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修版高考歷史 專題十三 第35講 百家爭鳴與漢代儒學》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精修版高考歷史 專題十三 第35講 百家爭鳴與漢代儒學(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歷史備考精品資料【精校版】
第35講 百家爭鳴與漢代儒學
時間:20分鐘 分值:46分
題組一 百家爭鳴
1.(2015浙江稽陽聯(lián)考,14)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思想上出現(xiàn)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對此敘述正確的是( )
①百家爭鳴,指的是不同文化風格、不同學術主張的派別之間相互競爭,同時相互學習、相互吸收的局面
②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標志著中國思想文化的發(fā)展進入了第一個枝繁葉茂的時期
③儒家和法家是這個時代的兩座文化高峰
④這些學派的思想為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
2、2015廣東七校聯(lián)考,13)某學者指出:“孔子是傳統(tǒng)制度的擁護者,而墨子則是一種新社會秩序的追求者?!毕铝锌鬃印⒛拥闹鲝堊钅荏w現(xiàn)該觀點的是( )
A.仁者愛人、兼愛 B.克己復禮、兼愛
C.仁者愛人、非攻 D.克己復禮、非攻
3.(2014福建漳州一模,2)韓非子認為:“明君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為惠于法之內,動無非法?!睂Υ私庾x正確的是( )
A.體現(xiàn)中央集權思想 B.符合現(xiàn)代法治理念
C.加強地方行政管理 D.服務君主專制統(tǒng)治
題組二 漢代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
4.(2015河北邯鄲一模,3)在君民關系上,孟子
3、把孔子的“仁”發(fā)展為“仁政”的學說。董仲舒主張“限民名田,以澹(贍)不足,塞并兼之路。鹽鐵皆歸于民。去奴婢,除專殺之威,薄賦斂,省徭役,以寬民力,然后可善治也”。據(jù)此推斷董仲舒( )
A.繼承了原始儒學的全部宗旨
B.繼承了原始儒學的民本思想
C.背離了原始儒學的仁愛思想
D.摒棄了原始儒學的德治主張
5.(2015北京西城普通校上學期期中,8)清朝學者趙翼說:“西漢開國功臣多出于亡命無賴,至東漢中興,則諸將帥皆有儒者氣象,亦一時風會不同也?!边@一變化出現(xiàn)的主要原因是( )
A.百家爭鳴局面消失 B.主流思想發(fā)生變化
C.民間向學之風興起 D.西漢君主重用儒者
4、6.(2014河北石家莊質檢,26)當初,劉邦是一個拿儒生的帽子當撒尿便器的市井之徒,后來卻成為第一位尊崇孔子的皇帝。他晚年路過曲阜時,用最隆重的太牢大禮祭拜孔子。這是因為( )
A.三綱五常成為封建統(tǒng)治的正統(tǒng)思想
B.“禮”有助于上下尊卑秩序的確立
C.君權神授適應了“大一統(tǒng)”的需要
D.儒學信仰體系的重建穩(wěn)定了統(tǒng)治秩序
7.(2014廣東揭陽質檢,14)元代雜劇《竇娥冤》,通過竇娥含冤而死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劇中竇娥死后,六月飛雪、楚州大旱。這種描寫體現(xiàn)了( )
A.佛教的因果循環(huán) B.法家的嚴刑峻法
C.道家的無為而治 D.儒家的天人感應
5、
8.(2014山西名校聯(lián)考,39)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儒家學說的道德準則和文學、思想方面的遺產,主要由孔子的經過后代人修改和潤色的教誨組成。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論語》
材料二 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暢既缤两?則臣視君如寇讎。
——《孟子》
材料三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為陽,臣為陰……天之親陽而疏陰……王道之三綱,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
材料四 天理,只是仁義禮智之總名,仁義禮智便是天理之件數(shù)?!炖泶鎰t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
——《朱子語類》
(1)據(jù)材料一、二,
6、指出孔子和孟子對君臣關系的主張。(4分)
(2)材料三的作者是誰?材料三、四分別是怎樣“修改和潤色”儒家學說中君臣關系的?(6分)
(3)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先秦、西漢、南宋以后儒學地位發(fā)生的主要變化。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其變化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儒學對中國傳統(tǒng)社會發(fā)展的影響。(8分)
B組
時間:20分鐘 分值:46分
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28分)
1.(2015浙江名校聯(lián)考,12)《漢書·藝文志》對先秦某個學派評論到:“及放者為之,則欲絕去禮學,兼棄仁義,曰獨任清虛
7、可以為治。”該學派為(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2.(2015吉林一模,2)西周社會的運轉,所依靠的是兩項權力原則:刑和禮。禮的應用范圍只限于貴族,刑的應用范圍是普通百姓。針對這種現(xiàn)象,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學者認為社會沒有階層高低之分,在法律和君主面前人人地位都一樣。該學者所屬的學派是( )
A.法家 B.墨家 C.儒家 D.道家
3.(2015河南開封質檢,1)董仲舒新儒學的基礎是“天人感應”,認為“道之大原出于天”,主張“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以下對董仲舒新儒學的最佳理解是( )
A.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與政治
8、思想應該是統(tǒng)一的
B.新儒學融合陰陽五行的迷信思想和法家的思想
C.主張“君權神授”的同時也主張限制君權過度膨脹
D.新儒學融合陰陽五行迷信思想和“德治”思想
4.(2015貴州遵義聯(lián)考,5)馮天瑜所著的《中華文化史》對某時期儒家學說有這樣一段描述:“它的消極影響也是嚴重的……我們民族性格中的封閉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舊,不思進取等劣根性,都與之直接相關?!弊钤缭斐缮鲜鲇绊懙氖钦l的思想主張( )
A.董仲舒 B.朱熹 C.王陽明 D.顧炎武
5.(2014河南六市聯(lián)考,24)周先祖太王有三子,依次為泰伯、仲雍、季歷。太王以季歷賢能且愛其子姬昌。泰伯知道父親心思后,偕二弟三次
9、逃避王位繼承,被孔子稱贊為“大德”。這表明 ( )
A.西周時宗法制尚未完善
B.孔子反對以嫡長子繼承為核心的宗法制
C.春秋時宗法制瓦解
D.泰伯辭讓符合儒家孝悌倫理
6.(2014甘肅名校聯(lián)考,25)荀子說:“故,法不能獨立,類不能自行。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治之原也。故,有君子,則法雖省,足以遍矣;無君子,則法雖具,失先后之施,不能應事之變,足以亂矣?!痹诖?荀子( )
A.認為法律應當由君子制定
B.強調良吏執(zhí)法的重要性
C.主張在執(zhí)法時將君子和小人區(qū)別對待
D.廢除嚴苛的法律,由君子以德治國
7.(2014河北唐山一模,24)漢代民
10、間一直盛行“求雨”“止雨”等活動,即以“動陽以起陽”“動陰以起陰”的“物類相召”為理論,設計一套求雨、止雨的辦法和禮儀。這反映了我國古代的 ( )
A.天人合一思想 B.天人感應理論 C.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D.求雨迷信活動
二、非選擇題(共18分)
8.(2015江蘇南京質檢,30)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以教化不立而萬民不正也?!胖跽呙饔诖?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太學以教于國,設庠序(學校)以化于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jié)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
——《漢書·董仲舒?zhèn)鳌?
材料二 (建元五年春)置五經博士。
11、……(元光五年八月)征吏民有明當世之務、習先圣之術者。詳延天下方聞之士,咸薦諸朝。其令禮官勸學,講議洽聞,舉遺舉禮,以為天下先。太常其議予博士弟子,崇鄉(xiāng)黨之化,以厲賢材焉。丞相(公孫)弘請為博士置弟子員,學者益廣。
——據(jù)《漢書》等整理
材料三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適應了當時社會發(fā)展的要求,是當時客觀形勢的正確反映。雖然,從本質上說,這一主張是為鞏固漢政權的封建統(tǒng)治服務的,但從客觀效果來看,它不僅對當時,而且對以后中國封建社會的統(tǒng)一、鞏固和發(fā)展起了積極的進步作用。
——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
請回答:
(1)據(jù)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針對教化提出的具體主張。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董仲舒倡
12、導教化的主要原因。(4分)
(2)據(jù)材料二,概括漢武帝重視儒學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作用。(6分)
(3)據(jù)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如何正確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歷史影響?(8分)
A組
題組一 百家爭鳴
1.D 本題可用排除法解答。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和道家是這個時代的兩座文化高峰,故③錯誤,D項符合題意。
2.B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但不能說明孔子維護傳統(tǒng)制度,故A項錯誤??鬃犹幱趧邮幍拇呵飼r期,面對亂世,他極力維護周禮,希望統(tǒng)治者“克己復禮”,推行德治;墨子主張“兼相愛,交相利”,他代表小生產者的利益,與儒家思想針鋒相對
13、,追求一種新的社會秩序,故B項正確。“非攻”是反對非正義戰(zhàn)爭,與追求新的社會秩序無關,故C、D兩項錯誤。
3.D 材料意思是英明的君主不會讓他的臣子不受法律的約束,不會讓法律特殊關照他們。這體現(xiàn)了韓非子所說的“法”要有權威性、公開性,針對臣民,為君主服務,故D項正確;材料主要是韓非子對“法”的認識,故A、C兩項錯誤;韓非子的認識明顯不符合現(xiàn)代法治理念,故B項錯誤。
題組二 漢代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
4.B 董仲舒的主張與原始儒學在君民關系上有區(qū)別,故A項錯誤;董仲舒主張“限田”“輕徭薄賦”,繼承了原始儒學的民本思想,故B項正確;董仲舒的主張繼承了原始儒學的仁愛思想和德治主張,故C、D兩項
14、錯誤。
5.B 百家爭鳴局面消失在秦朝,A項不符合題意;民間向學之風興起與春秋時期孔子創(chuàng)辦私學有關,故排除C項;B、D兩項與本題設問均有一定因果關系,但“西漢君主重用儒者”與“東漢中興”時間差距較大,故答案選B項。
6.B 三綱五常是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的,故A項錯誤;劉邦尊崇孔子主要是因為“禮”符合成為帝王的劉邦對鞏固統(tǒng)治秩序的要求,故B項正確;“大一統(tǒng)”思想是董仲舒的主張,故C項錯誤;心學的出現(xiàn),標志著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論任務已經完成,故D項錯誤。
7.D 六月飛雪、楚州大旱體現(xiàn)的是上天對現(xiàn)實的不滿,故D項正確。A、B、C三項與題意不符。
8.答案 (1)主張:孔子主張等級、名分、秩
15、序;孟子認為君臣應該互相尊重。
(2)作者:董仲舒。材料三:神化君權;臣子只有服從的義務。材料四:天理是作為道德規(guī)范的三綱五常;臣服從君是天理。
(3)變化:先秦儒學只是諸子百家中的重要一家;西漢武帝時開始確立獨尊地位;南宋以后成為官方哲學。原因:儒學因時而變,適應君主專制統(tǒng)治需要。影響: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倫理道德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解析 第(1)問,根據(jù)材料的主要內容歸納概括,兩則材料都體現(xiàn)了君臣之間的等級名分關系。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jù)材料內容和《春秋繁露》分析,應是董仲舒;第二小問根據(jù)兩則材料的內容回答,材料三從君權神授的角度回答,材料四從天理的角度回答。第(3)問
16、,第一小問根據(jù)儒學變化發(fā)展的主要史實回答;第二小問要根據(jù)第一小問中的地位進行總體的歸納和概括;第三小問言之有理即可。
B組
一、選擇題
1.B 根據(jù)材料信息可知該學派主張“欲絕去禮學,兼棄仁義”,而儒家學派主張仁和禮,故A項錯誤;該學派主張“清虛可以為治”,即認為只要清靜無為就可以治理好國家,故B項正確;法家主張法治、集權、改革,與材料信息不符,故C項錯誤;墨家主張兼愛、非攻、尚賢,與材料信息不符,故D項錯誤。
2.A 材料中“有學者認為社會沒有階層高低之分,在法律和君主面前人人地位都一樣”的信息說明其主張“依法治國”,屬于法家學派,故A項正確。
3.C “屈民而伸君”是指臣民要
17、絕對服從君主,“屈君而伸天”就是說君主要絕對服從“天”的意志,如果君主有錯誤,上天就會降災害來譴告他,C項能完整反映董仲舒的思想意圖,故C項正確。A、B、D三項都是從某個角度闡釋,表述不完整,故A、B、D三項錯誤。
4.A 董仲舒提倡的“三綱五常”不利于健康民族性格形成,故A項正確;朱熹和王陽明是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晚于董仲舒,故B、C兩項錯誤。顧炎武強調“經世致用”,并非因循守舊、不思進取,故D項錯誤。
5.D 西周時宗法制已經完善,故A項錯誤;題干意思是贊成泰伯的辭讓而不是反對宗法制,故B項錯誤、D項正確;題干講述的是西周王室的歷史,故C項錯誤。
6.B “有君子,則法雖省,足以遍矣
18、”的意思是“有了君子,法律即使簡略,也足夠用在一切方面了”,并非指法律由君子制定,故A項錯誤;從題干“君子者,治之原也。故,有君子,則法雖省,足以遍矣”可知,其強調君子為吏的作用,故B項正確;題干表述的是執(zhí)法者為君子還是小人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并非指執(zhí)法時將君子和小人區(qū)別對待,故C項錯誤;題干體現(xiàn)的是君子與法律的關系,沒有涉及嚴苛的法律和以德治國,故D項錯誤。
7.B “天人合一”側重于天與人的統(tǒng)一性和一致性,不符合題意,故A項錯誤;“天人感應”是指天能干預人事,人亦能感應上天,符合題干“物類相召”,故B項正確;C項與“天人合一”思想相似,故C項錯誤;D項與題干主旨不符。
二、非選擇題
19、
8.答案 (1)主張:辦學校;教化人民仁、義、禮。原因:適應統(tǒng)治的需要;儒家重教化的傳統(tǒng);教化本身的功能。
(2)措施:設五經博士;起用儒學家參政;興辦學校,大力提倡儒學。作用:有利于鞏固統(tǒng)治;初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教育體系;儒學思想逐漸成為正統(tǒng)思想。
(3)一方面,有利于鞏固封建思想統(tǒng)治(或有利于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另一方面,使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更加鞏固(或社會影響更加擴大),客觀上對社會發(fā)展具有一定的束縛和阻礙作用。
解析 第(1)問“主張”直接提取材料信息概括作答,董仲舒主張在中央設太學、地方設學校來教化百姓行仁、義、禮等;“主要原因”則要結合當時形勢,從統(tǒng)治者加強中央集權統(tǒng)治、儒家自身主張和教化的功能等方面分析。第(2)問“措施”可直接從材料中找出,如設置五經博士、征選儒家學者做官、提倡儒學等;“作用”要結合所學知識從鞏固統(tǒng)治、發(fā)展教育和儒學地位變化等角度分析回答。第(3)問要從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兩方面思考,根據(jù)材料三可歸納得出鞏固統(tǒng)治、鞏固國家統(tǒng)一等積極影響,消極影響主要是董仲舒的教化思想對社會發(fā)展有一定的阻礙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