(shù)量的人才,而判斷人才的標準包括對儒家經(jīng)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聲望的高低等。這一制度( )
A.導致儒學獨尊局面 B.說明察舉制名存實亡
C.利于世家大族掌權 D.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
答案 C
解析 根據(jù)材料信息“郡察孝廉,州舉茂才”“定期向朝廷舉薦一定數(shù)量的人才”可得知,材料所指的制度是察舉制。察舉制在之后的發(fā)展過程中逐漸被世家大族所壟斷,特別是之后的九品中正制,故C項正確。
11.[九品中正制]下表是兩晉南朝時期代表皇權的宗室外戚與世家大族在官僚體系中的占比變化情況。據(jù)此可知,這一時期( )
西晉
東晉
南朝
宗室外戚
19%—38%
7%
11、19%—38%
世家大族
49%—64%
78%
49%—64%
A.官僚體系日益遭到破壞
B.皇權與門閥勢力斗爭激烈
C.皇權勢力逐漸走向衰微
D.社會發(fā)展出現(xiàn)了嚴重倒退
答案 B
解析 根據(jù)材料中代表皇權的宗室外戚與代表門閥士族的世家大族在兩晉南朝時期的官僚體系中的占比變化情況,可以得出這一時期的皇權與門閥勢力在爭奪國家權力中斗爭激烈,故答案選B項。
12.[三省六部制]唐代宰相召開會議的地點叫政事堂,初設在門下省,高宗末移至中書省。玄宗時因宰相張說奏請,改名為中書門下。列吏房、樞機房、兵房、戶房、刑禮房五房于其后,分曹辦事。這表明( )
A.門下省職權范圍的
12、擴大
B.國家權力運作方式的轉變
C.尚書省的地位得到鞏固
D.三省分工制衡機制的強化
答案 B
解析 中書門下系由以三省為依托的政事堂改變而來,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之后,三省依然存在,但其機構建制和職權性質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體現(xiàn)了國家權力運作方式的重大轉變,故B項正確。材料中說明門下省的職權范圍受到限制,故A錯誤。尚書省的地位下降,不是鞏固,C錯誤。國家最高權力的行使不再通過三省分工制衡的機制,而是以中書門下為核心形成了新的運作機制,D錯誤。
13.[科舉制]下圖是陳列在中國某歷史博物館的三個瓷俑,分別是抱著葫蘆的醫(yī)生、抱著書本的讀書人和一個商人,其中讀書人個子最高。對此合理的解釋
13、是( )
“惟有讀書高”瓷俑
A.察舉制成為重要的選官制度
B.科舉制擴大了選拔官吏范圍
C.重文風氣影響人們價值取向
D.職業(yè)分工導致社會地位不同
答案 C
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科舉制以考試為選拔標準,“惟有讀書高”反映了科舉制實行后,知識分子追求功名利祿,促使社會重學風氣盛行,故C項符合題意。材料體現(xiàn)的是科舉制的影響,而非察舉制,故排除A項。材料中表明社會的重學風氣,未體現(xiàn)科舉制擴大了選拔官吏范圍的作用,故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xiàn)因職業(yè)分工所帶來的社會地位差異,故排除D項。
14.[二府三司制]《宋史》中記載:“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樞密院,與中書對持文武二柄,號為‘二
14、府’……中書、樞密院即稱‘二府’,每朝奏事,與中書先后上殿。”從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 )
A.樞密院與中書分掌軍政和財政
B.樞密院的設立分割了宰相的權力
C.加大各部的權限,發(fā)揮官員的主動性
D.分割軍隊的指揮權,防止將領反叛
答案 B
解析 根據(jù)材料可知,宋代的樞密院和中書省分割了宰相的軍事和行政權力,B項正確;宋代掌握財政大權的應為三司使,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樞密院對將領反叛現(xiàn)象的遏制及官員主動性的發(fā)揮,排除C、D兩項。
15.[行省制度]《大明一統(tǒng)志》中提到元朝“內立中書省一,以領腹里諸路;外立行中書省十,以領天下諸路”。當時人們認為都省與行省“官名品秩略同”,往來文書
15、也用對等的“咨文”。據(jù)此能夠看出( )
A.行省是中書省派出機構
B.行省制強化了地方權力
C.行省機構設置和運行的方法
D.行省制強化了君主專制
答案 C
解析 材料“內立中書省一,以領腹里諸路;外立行中書省十,以領天下諸路”沒有說明行省與中書省的關系,故A項錯誤;題中只是表述了行省的設立,沒有涉及其權限,故B項錯誤;由“外立行中書省十,以領天下諸路”說明了行省設立和職能,故C項正確;行省制是地方管理制度,與君主專制表述不符,故D項錯誤。
16.[內閣制]明代“內閣在權力地位上有迫使六部就范的天然優(yōu)勢,在某種程度上,內閣現(xiàn)實的宰相角色取代了吏部的宰相夢想”。由此可知明代(
16、)
A.內閣已成為法定宰相 B.吏部隸屬于內閣管轄
C.皇權專制得到了擴張 D.內閣與吏部爭權激烈
答案 C
解析 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內閣是皇權強化的產(chǎn)物,內閣權力的膨脹對六部形成權力約束,反映了皇權在統(tǒng)治中樞的不斷擴張,故C項正確。A項,明代宰相已被廢除,內閣并不是法定機構,故排除。B項,內閣為皇帝的侍從機構,不能統(tǒng)率百司,故排除。D項,材料未體現(xiàn)內閣與吏部的權力斗爭,故排除。
17.[軍機處]清代軍機處機構精干,有官而無吏,因此打掃庭院、勤雜送水等工作皆由15歲以下不識字的兒童若干人充任。這說明清代軍機處( )
A.軍機大臣獨掌決策 B.軍機處等級森嚴
C.軍機處人員素質低 D.軍機處保密性強
答案 D
解析 軍機處的作用是跪受筆錄,上傳下達,所以并沒有決策權,故排除A項;材料中涉及的是軍機處的紀律森嚴而不是等級森嚴,故排除B項;材料中涉及的軍機處的勤雜工等是兒童充任,但并未涉及人員的素質低,故排除C項;依據(jù)“軍機處機構精干,有官而無吏”再結合勤雜工是不識字的兒童擔任表明清代的軍機處的保密性強,故D項正確。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