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歷史二輪專題版教師用書:第1部分 模塊1 專題1 古代中國的政治文明精髓與局限 Word版含解析
《版高考歷史二輪專題版教師用書:第1部分 模塊1 專題1 古代中國的政治文明精髓與局限 Word版含解析》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版高考歷史二輪專題版教師用書:第1部分 模塊1 專題1 古代中國的政治文明精髓與局限 Word版含解析(2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專題一 古代中國政治文明的精髓與局限 知識主線串聯(lián)·網(wǎng)絡構建 主題一 中央體制——從“家國同構”到“皇權獨尊” (對應學生用書第1頁) ■主題縱向貫通················································································ 時期 特征 知識呈現(xiàn) 先秦 萌芽 (1)“家天下”局面的開始——王位世襲制: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政治權力由傳賢變成傳子 (2)“家國同構”之源——宗法制:以血緣關系為核心,嫡長子繼承制為特點,形成“家國一體”的社會等級結構 (3)天人合一——
2、由于社會生產(chǎn)力水平相對低下和加強統(tǒng)治的需要,將“天”說成是自然與社會的主宰,以證明王權神授,論證自己統(tǒng)治的合理性和神圣不可侵犯 (4)第一次政治大轉(zhuǎn)型——春秋戰(zhàn)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通過軍功、政變和改革等多種方式逐步掌握政權,爭霸戰(zhàn)爭與兼并戰(zhàn)爭推動了分封制瓦解,中國在政治上由分裂走向統(tǒng)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初現(xiàn)端倪 秦朝 確立 (1)封建社會的核心制度——皇帝制度。秦始皇首創(chuàng)皇帝制度,其顯著特征體現(xiàn)在:①皇帝的獨尊和皇權的威嚴:獨裁決策;皇權不可僭越;“朕”“詔”“制”“璽”專用。②神化皇權:封禪大典和各類祭祀活動。③傳承制度:皇位世襲,家國一體 (2)適應封建統(tǒng)一國家需要的中樞機構
3、——三公九卿制。三公為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掌行政、監(jiān)察和軍務;九卿為中央政府各部門的主要行政長官 西漢 發(fā)展 內(nèi)廷近臣權力的膨脹——中朝制度。漢武帝為加強皇權,削弱丞相權力,建立中朝,即選用一批地位較低的內(nèi)廷人員參與朝政 隋唐 完善 中央專制下的分權與制衡——三省六部制。設中書、門下、尚書三省,三省最高長官均為宰相,分工明確,互相牽制,從而分散相權,提高行政效率;尚書省下設置六部,具體執(zhí)行國家事務,這樣就保證了皇權的獨尊 宋元 加強 (1)宋代削弱相權,加強君權的重要舉措——二府三司制。中書門下、樞密院分掌行政和軍事,三司總理財政,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相權 (2)元
4、朝最高行政機關——中書省??傤I百官,與樞密院、御史臺分掌行政、軍事、監(jiān)察三權;中書省除為決策機構外,還負責直接管轄大都附近的“腹里”地區(qū) 明清 強化 (1)專制皇權輔助機構的“殘喘”——廢丞相、設內(nèi)閣。明太祖時,廢除丞相制度,設置殿閣大學士協(xié)助處理政務;明成祖時,設立內(nèi)閣,內(nèi)閣大學士開始參與軍國大事的商討 (2)專制制度的巔峰——軍機處。清朝初年,軍國大事由議政王大臣會議處理;康熙帝時,設置南書房;雍正年間,設立軍機處,君主專制制度發(fā)展到頂峰 ■主題考向探究································································
5、················ 考向一 以“時空觀念”為核心,遷移考查主干知識 1.(2017·全國卷Ⅱ)明初朱元璋嚴禁宦官讀書識字,但中后期宦官讀書識字逐漸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針對性地編纂適合宦官學習的讀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樞決策過程發(fā)生異變 B.皇帝權力日趨衰落 C.內(nèi)閣議政功能已經(jīng)喪失 D.宦官掌握決策權力 A [明朝廢除丞相,設立內(nèi)閣幫助皇帝處理政事。后內(nèi)閣地位上升,閣臣權力增大,可以幫助皇帝起草對大臣奏章的批復意見(稱為“票擬”),最后由皇帝用朱筆批示、裁定(稱為“批紅”)。明朝中后期,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獲得了代皇帝“批紅”的權力,這樣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利用這
6、一機會,不斷擴大自己的權力,干預明朝的中樞決策。故出現(xiàn)題干所述現(xiàn)象,故A項正確。明中后期內(nèi)閣、司禮監(jiān)雖對皇權有一定制約,但其都依附于皇權,最后集權于皇帝,君主專制強化,B項錯誤。內(nèi)閣與司禮監(jiān)相互制約,其議政功能并沒有喪失,C項錯誤?;鹿匐m然權力增強,但是最后的決策權仍在皇帝手中,D項錯誤。] 2.(2014·全國卷Ⅱ)明初廢丞相、設顧問性質(zhì)的內(nèi)閣大學士,嚴防權臣亂政。明中后期嚴嵩、張居正等內(nèi)閣首輔操縱朝政,權傾一時。這表明( ) A.皇權漸趨衰弱 B.君主集權加強 C.內(nèi)閣取代六部 D.首輔權力失控 B [明太祖廢除丞相,權分六部并設殿閣大學士。明成祖時設內(nèi)閣,內(nèi)閣不是法
7、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或決策機構,它只是皇帝的內(nèi)侍機構,本身并無決策權。內(nèi)閣首輔雖有時會操縱朝政,但其權力并不是來自制度及其職位,而是來自最高統(tǒng)治者的個人支持與信任,故內(nèi)閣首輔操縱朝政進一步體現(xiàn)了君主集權的加強,A項錯誤。C項“內(nèi)閣取代六部”與史實不符,六部幾乎變成內(nèi)閣的下屬機構,但未被“內(nèi)閣取代”。D項內(nèi)容違背了材料信息。] 從近幾年的新課標全國卷來看,試題越來越注重考查對基本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基本技能的靈活運用和綜合運用,突出考查學科素養(yǎng)和學習潛力。本考點內(nèi)容歷史概念多,復習時不要拘泥于教材的表述,要在提供的新材料、新情境中去分析理解問題。 考向二 以“多元情境”為載體,突出考查歷史思維
8、能力和史學研究方法 3.(2017·全國卷Ⅱ)《史記》《漢書》均為私家撰著。魏晉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負責修撰本朝或前朝歷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親自參與,這反映出官修史書( ) A.記載的真實性 B.評價歷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釋歷史的客觀性 C [C項正確。從官修史書的參與者來看,政治意味很強,政府主導修史的方向,反映了官修史書的政治性。] 4.(2017·全國卷Ⅲ)關于宋太祖駕崩前夜宋太宗(時為晉王)的活動,北宋時期有不同記載?!独m(xù)湘山野錄》記載,宋太宗當晚曾與其兄宋太祖在宮中飲酒,并宿于宮中;《涑水記聞》則稱,那晚宋太宗并未進宮。這反映出( ) A.歷
9、史事實都是通過歷史敘述呈現(xiàn) B.同一歷史事實會有不同歷史記載 C.歷史敘述不能客觀準確再現(xiàn)歷史事實 D.綜合多種歷史敘述即可確認歷史事實 B [材料中“關于宋太祖駕崩前夜宋太宗(時為晉王)的活動,北宋時期有不同記載”,如《續(xù)湘山野錄》和《涑水記聞》對宋太宗是否進宮就有兩種不同的記載,由此可知同一歷史事實會有不同歷史記載,B項正確。歷史事實可以通過出土文物、史書記載、傳說等方式呈現(xiàn),A項說法過于絕對。歷史敘述有主觀和客觀成分,使用時應注意辨其真?zhèn)?,C項說法過于絕對。歷史敘述有主觀和客觀成分,綜合多種歷史敘述也不一定能夠確認歷史事實,D項錯誤。] 5.(2016·全國卷Ⅲ)東漢王充在《論
10、衡》中說:“蕭何入秦,收拾文書(國家檔案文獻),漢所以能制九州者,文書之力也?!逼湟庠谡f明,西漢成功地實現(xiàn)對全國的統(tǒng)治,是因為漢初( ) A.實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繼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發(fā)揮文書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B [解答本題的關鍵在于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準確把握漢代對秦代政治制度的繼承關系。材料中的“文書”泛指古代的國家檔案文獻,文書傳承著歷朝的典章制度和政治經(jīng)驗。材料表明,西漢成功地實現(xiàn)對全國的統(tǒng)治是因為重視秦朝的文書,意味著繼承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即漢承秦制,故B項符合題意。漢初推行被稱為“黃老之學”的道家思想,故排除A項。漢初充分發(fā)揮文書功能,以
11、便繼承前代的政治制度,故排除C項。材料并沒有體現(xiàn)官吏是否熟知秦朝的典章制度,故排除D項。] “題在書外,理在書中”是高考歷史試題的最大特點。如“漢承秦制”一題,則是在充分挖掘史料和理解史料的基礎上獲得認知,從歷史實際的角度客觀地看待和理解。這就要求考生在備考過程中注重對歷史規(guī)律的理解和把握,強化并提高概括總結能力。 考向三 以“史鑒功能”為抓手,隱性考查熱點問題 6.(2016·全國卷Ⅱ)福建各地族譜中有大量關于入臺族裔回鄉(xiāng)請祖先牌位赴臺的記載,此類現(xiàn)象在清乾隆年間驟然增多。這說明乾隆年間( ) A.族譜編修順應了移民的需求 B.大陸移民已在臺灣地區(qū)安居繁衍 C.內(nèi)地宗族開始整體
12、遷移臺灣地區(qū) D.兩岸居民正常往來受到阻礙 B [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準確理解并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材料所給的時間信息是乾隆年間,內(nèi)容是入臺族裔回鄉(xiāng)請祖先牌位赴臺,反映了這一時期臺灣地區(qū)與大陸關系的密切。福建到臺灣地區(qū)定居者很多,再聯(lián)系清前期設置臺灣府并隸屬福建省的史實,可知B項符合題意。A項是對材料的誤解,族譜編修是宗法血緣關系的體現(xiàn),突出了血脈傳承關系,故排除。C項“內(nèi)地宗族開始整體遷移臺灣”的表述明顯錯誤,排除。D項與乾隆年間的史實不符,故排除。] 7.(2015·全國卷Ⅰ)兩漢時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執(zhí)政大臣也主要從他們之中選擇。這被當時人視為“安宗廟,重社稷”的
13、“漢家之制”。漢代出現(xiàn)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權 B.“家天下”觀念根深蒂固 C.母族親屬關系受到重視 D.劉氏同姓諸侯王勢力強大 C [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準確理解材料原意。材料中說兩漢時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年幼,執(zhí)政大臣也從他們中選擇,反映了母族親屬(外戚)在兩漢時期的地位極高。由于皇帝年幼,很容易被外戚所控制,導致漢代經(jīng)常出現(xiàn)外戚干政的現(xiàn)象,故選C項。] 海峽兩岸同屬一個文化圈,兩岸人民同宗同族,血脈相連。新課標全國卷歷史試題承擔著“學以致用,資政教化”的社會功能,因此,試題命制會隱含時政熱點,達到呼應社會熱點的隱性考查。第6題聚焦海峽兩
14、岸之間的現(xiàn)實關系,透過歷史的視角從文化的角度來明確兩岸之間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用宗法的情結來架設兩岸之間關系的橋梁,以對現(xiàn)實產(chǎn)生積極影響。第7題以漢代外戚干政切入,暗含當前的反腐倡廉、整頓吏治的社會熱點。 考向四 以“家國情懷”為宗旨,強化考查歷史價值觀 8.(2016·全國卷Ⅲ)周代青銅器上的銘文與商代相比,字數(shù)越來越多,語句也愈加格式化。這些銘文大都記述個人業(yè)績,追頌祖先功德,希冀子孫保用。這表明西周時( ) A.創(chuàng)造了一種全新的文字體系 B.形成了重視歷史傳承的風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嚴重的挑戰(zhàn) D.青銅器的功用發(fā)生重大改變 B [題干反映的是西周青銅器上的銘文字數(shù)、格式和內(nèi)
15、容情況。這些銘文大都記述個人業(yè)績,追頌祖先功德,意味著形成了重視歷史傳承的風尚,故B項符合題意。周代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與商代一樣,都是“金文”,并沒有創(chuàng)造出全新的文字體系,故排除A項。題干沒有涉及宗法制度,故排除C項。商周青銅器多用于祭祀,題干信息不能說明青銅器的功用發(fā)生重大改變,故排除D項。] 9.(2014·全國卷Ⅰ)中國古代,“天”被尊為最高神。秦漢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舉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員、百姓則祭拜自己的祖先。這反映了秦漢以后( ) A.君主專制緣于宗教權威 B.政治統(tǒng)治借助于人倫秩序 C.皇權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動強化了宗法制度
16、 B [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準確理解材料信息。題干材料并沒有涉及宗教,排除A項;材料沒有強調(diào)皇權至上,并且皇權至上與祭天、祭祖先之間沒有直接聯(lián)系,排除C項;僅從題干材料無法得出祭天活動強化了宗法制的結論,排除D項。] 歷史學科作為一門社會學科,其價值引領的作用毋庸置疑,有價值引領就必然有價值取向。在素養(yǎng)立意的新課標全國卷歷史命題中,充分挖掘本主題分封宗法制度、中央集權制度所蘊含的歷史價值,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豐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內(nèi)涵,是高考的趨勢所在,上述試題最具代表性。 ■主題深度剖析··············································
17、·································· 1.古代中國加強君主專制的主要方式 (1)削弱相權:在古代中國皇權與相權的斗爭中,總的趨勢是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直至丞相制度被廢除。削弱相權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兩種: ①分割相權。把相權一分為二(一分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牽制,從而保證皇權獨尊。 ②轉(zhuǎn)移相權及其機構。權力轉(zhuǎn)移的總趨勢是由離皇帝身邊遠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邊的人(內(nèi)朝或?qū)m內(nèi)的侍臣)轉(zhuǎn)移,即由遠及近(或由外到內(nèi));同時,行使相權的機構總是不斷地由內(nèi)朝(宮內(nèi))向外朝(外廷)轉(zhuǎn)移,即由內(nèi)向外,內(nèi)朝逐漸發(fā)展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機構。 (2
18、)加強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明清八股取士、大興文字獄等。 (3)變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機構,分化事權,使其相互節(jié)制:如秦朝實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縣制;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宋朝實行二府三司制等。 (4)注重官吏選拔和任免:自秦廢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權由皇帝一人決定。隋唐及之后的科舉考試,也是培養(yǎng)和選拔官吏的重要途徑。 (5)加強監(jiān)察機制:如秦朝設御史大夫,漢朝設刺史,宋朝地方設通判,明代的東廠、西廠、錦衣衛(wèi)等。 2.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開明性 從古代中國政府的組織結構、職權分配制度、選官制度等的設置中可以看出,中國古代政治在君主專制下具有明顯的開明性,即
19、君主也要按照一定的法理、傳統(tǒng)政治理念進行統(tǒng)治,而不能完全憑借自己的意志去行事。除去制度設置的保障,儒家思想對君主的道德修養(yǎng)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君主,使其不能實行絕對的獨裁專制,而要在統(tǒng)治中注重民意,在專制下實行一定程度的開明統(tǒng)治。 觀點一:中國歷史上的考試和選官制度具有開明性。選官任官的權力并不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都是依據(jù)一定的客觀標準,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完成的。例如,漢代察舉制以孝廉為標準,通過鄉(xiāng)舉里選、中央政府策問考核等程序選拔官員;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官按照標準劃分各郡人的品級,按照品級的高低來選官。無論是漢代的察舉制,還是后來的九品中正制,其標準都是依據(jù)地方輿論和公
20、共意見,而不是皇帝個人的意志,這就體現(xiàn)出一種開明性。 觀點二:某些決策方式也具有一定開明性。其中,該特征體現(xiàn)最明顯的是在唐朝。唐朝皇帝發(fā)布的命令叫做“敕”,但是這個“敕”其實只是以皇帝的名義發(fā)布的,起草敕令的是中書省的中書舍人。皇帝在敕令發(fā)布前“畫敕”即同意,此后敕令還需經(jīng)過門下省給事中審核,如果門下省不同意此敕令可將其批注送回,這稱為“封駁”。由此可見,唐朝皇帝下發(fā)一道命令的審核程序如此嚴密和復雜,也體現(xiàn)了唐朝君主專制統(tǒng)治下的開明。古代中國實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實質(zhì)上是通過分割宰相的權力來加強君主專制,雖不是西方意義上的民主,但可以說是“皇權之下的民主”。 ■主題仿真
21、模擬··············································································· 1.(2017·成都二診)周人認為“追孝”“享孝”祖先,可以祈福長壽,并將“孝”的含義從“事死”擴大到“事生”,不僅要孝順父母、祖父母,還要孝順宗室、宗廟以及兄弟、朋友、姻親諸侯等。這反映出周代( ) 【導學號:96084000】 A.倫理政治的建構 B.宗法觀念的淡化 C.神權政治的強化 D.君主專制的加強 A [周人認為“孝”的內(nèi)涵不僅體現(xiàn)在家庭內(nèi)部,還體現(xiàn)在宗族及姻親諸侯的政治關系中,結合西周實行宗法制、
22、分封制可知,這是以倫理建構政治,故A項正確;材料體現(xiàn)了宗法觀念影響面廣,故B項錯誤;材料未提及神權,故C項錯誤;西周尚未實現(xiàn)最高權力的高度集中,故D項錯誤。] 2.(2017·棗莊模擬)近期電視劇《大秦帝國之崛起》熱播,據(jù)史書記載:“至于秦以一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固若王室益尊,異乎前軌,然亦事勢推遷所必至,非秦君臣處心積慮欲為此以便專制也?!辈牧险J為秦朝政治制度( ) 【導學號:96084001】 A.強化了君主個人獨裁 B.順應了時代的趨勢要求 C.承繼先秦的分封制度 D.削弱了三公九卿的權力 B [秦朝確立君主專制,但是并未強化個人的獨裁統(tǒng)治,故A項錯誤
23、;材料中“固若王室益尊,異乎前軌,然亦事勢推遷所必至,非秦君臣處心積慮欲為此以便專制也”說明秦朝建立官僚體制順應了時代發(fā)展趨勢,故B項正確;秦朝確立起官僚體制,廢除了分封制,故C項錯誤;材料中并未說明削弱三公九卿的權力,故D項錯誤。] 3.(2017·西安模擬)唐初以三省長官為宰相,合議軍國大事于政事堂,但又擇他官參加議政,名號為“參議朝政”“參議得失”等。以后又出現(xiàn)“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頭銜,同為宰相之列。這樣,宰相群體已不限于三省長官。這表明( ) A.唐朝三省議事已名存實亡 B.新設官職逐漸融入三省六部 C.宰相權力進一步被削弱 D.唐朝時官僚制度還不成熟
24、 C [根據(jù)材料“唐初以三省長官為宰相,合議軍國大事于政事堂”可知,唐朝仍實行三省議事,故A項錯誤;根據(jù)材料“以后又出現(xiàn)‘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頭銜,同為宰相之列”可知,新設官職與原三省的官員都是宰相,居于同等地位,故B項錯誤;根據(jù)材料“以后又出現(xiàn)‘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頭銜,同為宰相之列。這樣,宰相群體已不限于三省長官”可知,宰相權力進一步被削弱,故C項正確;唐朝的三省六部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故D項錯誤。] 4.(2017·榆林一模)1573年,張居正下令提高六科(是針對六部百司設立的監(jiān)察機構)監(jiān)察職能,以六科督促六部,以六部督促諸司以及地方撫
25、、按,最后再由內(nèi)閣直接控制六科。掌握對各級官吏的監(jiān)察大權,并實施隨時考核、事事責成的稽查制度。這些措施( ) A.使內(nèi)閣成為國家最高行政機構 B.整頓了吏治并加強了中央集權 C.張居正擅專威福威脅君主專制 D.加強監(jiān)察權力促進了清正廉潔 B [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內(nèi)閣成為國家最高行政機構不符合史實,故A項錯誤;根據(jù)材料“內(nèi)閣直接控制六科”“以六科督促六部”“六部督促諸司以及地方撫、按”可知,整頓了吏治并加強了中央集權,故B項正確;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張居正的做法加強了君主專制,故C項錯誤;加強監(jiān)察權力促進了清正廉潔不是材料的主旨,故D項錯誤。] 主題二 地方體制——從“天下
26、共主”到中央集權不斷強化 (對應學生用書第4頁) ■主題縱向貫通················································································ 時期 知識呈現(xiàn) 特征 西周 容易誤讀的“封建”——分封制。以同姓王族為分封主體,通過層層分封,形成貴族內(nèi)部森嚴的等級,周王成為“天下共主”,以加強周天子對地方的統(tǒng)治 天 下 共 主 秦朝 對分封制的根本否定——郡縣制。在全國范圍內(nèi)推行郡縣制,郡守、縣令或縣長均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襲;郡縣制的實行有效地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
27、,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中央集權不斷強化 中 央 集 權 不 斷 強 化 西漢 (1)地方王國自治權力的擴大——西漢初,在地方推行郡國并行制,王國威脅中央 (2)漢代郡國并行制向郡縣制過渡的完成——漢武帝頒布“推恩令”。過去諸侯只能把封地和爵位傳給嫡長子,“推恩令”則是嫡長子繼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國的一部分土地成為列侯,由郡統(tǒng)轄 (3)古代重要的地方監(jiān)察制度——刺史制度。漢武帝把全國劃分為十三州部,每州為一個監(jiān)察區(qū),每州部設置刺史一人,以監(jiān)察地方政治。刺史制度是維護皇權的有力手段,對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監(jiān)督和控制,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唐朝 “安史平而藩鎮(zhèn)之禍方始”—
28、—唐朝中期,設節(jié)度使,后形成藩鎮(zhèn)割據(jù)的局面,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中央政府實際管轄地區(qū)縮小 宋朝 古代版中央特派員——通判。由文官擔任地方長官,設通判監(jiān)督,將兵權、財權收歸中央。從北宋開始,中央確立了對地方的絕對優(yōu)勢 元朝 地方政治制度進入劃省而治的階段——從元代開始,行省的設置主要以便于中央對地方的軍事控制為目的,采取“犬牙交錯”的原則,任意將自然環(huán)境差異極大的地區(qū)拼成一個省級行政區(qū),削弱地方的經(jīng)濟、文化認同感,人為地造成“犬牙交錯”和“以北制南”的局面,從而使行省失去了扼險而守、割據(jù)稱雄的地理條件,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 明朝 臣僚權力的分散和削弱——明太祖廢行中書省,設立承宣布
29、政使司、都指揮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的行政、軍政和監(jiān)察,合稱“三司”。三司各行其職,互不統(tǒng)轄,都直接歸中央有關部門管轄 ■主題考向探究················································································· 考向一 以“時空觀念”為核心,遷移考查主干知識 1.(2014·全國卷Ⅱ)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國貴族按“周禮”行事,學說統(tǒng)一的“雅言”,促進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應起源于現(xiàn)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陜西 D.山東 C [“雅言”是周王室使用的
30、語言,而西周的統(tǒng)治中心鎬京在今陜西省境內(nèi),故選C項。] 新課標全國卷的命題注重對主干知識的考查,但試題杜絕了機械地考查“死”的知識點和低水平的“點對點”的試題,對知識的考查更多地體現(xiàn)出綜合性、靈活性的特點。試題注重通過知識的整合和遷移考查對知識的掌握與理解,如上題實際是遷移考查了西周的政治中心。 考向二 以“多元情境”為載體,突出考查歷史思維能力和史學研究方法 2.(2017·全國卷Ⅰ)表 皇帝紀年 公元紀年 郡級政區(qū) 漢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漢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漢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國 漢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
31、郡、國 上表為西漢朝廷直接管轄的郡級政區(qū)變化表。據(jù)此可知( ) A.諸侯王國與朝廷矛盾漸趨激化 B.中央行政體制進行了調(diào)整 C.朝廷解決邊患的條件更加成熟 D.王國控制的區(qū)域日益擴大 C [C對:題干材料反映了漢高祖十二年到漢武帝元封五年,西漢朝廷直接管轄的郡級政區(qū)增多,而且從只有郡到郡、國都有,意味著封國勢力被削弱,中央集權得到加強,為解決邊患危機創(chuàng)造了條件。A、D錯:題干材料反映了西漢朝廷直接管轄的郡級政區(qū)逐漸增多,甚至包括了一些封國,說明諸侯王國與朝廷的矛盾得到了有效解決,王國控制的區(qū)域日益縮小。B錯: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行政體制的變化。] 3.(2017·全國卷Ⅰ) 記述
32、 出處 “秦王(李世民)與薛舉大戰(zhàn)于涇州,我?guī)煍】?。? 《舊唐書·高祖本紀》 “薛舉寇涇州,太宗(李世民)率眾討之,不利而旋?!? 《舊唐書·太宗本紀》 “秦王世民為西討元帥……劉文靜(唐朝將領)及薛舉戰(zhàn)于涇州,敗績?!? 《新唐書·高祖本紀》 “薛舉寇涇州,太宗為西討元帥,進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諸將為舉所敗?!? 《新唐書·太宗本紀》 上表為不同史籍關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歷史敘述。據(jù)此能夠被認定的歷史事實是( ) A.皇帝李世民與薛舉戰(zhàn)于涇州 B.劉文靜是戰(zhàn)役中唐軍的主帥 C.唐軍與薛舉在涇州作戰(zhàn)失敗 D.李世民患病導致了戰(zhàn)役失敗 C [兩部史書都記載了唐軍
33、與薛舉在涇州作戰(zhàn)及其結果?!杜f唐書》提及“我?guī)煍】儭薄安焕?,《新唐書》談到“敗績”“諸將為舉所敗”,二者在此問題上相互印證。因此,能夠被認定的歷史事實是唐軍與薛舉在涇州作戰(zhàn)失敗,故C項正確。史書中對李世民有兩種不同稱呼,即“秦王”“太宗”,因此不能認定李世民在成為皇帝后與薛舉戰(zhàn)于涇州,A項錯誤。四處文獻記載中,只有《新唐書·高祖本紀》中提到劉文靜,因此不能認定劉文靜是戰(zhàn)役中唐軍的主帥,B項錯誤。四處文獻記載中,只有《新唐書·太宗本紀》中提到李世民患病,因此不能認定李世民患病導致了戰(zhàn)役失敗,故D項錯誤。] 4.(2016·全國卷Ⅰ)明初廢行省,地方分設三司,分別掌管一地民政與財政、司
34、法、軍事,直屬六部。明中葉以后,皇帝臨時派遣的巡撫逐漸演變?yōu)槿局系牡胤阶罡咝姓L官。這一變化有助于( ) A.擴大地方行政權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權限 D.緩解中央與地方的對立 B [明朝初期,地方由三司分別掌管民政、財政、司法、軍事,到明中葉以后,皇帝臨時派遣的巡撫逐漸演變?yōu)槿局系牡胤阶罡咝姓L官,這說明地方行政權力出現(xiàn)了由明初的多人掌管到明中葉以后一人掌管,這樣有利于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地方各部門工作,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B項正確;中國古代尤其是到明清時期,地方權力不斷縮小,故排除A項;據(jù)題干材料無法判斷六部權限是否受到削弱,故排除C項;北宋大力加強中央集權,
35、此后,中央在與地方分權的斗爭中已處于絕對優(yōu)勢,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基本解決,故排除D項。] 5.(2015·全國卷Ⅱ)漢宣帝曾稱:“與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來的帝王反復重申上述觀念。這主要體現(xiàn)了( ) A.地方吏治是國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之間的矛盾 C.漢代地方行政制度為后代所沿用 D.歷代帝王將漢宣帝作為治國榜樣 A [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準確理解材料的含義。地方服從中央,中央對地方進行垂直管理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重要內(nèi)容。材料體現(xiàn)了漢宣帝高度重視郡太守的作用,而郡太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長官,所以A項正確;材料強調(diào)的是郡太守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
36、,沒有提及中央和地方之間的矛盾,故排除B項;材料強調(diào)的是漢宣帝的觀念而非漢代地方行政制度對后世的影響,故排除C項;D項內(nèi)容在材料中未提及。] 目前來看,新課標全國卷高考歷史試題的學術性趨向明顯。本主題內(nèi)容距今年代久遠,歷史研究、史料挖掘和考古新發(fā)現(xiàn)的成果會不斷地充實、印證甚至要修改歷史。新的史學研究成果不斷引入高考,通過嚴格的檢驗獲取可信史料,并據(jù)此考查學生對待史實的態(tài)度與方法,如上述第4題通過四則史料記載同一事件(唐軍與薛舉在與涇州之戰(zhàn))來考查學生對史學理論的運用。 ■主題深度剖析······················································
37、···························· 1.貴族政治與官僚政治的區(qū)別 貴族政治 官僚政治 中央政治體制 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家國一體,最高執(zhí)政集團尚未實現(xiàn)權力的 高 度 集中 以皇權為中心的專制主義中央 集 權 體制 地方政治體制 分封制與宗法制相聯(lián)系,以血緣關系為基礎 在國家大一統(tǒng)的條件下實行郡縣制(漢初為郡國并行制),按 地 域 劃分 選官制度 形成了建立在血緣宗法制度下的世卿世祿制度 實行俸祿制度,官位概不世襲,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調(diào)遣 政治特點 以血緣宗法制度為基礎的政治體系;奴隸制的貴族政治 以皇權為核心、以官僚制為載體的中央集權的封建
38、官僚政治 2.全面認識中國古代中央加強對地方的管理 (1)演變 ①分化事權,相互牽制。如北宋派文臣做知州,設立通判監(jiān)督知州等。 ②劃分適當?shù)男姓^(qū)域。如元朝實行行省制度。 ③加強監(jiān)察制度。如漢朝設刺史,北宋設通判。 ④中央直接掌控地方的部分權力。如北宋把地方兵權、財政權收歸中央。 ⑤實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如漢武帝推行的“推恩令”。 (2)特點 ①演變過程中,中央一直強化對地方的領導、監(jiān)督、制約,地方則要求獨立的自主權,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始終存在。 ②中央通過多層次管理,在分權基礎上加強對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權力逐漸被分割、削弱,集權于中央。 ③地方行政制度經(jīng)歷了一個從低
39、級到高級不斷發(fā)展完善的過程。 (3)趨勢 ①由分封制到郡縣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則由宗法血緣關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變化,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政治由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轉(zhuǎn)變。 ②從郡縣制到行省制度,反映了地方管理方式由中央垂直管理向中央派駐管理的轉(zhuǎn)變,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體現(xiàn)了地方權力日漸削弱,中央集權不斷加強的趨勢。 3.分封制和郡縣制優(yōu)劣的爭論 (1)宋代以前辯論的焦點主要圍繞著兩者的優(yōu)劣比較。如魏晉時陸機(西晉文學家)認為分封“使萬國相維,以成磐石之固”,而認為郡縣制下,一處有亂則天下大亂。唐朝時則一邊倒,皆主郡縣制,如柳宗元“有叛國無叛郡”“有叛將無叛州”等。 (2)宋元時期,學
40、者認為兩種制度并沒有絕對的優(yōu)劣,必須根據(jù)客觀環(huán)境來決定選用哪一種制度。李綱(抗金名臣)提出兩制應因地制宜選用其一,超脫了分封制和郡縣制之爭。 (3)明代,有些學者認為兩種制度各有利弊。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們不把分權和集權放到絕對對立的兩極。黃宗羲認為應兼采分封制與郡縣制兩者之長處,使其并存互補,達到振興國家的目的。顧炎武提出一個折中的方案,即寓封建之意于郡縣之中。 ■主題仿真模擬················································································ 1.(2017·齊魯名校教科研協(xié)作體高三模擬)《左傳·
41、僖公二十四年》記載:“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親戚以藩屏周?!标P于分封制的認識,下列選項史實、推論一致的是( ) 【導學號:96084002】 A.史實:分封國的主要區(qū)域為黃河中下游地區(qū) 推論:西周分封帶有遏制商族殘余勢力,統(tǒng)治殷商遺民的目的 B.史實:諸侯帶領周王所授之民向東遷徙,與當?shù)卦用耠s糅,初步打破了邦族界限 推論:地緣政治向血緣政治轉(zhuǎn)變 C.史實:秦朝廢分封,行郡縣 推論:秦朝以后中國歷史上再無分封制 D.史實:諸侯在自己的封國可以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徭役、再分封 推論:西周政治帶有一定的民主性 A [西周的主要封國有魯、齊、燕、衛(wèi)、宋、晉等,主要位于
42、黃河中下游地區(qū),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存在商族的殘余勢力,由此可以得出西周分封帶有遏制商族殘余勢力,統(tǒng)治殷商遺民的目的,故A項正確。諸侯帶領周王所授之民向東遷徙,與當?shù)卦用耠s糅,初步打破了邦族界限,這一史實是正確的,但西周的分封制只是加強了血緣政治,并未使地緣政治向血緣政治轉(zhuǎn)變,結論錯誤,故B項錯誤?!扒爻瘡U分封,行郡縣”史實正確,結論錯誤,漢朝初期就實行過分封制,故C項錯誤?!爸T侯在自己的封國可以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徭役、再分封”史實正確,根據(jù)這一史實得不出西周政治帶有一定的民主性,民主的主要含義是指人民有參與國事或?qū)掠凶杂砂l(fā)表意見的權利,故D項錯誤。] 2.(2017·武昌調(diào)研)史載:
43、“諸侯稍微,大國不過十余城,小侯不過數(shù)十里,上足以奉供職,下足以供養(yǎng)祭祀,以藩輔京師。而今郡八九十,形錯諸侯間,犬牙相鄰……強本干,弱枝葉之勢,尊卑明而萬事各得其所?!边@段材料描述的歷史事件是( ) 【導學號:96084003】 A.西周封邦建國 B.秦朝設郡置縣 C.漢朝行“推恩令” D.元朝廣設行省 C [根據(jù)材料“而今郡八九十,形錯諸侯間,犬牙相鄰”可知,全國大部分地區(qū)都設有郡縣,故不是西周的封邦建國,故A項錯誤;根據(jù)材料“而今郡八九十,形錯諸侯間,犬牙相鄰”可知,既有地方設置郡縣,又有封國,故B項錯誤;根據(jù)材料“而今郡八九十,形錯諸侯間,犬牙相鄰……強本干,弱枝葉之
44、勢,尊卑明而萬事各得其所”可知,地方郡國并行,中央集權逐步加強,地方諸侯國的勢力已逐步被削弱,這與漢朝行“推恩令”有關,故C項正確;材料反映地方有諸侯國,元朝不實行封國制,且材料沒有涉及行省制,故D項錯誤。] 3.(2017·淄博模擬)宋代路、州、縣的官員都由中央官兼任,屬于差遣性質(zhì),所謂“以京、朝官權知,三年一替”。這一做法( ) A.緩和了中央與地方的對立 B.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C.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D.擴大了地方的行政權力 C [根據(jù)題干中“宋代路、州、縣的官員都由中央官兼任”“三年一替”可知,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并非緩和了中央與地方的對立,故A項錯誤,C
45、項正確;根據(jù)題干中“屬于差遣性質(zhì)”“以京、朝官權知,三年一替”可知,造成了官僚機構臃腫和行政效率低下,故B項錯誤;題干中的做法加強了中央的權力,削弱了地方的權力,故D項錯誤。] 4.(2017·玉林、貴港質(zhì)檢)元朝行省對掌行政、財賦、軍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圓署會議和專官提調(diào)(負責)相結合的方式處理。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權力的同時,把相當一部分權力分寄于行省。這說明元代( ) A.地方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B.完善了中央集權模式 C.外重內(nèi)輕局面得到改變 D.注重君主權力的加強 B [材料未體現(xiàn)地方行政效率提高,故A項錯誤;據(jù)材料可知,元朝行省對重要的權力采用圓署會議和專官提調(diào)相結合
46、的方式處理,是防止地方亂用職權,而“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權力的同時”體現(xiàn)的是中央集權,故B項正確;材料未體現(xiàn)“外重內(nèi)輕”,故C項錯誤;材料體現(xiàn)的是中央和地方的關系,不是君主專制的加強,故D項錯誤。] 主題三 選官取士——官僚體系從封閉走向開放 (對應學生用書第6頁) ■主題縱向貫通················································································ 時期 知識呈現(xiàn) 夏、商、西周 開始:夏商時期; 衰落:春秋戰(zhàn)國時期 世官制 (1)內(nèi)容:選官范圍限定為貴族,由貴族子弟世代繼承祖上的權
47、位 (2)影響:推動了奴隸社會的發(fā)展 戰(zhàn)國至漢初 開始:戰(zhàn)國; 發(fā)展:秦朝; 衰落:漢初 軍功爵制 (1)內(nèi)容:按照軍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商鞅變法實行二十等爵制 (2)影響:有利于國家選拔軍事人才,滿足了國家統(tǒng)一的社會需求 兩漢 開始:西漢; 衰落:東漢末年 察舉制 (1)內(nèi)容:官吏察訪適合的人才向中央舉薦,官吏任免權最終由中央掌握 (2)影響:在實行之初,按人口比例舉“孝廉”,并加以考試選用,給中小地主階級及其他社會階層提供了參政機會 魏晉南北朝 創(chuàng)始:曹魏; 發(fā)展:兩晉; 衰落: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1)內(nèi)容:中央選擇德才兼?zhèn)涞墓賳T兼任原籍中正官,察
48、訪本州士人,然后依據(jù)品行、門第等將士人評列九品,作為中央選官的依據(jù) (2)影響:推行初期,評判人才綜合考慮門第和才能,起到了選拔人才的作用;后期,看重門第,淪為士族壟斷仕途的工具 隋至清 產(chǎn)生:隋; 完善:唐; 發(fā)展:北宋; 衰落:明清 科舉制 (1)內(nèi)容:廢除九品中正制,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官吏 (2)影響:有利于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zhì);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世家大族手中收歸中央,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主題考向探究··········································································
49、······ 考向 以“史鑒功能”為抓手,隱性考查社會熱點問題 (2016·全國卷Ⅱ)兩漢實行州郡推薦、朝廷考試任用的察舉制;經(jīng)魏晉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變?yōu)樽杂赏犊肌⒉铑~錄用的科舉制??婆e制更有利于( ) A.選拔最優(yōu)秀的官吏 B.鑒別官員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會文化水平 D [題干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科舉制是封建社會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它把讀書、考試與做官緊密聯(lián)系起來,有利于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來源。出身卑微的讀書人為了入仕,刻苦讀書,從而有利于整個社會文化水平的提高,故選D項;官員的文化素養(yǎng)和能力是兩個概念,故排除A項;題干信息與選官制度
50、沿革下的官員道德沒有直接關系,故排除B項;自由投考與排除世家子弟入仕矛盾,故排除C項。] 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切合當今公平公正文明社會的構建這一社會熱點,有利于今天公平公正價值觀的引領。 ■主題深度剖析················································································· 1.古代中國選官制度的發(fā)展趨勢 (1)選官標準:由家世門第逐漸發(fā)展為才學。 (2)選拔方式:由推選逐漸發(fā)展為公開考試。 (3)選官原則:逐步制度化、公開、公平、客觀。 (4)選官基礎:日益擴大,官員的素質(zhì)不斷提高。
51、2.客觀評價科舉制的影響 積極 影響 社會整合功能 否定特權制度,具有公開、平等、競爭、擇優(yōu)的合理內(nèi)核和價值觀念,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和轉(zhuǎn)化 推動文化發(fā)展 把讀書、考試和做官聯(lián)系起來,促進了傳統(tǒng)儒學文化的傳承與普及,帶動了民間崇尚人文教育的社會風氣 鞏固國家統(tǒng)一 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員的權力集中到中央,適應了“大一統(tǒng)”意識形態(tài)的需要,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國家統(tǒng)一和社會穩(wěn)定 推動世界 文明發(fā)展 選才方式在唐朝時就被東亞文化圈國家所采用,并成為其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代被西方國家吸收并改造成為近現(xiàn)代文官考試制度 消極 影響 重才輕品 選拔人才有時過于重視才學標準,
52、忽視品德,造成一些官員道德素質(zhì)低下 官本位思想 直接促進了中國古代官本位思想的發(fā)展;科舉文化所孕育而成的官場文化,至今仍有消極影響 禁錮思想 強化儒家的正統(tǒng)地位,禁錮了人們思想的發(fā)展;抑制了科技進步和新知識、新學科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 ■主題仿真模擬················································································ 1.(2017·河南高三適應性測試)戰(zhàn)國時期至漢初,官僚貴族豢養(yǎng)舍人的現(xiàn)象十分普遍,舍人們協(xié)助主人處理家務或政務,還可能被主人舉薦做官。西漢中期以后,在朝廷打擊下,這些舍人逐漸大量補任
53、郎官,成為正編官吏。這種變化說明西漢政府( ) 【導學號:96084004】 A.廢除舉薦選官制以提高中央權威 B.推動私屬公職化以強化專制集權 C.打擊世家大族勢力以廢除貴族政治 D.建立戶籍管理制度以維護社會治安 B [西漢中期,察舉制也是一種舉薦選官的制度,故A項錯誤;根據(jù)材料“朝廷打擊”“舍人逐漸大量補任郎官”可知,中央加強對私屬的控制,強化以皇權為代表的中央集權,故B項正確;“舍人逐漸大量補任郎官”,這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官僚貴族,但與廢除貴族政治無必然關聯(lián),故C項錯誤;材料敘述了官員的選拔問題,與戶籍管理無關,故D項錯誤。] 2.(2017·菏澤模擬)有學者認為:“
54、全世界只有古代中國文明形成了一種早熟的政治體系,生活在這個社會中的人,其法律身份至少在名義上是平等的,國家能夠通過某種標準化的規(guī)則來選拔官員?!痹搶W者的觀點說明了古代中國( ) 【導學號:96084005】 A.法律是愚化民眾的工具 B.人口流動不受身份限制 C.人才選拔體現(xiàn)一定公平性 D.官員選拔制度完全成熟 C [材料主要說的是人才選拔,與A項無關,排除;人口流動在材料中也沒有涉及,故B項錯誤;根據(jù)材料“全世界只有古代中國文明形成了一種早熟的政治體系,生活在這個社會中的人,其法律身份至少在名義上是平等的,國家能夠通過某種標準化的規(guī)則來選拔官員”可知,人才選拔體現(xiàn)了一定的公平
55、性,故C項正確;官員選拔制度完全成熟表述太絕對化,故D項錯誤。] 3.秦始皇時,以功勛、能力為選拔官吏的主要依據(jù);漢武帝以后,選拔官吏越來越注重官吏的個人品行;曹操強調(diào)“唯才是舉”;西魏北周時強調(diào)德行優(yōu)先,同時注重能力考查;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顧,以德優(yōu)先的考核制度。這種人才選拔標準變化的原因是( ) A.法家思想的興衰 B.社會發(fā)展對人才的要求 C.統(tǒng)治者的個人喜好 D.儒家核心價值觀的形成 B [秦朝以法為教,漢武帝以后古代中國的正統(tǒng)思想為儒家思想,故A項錯誤;歷代選官標準的變化受到統(tǒng)治者、國家政治團體實力對比、統(tǒng)治思想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故B項正確,C項錯誤;儒家核
56、心價值觀形成于春秋時期,故D項錯誤。] 4.(2017·蚌埠質(zhì)檢)唐代科舉考試禮部錄取后,還需經(jīng)過吏部考試合格后才能做官,歲取不過三十人。宋代增加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試”,通過后即可入仕,每次錄取五百人以上,甚至達千人。對此理解準確的是( ) A.科舉制度更加客觀公正 B.貴族政治影響日益減弱 C.削弱六部職權強化皇權 D.皇帝開始掌握選官權 B [材料沒有反映出宋代科舉制選官標準的變化,不能體現(xiàn)出更加客觀公正,故A項錯誤;宋代科舉取士的人數(shù)增加,權貴依靠特權入仕的人數(shù)減少,貴族政治影響日益減弱,故B項正確;材料沒有反映出宋代皇帝主持的“殿試”削弱六部職權,故C項錯誤;隋朝科舉制創(chuàng)立,皇帝已經(jīng)開始掌握選官主動權,故D項錯誤。]
-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6.煤礦安全生產(chǎn)科普知識競賽題含答案
- 2.煤礦爆破工技能鑒定試題含答案
- 3.爆破工培訓考試試題含答案
- 2.煤礦安全監(jiān)察人員模擬考試題庫試卷含答案
- 3.金屬非金屬礦山安全管理人員(地下礦山)安全生產(chǎn)模擬考試題庫試卷含答案
- 4.煤礦特種作業(yè)人員井下電鉗工模擬考試題庫試卷含答案
- 1 煤礦安全生產(chǎn)及管理知識測試題庫及答案
- 2 各種煤礦安全考試試題含答案
- 1 煤礦安全檢查考試題
- 1 井下放炮員練習題含答案
- 2煤礦安全監(jiān)測工種技術比武題庫含解析
- 1 礦山應急救援安全知識競賽試題
- 1 礦井泵工考試練習題含答案
- 2煤礦爆破工考試復習題含答案
- 1 各種煤礦安全考試試題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