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城鎮(zhèn)中學八年級語文上冊 短文兩篇學案(無答案) 新人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城鎮(zhèn)中學八年級語文上冊 短文兩篇學案(無答案) 新人教版(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科目
語文
班級
學生姓名
課題
課型
教讀課
課時
3課時
備課組長簽字
學習目標:1、熟讀成誦,讀出文章韻味。
2、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學習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yōu)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學習難點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yōu)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短文兩篇
《答謝中書書》
學習過程
一、課前準備
1、資料助讀
(1)作者及寫作背景、(劃出你需要的信息)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時丹徒秣陵(今江蘇省江寧縣)人。因看透了混濁的人世,后隱
2、居句曲山,?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如吳均的《與顧章節(jié)》《與朱元思書》、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都屬于此類。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答謝中書書”的意思是
(2)朗讀節(jié)奏提示: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yù)其奇者。
2、字詞卡片
給下面的字注拼音,并抄寫三遍。
歇( ) 猿( )
3、 頹( ) 鱗( ) 與( )
二.課堂學習
1、?讀課文,積累詞語,理解文句。
①高峰入云,清流見底。
②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③曉霧將歇,猿鳥亂鳴。
④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2、讀課文,研讀賞析:總領(lǐng)全文的句子是什
4、么?文章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三、隨堂檢測
讀文段,回答文后的問題。
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1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在括號內(nèi)填上恰當?shù)脑~,并在橫線上解釋該詞
(1)兩岸石壁,五色(???? ):________________
(2)曉霧將(???? ):________________
(3)(???? )競躍:________________
(4)未復有能(?? ?
5、?)其奇( ):________________
2、文學常識填空
?(1)《答謝中書書》的作者是___________,字通明,號___________。題目中的第二個“書”字的意思是___________, “答謝中書書”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統(tǒng)領(lǐng)全文的句子。
4.下邊兩個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見底。
(2)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5.本文分_______層,寫出各層大意。
6.寫出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6、
學習過程
一、 課前準備
1、資料助讀
《記承天寺夜游》作者 ,字 ,號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和父親 、弟弟 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稱“三蘇”。
2、字詞卡片
給下面的字注拼音,并抄寫三遍。
寢( ) 藻( ) 荇( ) 柏( ) 庭( )
7、
二、課堂學習
1、初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節(jié)奏。
提示:(1)念/無與無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2)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3)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再讀課文
要求:學生結(jié)合注釋,譯讀全文,掌握文中重點字詞的含義,理解句子的意思。
(1)解釋下列加點字詞的含義
①念無與為樂者:
②遂至承天寺:
③懷民亦未寢:
④積水空明:
蓋竹柏影也: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2)翻譯下列重點句子
① 念無與為樂者
②庭下如積水空明
③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④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3
8、、三讀課文,與文本對話。
(1)找出本文寫景的句子,說說寫出了景物的什么特點?
(2)“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笔惆l(fā)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三、隨堂檢測
(一)、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詞
1.欣然起行( ) 2.水中藻荇交橫( )
3.如吾兩人者耳( ) 4.月色入戶( )
5.蓋竹柏影也( ) 6.但少閑人( )
(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說說課文中哪些語句表現(xiàn)了“閑”。
(四)閱讀分析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1.解釋下列詞語。
戶: 欣然:
于中庭: 蓋:
10、 閑人:
2.上文貫穿全文的線索是________,描寫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 ___ __________ 。”
3.上文共分三層:第一層,記事,交代了_____ _______;
第二層,寫景,寫了________ ______;第三層_____
寫了_________ 。
4.本文結(jié)尾兩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怎樣理解作者這種心情?
四、拓展延伸 游白水書付過(蘇軾)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洛于湯
11、池,熱甚,其源殆(差不多,大概)可熟物。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輒為潭,深者縋(zhuì,用繩子拴住人或東西從上往下送)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濺雷怒,可喜可畏。山懸有巨人跡數(shù)十,所謂佛跡也。暮歸倒行,觀山燒,火甚。俯仰度數(shù)谷,至江,山月出,擊汰(水波)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復與過飲酒,食余甘(也叫油柑,食用)煮菜。顧影頹然,不復甚寐。書以付過。東坡翁。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1)其源殆可熟物: (2)循山而東:
(3)折處輒為潭:? (4)顧影頹然:
(5)不復甚寐: (6)書以付過:
2、翻譯句子:山懸巨人跡數(shù)十,所謂佛跡也。
3、請寫出作者與其幼子蘇過出游的時間和地點以及到家的時間。
時間: 地點:
4、文中哪些語句描寫了潭中水?
5、作者為什么會“不復甚寐。書以付過”?
五、小結(jié)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