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有理有據(jù),以理服人學寫簡單的議論文》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九年級語文有理有據(jù),以理服人學寫簡單的議論文(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有理有據(jù),以理服人學寫簡單的議論文 導語 三國演義第六十回有一個精彩的場面: 卻說張松到了許都館驛中住定, 每日去相府伺候, 求見曹操。 原來曹操自破馬超回,傲睨得 志,每日飲宴,無事少出,國政皆在相府商議。張松候了三日,方得通姓名。左右近侍先要 賄賂,卻才引入。操坐于堂上,松拜畢,操問曰: “汝主劉璋連年不進貢,何也?”松曰: “為路途艱難,賊寇竊發(fā),不能通進。 ”操叱曰:“吾掃清中原,有何盜賊?”松曰: “南有 孫權(quán),北有張魯, 西有劉備, 至少者亦帶甲十余萬, 豈得為太平耶?” 操先見張松人物猥瑣, 五分不喜;又聞語言沖撞,遂拂袖而起,轉(zhuǎn)入后堂。 這一段對話, 實際是十分精辟的議論。 曹
2、操認為他已掃清中原, 天下太平。 針對曹操的觀點, 張松以事實說話:孫權(quán)、張魯、劉備各據(jù)一方,最少的也有十幾萬的軍隊。從而證明了自己 的觀點:天下并不太平。駁得曹操啞口無言。 俗話說: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這里的“理” ,不僅指觀點,還指支撐觀點的理由。 我們寫議論文也如同張松駁斥曹操的對話, 要想使自己的文章具有說服力, 就必須做到有理 有據(jù)?!坝欣怼本褪怯^點正確,議論合乎情理; “有據(jù)”就是要有支撐觀點的依據(jù),也就是以 充足的理由和根據(jù)來闡明自己的觀點。 一篇議論文, 它總是要表明一定的觀點和主張, 闡述 一定的見解,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論點。為了讓論點被別人承認,或者說使觀點令人信服,
3、就 一定要用依據(jù)來加以支撐,這個依據(jù),就是我們常說的論據(jù)。 論據(jù)可分為兩大類: 理論論據(jù) 和事實論據(jù)。 理論論據(jù)多是引用經(jīng)典性的著作和權(quán)威性的言論, 它們都是經(jīng)過實踐檢驗的真 理,是可行的, 同時它們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特別是經(jīng)典性和權(quán)威性的言論,能夠增加論 點的廣度和深度,使讀者對作者的觀點理解得更深刻。 寫作議論文,還得安排好文章的結(jié)構(gòu)。結(jié)構(gòu)是文章的骨架,結(jié)構(gòu)安排得好、文章才能完整, 有序。議論文的結(jié)構(gòu)一般包括三個部分:引論(提出問題) ,本論(分析問題) ,結(jié)論(解決 問題)。引論是文章的開頭,用來提出文章的論點或用來點明文章所要議論的問題(即“論 題”)。本論是文章的主體,主要是運用論
4、據(jù)來證明論點。結(jié)論是文章結(jié)尾,或是得出結(jié)論, 或是進一步強調(diào)論點,有時也用來提出希望、要求或解決問題的辦法。 名段展示 “潮”的并非都是美的 何碧 眼下社會風行“新潮” ,“潮”乃“如潮水般的”是也。前面加個“新”字,怕是“新形式” “新涌來”之意吧?!靶鲁狈b”啦,“新潮發(fā)型”啦,“新潮家具”啦大家也如潮水般 的一擁而上??删臀业臏\見, “潮”的并非都是美的。 就拿新潮服裝來說吧,那些寬松式、大墊肩、泡泡袖,可謂新潮了,大西裝配超短裙也時髦 得可以,就連風衣也效仿國外做成兩截的,于是時裝愛好者們一律趕潮,穿將起來。 恕我直言,實在不敢恭維。假如您身高馬大穿上大墊肩,泡泡袖倒也勻稱;如果您偏矮
5、,偏 胖,身著這樣的潮服豈不煞風景?假如您雙腿修長筆直, 穿上大西裝、 超短裙也還精神,但 倘若你臀部豐滿,雙腿渾圓,身著這樣的潮服也怕不夠雅觀。 就美學觀點而言,這恐怕都是 屬于不協(xié)調(diào)之類吧。 在新潮席卷之時,請允許我借用魯迅先生的一句名言,我們每個人確實應該 “運用腦髓,放 出眼光”,創(chuàng)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新潮”來。 (摘自網(wǎng)絡) 名段分析 這是評“潮”的一篇短文,針對的是社會上某些人的不正確的追“潮”思想。題目是個明確 的判斷,也是文章的觀點: “潮”的并非都是美的。這個判斷是中肯的、辯證的,也是正確 的、有價值的。 近些年來,不少人產(chǎn)生了一種錯覺: 凡潮的,皆是新的、 好的。本文僅以“
6、新 潮服裝”為例, 說明穿這種服裝是否給人以美感, 還必須考察每個著潮裝人的體形胖瘦、身 體高矮, 否則會出現(xiàn)種種不協(xié)調(diào)的情況。 寫好議論文, 要求作者肯于開動腦筋, 敢于發(fā)表“反 潮流”的見解。人云亦云, 是決寫不出好的議論文來的。 文章結(jié)尾特意引用魯迅先生的名言, 來充實自己的論據(jù),可說是錦上添花,恰到好處的。 借鑒指導 一、開門見山,提出論點 議論文的開端起筆, 要為全文鋪展文路。 初學議論文,開門見山提出論點, 能夠做到旗幟鮮 明,立論醒目。下面這段文字就具有這樣的特色: 學習要打好基礎。 “根深才能葉茂” ,就是說的打基礎的重要性。 司馬遷如果不在年輕時“讀 萬卷書,行萬里路”,能寫
7、出流傳千古的史記嗎?達芬奇小時候如果不在“畫蛋”上 狠下功夫, 后來能成為繪畫的一代宗師嗎?愛因斯坦幼年時缺少聰明才智, 但他發(fā)揚了 “人 一知之,我十知之,人十知之,我百知之”的精神苦練基本功,終于攀登上科學的高峰。古 往今來,無數(shù)有成就的學者、專家,都用自己的經(jīng)歷,雄辯地作了證明! 這段文字的論點就是“學習要打好基礎” 。古人曾說:“通篇之綱領在首一段,首段得勢,則 通篇皆佳?!卑炎约旱恼嬷埔娞釤挸烧擖c,高屋建瓴般地在文首亮出,開宗明義,起領全 文,就能造成一種氣勢;也利于暢通文思,圍繞論點展開議論;這時促成“遇篇皆佳”的作 用,確實是不可小視的。 二、選好角度,打開思路 人們在拍照時,
8、都十分注意選擇一個好的角度。就拿拍攝人像來說,可以正面拍,側(cè)面拍, 也可以俯拍,仰拍而選擇一個配有背景的好角度, 拍出人物栩栩如生的表情神態(tài), 這對 攝影者來說, 至關重要。 寫議論文也要講究角度。 由于議論的對象即客觀事物的存在形式及 其內(nèi)涵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使事物具有多側(cè)面的特點。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 蘇軾題西林壁 中的這兩句詩, 就生動地說明了事物的不同側(cè)面各有自己成 “峰” 成“嶺” 的特征。如有感于 70 年前的今天,要求從 70 年前發(fā)生的“七七”事變這一血的事實 中引出感想??梢詮脑S多角度進行“由此及彼”的聯(lián)想,打開思路:團結(jié)就是力量;落 后就要挨打;救國
9、、報國、振興中華;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保衛(wèi)和平,警惕日 本軍國主義的復活;要不畏強暴、敢于抗爭, 正義之戰(zhàn)必勝; 期望國共再度合作, 期望 祖國早日統(tǒng)一我們可以抓住“落后就要挨打”的角度,打開思路: “落后就要挨打” ,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八年抗戰(zhàn),數(shù)千萬同胞喪生在敵人的屠刀 下,中華大地,血雨腥風、尸骨遍野,這是何等慘痛的教訓?。∪绻覀儚姶?,日寇的鐵蹄 又怎敢踐踏我們的國土?歷史已翻過了一頁,但是, “落后就要挨打”這句警世格言,在今 天仍然值得我們每一個龍的傳人深思。 我們也可以選擇“總結(jié)經(jīng)驗”的角度打開思路,展開議論: 70 年前的七月七日一一“七七”事變爆發(fā)的日子, 恐怕將
10、作為恥辱而又令人振奮的一天 永遠地載入中華民族的史冊了。 今天, 當我們重新回憶起八年抗日的風風雨雨, 我由衷地感 到:萬眾一心的民族團結(jié)精神是何等重要! 要做到國富民泰,不團結(jié)是不行的。 不團結(jié)就會成為一盤散沙,各行其事, 我們已經(jīng)吃過不 少“散沙” 的苦頭: 鴉片戰(zhàn)爭是清朝政局散亂造成的, 小日本敢于侵華又是由于當時軍閥割 據(jù)、 長期內(nèi)訌造成的相反,抗戰(zhàn)時期,我們?nèi)f眾一心,團結(jié)奮戰(zhàn),那么即使虜賊再逞豪 也終究被我們趕出了中華大地。 三、運用論據(jù),分析論證 論據(jù)的作用是證明論點, 用事例論證不是做數(shù)學的證明題, 不能擺個事例就了事。 圍繞論點 擺出論據(jù)后之后, 一定要圍繞論點對論據(jù)從理論上加
11、以分析, 就事論理, 分析一下它與論點 之間有什么關系, 講清它們?yōu)槭裁茨茏C明論點。 分析是聯(lián)系論點和論據(jù)的橋梁, 是豐富文章 內(nèi)容、 開掘議論文深度的關鍵。 有了分析,就能使事例和論點成為有機的統(tǒng)一體; 只有通過 理性的分析, 揭示出事例與論點之間的關系, 才能使文章產(chǎn)生令人信服的邏輯力量。 有這樣 的一個故事: 兩個饑餓的人得到了一位長者的恩賜: 一根魚竿和一簍魚, 讓兩人選擇可能馬上就有人 說,選擇魚竿好,或是選擇魚好。其實這兩種見解都失之偏頗:因為選擇了魚,很快就會吃 光,如果不能到達目的地,還是會餓死;若選擇魚竿,在到達水邊之前,也有可能餓死???見,這兩種選擇都是不明智的。 那么,
12、該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呢?其實, 只要我們通觀全局, 分析形勢, 綜合考慮,新的見解自然會產(chǎn)生兩個人合作起來, 先填飽肚子,再帶上魚竿 去趕路,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把各種分散的論據(jù)組織起來,并對其作出合情合理的分析,揭示出論點和論據(jù)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就是論證。論證方法主要有引證法、例證法、對比論證法和比喻論證法。引證法,就是引用 道理論據(jù)進行論證; 例證法是運用事實論據(jù)進行論證; 對比論證的方法, 是把兩種相反的或 有差異的事物進行比較; 比喻論證就是用打比方的方法來講道理。 寫好一篇議論文, 通常要 安排好結(jié)構(gòu),采用幾種不同的方法論證。常見的論證結(jié)構(gòu)有:總分式,對照式,并列式,層 進式等。善于運用
13、多種多樣的論證方法,絲絲入扣,鞭辟入里,條分縷析,深入淺出,這樣 的議論常具有征服人心的強烈力量。 文題展示 請你仔細閱讀下面的一則材料,以“習慣”為話題,聯(lián)系實際,寫一篇議論文。 1978 年 1 月, 75 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在巴黎集會。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您在哪所 大學, 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是最主要的東西呢?” 出乎意料, 這位白發(fā)蒼蒼的學者回答 說:“是在幼兒園。 ”“在幼兒園學到些什么呢?”學者答道: “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 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飯 后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周圍的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
14、東西就是這些。 ”這位學 者的答話,代表了到會科學家的普遍看法。 佳作展示 好習慣使人終生受益 一位白發(fā)蒼蒼的學者認為, 他在幼兒園學到的 “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 做錯了事情 要表示歉意, 認真觀察周圍大自然” 等習慣, 是他學到的能夠引領他走向成功的最主要的東 西。童年時期就開始培養(yǎng)的良好習慣使他受益匪淺, 終于走上了諾貝爾獎的領獎臺。 由此可 見,好習慣使人終生受益! 習慣,意味著對所做的習以為常,是一種自覺。那么,良好的習慣,就意味著對助人為樂習 以為常, 對善良報以微笑習以為常, 對認真完成每一件事習以為常, 對生命的每一瞬間充滿 激情習以為常。人們常說的素質(zhì),正是習慣的體現(xiàn)。
15、因為,沒有一朝一夕就能產(chǎn)生的品質(zhì), 也沒有能刻意雕琢而成的素質(zhì)。 品質(zhì)和素質(zhì)是良好習慣的升華和流露, 是良好習慣的必然結(jié) 果。 習慣, 不僅僅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規(guī)律, 而且是貫穿人一生的一條生命的河流。 不管 你腳下是一馬平川, 還是崇山峻嶺, 也不管你眼前是陽光明媚,還是煙雨迷蒙,它始終悄悄 伴隨你左右,滲透到你生命的每一個細胞里。 它有時會化作瀑布飛流, 讓人驚羨不已; 有時 卻只是心底的一灣小溪,默默回旋。良好的習慣,不需監(jiān)督,只要保存;它能陪伴你走完一 生,它終將成為你的個性,成為你的名片,甚或成為你對世界和后人的贈禮。 印度諺語說: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
16、格,收獲命運。我們青少 年正處在樹立人生觀,培養(yǎng)多種習慣的關鍵時期,我們應該從現(xiàn)在做起,從平凡小事做起, 從一言一行做起, 培養(yǎng)自己的良好習慣, 為我們的未來積攢財富。 那將是我們永遠取之不竭 的寶庫。 最后,讓我們銘記在心:好習慣能讓你受益終生。 學習心得 這是一篇觀點鮮明、 說理充分、 語言表達生動的議論文。 習作首段簡述材料, 引出中心論點: “好習慣使人終生受益” ;然后分兩個層次逐層深入,論述了好習慣使人終生受益的道理; 結(jié)尾聯(lián)系實際,指出青少年從小培養(yǎng)好習慣的重要性。思路清楚,說理透徹。論證時,富有 抒情色彩,妙筆生花,想像奇特,將習慣比作河流,并用擬人化的筆調(diào),闡述具有良好的習 慣對我們生活,對我們?nèi)松闹匾饔谩_@樣,化抽象為具體形象,富有感染力,增強了說 服力。文章結(jié)尾部分又引用印度諺語,把兩層論證歸結(jié)為一個整體,既有力地印證了論點, 又巧妙地回應了開頭。最后,再重申論點,猶如警鐘長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