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這套資料就充值下載吧。。。資源目錄里展示的都可在線預覽哦。。。下載后都有,,請放心下載,,文件全都包含在內,,【有疑問咨詢QQ:414951605 或 1304139763】
========================================喜歡這套資料就充值下載吧。。。資源目錄里展示的都可在線預覽哦。。。下載后都有,,請放心下載,,文件全都包含在內,,【有疑問咨詢QQ:414951605 或 1304139763】
========================================
12 屆畢業(yè)設計
傳動軸自行車
設計說明書
學生姓名 郝良慶
學 號 8011208105
所屬學院 機械電氣化工程學院
專 業(yè)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班 級 機械12-1
指導教師 李宜峰
日 期 2012.5
塔里木大學教務處制
前 言
在科技日益發(fā)達的當今社會,新型技術不斷被研發(fā)并輻射到社會的實際運用中去,隨著人們環(huán)境意識的不斷增強,人們都在尋著能夠省時省力節(jié)能的新型代步工具!都在為共創(chuàng)和諧的節(jié)約型社會而努力!
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自行車的使用不僅僅再是普通的代步工具,而逐漸成為人們娛樂、休閑、鍛煉的首選工具。行駛途中,可以當做普通自行車騎行鍛煉身體,隨著時間的推移,原始簡單的鏈傳動自行車已不再滿足人們的心里,人們都希望完善自行車的傳動方式功用,以給人們帶來更多的方便。
從早期的自行車雛型出現(xiàn),到今天種類繁多、形式多樣的自行車產品,已經歷了近200年的歷史,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技術的進步、產品的更新、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 人們在享受物質生活的同時, 更加注重產品的方便、舒適、可靠、價值、安全、效率等人機性能, 創(chuàng)新設計即充分發(fā)揮人的創(chuàng)造才能,利用技術原理進行創(chuàng)新構思的設計實踐活動,其目的是為人類社會提供富有新穎性和先進性的產品.因此,創(chuàng)新設計的基本特征是新穎性和先進性?!靶路f性”就是設計者不拘于前人或別人已有的成就,敢于根據(jù)從未嘗試過的想法去進行新的探索,設計出別具一格的產品?!跋冗M性”就是設計的產品不僅應標新立異,而且在技術水平上比現(xiàn)有的類似產品要超前一步,即在功能、性能、結構等方面顯示出新的特點和實質性的改進,創(chuàng)新設計即充分發(fā)揮人的創(chuàng)造才能,任何一種設計都離不開創(chuàng)新,工業(yè)設計領域中,無論是對傳統(tǒng)產品的改進性設計,還是對新產品的開發(fā)性設計都需要創(chuàng)新。因此,對自行車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和概念設計具有重要意義,對傳動軸自行車設計通過對鏈輪改造,把前鏈輪改造成一對錐齒輪傳動 中間通過傳動軸代替鏈條,后輪在通過一對錐齒輪改變傳動的方向設計要求
由于設計的水平有限,設計中難免存在錯誤和不當之處,懇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目 錄
1. 傳動方案初步確定……………………………………………………………………….1
2. 傳動的結構設計…………………………………………………………………….…….1
2.1動力和轉速確定…………………………………………………….................................1
2.2 圓錐齒輪傳動設計………………………………………................................................1
2.2.1前部錐齒輪設計………………………………………………………………….....1
2.2.2 尾部錐齒輪的設計………………………………………………………...……….5
2.3 對軸的初步設計……………………………………………………………………..…8
2.3.1對軸1的設計……………………………………………..………………………..8
2.3.2 對軸2的設計……………………………………………………………………..12
2.3.3 對軸3的設計………………………………………………………………..……..14
2.4傳動軸設計…………………………………………………………..…………….……16 3. 對自行車局部的改造………………………...……………………………………....……20
3.1 對車架改造……………………………………………………………….………….….20
3.2對棘輪的改造……………………………………………………………………………20
4. 對齒輪箱結構尺寸的設計 ……………………………………………………….……. 21
5.總結…………………………………………...………………………………………….……22
致謝………………………………………………………………………………………………23
參考文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