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活和哲學》二輪復習課件》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三《生活和哲學》二輪復習課件(41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第二輪專題復習,蔡勝君,必修四,生活與哲學,重點,知識梳理,全國卷近,4,年高考試題哲學部分,(,2014,全國卷),(2),有人從錢學森的經歷中得出結論:“有什么樣的教學觀念,就有什么樣的學生。”你如何評價這種觀點,?,請運用,意識作用,的原理說明理由。,(12,分,),(,2013,全國卷,),現代漢語詞典,收錄西文字母詞引起的爭論深化了人們的認識。結合材料,運用,認識論,知識,說明“爭論有利于認識的發(fā)展。”(,12,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假如你是爭論的一方,在爭論中應該怎樣堅持這一原則?(,4,分),(,2016,全國,卷,),(,1,)結合材料,運用,價值觀,的知識,對
2、否認英雄的錯誤言論加以批駁。(,12,分),(,2015,全國卷),(2),運用,認識論,的相關知識并結合材料,分析不同學者從記住鄉(xiāng)愁中獲得不同感受的原因。,(10,分,),馬克思主義哲學 知識結構,辯證唯物主義:,辯證唯物論,唯物辯證法,認識論,歷史唯物主義:,歷史觀,價值觀,人生觀,(世界的本源和狀態(tài)),(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1,、物質與意識,2,、規(guī)律的客觀性與主觀能動性,1,、聯系觀,2,、發(fā)展觀,3,、矛盾觀,4,、辯證否定觀,1,、實踐與認識,2,、真理,(,客觀、唯一、具體、條件),3,、認識的反復性與無限性,1,、人生價值的內涵,2,、人生價值的實現,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3、2,、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3,、社會發(fā)展總趨勢,1,、價值觀的導向作用,2,、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第一性),(狀態(tài)),(同一性),唯心主義,宿命論、主觀主義,孤立觀,靜止觀,片面觀,形而上學否定觀,先驗論、不可知論,謬誤,循環(huán)論、有限論,(),表示觀點的對立,(唯物史觀),總體結構,第一單元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第一課美好生活的向導,生活處處有哲學,關于世界觀的學說,第二課百舸爭流的思想,哲學的基本問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第三課時代精神的精華,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綜合探究走進哲學問辯人生,課本結構,目錄,第一單元,1,、哲學是什么,世界觀與方法論、哲
4、學與具體學科知識,1.,從哲學與世界觀關系看: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說,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2.,從世界觀與方法論關系看: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反映世界觀。,3.,從哲學與具體科學關系看: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科學知識概括和總結。,(共性與個性),2,、哲學的基本問題,哲學的基本問題、哲學的兩個對子,3,、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首要特征:實踐性),第一部分:辯證唯物論,問題切入的,宏觀角度:,辯證唯物論(物質觀),答題結構,(,1,)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這一原理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2,)意識對物質具
5、有能動的反作用。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3,),規(guī)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必須遵循規(guī)律,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人可以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規(guī)律,,這要求我們在尊重客觀規(guī)律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問題切入的,微觀角度:,意識的能動作用(意識觀、“把握思維的奧妙”)、客觀規(guī)律與主觀能動性 如何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意識的,能動作用:,答題結構:,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表現在,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意識具有目的性;意識具有自覺選擇性和主動創(chuàng)造性。,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正確的意識能促進事物的發(fā)展,;,意識對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jié)和控制
6、作用,規(guī)律與,主觀能動性,規(guī)律的客觀性與主觀能動性是辯證統一的。規(guī)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必須遵循規(guī)律,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在客觀規(guī)律面前,人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規(guī)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這要求我們在尊重客觀規(guī)律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第一部分:辯證唯物論,(,2014,全國卷),(2),有人從錢學森的經歷中得出結論:,“,有什么樣的教學觀念,就有什么樣的學生。,”,你如何評價這種觀點,?,請運用意識作用的原理說明理由。,(12,分,),答案示例一:,該觀點具有合理性,意識對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導作用,不同教學觀念指導下的教學,對學生成長的作用是不
7、同的。先進的教學觀念指導教學,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基于落后觀念的教學,往往使學生的知識結構不合理,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不強。當然,學生的成長受多重因素的影響,教學觀念不是唯一的因素。,答案示例二:,該觀點存在片面性。意識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指導作用的發(fā)揮是需要一定條件的。意識只有通過實踐才能變成現實。教學觀念如果不轉化為教學實踐,就不能發(fā)揮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觀念如果不轉化為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學習動力等就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學生的成長受多重因素的影響,不能把教學觀念視為影響學生成長的唯一因素。,(3),結合材料,就教育創(chuàng)新擬定兩條公益廣告詞,要求主題
8、鮮明、朗朗上口,每條限,15,個字以內。,(4,分,),答案示例:創(chuàng)新托起中國夢;知識改變人生,創(chuàng)新成就夢想。,第一部分:辯證唯物論,第二部分:認識論,問題切入的,宏觀,角度: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求索真理的歷程”),答題結構:,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堅持理論和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真理具有客觀性。真理是唯一的,具體的,有條件的。,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要求我們,在實踐中認識和發(fā)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fā)展真理。,第二部分 認識論,問題切入的
9、,中觀,角度:實踐觀、真理觀,實踐觀:,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性活動。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社會歷史性的,特點。,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堅持理論和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真理觀,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真理具有客觀性,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在實踐中認識和發(fā)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fā)展真理。,第二部分 認識論,問題切入的,微觀,角度,(,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2,
10、)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3,)認識的反復性和無限性(“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4,)實踐特點,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真理是有條件的,,真理都有適用的條件和范圍,,真理是具體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過程的,,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真理和謬誤往往相伴而行,,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認識的反復性和無限性,(“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認識具有反復性,,正確認識的形成總是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回到實踐不斷上升和無限發(fā)
11、展的過程,。,認識具有無限性,,追求真理永無止境。,認識發(fā)展的過程是一個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在實踐中認識和發(fā)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fā)展真理。,(,2,),不同主體對同一對象會產生不同的認識,,由此產生爭論是正?,F象。,真理與謬誤往往相伴而行。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人的認識難免存在一定局限性甚至錯誤。,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過程。,通過討論,不同看法得以交流和碰撞,有利于人們取長補短,克服認識的片面性,促進認識的發(fā)展。,(,3,)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以理服人而不以勢壓人;尊重對方發(fā)表意見的權利;避免語言粗暴、行為過激;勇于堅持真理、修正錯誤。,【,解析,
12、】,新課標文綜政治,39,題從,2010,年開始就形成了固定的命題模式,哲學與文化知識的綜合材料題。,(,2013,全國卷)(,現代漢語詞典,收錄西文字母詞引起的爭論深化了人們的認識。結合材料,運用認識論知識,說明,“,爭論有利于認識的發(fā)展。,”,(,12,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假如你是爭論的一方,在爭論中應該怎樣堅持這一原則?(,4,分),(,1,)從認識具有反復性的角度,分析世界了解中國是一個長期過程的原因,(浙江省紹興市,2016,屆高三上學期期末教學質量調測文綜政治試題,10,分),(,1,),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的限制。(,2,分)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到
13、不同立場、觀點、方法等條件的限制。(,2,分),中西文化差異、意識形態(tài)差異等因素以及交往、溝通的不足,是造成西方世界對中國發(fā)展的猜疑、誤讀的重要原因。(,1,分),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著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也有一個過程。(,2,分),中國崛起對西方世界的利益格局造成的影響逐步顯現,在這一過程中會產生一些關于中國的怪論,認識和接受中國需要一個過程。中國外交繼續(xù)打和諧牌,努力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讓世界逐步接受中國。(,3,分),第三單元思想方法與創(chuàng)新意識,第七課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世界是普遍聯系的,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第八課唯物辯證法的,發(fā)展
14、觀,世界是永恒發(fā)展的,用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第九課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第十課創(chuàng)新意識與社會進步,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是唯物辯證法的要求,創(chuàng)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綜合探究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課本結構,目錄,世界是普遍聯系的,,這要求我們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聯系具有客觀性,,這要求我們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聯系具有多樣性。,這要求我們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整體與部分是辯證統一的。,整體統帥著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發(fā)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部分服從和服務于整體,在一定條件下,關鍵部分的性能制約整體。這一原理
15、要求我們既要統籌全局,又要搞好局部。,系統是由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系統的基本特征是整體性、有序性、內部結構的優(yōu)化趨向。這一原理,要求我們掌握系統優(yōu)化的方法,,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第三部分 唯物辯證法,問題切入角度:唯物辯證法(“思想方法與創(chuàng)新意識”)、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聯系觀、發(fā)展觀,)、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矛盾觀,);,或者單獨考察聯系觀、發(fā)展觀、矛盾觀、辯證否定觀,4,觀中的一種。,A,、聯系觀,(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之一),發(fā)展具有普遍性,,要求我們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發(fā)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即新事物代替舊
16、事物。,事物的發(fā)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事物發(fā)展的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事物前進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這一原理要求我們既要看到前途光明,對未來充滿信心,又要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驗。,事物的發(fā)展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這一原理要求我們積極做好量的積累,要果斷地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fā)展。,第三部分 唯物辯證法,問題切入角度:唯物辯證法(“思想方法與創(chuàng)新意識”)、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聯系觀、發(fā)展觀,)、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矛盾觀,);,或者單獨考察聯系觀、發(fā)展觀、矛盾觀、辯證否定觀,4,觀中的一種。,B,、發(fā)展觀,(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之一),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的相互依賴互為存在前提,矛盾雙方相互包含滲透,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fā)展。,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們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在不同的場合可以相互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