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恥感文化與人的內心世界》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淺談恥感文化與人的內心世界(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淺談恥感文化與人的內心世界
淺談恥感文化與人的內心世界
人是有思想、有理性的,人的精神世界有著廣泛而豐富的領域。如何把握人的精神世界的方向、進而制約人的行為方式,使其沿著對社會和諧和國家安定有利的方向發(fā)展,是任何一個民族和國家都十分重視的問題。從向內的方向來考察,中國傳統(tǒng)恥感文化具有以下幾方面內涵。
倡導慎獨,強調內省、正己,通過正己而達到正人。羞恥之心是人的一種內心體驗,是人通過與外界的互動而促成內心的變化,進而建立一種注重內省、反求諸己的思維模式,以此制約人的正己、修身過程。這一點構成了中國傳統(tǒng)恥感文化的核心內容。慎獨、內省、正己的標準,就是
2、禮、義、廉、恥等道德規(guī)范。關于慎獨,《中庸》說道:“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鄙鳘?,就是要求人們在別人看不見、聽不到的情況下,為了求“道”而嚴于律己。關于內省,孔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論語顏淵》)??鬃釉谶@里告訴人們,只要經常內省并且不感到慚愧不安,就可以無憂無懼。關于正己正人,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抖Y記大學》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
3、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庇纱耍寮议_創(chuàng)了一條以修身為本的“內圣外王”之路。它通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個環(huán)節(jié),規(guī)定了一條理想的人生道路,對中國古代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恥感文化在這一人生道路中具有核心作用。
倡導“行己有恥”,激發(fā)人的奮斗精神,使人為實現(xiàn)人生理想、踐行道德規(guī)范而積極進取、不屈不撓?!靶屑河袗u”,就是要求人對自己的行為應該有羞恥之心。一個人行事,凡自己認為可恥的,就不去做。為了達到自己人格的完善,志士仁人剛直不阿、堅貞不屈,背后都有“行己有恥”的思想動因?!吨杏埂份d:“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其中,
4、知恥居于最深層次,它對好學、力行乃至其他種種行為發(fā)揮著重要影響??鬃釉唬骸案慌c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論語里仁》)。孔子本人為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理想曾周游列國,顛沛流離、屢受困厄卻矢志不移,表現(xiàn)出一種“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的精神。孟子進一步發(fā)揮了孔子的思想,提倡一種大丈夫氣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倡導為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勇于犧牲:“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
5、子告子上》)。由孔孟所倡導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踐行,為中國歷代志士仁人所認同、所實踐,由此造就了中國歷史發(fā)展中的剛正之氣,形成了剛直不阿、特立卓行、奮發(fā)有為的民族精神。
倡導崇尚操守,褒揚氣節(jié)。由于恥感文化能使人從內心控制自己的行為,知恥則有所不為,因而形成了中國古代崇尚操守、不媚時俗的道德風尚。這里所說的操守,其具體內涵主要是指廉潔正直、守志不辱的品行。所謂“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子罕》),講的就是這種操守。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品行,古人互相砥礪、激揚名聲、躬行實踐,以氣節(jié)相尚,最終在這種價值追求的基礎上形成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氣節(jié)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