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六交響曲“悲愴”看柴可夫斯基的人生觀》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從第六交響曲“悲愴”看柴可夫斯基的人生觀(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從第六交響曲“悲愴”看柴可夫斯基的人生觀
柴可夫斯基在其死前創(chuàng)作了一部驚世的交響――《降
b 小調(diào)第六交響“悲愴” 》,單看這樣的標題交響,似乎印證了這個偉大音樂家的死亡,事實上,這部交響不僅旋律極其優(yōu)美,無愧于柴可夫斯基“旋律大師”的稱謂,而且該曲也融合了作者的人生哲學(xué)的沉思。
柴可夫斯基說: “第一樂章是激情、滿懷信心、渴望有所作為,第二樂章是愛情,第三樂章是失望,第四樂章以生命的熄滅來結(jié)束。 ”這些最初的構(gòu)思雖然未能在第六交響曲中完全實現(xiàn),但確實成為作者創(chuàng)作此曲的思想基礎(chǔ)。
柴可夫斯基本人
2、非常喜愛這部作品,說自己“將整個心靈都放進這部交響曲了 ,, ”并說: “在這一生中,我從來也不曾感到這樣滿意、這樣驕傲和這樣幸福!因為我知道自己寫成的確實是一部好作品。 ”
一、第一樂章:現(xiàn)實與渴望的矛盾
一開始簡短的引子緩慢,由大管奏出,給人一種毫無生機的暗淡感受,似乎預(yù)示了這部交響曲的悲劇性。大管艱難地爬行,動機猶如一個人的嘆息聲,步履蹣跚地迎接悲劇的降臨。低音提琴使用長音烘托整個氣氛,使得這個“嘆息”更加具有厚度,從而更加具有厚重感。作者一開始似乎就陷
入了一種沉思之中。短短五小節(jié)預(yù)示后的主題,成了貫穿于第一樂章的主要思想動機,第一主題之后
3、緊接著快速的弦樂變化旋律以及強而有力的和聲,隨后出現(xiàn)的長號旋律和前后的旋律都沒有關(guān)聯(lián),這種突兀插入的樂段,一般認為是俄羅斯天主教死者彌撒典的曲式,可以看作這是柴可夫斯基寫給自己的安魂曲。
接著,副部主題首先由加了弱音器的弦樂奏出,旋律優(yōu)美如歌、溫暖真摯、寬廣安寧,崇高而富詩意,仿佛是從心靈深處流淌出來的甜蜜回憶,充滿了對幸福、光明的渴望與憧憬。柴可夫斯基的注解是“我又呼吸到了家鄉(xiāng)的空氣。我又聽到了媽媽的聲音。 ”這個“回光返照”般的主題被稱為人類交響樂文獻中最美妙絕倫的慢板主題。聆聽過后,常令人心碎無比、槍然黯下。
一聲炸響,柴可夫斯基使用了“晴天霹靂”般的闖入手法打破了美
4、夢,所有的幻想都變成了現(xiàn)實,展開部結(jié)尾響起了俄羅斯教堂中《與圣者共安息》的挽歌音調(diào),音樂彌漫著濃重的悲劇色彩。再現(xiàn)部再一次出現(xiàn)了焦灼不安的主部和代表光明與幸福的副部。作者向往美好的極大熱情在悲痛中逐
漸消逝,孤寂的單簧管慢慢地散去。低音弦樂器 8 次反復(fù)撥奏的步伐般下行音階凄切而無奈地結(jié)束了第一樂章。
第一樂章總的來說展現(xiàn)了作者的人生矛盾,可謂開門見山,作者一直嘗試在第一樂章中營造自己心中的渴望與現(xiàn)實
的矛盾感,第一樂章可以說表現(xiàn)了作者的疑問,可以理解為作者正在嘗試正視這組矛盾,但這組矛盾讓作者坐立不安,心生悲劇感。
二、第二樂章:作者心中理
5、想生活的展現(xiàn)
第二樂章是一首難得的五拍子作品,圓舞曲曲式,在這部分中,作者似乎突然跳離了“悲愴”的主題,也似乎不再思考他一開始展現(xiàn)出的矛盾,一切問題都似乎都閉門不談了。作者換了一種交談方式,一切顯得平和。筆者認為這首旋律極其優(yōu)美的圓舞曲中,表現(xiàn)了柴可夫斯基對于心中理想
生活的想象。 該樂章中, 作者運用了一定的俄羅斯民族旋律,但畢竟是小調(diào),俄羅斯這種憂郁的小調(diào)性格貫穿了第二樂章,仔細想來并沒有脫離“悲愴”的想象。
這首圓舞曲為誰而跳呢?也許就是跳給作者自己看的吧!猶如帶著眼淚的微笑,作者回顧了自己的一生,原來還是有這么一個溫暖的地方,寄存著自己對于鄉(xiāng)間田園生活的想
6、象。作者面對矛盾突然采取了“脫離”的辦法,既然有了矛盾,又無可奈何,那就想想自己心中最為溫情的一面,希望從中獲得力量。回憶中有著甜蜜的一面,當然也不可避免有苦澀的一面,這也是這一樂章一個小小的矛盾。
三、第三樂章:勇于抗爭
第三樂章是整個交響曲中最為激烈的一章,作者通過這章似乎要傳達一種理念。這種理念似乎就是柴可夫斯基對于
整個矛盾的思考后的決定。
第三樂章采用了諧謔曲和進行曲相結(jié)合的曲。 ,全曲令人眼前一亮的是配器的運用。旋律優(yōu)美是一方面,在配器方
面,作者使用了不同樂器來演奏主題,每當一個樂器在表現(xiàn)主題的時候,其他樂器并沒有
7、因此而削弱了主旋律的表達,
而是在“后面” “躍躍欲試” ,似乎隨時搶了“風(fēng)頭” ,管樂的幾種樂器的銜接毫無痕跡,小提琴的快速拉奏營造了一種
難以言說的“緊張感” 。
這部分的音樂,作者似乎從第一樂章的糾結(jié)中得到了答
案,心中似乎一下子堅定了下來。 作者不再去思考這些矛盾,而是選擇了“戰(zhàn)斗” ,不管現(xiàn)實如何,就要像戰(zhàn)士一樣站出來,而不是一味地思考。這一樂章顯示了作者堅毅的一面,
但需要說明的是,該樂章雖然富有斗志,但是并沒有顯示作者戰(zhàn)勝了困難的一面, “悲愴”的主題被反復(fù)在第三樂章中演奏,這樣一來,又暗示了“悲劇性”的結(jié)局,照應(yīng)了最后的第四樂章
8、。
勇于抗爭的人生哲學(xué)在這一樂章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作者似乎要告訴世人,他在人生的悲劇性的命運中選擇了抗爭,在抗爭中展現(xiàn)其價值。
四、第四樂章:對于人生悲劇性的無奈
第四樂章,采用了安魂曲曲式,是一首標準的安魂曲。交響曲的第四樂章通常是熱烈歡騰的快板,而《悲槍》的第
四樂章卻是一首速度緩慢的哀歌,浸透了安魂曲的氣氛。下行的哭泣般的旋律給人嗚咽凄涼之感。一個經(jīng)受著百般折磨、蹂踴的靈魂,在死神面前最后一次體驗生命中所感受過的一切。他依然在向生活致意。當沉悶的鑼聲響起,作者帶著不可磨滅的創(chuàng)傷,在無法撫慰的悲哀絕望中,主人公終于投向死亡的懷抱。音樂在
9、葬儀般的氣氛中靜靜地結(jié)束。
對于人生的哲思在這一樂章體現(xiàn)淋漓盡致。作者暗示了人一生的悲劇性,一個人一旦存在于世上,就不得不面對和作者一樣的矛盾,回顧這一生的時候這種現(xiàn)實與渴望的矛盾一直存在。而這種矛盾的結(jié)局不可避免是悲劇的。
五、柴可夫斯基的人生觀
對于一個人的人生觀的形成需要考慮很多方面,但本文避而不談它的形成。柴可夫斯基的人生矛盾可以說也是大多數(shù)人一生需要面對的矛盾,該曲不妨說是柴可夫斯基在回顧一生的心路歷程。一開始作者展現(xiàn)了這個矛盾,在第二樂章中作者嘗試回避,而第三樂章中,作者發(fā)現(xiàn)還是要站出來,選擇了抗爭,最后第四樂章,作者難以逃離人生的悲劇性,這種思考也是作者在面對一生中各類問題的解決方式,是一種作者人生觀的表達。當然,作者人生觀暗含了他悲劇性的
性格。這種悲劇性的性格是他對人生 “悲愴” 性認識的基石。
總的來看,柴可夫斯基的人生觀是積極的,雖然結(jié)局是悲劇性的,但是作者一直嘗試提出矛盾并解決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