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插秧機的機械原理課程設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水稻插秧機的機械原理課程設計(1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水稻插秧機的機械原理課程設計
1.水稻插秧機設計要求
水稻插秧機是用于栽植水稻秧苗的機具。結(jié)構(gòu)簡單、體積小,使用壽命長。它主要包括送秧機構(gòu)、傳動機構(gòu)、分插機構(gòu)、機架和船體等組成。本設計主要完成分插機構(gòu)和送秧機構(gòu)的設計。
設計要求:
1)水稻插秧機應包括連桿機構(gòu)、凸輪機構(gòu)等常用機構(gòu)。
2)插秧頻率120次/min。
3)插秧深度10~25mm之間。
4)發(fā)動機功率2.42kw,轉(zhuǎn)速2600r/min,傳動機構(gòu)始末傳動比i=26。
5) 對移箱機構(gòu)(送秧機構(gòu))的設計要求:
a.每次移箱距離應與秧爪每次取秧寬度相配合,要求保證取秧準確、均勻。
b.移箱的時間應與秧爪的運動
2、相配合。
c.傳動平穩(wěn),結(jié)構(gòu)簡單,加工方便,必須使用可靠、耐久。
2. 工作原理及其動作分解
分插機構(gòu) 是水稻插秧機的主要工作部件,由取秧器(栽植臂和秧爪),驅(qū)動機構(gòu)和軌跡控制機構(gòu)組成。取秧器在驅(qū)動機構(gòu)的驅(qū)動和軌跡控制機構(gòu)的控制下,按照一定的軌跡從秧箱中分取一定數(shù)量的秧苗并將其插入土中,然后返回原始位置,開始下一次循環(huán)動作。
秧爪在栽植臂的帶動下完成取秧和插秧工作,圖1中虛線給出秧爪的靜軌跡圖,h為插秧深度。
圖1
送秧機構(gòu) 的作用是按時、定量地把秧苗送到秧門處,使秧爪每次獲得需要的秧苗。按照送秧方向的不同,送秧機構(gòu)分為縱向送秧機構(gòu)和橫向送秧機構(gòu)。橫
3、向送秧機構(gòu),其送秧方向同機器行進方向垂直,采用的是移動秧箱法。因此,又稱移箱機構(gòu)。本設計采用橫向送秧箱機構(gòu)。
工藝動作分解:
1) 秧爪按照特定靜軌跡(如 圖1 所示)做往復運動。
2) 秧箱做橫向直線往復運動。(在秧爪取秧過程中,秧箱需保持連續(xù)不斷的勻速運動;在移至兩端極限位置后,秧箱自動換向。)
3.分插機構(gòu),送秧機構(gòu)運動方案設計及確定
1) 分插機構(gòu)的設計方案
方案甲:
評價:采用曲柄搖桿機構(gòu),主動件為曲柄,使秧爪按照特定軌跡運動。此機構(gòu)設計簡單,傳動準確,快速。
方案乙:
評價:本機構(gòu)采用連桿機構(gòu),利用
4、油缸作為主動件,來實現(xiàn)秧爪的特定軌跡運動。此機構(gòu)設計簡單,但是需要額外的液壓油路。
結(jié)論:方案甲 結(jié)構(gòu)簡單,制造方便,符合設計要求,故 分插機構(gòu) 選用 方案甲。
2)送秧機構(gòu)的方案設計
方案A:
評價:采用凸輪機構(gòu),通過凸輪的回轉(zhuǎn)運動,實現(xiàn)從動件(秧箱)的橫向直線往復運動。本機構(gòu)結(jié)構(gòu)簡單,傳力小,傳動準確,運動靈活。但凸輪廓線的設計較復雜。
方案B:
評價:此系統(tǒng)以電動機為驅(qū)動元件,通過PLC控制系統(tǒng),來控制齒輪的轉(zhuǎn)動,從而影響齒條的運動,使齒條進行直線往復運動。此機構(gòu)設計簡單,傳動平穩(wěn),效率高,傳動比準確,可靠。但此方案需要PLC控
5、制設備,成本較高。
結(jié)論: 方案A 采用凸輪機構(gòu),結(jié)構(gòu)簡單,傳動平穩(wěn),成本較低,故 送秧機構(gòu) 選擇 方案A。
3)方案設計的確定
綜上所述,考慮到插秧機的設計要求(水稻插秧機應包括連桿機構(gòu)、凸輪機構(gòu)等常用機構(gòu),送秧機構(gòu)傳動平穩(wěn),結(jié)構(gòu)簡單,加工方便,必須使用可靠、耐久。)以及自身所學知識,本設計的 分插機構(gòu) 選擇 方案甲 ,送秧機構(gòu) 選擇 方案A 。
如圖 :
運動仿真圖:
4.機構(gòu)尺寸的設計
1)送秧機構(gòu)
在設計要求中,電動機 的 轉(zhuǎn)速 為 2600r/min。
由于 傳動機構(gòu) 始末傳動比 i = 26 ,
故 皮帶
6、輪 與 齒輪1 的 轉(zhuǎn)速 為 100r/min 。
在設計要求中,
插秧頻率 為 120次/min ,
故 齒輪2 的 轉(zhuǎn)速 為 120r/min ,
即 齒輪1 與 齒輪2 的 傳動比 為 5:6 。
兩齒輪的設計如下:
名稱
齒輪1
齒輪2
模數(shù)m
3
齒數(shù)
36
30
分度圓直徑 d
108
90
齒頂高 ha
6
6
齒根高 hf
7.5
7.5
基圓直徑 db
100
84
傳動比 i
5:6
嚙合角 α
22.19
22.19
齒輪1 與 齒輪2 之間的中心距為 99 mm 。
齒輪傳動 如圖:
7、
連桿機構(gòu):
桿AB為 曲柄,桿CD為 搖桿,BE與 連桿BC 固結(jié)。本設計的要求中,點E的軌跡如 圖1中所示。
假設AB長為10mm,BC長為30mm,CD長為20mm,AD長為30mm, BE長為55mm ,
以 A 為 原點,AD 所在直線為 x軸,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
由 10 *cosθ1 + 30 *cosθ2 = 30 + 20 *cosθ3,
10 *sinθ1 + 30* sinθ2 = 20* sinθ3, 得,
θ2 = 2* arctan ﹛2*sinθ1 — [16 — ( 2*cosθ1 +1) ]
8、﹜/ (4 * cosθ1 — 11)
點E的軌跡方程如下:
x = 10 *cosθ1 + 55*cos(θ2+θ)
y = 10* sinθ1 + 55 *sin(θ2+θ)
利用 MATLAB軟件,通過改變角θ的大小(θ的值依次取10,15,20,25,30,35,40,45,50),來獲得 點E的9個軌跡圖。
在 MATLAB 編譯器中輸入以下語言:
for i=1:9
theta1=0:pi/100:2*pi;
theta2=2*atan((2*sin(theta1)-sqrt(16-(2*cos(theta1)+1).^2
9、))./(4*cos(theta1)-11));
x=10*cos(theta1)+55*cos((i-1)*3.75*pi/180+pi/12+theta2);
y=10*sin(theta1)+55*sin((i-1)*3.75*pi/180+pi/12+theta2);
subplot(3,3,i);
plot(x,y);
end
得出軌跡圖:
(第一行,θ的值依次為 10,15,20,
第二行,θ的值依次為 25,30,35,
第三行,θ的值依次為 40,45,50。)
經(jīng)過比較這9個軌跡圖,發(fā)現(xiàn) 第二行第二列 的軌跡圖(θ=30)中的軌跡
10、與 圖1中的軌跡近似,故 選擇 第二行第二列 的軌跡圖(θ=30)。
考慮到設計要求插秧深度在10~25mm之間,而通過觀察此軌跡圖,發(fā)現(xiàn)點E軌跡最右端點的x坐標(略小于40)與點D的x坐標(等于30)之差小于10mm且大于5mm,所以需改進方案尺寸:
將各桿的長度增加一倍,即
AB = 20 mm ,BC = 60 mm ,CD = 40 mm ,AD = 60 mm ,BE = 110 mm ,
θ= 30
在此情況下,點E軌跡 最右端點的x坐標與 點D的x坐標 之差必大于10mm且小于20mm,即 方案可以滿足插秧深度在10~25mm之間的要求。
2)送秧機構(gòu)
11、
從動件(秧箱)運動線圖的設計,采用擺線運動修正等速運動規(guī)律的加速度曲線(從動件無柔性沖擊,運行平穩(wěn)),如下所示:
從動件的運動線圖分為6個階段,
各階段運動方程式如下:
1) 0≤ψ≤φ1 (秧箱做加速運動)
S = S1[ψ/φ1—sin(πψ/φ1)/ π]
v = S1ω[1 — cos(πψ/φ1)] /φ1
a = πS1ωsin(πψ/φ1) /φ1
2) φ1<ψ<φ2 (秧箱做勻速運動)
S = S1 + (S2 - S1)( ψ-φ1)/( φ2 -φ1)
v = 2 S1ω/φ1
a = 0
12、
3) φ2≤ψ<π (秧箱做減速運動)
S = S1﹛ (ψ-φ2)/ φ1—sin [π(ψ-φ2+φ1)/φ1 ]/ π﹜+ S2
v = S1ω﹛1 — cos [π(ψ-φ2+φ1)/φ1 ] ﹜/φ1
a = πS1ωsin [π(ψ-φ2+φ1)/φ1 ] /φ1
4) π≤ψ≤π+φ1 (秧箱做加速運動)
S = S1﹛(2φ1+φ2—ψ)/φ1—sin [π(3φ1+φ2-ψ)/φ1 ]/ π﹜
v = S1ω﹛[cos [π(ψ—φ2—φ1)/φ1] — 1 ﹜ /φ1
a = —πS1ωsin [π(ψ—φ2—
13、φ1)/φ1 ] /φ1
5) π+φ1 <ψ<π+φ2 (秧箱做勻速運動)
S = S1 + (S2 - S1)( 2φ2 +φ1 - ψ)/( φ2 -φ1)
v = —2 S1ω/φ1
a = 0
6) π+φ2 ≤ψ≤2π (秧箱做減速運動)
S = S1﹛ (2φ2 + 2φ1 — ψ)/ φ1—sin [π(2φ2 + 2φ1 — ψ)/φ1 ]/ π﹜
v = S1ω﹛cos [π(ψ + 2φ1)/φ1] — 1﹜ /φ1
a = πS1ωsin [π(ψ - 2φ2 -φ1)/φ1 ] /φ1
設計要求“
14、每次移箱距離應與秧爪每次取秧寬度相配合”,
即
取秧寬度 / 點E的往復運動周期 = 從動件(秧箱)的勻速運動速度
點E的往復運動周期已知,周期大小為0.5 s 。
設 取秧寬度 為10 mm ,
則 v = 2S1ω/φ1 = 20mm/s ,
即 從動件(秧箱)的勻速運動速度的大小為 20mm/s 。
根據(jù)實際需要,設定φ1,φ2,S1,S2的值,
且滿足
2 * S1 * ω/φ1 = 20 mm/s 。
φ1,S1應盡量小些,
以減小從動件從啟動達到穩(wěn)定速度所經(jīng)過的時間和位移。
取φ1 = π/6, φ2 = 5π/6 ,S1
15、= 10 mm ,S2 = 110 mm ,
將 φ1,φ2,S1,S2 的值 代入 行程 S 的表達式 ,得
S = 60ψ/π - 10sin(6ψ)/π, ( 0 ≤ ψ ≤ π/6 )
S = 150ψ/π - 15, ( π/6 < ψ < 5π/6 )
S = 60ψ/π - 10sin(6ψ)/π + 60, ( 5π/6 ≤ ψ < π )
S = 70 - 60ψ/π + 10sin(6ψ)/π, ( π ≤ ψ ≤ 7π/6 )
S = 285 - 150ψ/π,
16、 ( 7π/6 < ψ < 11π/6 )
S = 120 - 60ψ/π + 10sin(6ψ)/π. ( 11π/6 ≤ ψ ≤ 2π )
由2 * S1 * ω/φ1 = 20mm/s,S1 = 10 mm,φ1 = π/6,得
ω =π/6 rad/s,
即 凸輪轉(zhuǎn)速 為 5 r/min 。
根據(jù)已求出的從動件的 行程S 的表達式 ,
則 對心從動件凸輪機構(gòu) 的 凸輪廓線方程式 為可寫:
X =(rb + S)* sinψ
Y =(rb + S)* cosψ
(rb為 凸輪基圓 的 半徑值)
取rb = 20 mm
17、 ,滾子半徑為10 mm,在制作 運動仿真 過程中,得到 理論廓線 和 實際廓線,如下圖所示:
凸輪機構(gòu)的運動仿真圖:
5. 心得體會:
本課程設計考察了我們所學的機械原理知識。在設計過程中,要綜合多方面的要求和需要來進行合理的選擇,這是一個并不簡單的過程。由此可以了解到,自己的能力遠不能解決復雜的實際問題。我們還應不斷地學習和積累。
在對水稻插秧機完全不了解的情況下,通過網(wǎng)絡,查找了大量的相關(guān)資料。盡管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水稻插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這些資料對其工作的描述仍不夠詳細和清晰。我們未能對水稻插秧機的工作流程和原理完全清楚,比如秧箱的具體結(jié)構(gòu)和工作方式。這是設計過程中一個比較大的遺憾。
設計尺寸的部分是其中最難的步驟,我們只能在做出一個自我感覺合理的尺寸假設的前提下,繼續(xù)以后的設計,而且應用了一個之前我們完全陌生的軟件 MATLAB 。因為不懂得如何使用該軟件,所以尋求朋友的幫助,我們順利得出了點E(秧爪)的與要求軌跡近似的靜軌跡圖。接下來的步驟水到渠成,花費較多時間是一些繁雜的運算。
通過本次設計,積累了經(jīng)驗,對已學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表面看似簡單的問題,在解決的過程中,逐漸顯現(xiàn)出其復雜。在以后的學習中,應避免犯眼高手低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