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法制史 第4章到第6章
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標題樣式,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文本樣式,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第五級,*,中國法制史,*,司考大綱中本章知識點,法制思想:德主刑輔,漢律的主要內(nèi)容:罪名與刑罰;,文景帝廢肉刑;,上請與恤刑;,親親得相首匿,司法制度:春秋決獄 秋冬行刑,10/5/2024,1,中國法制史,第四章 兩漢的法律制度,第一節(jié) 概 述,漢法律制度的特點,初步確立封建法制“德主刑輔”的指導思想(,SK,),封建法律體系基本明確(以律為主,其他法律形式為補充),封建刑法日益成熟(刑制走向文明),以法律措施保障政治統(tǒng)治基礎(重農(nóng)抑商),10/5/2024,2,中國法制史,第二節(jié) 儒法合流與封建法制的發(fā)展,一、兩漢法制的指導思想,法律指導思想經(jīng)歷了顯著變化,中國古代正統(tǒng)法制指導思想初步確立。,(一)、西漢前期實施的黃老“無為而治”的思想的條件和效果。經(jīng)濟崩潰、政治衰弱、社會需要安定。社會形勢的變化對指導思想的變化其了重要作用。,10/5/2024,3,中國法制史,一、兩漢法制的指導思想,(二)、西漢中期正統(tǒng)法律思想的確立。,儒家思想基于其“有為”的內(nèi)涵,積極改造自身體系,以“德主刑輔”、“陰陽說”、“天命說”為主要內(nèi)容,以君主集權制度為主干,形成了被稱之為“經(jīng)學”的正統(tǒng)官方儒學。在法律制度上,儒家積極用儒家經(jīng)典學說中體現(xiàn)出的原則和精神,以司法實踐的方式,使法律呈現(xiàn)出儒家倫理和等級精神。,10/5/2024,4,中國法制史,一、兩漢法制的指導思想,為什么有轉變?,初期放棄秦時“法治”思想而用黃老思想;,中期放棄黃老思想而確立“德主刑輔”,10/5/2024,5,中國法制史,黃老思想盛行的歷史原因,(,1,)在政治上統(tǒng)治基礎并不穩(wěn)固,大動蕩的隱患依然存在。,(,2,)在經(jīng)濟上,基礎薄弱,開支巨大。,(,3,)在主觀方面,漢初統(tǒng)治者目睹秦亡,以秦為鑒,不得,不接受無為而治黃老思想以緩和社會矛盾。,(,4,)就意識形態(tài)的變革而言,從法家的“有為”轉變到儒家,的“有為”,其中需要一個過渡,漢初君臣多信奉黃,老思想。,(,5,)高祖以后的幾位皇帝都謹守成法,遂使“外道內(nèi)法”的,思想始終得以遵行、發(fā)展。,10/5/2024,6,中國法制史,黃老學派的法律思想,黃老學派是先秦道家一個別源,“黃”是指傳說中的黃帝,“老”是指春秋末期的老聃;尊黃帝為祖,奉老聃為宗,以“黃老之言”作為學派的指導思想,所以被合稱“黃老”。,到了西漢初期,黃老學派的法律思想的基本觀點主張“文武并用”,“德刑相濟”,已經(jīng)把“德”抬高到了和“刑”相平行的地位,對秦代的專任刑罰,持嚴格的批判態(tài)度,但并不否認法律的重要性,也強調(diào)“明具法信”,“進退循法”。在刑罰具體運用方面,提出“刑不厭輕”,“罰不患薄”,“罪大者罰重,罪小者罰輕”。,這種思想立足于道家的無為,卻和儒家的仁政觀點有很多相通之處。可見黃老思想綜合了道家、儒家、法家等多個學派的思想,為兩漢法律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奠定了基礎。,10/5/2024,7,中國法制史,董仲舒和正統(tǒng)法律思想,董仲舒認為“漢得天下以來,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當更化而不更化也”。這里是要求用新儒學的德治和禮教取代漢初黃老的“無為”政治。,“春秋之道,奉天而法古”。從“奉天”的一方面說:“王者承天意以從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為政而任刑,不順于天”。從“法古”的方面看:“夫萬民之從利也,如水之走下?!辈灰越袒谭乐荒苤挂?。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廢而奸邪并出、刑罰不能勝者,其堤防壞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笆ネ跻褯]而子孫長久,安寧數(shù)百歲,此皆禮樂教化之功也”??梢?,他是以奉天法古作為“德主刑輔”的理論根據(jù)的。,10/5/2024,8,中國法制史,董仲舒論德刑關系的基礎,1,、“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天道之常,一陰一陽,陽者,天之德也。陰者,天之刑也”,,所謂“夏主生”,生就表現(xiàn)為德;“冬主殺”,殺就是刑;“冬不可廢”,因而刑也不可缺少;“夏不代冬”,因而德也不能代替刑。德、刑二者,缺一不可,“陽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養(yǎng)長為事,陰常居大冬而積于空虛不用之處,以此見天之任德不任刑也。,王者承天意以從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2,、“性三品”的人性論。他將孔子與茍況、韓非的人性論調(diào)和起來,提出了一種新的折衷的觀點:“性三品”說,分類“圣人之性”、“中人之性”、“斗筲之性”這樣“三品”。,“中民之性”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人性,因此最好的辦法是既用德教,扶植其“仁”質(zhì)而使之為善,同時又使用刑罰防止和懲戒其“貪”質(zhì)而使之不為惡。,10/5/2024,9,中國法制史,“大一統(tǒng)”思想和,“德主刑輔”(,SK,),首先,要在思想上實現(xiàn)統(tǒng)一,以此鞏固中央皇權;,其次,以陽為主、陰為輔,德為陽、刑為陰的理論闡述出德主刑輔的思想;,第三,治國的德、禮都在五經(jīng)六藝之中,尤其在,春秋,一書中。,10/5/2024,10,中國法制史,二、兩漢立法概況,一、兩漢時期的立法活動主要集中在三個時期:西漢前期的,九章律,、,傍章,;西漢中期的,越宮律,、,朝律,,至此,形成了,漢律六十篇,。此外,西漢中期以后,引經(jīng)注律,即以儒家經(jīng)典著作中的章句來解釋法律,東漢的主要法律制定活動都是以此為中心展開。,二、漢律的主要法律形式為律、令、科、比。,10/5/2024,11,中國法制史,漢法制主體,漢律六十篇:它是漢朝主要的法律內(nèi)容。它由,九章律,九篇、,傍章,十八篇、,越宮律,二十七篇、,朝律,六篇組成,共六十篇。因此,簡稱漢律六十篇。,10/5/2024,12,中國法制史,文帝除肉刑,漢文帝廢除肉刑,贏得了“仁政”的美名。,司馬遷評曰,:“,漢興,至孝文四十余載,德至盛也”。,白居易稱漢文帝,:“,始除去之,(,肉刑,),而刑罰以清”。,明朝丘浚,:“,自是以來,天下之犯法者,始免斷肢體,刻肌膚。百世之下,人得以全其身,不絕其類者,文帝之大德也”。,清沈家本先生也贊嘆曰,:“,漢文除肉刑,千古之仁政也”。,10/5/2024,13,中國法制史,文帝除肉刑,1,、,史記,孝文本紀,:“,五月,齊太倉令淳于公有罪當刑,詔獄逮系長安。太倉公無男,有女五人。太倉公將行會逮,罵其女曰,:,生子不生男,有緩急非有益也,!,其少女緹縈自傷泣,乃隨父至長安,上書曰,:,妾父為吏,齊中皆稱其廉平,今坐法當刑。妾傷死者不可復盛,刑者不可復屬,雖后欲改過自新,其道無由也。妾愿沒入為官婢,贖父刑罪,使得自新。書奏天子,天子憐悲其意,乃下詔曰,:,蓋聞有虞氏之時,畫衣冠異章服以為戮,而民不犯。何則?治之至也。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薄而教不名歟,?,吾甚自愧。故夫馴道不純而愚民陷焉。,詩,曰,:,愷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過,教未施而刑加焉,或欲改行為為善而道毋由也。朕甚憐之。夫刑至斷肢體,刻肌膚,終身不息,何其觸痛而不德也,豈稱為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10/5/2024,14,中國法制史,文帝除肉刑,漢書,刑法志,:“(文帝)即位十三年,齊太倉令淳于公有罪當刑,詔獄逮系長安。淳于公無男,有五女。當行會逮,罵其女曰,:,生子不生男,緩急非有益,!,其少女緹縈自傷悲泣,乃隨父至長安,上書曰,:,妾父為吏,齊中皆稱其廉平,今坐法當刑。妾傷夫死者不可復盛,刑者不可復屬,雖后欲改過自新,其道亡繇也。妾愿沒入為官婢,以贖父刑罪,使得自新。文帝憐悲其意,制詔御史,:,蓋聞有虞氏之時,畫衣冠異章服以為戮,而民弗犯,何治之至也,!,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聯(lián)德之薄,而教不明與,!,吾甚自愧。故夫訓道不純而愚民陷焉。,詩,曰,:,愷弟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過,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過行善,而道亡繇至。朕甚憐之,夫刑至斷肢體、刻肌膚,終身不息,何其刑痛而不德也,!,豈稱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及令罪人各以輕重,不亡逃,有年而免。具為令。,10/5/2024,15,中國法制史,景帝的繼續(xù)改革,“景帝元年,下詔曰,:,加笞與重罪無異,幸而不死,不可為人。其定律:笞五百曰笞三百,笞三百曰笞二百。猶尚不全。至中六年,又下詔曰:加笞者,或至死而笞未畢,朕甚憐之。其減笞三百曰二百,笞二百曰一百。又曰:笞者,所以教之也,其定,垂,令。丞相劉舍、御史大夫衛(wèi)綰請:笞者,,垂,長五尺,其本大一寸,其竹也,末薄半寸,皆平其節(jié)。當笞者笞臀。毋得更人,畢一罪乃更人。自是笞者得全,然酷吏猶以為威?!?1,1,漢書,刑法志,10/5/2024,16,中國法制史,肉刑的象征意義,“古者君子不近刑人,刑人,非人也,身放殛而辱后代”。,論衡,四諱,在解釋當時相沿已久的“被刑為土,不上丘墓”的原因時說,:“,孝者怕如刑辟,刻畫肌膚,毀傷發(fā)膚,少德怕行,不戒慎之所致也。愧負刑辱,深刻自責,故不生墓祀于先”。,孝經(jīng),開宗明義章,:“,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損,孝之始也”。,10/5/2024,17,中國法制史,文景刑制改革的局限性,漢書,:“,且除肉刑者,本欲以全民也,今去髡鉗一等,轉而入于大辟。以死罔民,失本惠矣。故死者歲以萬數(shù),刑重之所致也。至乎穿窬之盜,忿怒傷人,男女淫佚,吏為奸臧,若此之惡,髡鉗之罰又不足以懲也。故刑者歲十萬數(shù),民既不畏,又曾不恥,刑輕之所生也”。,1,1,漢書,刑法志,。,10/5/2024,18,中國法制史,文景刑制改革的意義,文帝廢除肉刑,不單純是為孝女感動所致,而是和漢初的整個形勢,以及統(tǒng)治者所推行的減刑政策分不開的。因為一方面經(jīng)過休養(yǎng)生息,社會秩序得到一定的恢復,為改革刑制提供了條件,另一方面漢初仍有動亂的陰影存在,文帝希望通過廢除肉刑進一步籠絡人心、擴大統(tǒng)治的群眾基礎,同時廢肉刑也是漢興以來省刑除苛等一系列措施的深入發(fā)展和結果。,西漢文景廢除肉刑是中國刑制的重要改革,使得刑制由野蠻趨向于文明,改善了與封建經(jīng)濟基礎不相適應的上層建筑的某些部分,符合歷史發(fā)展的潮流,因而具有進步的意義。盡管文景以后倡議恢復者大有人在,卻終究沒有恢復,其原因就在于此,1,張晉潘著,中華法制文明的演進,,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88,頁。,10/5/2024,19,中國法制史,文景刑制改革的意義,“這次刑罰改革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轉折過渡,它標志著以肉刑為主的早期刑罰體系向新的刑罰體系的重要轉變?!薄白源艘院螅鳛樵缙谛塘P體系主要特征的肉刑不再是刑罰的主體,殘酷的肉刑方法在觀念上已不為人所接受。封建刑罰體系中的徒刑、笞杖刑開始成為刑罰的主體,并不斷走向完善與體系化?!?10/5/2024,20,中國法制史,第三節(jié) 兩漢法律的主要內(nèi)容和特點,一、刑事部分的主要內(nèi)容有關于對定罪量刑、刑罰制度、主要犯罪方面的規(guī)定(,SK,);,二、民事部分的主要內(nèi)容主要是對身份、所有權、債、婚姻家庭方面的規(guī)定;,三、行政制度的規(guī)定主要是皇權神秘化、中央和地方機構設置、官員管理及官吏監(jiān)察方面的內(nèi)容;,四、經(jīng)濟法律部分主要內(nèi)容是賦稅立法、商業(yè)管理中的三部法律(均輸法、平準法、鹽鐵酒專賣法)和抑商政策方面的規(guī)定。,10/5/2024,21,中國法制史,刑法基本原則(,SK,),1,、刑事責任年齡:改身高為年齡,2,、上請原則:“尊尊”、刑不上大夫的體現(xiàn),3,、親屬相隱:見后,4,、恤刑原則:老幼婦孺病殘者,量刑上照顧,10/5/2024,22,中國法制史,“親屬相隱”原則,史料:,(法律依據(jù))四年春二月詔曰:“導民以孝,是天下順。今百姓或遭衰绖兇災,而吏徭事使不得葬,傷孝子之心,朕甚憐之。自今,諸有大父母、父母喪者勿徭事,使得收斂送終,盡其子道?!毕奈逶拢t曰:“父子之親,夫婦之道,天性也。雖有患禍,猶蒙死而存之。誠愛結于心,仁厚之至也,豈能違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孫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孫,罪殊死,皆上請廷尉以聞?!?1,1,漢書,宣帝紀,。,10/5/2024,23,中國法制史,(其他佐證)漢代桓譚,鹽鐵論,中有“自首匿相坐之法立,骨肉之恩廢而刑罪多,聞父母之于子,雖有罪猶匿之,豈不欲服罪爾,子為父隱,父為子隱,未聞父子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