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斟句酌品詩心-在比較品讀中教授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共5頁)》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字斟句酌品詩心-在比較品讀中教授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共5頁)(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精選優(yōu)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
在教授杜甫詩歌《詠懷古跡(其三)》時,筆者大膽挑戰(zhàn)詩圣杜甫,大膽挑戰(zhàn)自我,別有匠心地大幅改動原作,給學生留下一個不倫不類、惡搞杜詩的印象,也讓學生在驚愕、搞笑、疑惑、迷茫不解中逐漸走近杜詩原作。通過比較改作與原作,引導學生全面細致感受杜詩語言的精深凝練,情感的豐富深沉和思想的深刻精辟。課堂氣氛熱烈,思維活躍,互動頻繁,參與面廣,教學有趣,思路開闊,情感體驗實在,文化含量豐厚,教學效果很好?,F將授課流程及內容研討稍作梳理,就教方家及廣大同仁。
一、開門見山,呈現改作
思考:原作與改作相比,有哪些異同?你認為兩作語言上的不同帶來了哪些不同的表達效果? 請結
2、合課本相關注解及輔導資料研討。分小組探討、交流,然后請小組代表發(fā)言。設計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目的在于總攬全課,吸引學生,激發(fā)興趣,激活思維,促使學生盡快進入文本,進入詩人的情意世界。
教師將改作呈現在投影儀大屏幕上,并要求學生朗讀兩首詩歌:
詠懷古跡(原作)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詠懷古跡(改作)徐昌才
五湖四海匯荊門,生長美女昭君村。兩去漢宮往匈奴,獨留墳墓向清晨。畫圖識得美人面,環(huán)佩樂歸夜月魂。百載古箏作胡樂,分明怨恨心中情。二、倒嚼甘蔗,領悟詩眼
導引:文有文眼,詩有
3、詩眼。同學們剛剛學過的杜甫詩歌《秋興八首(其一)》的詩眼是“孤舟一系故園心” 中的“故園心”三個字,它表達了詩人置身戰(zhàn)亂年月,顛沛流離,居無定所,欲歸不能,思鄉(xiāng)無計的困窘狀態(tài)。詩眼就是凝結詩人思想情感,輻射詩歌全篇,盤活詩歌意境的關鍵字句。請同學們找出原作和改作的詩眼,并思考詩人是從哪些方面圍繞詩眼展開描寫的。 要求理解相關詩句的豐富意韻。
兩作詩眼均是最后一句“怨恨”二字,兩作頷聯(lián)、頸聯(lián)均是圍繞“怨恨”展開的描寫。原作“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從三個方面強調“怨恨”:一是怨恨流傳的時間久長,是“千載”,千秋百代之后,人們仍然在彈奏琵琶,彈奏胡樂,表達昭君當年心中那份怨恨之情。二是表
4、情達意的方式———琵琶胡語,人們借助琵琶這種最先從域外傳來的樂器, 彈奏據說是昭君當年創(chuàng)制的“怨思之歌”。三是“怨恨”強烈,“分明”是明明、顯明、顯然的意思,這里強調胡樂表達的怨恨非常強烈,非常集中。詩句中,“胡語”是胡樂、胡曲的意思,表明昭君創(chuàng)制的“怨思之歌”,傾訴了她在漢宮遭受的冷遇;使用胡地語言,表達了她的幽怨之思,帶有濃郁的異域風味。
改詩中的“胡樂”僅僅點出了音樂的歸屬———胡地音樂,異域風味減淡?!肮殴~”不是異域樂器,而是中原內地樂器,沒有異域風味?!鞍佥d”沒有“千載”更能表現昭君“怨恨”傳承的時間之久遠,情意之感人。
三、比較頸聯(lián),領悟“怨恨”
思考:兩作頸聯(lián)均寫了昭君的“
5、怨恨”,昭君怨恨什么呢?為什么要怨恨?請結合有關史實加以分析,并比較兩作表達的優(yōu)劣。
(1) 先理解上半句。關于史實,課本有相關注解,學生很容易看出,單從“畫圖省識春風面”來看,昭君怨恨有二:一是怨恨畫工毛延壽貪圖錢財,品行卑劣,丑化昭君形象,斷送昭君前途;二是怨恨漢元帝有眼無珠,以畫取人,不辨美丑,非常昏庸、荒唐,甚至愚蠢。
兩作表達有異?!按猴L面”喻指美貌如春,嫵媚撩人,令人心旌搖蕩,無限神往,改為“美人面”比較空泛,表意平平,索然寡味。教師可以發(fā)散學生思維,舉例補充,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如“滿面春風”“春風得意”“如沐春風”等等,這些成語中“春風”的含義與杜詩不同。
“省識”與“識得
6、”有區(qū)別?!笆∽R”教材注解為“曾經識得”,如此理解,只是不動聲色地揭示了當年漢文帝以畫取人、目不識珠的事實,感情色彩比較淡薄。至此,筆者提示同學們思考“省”字還有那些常見意義,不妨通過組詞來理解。學生很快想起,省略、儉省、省吃儉用,等等,在這些“省”字詞語中,“省”含有少許、減少的意思,結合杜甫詩歌語境考察,此處“省識”理解為“約略識得”“大約識得”比較恰當。漢文帝挑選宮妃荒唐到了極點,不是親自目測考量,而是以畫識人,貪圖簡單,這里面免不了有奸佞小人做手腳, 畫師毛延壽就是其中之一,昭君未行賄畫師,所以畫師就輕描淡畫,掩沒了她的國色天香。文帝呢?自然受欺騙,不曾真正識得昭君的絕佳容貌,及至昭君
7、出嫁塞外時,文帝才后悔不已。完全可以說,文帝約略識得,甚至完全不識昭君真容,可見文帝有多么愚蠢,多么荒唐!昭君真容美貌不被皇上識得,又是何等冤枉,何等不幸!一個“省識”既準確揭示歷史事實的真相,又寄寓了老杜對昭君冤屈的深深同情。
(2) 再理解下半句。上半句說昭君生前的漢宮遭遇,埋沒深宮,不被寵幸,埋沒青春,不遂心愿;下半句寫昭君生不能回,客死異邦,變作魂魄,也要千里萬里,星月兼程,趕回故里,印證了中國人說的古話“樹高千丈,葉落歸根”。
改作“樂歸”寫出了昭君靈魂歸來,心中高興,似乎與全詩“怨恨”的情調不協(xié)調。原作“空歸”大有含義:一個月朗星稀的夜晚,昭君靈魂縹縹緲緲地回來了,身上的衣飾相
8、碰,發(fā)出叮叮當當的聲音,她回家的腳步很匆忙,她回家的心情很焦急,可是,老杜感嘆,這又有什么用呢?白走一趟啊,枉費心機啊,再也看不見親人,親人再也看不見昭君,那份哀怨,那份悲憤,永遠留在塞外,留在墳墓之中,留存天地之間。幽怨何等深重,孤憤何等強烈。這個“空”字用得極妙,一來揭示了昭君的悲慘命運和強烈的思歸之心, 二來體現出老杜的深深悲憫和滿懷憤懣。知昭君千載怨恨者,唯老杜一人而已。四、比較頷聯(lián),領悟“怨恨”
思考: 兩作頷聯(lián)均描述了昭君的一生大事和悲劇命運,上半句寫生,下半句寫死,生死對比,濃縮一生。兩作“怨恨”之情表現在哪里?兩作詞句表達效果有何優(yōu)劣?
(1)先理解上半句。教師可以補充昭君
9、出塞和親的歷史資料,目的在于加深學生對昭君形象的理解。昭君不同于一般美女, 比如中國四大美人當中的西施、貂蟬、楊玉環(huán)等,這些美女多是男人的附屬物,帝王生活中的玩物,政治斗爭的犧牲品,在中國歷史上未必建功立業(yè),造福國家,昭君以一個大漢女子的身份,克服重重困難,主動請求遠嫁異邦,和親塞外,給漢匈兩個民族、兩個國家?guī)碇辽侔雮€多世紀的和平與安寧,利在當代,功在千秋。昭君不是一般的“窈窕紅顏”,而是一位和平使者,民族英雄。
原作“紫臺”指紫宮、皇宮,顯得比較高貴莊嚴,可以想見皇宮的金碧輝煌,雕梁畫棟,可以想見宮女生活的錦衣玉食,養(yǎng)尊處優(yōu),萬千民間女子夢寐以求入選宮女,享受一世榮華富貴。詩作暗示昭君身
10、為宮女,生活在皇宮,可以衣食無憂,安享富貴,也令人羨慕,似乎應該倍加珍惜才對??墒钦丫詈蠓艞壛诉@種榮華富貴,足見她的眼光與追求與凡俗女子大不相同。 換作 “漢宮”一詞,表達平平,情感意味大大減少。
原作“朔漠”指風沙大漠,地廣人稀,是異域他鄉(xiāng),言語不通,風俗不適,是天遙地遠,天荒地老,是思鄉(xiāng)無極,念親無望,是痛苦和困難的象征,暗示昭君此去處境艱難,度日如年。改作“匈奴”則缺少這些豐富的意味,不能引發(fā)讀者廣泛的聯(lián)想與回味。
“連”是連接、交通,聯(lián)絡、交接的意思,結合昭君處境來理解,至少有兩層含義:一是昭君離開豪華富麗的漢宮,離開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生活,遠赴大漠風沙的塞外,遠嫁人生地陌的他鄉(xiāng),命運悲
11、苦,困難重重,令人同情,令人感嘆;二是昭君和親塞外,連接溝通兩個民族,使邊境安寧,使人民安定,避免了殺伐爭奪、流血犧牲,化解了民族矛盾,促進了民族融合,是大英雄。封建社會,一個弱女子,克服了重重困難,擔當了國家責任,何其偉大,何等崇高!改詩中的“往”,僅僅強調目的或方向,體現不出昭君和親塞外的巨大現實意義和歷史影響,也不能體現詩人對昭君的欽佩、贊揚之情。
“去”紫臺,是離開故宮,離開故國,離開故鄉(xiāng),離開親人,而且,這一次離開,永無回歸之日,實質上是生離死別,的確驚心動魄。昭君的思鄉(xiāng)戀親,昭君的懷想故國,不難體會?!叭ァ钡帽瘔眩叭ァ钡美p綿,思鄉(xiāng)如風,彌漫天地。“一”是連詞,表假設,暗示兩個動
12、作或兩件事情先后相續(xù),時間短促,進程很快。“一去”與“連”結合起來看, 這種句式表達既有一去不返、 歸國無望的悲凄,又有毅然決然、義不容辭的大義,還有一去定乾坤、一去換和平的風范??傊癸@了昭君的復雜情意。換作 “兩去”顯然不妥,“一”不是數詞,“兩去”與歷史事實不吻合。換作“已去”純屬過去完成時態(tài),沒有“一去…… 連……”這種句式所蘊含的復雜情思。
(2)再理解下半句。此句描繪了一幅形象的畫面,蒼涼悲壯,大氣磅礴,給人以天地無情,青冢有恨的感覺,突出昭君客死異國,心向故園的情意。
“青?!币庵刚丫龎災梗荒晁募?,綠草青青,生機勃勃,永不變色,象征人們對昭君的無比愛戴,深切緬懷,無上崇敬。
13、明明是傳說附會,但是杜甫相信,千秋百代的中華兒女相信,他們心中,昭君墓地就是如此,芳草萋萋,蓬蓬勃勃,長滿相思,長滿贊頌。相思懷念,一如青草,歷經千年萬載,永不退色。改作“墳墓”表意平淡無奇,褪盡傳奇色彩,缺少緬懷情味。
理解“黃昏”對于理解全詩,特別是昭君思想情感至關重要。筆者引導學生回憶腦海中的詩詞儲備,說說學過那些描寫黃昏的詩詞,黃昏留給你怎樣的印象,聯(lián)系杜詩說說“黃昏”又留給昭君怎樣的感受。學生很容易背誦出一些詩句。比如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碧諟Y明《歸園田居》:“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
14、樹顛?!薄对娊洝罚骸熬佑谝?,不知其期,曷至矣?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牛羊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這些詩句描寫黃昏,給人感覺黃昏寧靜、祥和,溫馨、幸福,詩意,浪漫。“黃昏”不純粹是一個時間概念,《詩經》寫黃昏雞鴨入籠,牛羊歸圈,人人回家,家家團聚,一幅溫馨美好、和諧寧靜的生活畫面?!肚锼肌穼Ρ葍山M鏡頭,一是游子漂泊天涯,無家可歸,心懷忐忑,愁腸百結;二是鄉(xiāng)村人家炊煙裊裊,燈火點點,一派祥和,一派安寧。兩相對比,烘托游子內心的凄涼苦楚。此處“黃昏”同樣是和諧、溫馨生活的寫照?;氐嚼隙旁娋洌包S昏”涵蓋時空,時間而言,太陽落山,夜幕降臨,家家團聚;空間而言,千里之外,故國家園,溫馨美好,一派祥
15、和,昭君魂思故國,心向家園,可是,生不能往,客死異邦,即便化作一堆墳墓,聳立在大漠荒煙之中,高天暮靄之下,也要朝向大漢故國,也要思念家園親故。昭君的“黃昏”帶給人悲涼蒼茫,帶給人寂寥沉重,帶給人幽怨苦悶,無言獨向蒼穹,此恨又有無限。換作“清晨”,當然不可以。清晨,萬物欣欣,人們忙碌,開始嶄新的一天,滿懷希望開創(chuàng)生活,氣氛、情調與昭君心境、遭遇不協(xié)調。五、比較首聯(lián),品味構思
思考:首聯(lián)交代昭君出生之地,描繪山川景色有何用意?兩作相比,詩句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關于“赴”字,學界有爭議,明人胡震亨評注的《杜詩通》云:“群山萬壑赴荊門,當似生長英雄起句,此未為合作?!币庵^如此雄奇飛動,氣勢磅礴的起
16、句,只有用在生長英雄的地方才合適,用在昭君身上是不合適的,不協(xié)調的。換句話說,昭君不是英雄,不配山川壯麗之景。清人吳瞻泰《杜詩題要》云:“發(fā)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謂山水逶迤,鐘靈毓秀,始產一明妃。說得窈窕紅顏,驚天動地?!币庵^老杜用高山大川、靈山秀水來烘托明妃,抬高明妃,但對于“明妃”的身份界定仍然是 “窈窕紅顏”,不是巾幗英雄。楊倫《杜詩鏡銓》說:“從地靈說入,多少鄭重。”“鄭重”何在,語焉未詳,不了了之。
筆者認為,以上看法似有不妥,就全詩而論,老杜是把昭君當作一位既有兒女情長又有英雄氣概的人物來歌詠的。她遠嫁匈奴,克服萬難,和親塞外,造福兩國,利在后代,這是很多專擅殺伐爭奪的帝王
17、將相都做不到的,昭君當然是一個大英雄,巾幗英雄。好馬配好鞍,英雄配山水,昭君的驚世之功和愛國之舉完全可以和錦銹山河相匹配。因此,這個“赴”字用得好。赴,本意是前赴后繼,爭先恐后,句中描繪千山飛騰,萬水奔波的雄奇景象,化靜為動,化平為奇,頗具神韻。本來水流東去,群峰屹立,但是,站在老杜那個位置就有山奔江走之感。老杜站在夔州高處,東望長江遠去,群山起伏,流水滔滔不也似乎帶動了青山迢迢嗎?再說,這個“赴” 字,不但狀寫山河壯麗,烘托昭君英雄,也從一個側面烘托詩人登高望遠的博大開闊的胸襟。老杜流寓夔州,落魄潦倒,但是時刻不忘江山,不忘國運,不忘黎民,他愛腳下這塊多災多難的土地, 他愛這壯麗山河所養(yǎng)育的
18、萬千蒼生,他憂慮國亂家危,想起這些就心如潮涌,情似浪翻,山焉能不前“赴”后繼,水焉能不滾滾向前?詩人筆下的山水,從來都是心中永恒的風景。改作“匯” 字, 只是表達天南地北的人們匯聚荊門, 尋訪昭君故里,緬懷昭君遺跡,說明昭君在人們心目中地位崇高,無可代替。 少了山水奔涌, 人杰地靈的意味。“千山萬壑”指山川壯美,氣象壯觀?!拔搴暮!敝干裰荽蟮?,萬眾來往,沒有山水烘托英雄之神圣意味。
可以參考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上片寫江山壯麗雄奇,烘托下片英雄春風得意,反襯詞人自己壯志未酬,報國無門。
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時也不得不承認,“除了把學生引導到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去反復實踐, 別無
19、他途”,“其實這就是一個訓練過程。至于‘啟發(fā)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等等,都不過是不同的訓練方式而已”。⑤既然如此,怎么能以“訓練”二字出現得不夠多就判定課程標準不重視語文訓練呢?美、英、法、德等國的語文課程標準都很少出現 “訓練” 二字 (甚至幾乎沒有),那是否說明他國語文不重視訓練呢?看來錢先生太看重“訓練”的名分,難道非要讓它在語文課程標準中頻繁出現并將它作為課堂教學的“主線”,就算重視訓練,就是“回歸正道”了嗎?
由此不難看出,《正道》一文的批判,主要是針對語文課程標準(只不過有些“猶抱琵琶半遮面”)。在作者看來,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語文素養(yǎng)”“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等課改理念,
20、造成了語文教育思想的混亂,并導致語文教學越來越“偏離正道”,因此必須“糾偏”,使之“回歸正道”。近年來,這種貶責新課改的思潮正在語文界蔓延,如有人就以“代言者”的身份表示,“不少老語文人都很懷念過去人教版的教材, 在單元與單元之間穿插了那么多有關語法、修辭、邏輯、文法方面的知識”,并極力主張:“我們的語文課堂應該就是一個語言知識的運用場, 是一個語言能力的訓練場?!?⑥這說明,語文課改遇到的阻力不可小覷,而這種阻力主要來自語文界內部。
筆者以為,自課改以來,語文教學的現狀確實不能令人滿意, 但這絕非語文課程標準對教育觀念的更新尤其是還“人文精神”以應有的地位造成的。和任何改革一樣,語文課改也難免出現種種問題,但這是前進道路上的問題,是不足為怪的。必須承認,語文課程標準
還存在許多缺陷,還須不斷完善,但它所確立的大方向是正確的,已給我們指出了一條正道。所謂“回歸正道”,實際上是對語文課改大方向的否定,是要讓語文教學回到“工具化”的老路。這是我們必須反對的。盡管語文課改在應試教育的干擾下舉步維艱,但絕不能因此而改道,正如溫儒敏先生所說,課改“不可能再走回頭路”。⑦我們相信,只要語文界的同仁共同努力,這場前所未有的改革終將步入健康發(fā)展的軌道。共同努力,這場前所未有的改革終將步入健康發(fā)展的軌道。
專心---專注---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