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修版高考歷史 強化提能專訓:七、社會主義的曲折探索——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建設》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精修版高考歷史 強化提能專訓:七、社會主義的曲折探索——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建設(11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歷史備考精品資料【精校版】
提能專訓七 社會主義的曲折探索——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建設
(時間:45分鐘,滿分:100分)
一、選擇題(每小題5分,共60分)
1.(2013·河南質檢)周恩來在《關于人民政協的幾個問題》(1949年9月7日)中說道:“人民政協全國委員會,便是同中央人民政府協議事情的機構。一切大政方針,都先要經過全國委員會協議,然后建議政府施行?!边@表明( )
A.中央政府是全國政協下屬機構
B.政協是國家權力機關
C.全國政協與中央政府分權制衡
D.全國政協代行人大職能
答案:D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政協是統(tǒng)一戰(zhàn)線組織,不是國家權力機關,在全國人大
2、召開之前,代行人大的職能,因此答案為D項。
2.(2013·石家莊聯考)1953年《選舉法》規(guī)定,我國實行“同票不同權”,即城市選民每10萬人可選1名全國人大代表,而農村選民每80萬人才可以擁有1名全國人大代表。這說明( )
A.新中國的農民不是國家的主人
B.我國的選舉制度已經完善
C.《選舉法》結合了我國當時的國情
D.農民的文化素質低,不能當選代表
答案:C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解答本題可用排除法。A、B、D三項說法均明顯錯誤,排除。
3.(2013·長春調研)根據中國國情,黨和政府在某些地區(qū)先后設立了民族自治區(qū)、經濟特區(qū)和特別行政區(qū)。三者的共同之處是(
3、 )
A.實行特殊經濟政策和不同的社會制度
B.由中央人民政府統(tǒng)一管轄并行使主權
C.實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體制
D.有行政自由權和外交權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民族自治區(qū)、經濟特區(qū)和特別行政區(qū)之間的異同。經濟特區(qū)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特別行政區(qū)實行與大陸不同的社會制度,民族自治區(qū)實行特殊的民族政策。但三者的共同之處是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統(tǒng)一管轄并行使主權,故選B項。
4.有評論說,20世紀70年代,中國結束了“黑云壓城城欲摧”的被動局面,打贏了一場“隱形的世界大戰(zhàn)”。這主要是指( )
A.徹底擺脫了蘇聯的威脅
B.美國調整對華政策,兩國關系從敵對走向緩和
C.贏得第三世界
4、的信任與支持
D.抵制了西方的和平演變,鞏固了社會主義政權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新中國的外交。20世紀70年代,中美關系開始由敵對走向緩和,隨后中日邦交正?;鞣絿壹娂娕c我國建立外交關系,打開了中國外交的新局面。故選B項。
5.(2013·武漢市畢業(yè)調研)1950年1月6日,北京市軍管會頒發(fā)布告,宣布:“(1)某些外國,過去利用不平等條約中所謂‘駐兵權’,在北京市內占據地面,建筑兵營,現在此項地產權,因不平等條約之取消,自應收回。(2)此項地產上所建之兵營及其他建筑,因地產權收回所發(fā)生之房產問題,我政府另定辦法解決之……”這表明新中國成立初期執(zhí)行的外交方針是( )
A.“另起
5、爐灶”
B.“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C.“一邊倒”
D.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材料反映了新中國取消外國在中國的“駐兵權”,即清除帝國主義在華的殘余勢力和特權,這與“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的內容相符,故B項正確。
6.(2012·寧波八校聯考)1954年日內瓦會議召開前夕,周恩來總理說:“如今,我們是作為一個大國,到日內瓦去參加一個正式的國際會議,是登上國際舞臺了,因此要唱文戲,文戲中有武戲,但總歸是一個正規(guī)戲、舞臺戲?!敝芸偫磉@里所說的“文戲中有武戲”主要是指( )
A.就朝鮮南北統(tǒng)一提出合理化建議
B.就印度支那和平行動提出合理化建
6、議
C.宣傳和擴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努力
D.宣傳和擴大“求同存異”的外交策略
答案:B 解析:所謂“武戲”是有關戰(zhàn)爭的討論,C、D兩項很明顯是“文戲”,排除。A項提出過但未獲通過。在討論恢復印度支那和平問題陷入僵局時,周恩來就此提出合理的建議,推動會議達成了《關于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內瓦公約》,故選B項。
7.(2013·成都市診斷考)1978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guī)定,“全國人民在新時期的總任務是:堅持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xù)革命”,同時把原憲法條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最高國家權力機關”修訂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這次修憲( )
A.徹
7、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B.表明憲政建設在曲折中前進
C.實現了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
D.正式確立了依法治國的方略
答案:B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文化大革命”之后我國的法制建設。1978年修訂憲法是在“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不久進行的,由材料中“繼續(xù)革命”可知此次修憲并沒有完全否定“文化大革命”,因此沒有實現政治上的撥亂反正,排除A、C兩項。確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表明該憲法否認了“文化大革命”時期“中央文革小組”的最高領導地位,因此這次修憲有曲折也有前進,B項正確。D項與題干無關。
8.(2013·北京東城區(qū)統(tǒng)檢)下面是1957年和1960年的工業(yè)、農業(yè)總產值示意圖
8、。對其解讀最為全面的是( )
A.中共八大的正確決策調動了全國人民的積極性
B.人民公社化運動嚴重挫傷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
C.“大躍進”使全國工業(yè)總產值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D.“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導致了國民經濟比例的嚴重失調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十年社會主義建設。通過識讀圖片可知,與1957年相比,1960年農業(yè)總產值下降,工業(yè)總產值上升。這與期間發(fā)生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密切相關。“大躍進”運動中大煉鋼鐵,促使工業(yè)產值大幅上升;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強調“一大二公”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故出現了農業(yè)總產值的下降。故選D項。
9.(2013·北京海淀區(qū)期末考)對
9、下表中數據變化的解釋準確的是( )
農輕重產值比重變化表(%)
農業(yè)
輕工業(yè)
重工業(yè)
1960年
21.8
26.1
52.1
1962年
33.3
30.3
36.4
A.三大改造激發(fā)了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
B.“大躍進”運動提高了農業(yè)和輕工業(yè)產值
C.人民公社化運動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D.“二五”計劃后期我國調整了國民經濟結構
答案:D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十年探索時期我國經濟建設的情況。由表格中數字的變化可知,1962年農業(yè)、輕工業(yè)的比重上升、重工業(yè)比重下降,表明我國的經濟結構發(fā)生了變化,與此對應的是D項。故答案為D項。
10.(2013·大
10、連市雙基)下文摘自某書局發(fā)行的教科書前言。據此判斷該教科書的出版時期為( )
A.1949~1956年 B.1956~1966年
C.1966~1976年 D.1978~1988年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教育。由“無產階級”“前人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業(yè)”“革命委員會”等可知,該書出版于“文化大革命”時期。
11.(2013·鄭州預測)1956年,我國工業(yè)總產值為642億元,占工農業(yè)總產值的51.3%,比1952年增長84%。其中生產資料工業(yè)產值占工業(yè)總產值的45.5%,現代工業(yè)產值占工業(yè)總產值的71.6%。這說明(
11、)
A.我國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
B.黨和政府不重視農業(yè)的發(fā)展
C.我國已基本上實現了工業(yè)化
D.“一五”計劃得到了有效執(zhí)行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新中國的經濟建設。材料未體現A、B兩項的相關信息,排除。1956年,我國開始改變工業(yè)落后的面貌,排除C項。由材料中工業(yè)總產值的增長情況看,“一五”計劃得到了有效執(zhí)行。故選D項。
12.(2013·北京東城區(qū)檢測)下面是一名同學整理的歷史讀書筆記,記錄了某一歷史時期的情況:農業(yè)強調“以糧為綱”;工業(yè)強調“以鋼為綱”;“三面紅旗”迎風飄揚,六億人民奮發(fā)圖強;適當縮小基本建設規(guī)模,統(tǒng)籌兼顧,全面安排。下列對此歷史時期的認識正確的是( )
12、
A.從國民經濟恢復到“一五”計劃完成
B.從“左”的冒進到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
C.從“文化大革命”到實施撥亂反正
D.從改革開放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形成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我國十年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經驗與教訓。材料反映了當時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左”的錯誤已經得到相應調整。B項正確。
二、非選擇題(第13題20分,第14題20分,共40分)
13.(20分)解放思想是現代化的前提。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96年8月,《時務報》正式創(chuàng)刊?!稌r務報》雖名為“報”,實則是一份每期三十頁左右的書本式的旬刊,以宣傳維新變法、救亡圖存為宗旨,以“論說”和翻譯外報為主要內容?!?/p>
13、…梁啟超等人通過《時務報》把他們的思想訴諸社會,左右輿論,“以筆舌傾動人主”,“借報章鼓簧天下”,在各界人士中產生了很大影響,所以胡思敬在《戊戌履霜錄》中說:“自時務報出,張目大罵,如人人意欲所云,江淮河漢之間,愛其文字奇詭,爭傳誦之?!?
——摘編自沈繼成《梁啟超與〈時務報〉》
材料二 一批接觸過西方現代化思想的中國知識分子清醒地認識到,要從根本上改造中國,使中國走向現代化,首先必須使國民在思想文化上有一個根本的轉變。為此,必須要向統(tǒng)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傳統(tǒng)文化發(fā)起革命性的攻擊。先進知識分子把這次斗爭看作是類似歐洲文藝復興的思想文化領域的革命。
——摘編自鄭麗平《思想解放與20世紀中國現
14、代化》
材料三 可以說,由于現代化的屬性決定,思想解放是現代化的必要條件之一。如果仔細觀察中國現代化的歷史,可以看到,中國現代化每前進一步都伴隨著一定程度的思想解放,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成敗更是與思想解放息息相關。
——摘編自杜艷華《思想解放助推中國現代化》
請回答:
(1)依據材料一指出《時務報》的特點。分析其在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作用。(9分)
(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當時的中國知識分子是如何效仿歐洲文藝復興的,有何歷史意義?(6分)
(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成敗更是與思想解放息息相關”的認識。(5分)
答案:(1)特點:雖名為
15、“報”,實為旬刊;以宣傳維新變法、救亡圖存為宗旨,以“論說”和翻譯外報為主要內容。
作用:對傳統(tǒng)思想產生了沖擊;宣傳了維新變法思想;為戊戌變法的開展做了輿論上的準備;有利于西學的傳播和思想解放。
(2)效仿:開展新文化運動。
意義:猛烈地沖擊了封建思想的統(tǒng)治地位,使人們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國知識分子在運動中受到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也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3)1956年毛澤東《論十大關系》的發(fā)表,打破了對斯大林模式的崇拜,促成了思想解放;1978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促成了思想解放,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1992年,鄧小平的“南方
16、談話”,進一步促成了中國的思想解放,將中國的改革開放推進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階段。
解析:本題考查近代以來中國思想解放的相關知識。第(1)問根據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即可歸納特點;可從對舊思想的沖擊、對新思想的宣傳、對戊戌變法和思想解放的影響等方面去概括作用。第(2)問仿效歐洲文藝復興指的是新文化運動,其意義可調用所學知識回答。第(3)問主要根據《論十大關系》、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鄧小平“南方談話”等所帶來的思想解放及其對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影響回答。
14.(20分)近代以來,為了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先進的中國人進行艱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復興之路。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7、民國初期,陳嘉庚說:“今日國勢危如累卵,所賴以維持者,惟此方興之教育與未死之民心耳”。黃炎培也說:“今吾中國至重要,至困難問題,厥惟生計;曰求根本上解決生計問題,厥惟教育?!?——朱英《辛亥革命與近代中國社會變遷》
材料二 從現在起,開始了由城市到鄉(xiāng)村并由城市領導鄉(xiāng)村的時期。黨的工作重心由鄉(xiāng)村移到了城市。……使中國穩(wěn)步地由農業(yè)國轉變?yōu)楣I(yè)國,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袊母锩莻ゴ蟮?,但革今以后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
——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的報告(1949年 3月)
材料三 1952~1965年國民生產總值指數圖( 1952年=100)
——
18、摘編自國家統(tǒng)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tǒng)計司
編《新中國五十年統(tǒng)計資料匯編》
材料四 鄧小平在向外賓介紹中國改革開放的由來時說:“我們現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在總結了成功時期的經驗、失敗時期的經驗和遭受挫折時期的經驗后制定的?!?
——郭德宏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專題史稿》
(1)據材料一概括兩人共同的救國主張。聯系所學知識,指出此類主張的積極意義和無法實現的原因。(6分)
(2)指出材料二“城市到鄉(xiāng)村”“城市領導鄉(xiāng)村”的時代背景和基本內涵。(4分)
(3)據材料三,概括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國民生產總值的變化,分別分析其主要原因。據此說明為什么“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
19、(6分)
(4)據材料四,分析改革開放與鄧小平所闡述的歷史經驗之間的關系。(4分)
答案:(1)主張:教育救國。
意義:有利于提高國民素質,是進步的愛國的。
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沒有改變,此類救國主張無法實現。
(2)背景:三大戰(zhàn)役勝利結束;新民主主義革命即將取得勝利。
內涵:解放全中國;開展以工業(yè)化為核心的經濟建設。
(3)變化:總體上是增長的,50年代持續(xù)增長;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60年代中期恢復。
主要原因: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指引、中共八大的正確決策、“一五”計劃完成等;“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自然災害等,制定并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
原
20、因:經濟基礎薄弱,缺乏建設經驗;任務的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
(4)在總結不同歷史時期各種經驗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制定的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成為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保障。
解析: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準確提取材料信息,并與所學知識進行準確聯系。第(1)問的第一小問根據材料“惟此方興之教育”“曰求根本上解決生計問題,厥惟教育”概括;第二小問積極意義從提高國民素質角度分析,原因結合中國社會性質進行分析。第(2)問時代背景結合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召開的背景進行回答,基本內涵從軍事和經濟兩個方面分析。第(3)問的第一小問根據指數圖較易回答,注意從總體上和各階段兩個角度說明;第二小問結合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方針、政策和重大事件加以分析;第三小問從客觀與主觀兩個方面分析。第(4)問根據材料信息“我們現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在總結了……的經驗后制定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