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數(shù)學 專題13 坐標系與參數(shù)方程教學案 文》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2018年高考數(shù)學 專題13 坐標系與參數(shù)方程教學案 文(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專題13 坐標系與參數(shù)方程
【2018年高考考綱解讀】
高考對本內(nèi)容的考查主要有:
(1)直線、曲線的極坐標方程;
(2)直線、曲線的參數(shù)方程;
(3)參數(shù)方程與普通方程的互化;
(4)極坐標與直角坐標的互化 ,本內(nèi)容的考查要求為B級.
【重點、難點剖析】
1.直角坐標與極坐標的互化
把直角坐標系的原點作為極點,x軸正半軸作為極軸,且在兩坐標系中取相同的長度單位.設(shè)M是平面內(nèi)的任意一點,它的直角坐標、極坐標分別為(x,y)和(ρ,θ),則
2.直線的極坐標方程
若直線過點M(ρ0,θ0),且極軸到此直線的角為α,則它的方程為:ρsin(θ-α)=ρ0sin(θ0-
2、α).
幾個特殊位置的直線的極坐標方程
(1)直線過極點:θ=α;
(2)直線過點M(a,0)(a>0)且垂直于極軸:ρcos θ=a;
(3)直線過M且平行于極軸:ρsin θ=b.
3.圓的極坐標方程
若圓心為M(ρ0,θ0),半徑為r的圓方程為:
ρ2-2ρ0ρcos(θ-θ0)+ρ0-r2=0.
幾個特殊位置的圓的極坐標方程
(1)當圓心位于極點,半徑為r:ρ=r;
(2)當圓心位于M(r,0),半徑為r:ρ=2rcos θ;
(3)當圓心位于M,半徑為r:ρ=2rsin θ.
(4)圓心在點M(x0,y0),半徑為r的圓的參數(shù)方程為(θ為參數(shù),0≤θ≤2π).
3、圓心在點A(ρ0,θ0),半徑為r的圓的方程為r2=ρ2+ρ0-2ρρ0cos(θ-θ0).
4.直線的參數(shù)方程
經(jīng)過點P0(x0,y0),傾斜角為α的直線的參數(shù)方程為(t為參數(shù)).
設(shè)P是直線上的任一點,則t表示有向線段的數(shù)量.
5.圓的參數(shù)方程
圓心在點M(x0,y0),半徑為r的圓的參數(shù)方程為(θ為參數(shù),0≤θ≤2π).
6.圓錐曲線的參數(shù)方程
(1)橢圓+=1的參數(shù)方程為(θ為參數(shù)).
(2)雙曲線-=1的參數(shù)方程為(θ為參數(shù)).
(3)拋物線y2=2px(p>0)的參數(shù)方程為(t為參數(shù)).
【題型示例】
題型一 極坐標
【例1】【2017課標3,文22】在
4、直角坐標系xOy中,直線的參數(shù)方程為(t為參數(shù)),直線的參數(shù)方程為.設(shè)l1與l2的交點為P,當k變化時,P的軌跡為曲線C.
(1)寫出C的普通方程;
(2)以坐標原點為極點,x軸正半軸為極軸建立極坐標系,設(shè)l3:ρ(cosθ+sinθ)?=0,M為l3與C的交點,求M的極徑.
【答案】(1);(2)
【變式探究】【2016年高考北京文數(shù)】在極坐標系中,直線與圓交于A,B兩點,則______.
【答案】2
【解析】直線過圓的圓心,因此
【變式探究】在極坐標系中,圓ρ=2cos θ的垂直于極軸的兩條切線方程分別為( )
A.θ=0(ρ∈R)和ρcos θ=2
B.θ=(ρ∈
5、R)和ρcos θ=2
C.θ=(ρ∈R)和ρcos θ=1
D.θ=0(ρ∈R)和ρcos θ=1
解析 由ρ=2cos θ得x2+y2-2x=0.
∴(x-1)2+y2=1,
圓的兩條垂直于x軸的切線方程為x=0和x=2.
故極坐標方程為θ=(ρ∈R)和ρcos θ=2,故選B.
答案 B
【變式探究】(2015·廣東,14)(坐標系與參數(shù)方程選做題)在平面直角坐標系xOy中,以原點O為極點,x軸的正半軸為極軸建立極坐標系.曲線C1的極坐標方程為ρ(cos θ+sin θ)=-2,曲線C2的參數(shù)方程為(t為參數(shù)),則C1與C2交點的直角坐標為________.
解析 ∵曲
6、線C1的極坐標方程為ρ(cos θ+sin θ)=-2,∴曲線C1的直角坐標方程為x+y=-2.曲線C2的參數(shù)方程為(t為參數(shù)),則其直角坐標方程為y2=8x,聯(lián)立解得x=2,y=-4,即C1,C2的交點坐標為(2,-4).
答案 (2,-4)
【舉一反三】(2015·安徽,12)在極坐標系中,圓ρ=8sin θ上的點到直線θ=(ρ∈R)距離的最大值是________.
解析 由ρ=8sin θ得x2+y2=8y,即x2+(y-4)2=16,由θ=得y=x,即x-y=0,∴圓心(0,4)到直線y=x的距離為2,圓ρ=8sin θ上的點到直線θ=的最大距離為4+2=6.
答案 6
【變
7、式探究】(2015·新課標全國Ⅰ,23)在直角坐標系xOy中,直線C1:x=-2,圓C2:(x-1) 2+(y-2)2=1,以坐標原點為極點,x軸的正半軸為極軸建立極坐標系.
(1)求C1,C2的極坐標方程.
(2)若直線C3的極坐標方程為θ=(ρ∈R),設(shè)C2與C3的交點為M,N,求△C2MN的面積.
【舉一反三】(2015·江蘇。21(C))已知圓C的極坐標方程為ρ2+2ρsin-4=0,求圓C的半徑.
解 以極坐標系的極點為平面直角坐標系的原點O,以極軸為x軸的正半軸,建立直角坐標系xOy.
圓C的極坐標方程為
ρ2+2ρ-4=0,
化簡,得ρ2+2ρsin θ-2ρc
8、os θ-4=0.
則圓C的直角坐標方程為x2+y2-2x+2y-4=0,
即(x-1)2+(y+1)2=6,所以圓C的半徑為.
題型二 參數(shù)方程及其應(yīng)用
【例3】【2017課標1,文22】在直角坐標系xOy中,曲線C的參數(shù)方程為(θ為參數(shù)),直線l的參數(shù)方程為
.
(1)若,求C與l的交點坐標;
(2)若C上的點到l的距離的最大值為,求.
【答案】(1),;(2)或.
當時, 的最大值為.由題設(shè)得,所以;
當時, 的最大值為.由題設(shè)得,所以.
綜上, 或.
【變式探究】【2016高考新課標1卷】(本小題滿分10分)選修4—4:坐標系與參數(shù)方程
在直角坐標系xy中
9、,曲線C1的參數(shù)方程為(t為參數(shù),a>0).
在以坐標原點為極點,x軸正半軸為極軸的極坐標系中,曲線C2:ρ=.
(I)說明C1是哪一種曲線,并將C1的方程化為極坐標方程;
(II)直線C3的極坐標方程為,其中滿足tan=2,若曲線C1與C2的公共點都在C3上,求a.
【答案】(I)圓,(II)1
【變式探究】 (2015·重慶,15)已知直線l的參數(shù)方程為(t為參數(shù)),以坐標原點為極點,x軸的正半軸為極軸建立極坐標系,曲線C的極坐標方程為ρ2cos 2θ=4,則直線l與曲線C的交點的極坐標為________.
解析 直線l的直角坐標方程為y=x+2,由ρ2cos 2θ=4得ρ
10、2(cos2θ-sin2θ)=4,直角坐標方程為x2-y2=4,把y=x+2代入雙曲線方程解得x=-2,因此交點為(-2,0),其極坐標為(2,π).
答案 (2,π)
【變式探究】(2014·福建)已知直線l的參數(shù)方程為(t為參數(shù)),圓C的參數(shù)方程為
(θ為參數(shù)).
(1)求直線l和圓C的普通方程;
(2)若直線l與圓C有公共點,求實數(shù)a的取值范圍.
【命題意圖】本小題主要考查直線與圓的參數(shù)方程等基礎(chǔ)知識,意在考查考生的運算求解能力及化歸與轉(zhuǎn)化思想.
【解題思路】(1)消去參數(shù),即可求出直線l與圓C的普通方程.
(2)求出圓心的坐標,利用圓心到直線l的距離不大于半徑,得到關(guān)于
11、參數(shù)a的不等式,即可求出參數(shù)a的取值范圍.
【感悟提升】
1.將參數(shù)方程化為普通方程的過程就是消去參數(shù)的過程,常用的消參方法有代入消參、加減消參和三角恒等式消參等,往往需要對參數(shù)方程進行變形,為消去參數(shù)創(chuàng)造條件.
2.在與直線、圓、橢圓有關(guān)的題目中,參數(shù)方程的使用會使問題的解決事半功倍,尤其是求取值范圍和最值問題,可將參數(shù)方程代入相關(guān)曲線的普通方程中,根據(jù)參數(shù)的取值條件求解.
【變式探究】(2015·福建,21(2))在平面直角坐標系xOy中,圓C的參數(shù)方程為 (t為參數(shù)).在極坐標系(與平面直角坐標系xOy取相同的長度單位,且以原點O為極點,以x軸非負半軸為極軸)中,直線l的方程
12、為ρsin=m(m∈R).
①求圓C的普通方程及直線l的直角坐標方程;
②設(shè)圓心C到直線l的距離等于2,求m的值.
【舉一反三】(2015·湖南,16Ⅱ)已知直線l:(t為參數(shù)),以坐標原點為極點,x軸的正半軸為極軸建立極坐標系,曲線C的極坐標方程為ρ=2cos θ.
(1)將曲線C的極坐標方程化為直角坐標方程;
(2)設(shè)點M的直角坐標為(5,),直線l與曲線C的交點為A,B,求|MA|·|MB|的值.
解 (1)ρ=2cos θ等價于ρ2=2ρcos θ.①
將ρ2=x2+y2,ρcos θ=x代入①即得曲線C的直角坐標方程為x2+y2-2x=0.②
(2)將代入②式,得t2+5t+18=0.
設(shè)這個方程的兩個實根分別為t1,t2,則由參數(shù)t的幾何意義即知,
|MA|·|MB|=|t1t2|=1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