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鼓和小鼓》教學設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大鼓和小鼓》教學設計(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大鼓和小鼓》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 讓學生初步感知聲音的高低與強弱。
2. 學會演唱歌曲《大鼓和小鼓》,能夠背唱歌曲。
3. 掌握用聲勢與歌唱相結合的表現(xiàn)方法,并應用到歌曲《大鼓和小鼓》的演唱活動中。
教學重、難點
1.?感受大鼓與小鼓的聲音及強弱力度特點。
2. 學唱歌曲《大鼓和小鼓》,用強弱不同的力度表現(xiàn)歌曲。
3. 手勢和歌唱結合表現(xiàn)歌曲情緒。
教材分析
這是一首日本兒童歌曲,不僅有音色、音高的模仿,還有力度的模仿??梢栽谘莩幸龑W生用拍手、跺腳以及演唱來表現(xiàn)力度變化,增加歌曲學習的趣味性。歌曲中有五度、六度的跳進,在教唱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設計動作表演,再按
2、節(jié)奏朗讀歌詞,之后跟音樂邊表演邊哼唱,便于把歌曲唱準。歌曲學習完,還可以鼓勵學生用與教材要求不同的,自己創(chuàng)造的聲音為歌曲伴奏。
教學過程(一份供任課教師參考的完整教案)
一、導入
欣賞《大鼓和小鼓》音色區(qū)別。
提問:這兩種樂器是什么?模仿出它們的聲音。
學生回答問題,模仿出大鼓和小鼓的聲音。
教師評價及總結,大鼓聲音低沉,小鼓聲音清脆。
學生再次模仿。
教師語: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歌曲就是《大鼓和小鼓》。
二、《大鼓和小鼓》學習歌曲
(一)聲勢表現(xiàn)
1. 初次聆聽《大鼓和小鼓》音頻。提問:做什么動作發(fā)出聲音可以模仿大鼓和小鼓的聲音呢?
學生回答可以用拍手和跺腳模仿。
2.
3、 教師帶領學生在“咚”和“嗵”的地方用拍手和跺腳模仿樂器不同音色。
教師播放音樂,個別學生帶領其他人做動作。
教師評價后,再次個別或集體聽音樂做動作。
3. 拍手跺腳代替原有歌詞。
教師范唱,學生在“咚”和“嗵”的地方用拍手和跺腳模仿樂器不同音色代替教師的演唱。
教師在“咚”和“嗵”的地方只彈琴不唱。個別學生在前面帶領其他同學進行這個活動。
教師范唱,集體再次用動作代替歌詞。
(二)學習歌詞
1. 欣賞《大鼓和小鼓》歌詞節(jié)奏朗讀。
教師分句帶領學生按節(jié)奏讀歌詞。
教師評價及總結后集體按節(jié)奏讀歌詞。
2. 教師彈琴,學生邊拍手跺腳邊讀歌詞。
教師評價,學生集體再跟琴,邊做
4、動作邊讀歌詞。
(三)分句學唱歌曲。
學生在教師帶領下用聽唱法分句學唱。
學生完整演唱歌曲。
教師評價。
學生聽音樂完整演唱。
聆聽《大鼓和小鼓》伴奏音頻,學生背唱歌曲。
三、歌曲表現(xiàn)
1. 再次欣賞《大鼓和小鼓》音色區(qū)別,學生認真聆聽,分辨大鼓和小鼓的音色區(qū)別并模仿。
2. 引導學生在演唱時用力度表現(xiàn)出大鼓和小鼓的不同音色。
3. 為歌曲配其他動作或聲音來表現(xiàn)大鼓和小鼓不同的音色。
教師評價及總結。
4. 邊表演邊帶有力度變化地演唱歌曲。
教師要求:引導學生分辨出大鼓和小鼓演奏出的音色,除了力度上有差別之外,大鼓比較低沉,小鼓比較清脆,所以歌曲中表現(xiàn)大鼓的聲音比較低,小鼓的則比較高。
四、課堂小結
本節(jié)課同學們學會了演唱《大鼓和小鼓》,也能夠區(qū)分它們的聲音,請同學們預習下節(jié)課內容──《用聲音編織故事──小白兔蓋新房》。收集相關材料,準備用這些材料發(fā)出的聲音來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