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專版)2020年中考語文總復(fù)習(xí) 第一編 古詩文閱讀梳理篇 附錄3 初中文言文??继撛~及用法輯錄素材》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河北專版)2020年中考語文總復(fù)習(xí) 第一編 古詩文閱讀梳理篇 附錄3 初中文言文??继撛~及用法輯錄素材(12頁珍藏版)》請?jiān)谘b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附錄3 初中文言文??继撛~及用法輯錄
虛詞
詞性
含義及用法
之
代詞
相當(dāng)于“他(她、它)們”“它”“這”等。
①代人。如:問所從來,具答之。(《桃花源記》)“之”指桃花源中的人,相當(dāng)于“他們”。
②代事。如:操蛇之神聞之。(《愚公移山》)“之”指愚公移山,可譯為“這件事”。
③代物。如: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論語》)“之”指學(xué)過的知識。
助詞
①相當(dāng)于“的”。如: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岳陽樓記》)
②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dú)立性,可不譯。如:予獨(dú)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③賓語提前的標(biāo)志,沒有實(shí)在
2、意義。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銘》)
④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可譯為“的”。如:馬之千里者。(《馬說》)
⑤補(bǔ)足音節(jié),沒有實(shí)在意義,可不譯。如:公將鼓之。(《曹劌論戰(zhàn)》)
動詞
“到”“往”“去”等。如: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其
代詞
①第三人稱代詞。“他(她)的”“他們的”“它(們)的”。如: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十二章》)
②第三人稱代詞?!八麄儭?。如:懼其不已也。(《愚公移山》)
③有時也譯為第一人稱代詞“我”。如:蹲其身,使與臺齊。(《童趣》)
④指示代詞,可譯為“那”“那個”“那
3、些”“那里”。如:復(fù)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
⑤也可譯作“其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或者代詞。如:其一犬坐于前。(《狼》)
副詞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疑問、猜度、反詰、愿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詞配合,可譯為“大概”“或許”“恐怕”“可要”“怎么”“難道”等,可省去。如:
①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第一個“其”,表示反問語氣,可譯作“難道”;第二個“其”表推測語氣,可譯作“恐怕”。
②安陵君其許寡人。(《唐雎不辱使命》)——“其”表愿望。
而
連詞
①表并列: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并且”。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4、,瑯琊也。(《醉翁亭記》)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出師表》)
②表承接:可譯作“就”“接著”“然后”,或不譯。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十二章》)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 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醉翁亭記》)
③表轉(zhuǎn)折:譯作“但是”“可是”“卻”。予獨(dú)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愛蓮說》) 學(xué)而不思則罔。(《〈論語〉十二章》)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馬說》)
④表修飾:可譯為“地”“著”,或不譯。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數(shù)月之后,時時而間進(jìn)。(《鄒忌諷齊王納諫》)
以
介
5、詞
①介紹動作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可譯為“因?yàn)椤薄坝捎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前一個“以”表原因,后一個“以”表目的。(《出師表》)
②介紹動作行為所使用的工具、發(fā)生的根據(jù)、憑借的條件,可譯為“憑借”“按照”“依靠”“根據(jù)”等。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憑借。大小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zhàn)》)——根據(jù)。
③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作“把”“拿”“用”等。屠懼,投以骨。(《狼》)——把。咨臣以當(dāng)世之事。(《隆中對》)——拿。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記》)——用。
連詞
①表目的,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
6、語里的“來”“用來”。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 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送東陽馬生序》)
②表示結(jié)果,可譯作“以致”“因而”。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出師表》)以傷先帝之明。(《出師表》)
③有時相當(dāng)于連詞“而”,或不譯。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記》)
動詞
可譯作“認(rèn)為”。或以為死,或以為亡。(《陳涉世家》) 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特殊用法
通“已”,已經(jīng)。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虛詞
詞性
含義及用法
于
介詞
①表示動作發(fā)生的處所、時間,譯作“在”“從”。與
7、公之乘,戰(zhàn)于長勺。(《曹劌論戰(zhàn)》) 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dá)于諸侯。(《出師表》) 遷客騷人,多會于此。(《岳陽樓記》)
②表示動作的對象,譯作“向”“對”“同”“給”“到”等。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出師表》)——對。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給。欲報之于陛下也。(《出師表》)——向。
③用在被動句中,介紹行為主動者,可譯為“被”。不拘于時。(《師說》)
④用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可譯作“比”“勝過”。如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魚我所欲也》) 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乃
副詞
①表示動作在時
8、間上的承接,譯作“才”“就”“于是”。斷其喉,盡其肉,乃去。(《狼》) 肉食者鄙,未能遠(yuǎn)謀。乃入見。(《曹劌論戰(zhàn)》) 乃重修岳陽樓。(《岳陽樓記》)
②表示出人意料,譯作“竟”“竟然”。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見漁人,乃大驚。(《桃花源記》)
③用于判斷句中,相當(dāng)于“是”“就是”。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代詞
譯為“你、你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雖
連詞
①表示假設(shè),可譯為“即使”。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三峽》)
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②與后文構(gòu)
9、成轉(zhuǎn)折關(guān)系,可譯為“雖然”。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為
動詞
①可譯作“做”。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十二章》) 行拂亂其所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②可譯作“作為、當(dāng)作、成為”。武陵人捕魚為業(yè)。(《桃花源記》) 是以眾議舉寵為督。(《出師表》)
③可譯為“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
④其他活用。為宮室、器皿。(《核舟記》)——做,這里指雕刻。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魚我所欲也》)——接受。
特殊用法:名
詞,心理活動
或異二者
10、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者
結(jié)構(gòu)助詞
譯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況”“……的原因”等,相當(dāng)于名詞性短語。率子孫荷擔(dān)者三夫,叩石墾壤。(《愚公移山》) 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論語》) 后遂無問津者。(《桃花源記》)
語氣助詞
用在主語之后表示停頓,謂語部分一般用“也”字結(jié)尾,起判斷作用。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諸葛孔明者,臥龍也。(《隆中對》)
代詞
主語后引出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且
連詞
可譯為“而且”“況且”“尚且”等。且焉置土石?(
11、《愚公移山》)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馬說》) 蓋余之勤且艱若此。(《送東陽馬生序》)
副詞
“將近”的意思。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暫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則
連詞
可譯為“就”“那么”“卻”“可是”等。余則缊(yùn)袍敝衣處其間。(《送東陽馬生序》)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魚我所欲也》)
副詞
可譯為“就是,就”。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表假設(shè)關(guān)系
可譯為“如果”。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乎
助詞
①表示疑問語氣,相當(dāng)于“嗎”“呢”。天下事有難易乎?(《為學(xué)》)
②表示反問語氣,相當(dāng)于“嗎”“呢”。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論語〉十二章》)
③表示感嘆語氣,相當(dāng)于“啊”“呢”。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④表示商量語氣,可譯為“吧”。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涉世家》)
介詞
相當(dāng)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翻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翁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