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屆高考語文二輪復習 專題強化練一 論述類文本閱讀(二)(含解析)》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20屆高考語文二輪復習 專題強化練一 論述類文本閱讀(二)(含解析)(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論述類文本閱讀(二)
一、(安徽省皖南八校2019屆高三第一次聯考)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文化自信,是以文化自覺即對文化的理性反思為前提和基礎的。文化自覺,是指一定文化主體的一種理性的“主體意識”或“自我意識”,是對自身文化發(fā)展的歷史與現實、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對自身文化與其他文化的關系以及自身文化在國際關系格局中所處的“實際序位”和“發(fā)展態(tài)勢”等問題進行理性審視和深刻反思,從而對自身文化的優(yōu)劣長短、國際影響力及限度形成的自知之明。
文化自覺建基于對文化的理性反思,核心也在于反思。文化反思與形成文化主體性是同一過程的兩面,二者又互為前提相互作用,完全是一種辯證的關系。一般而言
2、,文化反思總是需要有“他者”的存在作為一種比較的基礎、一種合理的刺激。在歷史上,總是由于文化交流,一種陌生文化的出現,相互之間出現碰撞,才會引起人們對自身文化的關注和反思的。
文化反思有兩種不同的形式。一是對文化實有情況的認知,包括一定文化的歷史和現狀、各種文化形式及其地區(qū)分布情況、他者文化與本民族文化交流的情況、各種性質文化對人們思想產生的實際影響等,這是基礎性的;一是對各種文化的作用、意義進行的評價,尤其是外來文化對本民族文化發(fā)展、政治經濟發(fā)展和國家安全的作用的評價。
文化反思的內容主要存在三個維度:關于文化在社會結構中的地位,文化與經濟、政治的相互關系;關于如何處理本民族文化與他者文
3、化的關系,這個維度是一種對各民族文化的平等對待層面的觀照;站在人類文明的高度對本民族文化以及他者文化的歷史地位和性質的分析比較,這個維度屬于一種超越性的透視。
文化反思有著深淺的層次差別,也有一個從淺到深的層次遞進過程。近代以來,通常那些經濟軍事強大的民族國家會表現出一種文化強國心態(tài),在文化輸出方面也出現“巨大貿易順差”;相反,經濟軍事落后民族國家的許多人則容易出現文化自卑心態(tài),唯有以前者的標準為標準,以獲得前者的認可為傲視同儕的資本。所謂“挾洋自重”,此之謂也。這兩種態(tài)度里并非沒有文化反思的因素,但這種反思很粗淺。文化反思的層次遞進,就是人對文化的反思以及形成的自傲或自卑的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對
4、于文化發(fā)展以及國家經濟政治發(fā)展的作用,同時都納入進一步反思審視的范圍,在超越民族文化本位的前提下,客觀地分析本民族文化的優(yōu)長劣短,搞清楚我們是誰,我們需要什么,我們還缺什么,我們經過努力能獲得什么。
總之,只有建立在扎實的理性反思基礎上的文化自覺,才是真正的文化自覺;只有建立在理性的文化自覺基礎上的文化自信,才是具有持久生命力和價值前景的文化自信。
(摘編自董朝霞《文化自信須以文化自覺
為基礎》,2018年7月16日《光明日報》)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對文化的理性反思是文化自覺的基礎,而文化自覺又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礎。
B.文化自
5、覺是文化主體對自身文化進行審視反思后對自身文化形成的自知之明。
C.文化反思與形成文化主體性是一種辯證的關系,二者互為前提相互作用。
D.文化反思包括對文化實有情況的認知和對各種文化尤其是外來文化的評價兩種形式。
解析:B項,以偏概全,審視和反思的對象不僅僅是“自身文化”。
答案:B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文章開篇即提出論點,篇末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論點。
B.文章主體部分重點論述文化反思,強調理性的文化反思在文化自信形成中的重要地位。
C.文章以“巨大貿易順差”形象地論述經濟軍事強國在文化輸出方面的壓倒性優(yōu)勢。
D.文章關
6、于文化反思的兩種形式、內容的三個維度、深淺的層次差別的論述,是并列關系。
解析:D項,關于文化反思的形式、內容的論述是為層次差別的論述服務的,它們之間不是并列關系。
答案:D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即使沒有陌生文化的出現,那些具有高度文化自覺的人依然會對自身文化進行理性反思。
B.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催生文化強國心態(tài),這種心態(tài)又反過來促進經濟軍事實力的發(fā)展。
C.文化強國心態(tài)和自卑心態(tài)雖然只是文化反思的淺層次狀態(tài),但對文化發(fā)展和國家經濟政治發(fā)展的作用不能忽視。
D.在處理民族文化關系方面,如果能夠平等對待各民族文化,就能處理好本民族文化與他者文
7、化的關系。
解析:A項,第二段提到“一種陌生文化的出現……引起人們對自身文化的關注和反思”。B項,“這種心態(tài)又反過來促進經濟軍事實力的發(fā)展”于文無據。D項,“就能處理好本民族文化與他者文化的關系”表述絕對化。
答案:C
二、(2019年廣州市普通高中畢業(yè)班綜合測試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
“天下”是中國傳統文化對世界秩序的一種原初想象,“天下主義”是以“天下”理念為核心,由具有普遍性和開放性的世界秩序、價值規(guī)范與理想人格構成的思想體系。在當今全球化語境之下,中國文化理念和文化戰(zhàn)略的自覺自信體現的正是“天下主義”的精神內核。
文化自信首先是一種“以天下觀天下”的世界觀的自信。
8、《道德經》有云:“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xiāng)觀鄉(xiāng),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薄疤煜隆笔侵袊幕赜械乃季S尺度,是一個最宏大、最完備的分析單位,具有最廣闊的容納力。面對差異性的多元文化格局,西方文化多以民族國家為基本單位,文化視域限于國家、民族內部,雖然也有關于世界的思考,比如斯多葛學派的“世界主義”等,但其思考方式是“以國家觀世界”,與中國文化的立足點和尺度不同。中國文化的“天下”蘊含了“天下無外”的理想,各個民族的歷史文化在世界內部是平等共存的;中國文化依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進程,從“身—家—國”邏輯同構的角度,最終達到“天下大同”的境界。與西方文化相較,“
9、天下”的世界觀更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
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以天下為一家”的價值觀的自信。中國文化是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倫理型文化,梁漱溟認為中國“倫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中國文化重視家庭生活,整個社會關系是依照家庭關系推廣發(fā)揮的?!耙蕴煜聻橐患摇钡膬r值觀實質上是一種關系性倫理,把“自我”和“他者”看作一體共生的關系。“天下”思想并不回避“他者”的價值觀,而是把“他者”化入“自我”之中,成為“自我”密不可分的一部分,這就是所謂“天下一體”。“天下”是一個最大的家,家庭利益的最大化就是個體利益的最大化,共同體的善與個體的善是統一的。
文化自信最終體現為一種人格自信。無論是“以天下觀天下”的世
10、界觀,還是“以天下為一家”的價值觀,最終都沉淀為個體的精神品格。中國文化倡導和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君子”,這是由中國人獨特的精神氣質所決定的?!熬印笔且粋€自主自足的動態(tài)形象,通過“身—家—國—天下”的逐漸擴充延展,人格不斷超越并完善?!熬印狈钚械摹爸杏怪馈笔且环N整體的思維方式,“君子”在行為模式上追求理欲平衡、天人合一、忠恕包容。以“中庸之道”來解決當今的文化沖突問題,相較于西方適者生存的斗爭模式更具高明之處?!爸杏埂辈粌H僅是“求同存異”地承認諸多文化存在的正當性,而且要在此基礎上積極共建一個互動互補的世界。
總之,“天下主義”啟發(fā)我們以一種新的視野去構筑文明之路,增強文化自信。這種文化
11、自信既不是孤芳自賞,也不是隨波逐流,而是旨在創(chuàng)建一個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文化共同體。
(摘編自張麗娟《天下主義與文化自信》)
4.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中國文化以“天下”為思維尺度,其文化視域不限于國家、民族內部。
B.“以天下為一家”的價值觀把“他者”融入“自我”,旨在達到家庭利益的最大化。
C.“君子”的理想人格塑造了中國人的精神氣質,是世界觀和價值觀自信的最終體現。
D.“中庸之道”可以消除文化沖突,有助于共建諸多文化并存而又互動互補的世界。
解析: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項,由原文“‘天下’思想并不回避……是統
12、一的”可知,“‘以天下為一家’的價值觀把‘他者’融入‘自我’”并非“旨在達到家庭利益的最大化”。C項,由原文“中國文化倡導和推崇……所決定的”可知,“‘君子’的理想人格塑造了中國人的精神氣質”錯誤。D項,“‘中庸之道’可以消除文化沖突”曲解文意,原文說的是“以‘中庸之道’來解決……更具高明之處”。
答案:A
5.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文章采用了對比的論證手法,以突出中西方文化在思考方式和行為模式上的不同。
B.文章以“天下”理念為核心,闡釋“天下主義”的三層內涵,層層推進,邏輯嚴密。
C.文章第三段引用梁漱溟的言論,旨在強調家庭是中國倫理型文化
13、的邏輯起點。
D.文章通過分析“天下主義”與文化自信的內在聯系,表達了對構建文化共同體的思考。
解析:本題考查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B項,“文章以‘天下’理念為核心”錯誤,文中指出“‘天下主義’是以‘天下’理念為核心”,而全文則是圍繞“天下主義”與文化自信的關系展開的。
答案:B
6.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在全球化語境下,我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體現了“天下主義”的精神內核。
B.一個人如果不注重自身的修養(yǎng),不建設好自己的家庭,就難以做到“心懷天下”。
C.西方傾向于以斗爭模式解決文化沖突問題,是因為其世界觀不具開放性和包容性。
14、D.不以“天下”為立足點的文化自信是一種狹隘的自信,不利于構建良好的世界秩序。
解析:本題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C項,西方的“世界觀不具開放性和包容性”于文無據。
答案:C
三、(2019昆明摸底調研)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
對資源的保護與治理是經濟學所關心的問題之一。對此,一般有兩種傳統思路,一種是將公共資源私有化,以市場自身的機制使資源得到保護和有效利用。另一種則是針對出現問題的領域,強調政府治理,以避免出現外部性、搭便車等現象。
然而現實中,兩種對策也會面臨力有不逮、弊端重重的局面。比如,管理者會受到部門預算、政策和個人利益的約束;同時,他們對資源的保
15、護和利用,缺少最切實、最一致的利益關聯。而且,管理者并不是資源的直接利用者、相關者,這樣就會受制于信息的相對缺乏。因此,政府治理的效率和成本往往不甚如意。另一方面,在有些場合,私有化資源的成本極為高昂,或者由于資源自身的特點,幾乎不可能成功,如海洋等公共資源就很難為私人所有。
更深入的經濟學研究認為,公共資源保護不應該只有非此即彼的兩種對策。在可以建立排他性,從而可以確權的私有化資源之外,那些容易被搭便車者利用的資源,可以按照競爭性分為兩類,即公共物品和公共資源。過往的案例研究表明,僅僅是在使用上不具有排他性的公共物品,即使是運河、燈塔、煙火、農業(yè)所需的蜜蜂,也未必不能以市場方式提供。而公共
16、資源不但在使用上不具有排他性,還易于為個人所消耗,比如海洋漁業(yè)、草原牧地、森林、地下水等。理論上,在自然狀態(tài)下,因為人們預期其他人也會消耗資源,所以自己也無激勵保護性使用資源,結果就是使用者過度使用資源,最后導致資源耗盡,成為公地悲劇。
但實際上,當地社區(qū)往往也會自發(fā)形成保護機制,通過文化和習俗保護當地使用者所賴以為生的資源。新制度經濟學學者、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埃莉諾·奧斯特羅姆的研究表明,不可忽視當地自治、自發(fā)生成規(guī)則的重要性。因為當地社區(qū)成員較為固定,成員之間相互擁有資源使用者的特征信息,并能夠形成長期的反復的博弈,從而演化出較為穩(wěn)定的合作模式。并且,在各個小的區(qū)域之間,當地社區(qū)使用者
17、也會互相對比,保護和利用資源的各種措施會被小范圍試錯,成功的經驗會被傳播,因此資源會得到可持續(xù)的保護性利用。比如一些印第安部落的漁業(yè)生產,就當地而言就是成功的。盡管資源并沒有被置于國家治理之下或者進行私有化,但當地部落出于自身考慮,有節(jié)制地利用漁業(yè)資源,并且互相監(jiān)督其他部落的捕撈行為,形成有效的濫用約束機制。
當然,資源的社區(qū)治理必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也需要在市場化經濟的基礎上,結合政府的法治支持。經濟學家認識到,因為各種資源和當地文化的不同,經濟學上對公共資源的治理方式也會因地制宜,各有不同。對資源的保護和利用,需要了解資源自身的特點,明確利益激勵是人們消耗資源的首要原因,分析當地習俗慣例
18、是否對資源有好的或者壞的作用,分析政府介入的成本和利弊。
(摘編自吳荻楓《公共資源保護與利用的經濟學思考》)
7.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保護與利用資源有兩種傳統思路,其方式與機制不同,力求解決的問題各有側重。
B.主觀或客觀上存在的不足,使保護與利用資源的傳統對策在現實中面臨較大困難。
C.管理者由于對公共資源的信息相對缺乏,進而就缺少與資源最切實、最一致的利益關聯,因此不能直接利用它。
D.公共物品和公共資源在使用上都不具排他性,對它們的利用易出現搭便車現象。
解析: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項,說法錯誤,原文說的是“同時,
19、他們對資源的保護和利用……管理者并不是資源的直接利用者、相關者……相對缺乏”。
答案:C
8.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本文從傳統對策和更深入的經濟學研究兩方面闡述關于公共資源保護和利用的思考。
B.本文末兩段采用了對比的論證手法,論述了資源的社區(qū)保護與利用的運作機制及其注意事項。
C.本文論述辯證全面,如論述保護和利用資源的兩種傳統對策,既指出其可行性,也分析了其在現實中的弊端。
D.印第安部落漁業(yè)資源保護這一成功案例闡明了當地自治、自發(fā)生成規(guī)則的重要性。
解析:本題考查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B項,原文末兩段沒有采用對比的論證手法。
20、
答案:B
9.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考察公共資源保護與利用的各種對策是否切實可行,成本和效率是兩個重要參數。
B.資源公地悲劇產生的原因在于人人都認為即使自己不消耗資源,其他人也會消耗。
C.實施資源社區(qū)治理,就可使資源得到可持續(xù)的保護性利用,經濟得到良性快速發(fā)展。
D.對資源的保護與利用需要進行多個維度的分析、比較與權衡,避免對策的單一化。
解析:本題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C項,說法絕對,原文說的是“因為當地社區(qū)成員較為固定……因此資源會得到可持續(xù)的保護性利用”,且文中并未提及實施資源社區(qū)治理能使經濟得到良性快速發(fā)展。
答案:C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