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三語文一輪復習講義 專題21《古代文閱讀理解常見實詞和虛詞》 新人教版
《2022年高三語文一輪復習講義 專題21《古代文閱讀理解常見實詞和虛詞》 新人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22年高三語文一輪復習講義 專題21《古代文閱讀理解常見實詞和虛詞》 新人教版(1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2022年高三語文一輪復習講義 專題21《古代文閱讀理解常見實詞和虛詞》 新人教版 “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是古代文閱讀中每年必考的兩個考點。“常見”,這是規(guī)定的考查范圍,實詞規(guī)定為120個,虛詞規(guī)定為18個;“在文中”,強調的是根據具體語境來理解,而不是死記硬背其含義或用法。 一、理解常見實詞 (一)理解常見實詞的方法 1.根據語句間比照、映襯關系來理解 例1:人之愛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賢俊者自可賞愛,頑魯者亦當矜憐,有偏宏者,雖然以厚之,更所以禍之。 在這段文字中,“頑魯者亦當矜憐”與“賢俟者自可賞愛”兩句構成反
2、義相對關系,“頑魯者”與“賢俊者”也是反義相對關系,“賢俊”是同義復詞,意為“賢良聰明”,與之相反的“頑魯”也當是同義復詞,應該解釋為“愚昧而蠢笨”,不能解釋為“愚笨而魯莽”或“頑皮而愚蠢”。“自可賞愛”與“亦當矜憐”表述的是對兩者應有的態(tài)度。它們之間不是相反的關系,“賞愛”是兩個詞,意為“贊揚寵愛”,“矜憫”也是兩個詞,意為“同情憐憫”。最后兩句“雖欲厚之,更所以禍之”,一是說主觀愿望,一是意想不到的后果,“厚”,厚待,看重,作動詞用,“禍”也應是動詞,即造成災禍。 2.借助語法結構作推斷 例2:①臣戰(zhàn)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關破泰 ②視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意似良
3、 ③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本例四句皆來之課本,怎樣理解其中的四個“意”呢?句①的“意”作動詞,后面帶有賓詞語,應解釋為“料想”;句②的“意”作主語,為名詞,句④的“意”用法與此相同,聯(lián)系前文,可知應解釋為“樣子”;句③的“意”作“無”的賓語,自然也是名詞,應解釋為“意圖”或“心意”。 3.根據前后述說的內容作推斷 例:①又以適去,意不自得 ②(郭)永以書抵幕府 句①的“適”是什么意思,根據“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謫”,“又 以適去”,是“又因為被貶而離開”。句②的“抵”是多義詞,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說
4、,太原地方長官總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請耗費千金,這些錢都是從各縣搜刮來的,對大谷縣征斂尤為緊迫,于是“永以書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寫信送到太原帥幕府。抵,送達。 理解文言實詞的基本原則是依據語境,即上下文。上列三點,,只是把這“語境”具體化。 (二)理解實詞應注意的問題 1.注意詞的古今義 文言實詞,有的與現(xiàn)代漢語意義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這兩類詞都可以不去管它,重點應放在古今既有聯(lián)系又有差別的實詞上。如“食已與與如也”的“已”今作“已經”,這里是“罷”“完”的意思;如“偷”,古義有茍且、馬虎、刻薄等意,今為偷竊。理解時不能不辨古今差別而隨便地以今義釋古義。 2.注意單音詞和
5、雙音詞 文言以單音詞居多,漢語以雙音詞居多。不要把兩個連用的單音詞誤判白話文中的雙音詞,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現(xiàn)象 古代漢語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說”能“悅”,“諭”通“喻“。因此,理解時不要誤把通假字作為本字。如 “以身徇國” ,“乃是天子報爾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來,就會解錯。 4.注意偏義復詞現(xiàn)象 所謂偏義復詞,京是由兩個意思相近、相對或相反的語素構成的詞,其中一個詞素表示意義,另一個只作陪襯,如《孔雀東南飛》中“晝夜勤作息”、
6、“便可白公姥”、“我有親父兄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義,“公姥”只有“姥”的意義,“父兄”只有“兄”的意義。如果不解依據上下文看出它們是“偏義”,就會理解錯誤。 5.要注意一詞多義 一詞多義,在文言中是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應根據具體語境作辨別。如“舉世混濁而我獨清”中的“舉”是“全”的意思(與“獨”相對);“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中的“舉”,根據前后文,應解釋“攻取”。 二、理解常見虛詞 (一)理解虛詞用法的方法 1.全面復習,掌握常見用法 文言虛詞,大多“身尊數(shù)職”,一詞多用。復習時應對使用頻率高的虛詞的常見用法有一個全面的了解。譬如“以”,可以作介詞,表示動作行
7、為所用或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譯為“拿”“憑借”“依據”“按照”。如“余船以次進”中的“以”應譯為“按照”;可以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譯為“由于”“因”,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中的“以”;也可以表示行為動作的對象,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中的“以”?!耙浴边€可以用作連詞,用法與“而”相近,只是不表示轉折。“以”作連詞時,還可以表示目的關系,譯為“來”“用來”“以致”等,如“作《師說》以貽之”中的“以”,譯為“用來”;還可以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如“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中的“以”可譯為“因為”
8、。 只有通過全面復習,掌握其常見用法,考試時才能結合語境作辨別。 2.根據語境,辨明具體用法 掌握文言虛詞的常見用法是基礎,根據具體語境作辨別是能力。根據語境,先要分析語境,分析具體的上下文,找出意義之間的關系,方能辨別其用法。還是用“以”作例子來說明?!安挥陴B(yǎng)以遺患乎”一句中,“愈”通“逾”,超過,勝過,“養(yǎng)”養(yǎng)蝗蟲,放縱蝗蟲“遺患”表示結果,據此可知“以”是連詞,當譯為“以致”?!肮蕿橹f,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根據“以”前后的意義關系可以認定,句中的“以”是連詞,可譯為“用來”?!肮逻`蹇叔,此辱二三子”,“辱二三子”的意思是:使你們遭受羞辱,根據前后的意義關系,可以認定句中的“以
9、”是連詞,可譯為“以致”、“因而”。 (二)理解虛詞應注意的問題 1.分清虛實 文言中的“虛詞”與今天所說虛詞的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文言虛詞多由實詞轉化或借用而來的,因此有的詞既可作實詞,也可作虛詞,閱讀時應加以辨別。如“適”,在“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中,作動詞,出嫁;在“余自齊安身行適臨汝”中,作動詞,往、到;而然“適大病,不解行”中,作副詞,譯為“恰好”。 2.辨明用法 所謂辨明用法,就是根據上下文。從多種用法中認定其屬何種用法。如“執(zhí)手相看淚眼”中的“相”,表示互相,而在“當以《晉書》相付”中的“相”就不是“互相”之意,而是作代詞用,“相付”即“付之”。又如“見”,在“君既
10、若見錄”中,是前置代詞,“見錄”就是記住我;在“徒見欺”中,則表示被動,“見欺”,即被欺。 3.分辨古今 有些虛詞,古今用法是不同的,應注意辨別,如“所以”,今天是表示結果的連詞,而在古代卻用法多樣,如在“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中,表示“…………方法”,可譯為“依靠”;在“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一句中,則表示“……的原因”。又如“溺者入水,拯之者亦入水。入水相同,所以入水者則異”,句中的“所以”也是表演原因,后兩句可譯為:他們同樣是落入水中,但落入水中的原因卻是不同的。 4.注意特殊 所謂特殊,一是指兼詞,如“諸”,可以相當于“之乎”、“之于”,“焉”,可以相當于“于之
11、”;“盍”,相當于“何不”,等。二是虛詞連用。連用是為了加強語氣,多用于句末,其重點總是在最后一個,如“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表達語氣的重點在“矣”上。 虛詞也有單音雙音的問題。如“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句中的“至于”是動詞“至” 與介詞 “于”的連用,不要把它混用于現(xiàn)代漢語表示輕微轉折的連詞“至于”。 三、典型題分析 1.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題 權善才,高宗朝為將軍,中郎將范懷義宿衛(wèi)昭陵,有飛騎犯法①,善才繩之。飛騎因番請見,先涕泣不自勝,言善才等伐陵柏,大不敬。高宗悲泣不自勝,命殺之。大理丞狄仁杰斷善才罪止免官。高宗大怒,命促刑。仁杰曰:
12、“法是陛下法,臣僅守之。奈何以數(shù)株小柏而殺大臣?請不奉詔?!备咦谔槠唬骸吧撇彭轿腋噶晟习?,我為子不孝,以至是。知卿好法官,善才等終須死?!比式芄讨G,侍中張文 以笏揮令出,仁杰乃引張釋之高廟、辛毗牽裾之例②,曰:“臣聞逆龍鱗,忤人主,自古人為難,臣以為不難。居桀紂時則難,堯舜時則不難,臣今幸逢堯舜,不懼比干之誅。陛下不納臣言,臣瞑目之后,羞見釋之、辛毗于地上?!备咦谠唬骸吧撇徘椴豢扇?,法雖不死,朕之恨深矣,須法外殺之?!比式茉唬骸氨菹伦鞣?,懸諸象魏③,徒流及死,具有等差,豈有罪非極刑,特令賜死?法既無恒,萬方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變法,請今日為始?!备咦谝饽私墙?,曰:“卿能 守法,朕有法官
13、?!泵幦胧?。 [注]①飛騎:唐代皇帝的侍衛(wèi)軍士。②張釋之:西漢人,以善諫聞名。辛毗:三國魏人,以力諫聞名。③象魏:宮廷外的闕門,古代張榜公布法令的地方。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2分) A.善才繩之。 繩:捆綁。 B.先涕泣不自勝。 勝:控制。 C.朕之恨深矣。恨:遺憾 D.請今日為始。 請:請求。 (2)分別比較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的字的意思,判斷正確的一項是(2分) 飛騎因番請見。 仁杰乃引張釋之高廟、辛毗牽裾之例。 大理丞狄仁杰斷善才罪止免官。 法是陛下法,臣僅守之。 A.“因”和“乃”相同,“止”和“僅”不同 B.“
14、因”和“乃”相同,“止”和“僅“也相同 C.“因”和“乃”不同,“止”和“僅”相同 D.“因”和“乃”不同,“止”和“僅”也不同 (3)“以至是”一句中“是”字指代的內容是(3分) A.悲泣不自勝,命殺之 B.大怒,命促刑 C.以數(shù)株小柏而殺大臣 D.我為子不孝 這是一份高考全國卷,文言文閱讀卷的前三題。 第(1)題考查根據語境理解文言實詞含義的能力。答案是D。A項的“繩”是名詞用作動詞,因為后面帶有賓語。其解釋為“捆綁”雖然體現(xiàn)了這一用法特點,但根據“有飛騎犯法,善才繩之”的句意,這里應解釋為“制裁”或懲治。B項“勝”,根據文意應解釋為“能承受”;C項的“恨”應解釋為“
15、怨恨”,因為解釋為“遺憾”與上文“善才情不可容”的意思不合。D項的“請”,孤立地看,可以理解為“請求”,也可理解為“請允許我”,但由于變法應由高守決定,因而“請求”是正確的。 第(2)題考查文言虛詞的用法,答案是B。句中的“因”和“乃”表示承接,意為“于是就”。這里它們的基本用法之一,在給出的例句中表現(xiàn)得較為典型?!皟H”、“止”表示的意思極為常見,現(xiàn)代漢語還在用,都是表示“只是”的意思。 第(3)題考“是”的指代意義,屬于現(xiàn)解實詞的含義,答案是C。“是”指代內容的核心是“殺”。A、B、C三項均有此義,但由于這是在對話中的運用,因而應當指代C的內容。 2.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
16、3)題。 李若水字清卿①,洺州曲周人。靖康元年,為太學博士。開府儀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當掛服舉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躋顯位②,敗壞軍政,金人長驅,其罪當與童貫等。得全首領以沒,尚當追削官秩,示與眾棄;而有司循常習故,欲加縟禮,非所以靖公議也?!闭略偕希酥??!辏鹑嗽傺鄢鼋迹凼庥须y色,若水以為無他慮,扈從以行③。金人計中變,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詆金人為狗輩。金人曳出,擊之敗面,氣結仆地,眾皆散,留鐵騎數(shù)十守視。粘罕令曰④:“必使李侍郎無恙?!比羲^不食,或勉之曰:“事無可為者,公昨雖言,國相無怒心,今日順從,明日富貴矣?!比羲畤@曰:“天無二日,若水寧有二主哉!”其仆亦來慰
17、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歸覲。”若水叱之曰:“吾不復顧家矣!忠臣事君,有死無二。然吾親老,汝歸勿遽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粘罕令擁之去,反顧罵益甚。至郊壇下,謂其仆謝寧曰:“我為國死,職耳,奈并累若屬何!”又罵不絕口,監(jiān)軍者撾破其唇, 血罵愈切⑤,至以刃裂頸斷舌而死,年三十五。 [注]①李若水:北宋末年人,官到吏部侍郎。靖康二年隨欽宗至金營,不屈而被害。②躐躋:越級升官。③扈從:隨從護駕。④粘罕:金國貴族,官至都元帥,執(zhí)掌國政。多次率軍攻打北宋。⑤ 血:含血噴出。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非所以靖公議也
18、 靖:平息。 B.金人曳出,擊之敗面 曳:蜂擁。 C.若人屈,冀得一歸覲 覲:拜見 D.我為國死,職耳 職:職分。 (2)比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組是(3分) ①俅以幸臣躐躋顯位 ②得全首領以沒 ③扈從以行 ④到以刃裂頸斷舌而死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故事,天子當掛服舉哀 故事:指先例。 B.得全首領以沒 全首領:指保持高位 C.而
19、有司循常習故 有司:指主管官吏。 D.公父母春秋高 春秋:指年齡。 這是一年高考全國卷文言文閱讀的前三題。 第(1)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的能力,答案是B。解題時就根據具體語境,試以所給的詞義,看哪一項與上下文意思貫通。A項“靖”的意思是“安定”“平定”,對于賓語“公議”來說,就是“平息”,可見正確。C項“覲”古代多指臣下朝見帝王,也可指卑幼者對于尊長的拜見。這里是李若水去見父母,釋為“拜見”,是準確的。D項“職”,常表示“職責”、“掌管”,又可以表示“職分”,意思是職務上應盡的本分。文中正是此義。B項的“曳”,沒有“蜂擁”義,應是拖、拉?!敖鹑艘烦觥?,即金人把李若水拖出去。 第(2
20、)題考查對虛詞“以”的用法的辨別,答案是 C。本題給出四個例句,兩兩比較,辯其異同。句①和④的“以”都是介詞,但句①的“以”表示動作行為憑借的條件、方式,這里是憑借某種身份;句④的“以”表示動作行為使用的工具,這里指用刀殺死李若水。句②和③的“以”,意義和用法都相同,都相當于“而”。 第(3)題考查對一些特殊詞語的理解,不正確的是B。A項“故事”是“故”和“事”兩個詞的連用,老例,先例。C項“有司”,不是指各有主管范圍,而是指主管官員;D項“春秋”不是指春季、秋季、而是指年齡。這三項舊解釋都是正確的的。B項“全首領”,從語法上看,是“使首領全”,全,使動用法。全首領,保全頭顱和脖子,保全性命
21、,釋為“保持高位”顯然不正確。 四、練習及答案 (一)下列各組加點的字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1. A.沛公不勝杯杓:禁住,能承受 B.上下同欲者勝:取得勝利 C.何可勝道也者:盡 D.真黃山絕勝處:優(yōu)美的 E.數(shù)石之重,中人不勝:獲勝 ( ) 2. A.惟辟作福,惟辟作威:君主 B.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開辟也 :同“避”,躲避 C.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同“避”,躲避 D.唇吻翕辟,不知何詞:張開 ( ) 3. A.天理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同“影” B.屈平既絀,其后秦欲伐齊:同“黜”,被罷免 C.北救趙而西卻秦,
22、此五霸之伐也:討伐,征伐 D.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驗應 ( ) (二)下列各組加點字,字義相同的兩項是 1. A.直前詬虜師失信 B.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 C.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D.俄勻謝玄淮上信至 E.信造化之尤物也 ( ) 2. A.東郭先生將北適以干仕 B.哭聲直上干云霄 C.不從車乘,不操干戈 D.亦不敢服垢弊以干名 E.理民之干優(yōu)于將略 ( ) 3. A.一出門,裘馬過世家 B.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車騎過之 C.會賢士大夫少府趙禹過衛(wèi)將軍 D.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 E.求,無乃爾是過與
23、 ( ) (三)下列各句加點的字用法相同的兩項是 1. A.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B.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 C.然公子遇 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 D.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E.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 A.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 B.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C.軍驚而壞都舍 D.先王之法,經乎上世而來者也 E.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3. A.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 B.有決瀆于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 C.父母宗族,旨為戮沒 D.不足為外人道也 E.何以汝為見 (四)下列加點的詞都屬于
24、偏義復詞的一組是 ( ) ①死生,晝夜事也 ②偃仰嘯歌,冥然兀坐 ③把酒臨風,寵辱皆忘 ④晝夜勤作息 ⑤成敗之機在于今日 ⑥勤心養(yǎng)公姥 ⑦悖亂不可以持國 ⑧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①④⑥⑧ D.②③⑤⑦ (五)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回答文后各題。 靈運因父祖之資,生業(yè)甚厚,奴僮既眾,義故門生數(shù)百,鑿山浚湖,功役無已。尋山涉嶺,必造幽峻,嚴障千里,莫不備盡。登躡常著木屐,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去其后齒。嘗自始寧南山伐木開徑,直至臨海,從者數(shù)百人。臨海太守王琇驚駭,謂為山賊,徐知是靈運乃安。又要琇更進,琇不肯,靈運贈琇詩曰:“邦君難地險
25、,誘客易山行?!痹跁喽嗤奖?。(《宋書·謝靈運傳》) 下列各組加點的字與例句加點的 字字義相同的一項是 ( ) 1.例句:靈運因父祖之資…… A.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B.蒙故業(yè),因遺策,南取漢中…… C.今人有大功,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 D.因為長句,歌以贈之 ( ) 2.例句:必造幽峻 A.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 B.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C.史公治兵 ,往來桐城,必躬造左公第 D.顧民國肇造,變亂相乘 3.例句:又要琇更進 A.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 B.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 C.便要還
26、家,設酒殺雞作食 D.惟大辟無可要,然猶質其首 ( ) 4.例句:旅客易山行 A.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B.由是賊險易遠近虛實盡知之 C.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別耳 D.愿以十五城請易璧 ( ) 5.例句:徐知是靈運乃安 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B.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C.乃駭而圖之,豈將有及乎 D.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 ) 6.例句:上山則去前齒 A.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B.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C.君如逃,則誰守 D.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 (六)閱讀下列
27、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題。 張范,字公儀,河內修武人也。太傅袁隗欲以女妻范,范辭不受。性恬靜樂道,忽于榮利,征命無所就。弟承,字公先,亦知名,以方正征,拜議郎,遷伊闕都尉,董卓作亂,承欲合徒眾與天下共誅卓。承弟昭時為議郎,適從長安來,謂承曰:“今欲誅卓,眾寡不敵,且起一 朝之謀,戰(zhàn)阡陌之民,士不素撫,兵不練習,難以成功。卓阻兵而無義,固不能久;不若擇所歸附,待時而動,然后可以如志?!背腥恢?,乃解印綬間行歸家,與范避地揚州。袁術備禮招請,范稱疾不往,術不強屈也。遣承與相見,術問曰:“昔周室陵遲,則有桓、文之霸;秦失其政,漢接而用之。今孤以土地之廣,士民之眾,欲徼福齊桓,擬跡高祖,何如?”承對曰:
28、“在德不在強。夫能用德以同天下之欲,雖由匹夫之資,而興霸王之功,不足為難。若茍僭擬,干時而動,眾之所棄,誰能興之?”術不悅。是時,太祖將征冀州,術復問曰:“今曹公欲以弊兵數(shù)千,敵十萬之從,可謂不量力矣!子以為何如?”承乃曰:“漢德雖衰,天命未改,今曹公挾天子以令天下,雖敵百萬之眾可也?!毙g作色不懌,承去之。 太祖平冀州,遣使迎范。范以疾留彭城,遣承詣太祖,太祖表以為諫議大夫。范子陵及承子戩為山東賊所得,范直詣賊請二子,賊以陵還范。范謝曰:“諸君相還兒厚矣。夫人情雖愛其子,然吾憐戩之小,請以陵易之?!辟\義其言,悉以還范。太祖自荊州還,范得見于陳,以為議郎,參丞相軍事,甚見敬重。太祖征伐,常令范
29、及邴原留,與世子居守。太祖謂文帝:“舉動必諮此二人?!笔雷訄?zhí)子孫禮。救恤窮乏,家無所余,中外孤寡皆歸焉。贈遺無所逆,亦終不用,及去,皆以還之。建安十七年卒。 ——選自《三國志·魏書》有刪節(jié)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 A.乃解印綬間行歸家 間:(得)機會 B.欲徼福齊桓,擬跡高祖 擬:比,比擬。 C.若茍僭擬,干時而動 干:冒犯,沖犯。此處可譯為“背離”。 D.贈遺無所逆,亦終不用 逆:迎,迎接。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 A.且起一朝之謀 且立石于其墓之門 B.昔周室
30、陵遲,則有桓、文之霸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C.今曹公挾天子以令天下,雖敵百萬之眾可也 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D.太祖自荊州還,范得見于陳 趙氏求救于齊 3.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 A.子以為何如 B.范子陵及承子戩為山東賊所得 C.夫人情雖愛其子 D.中外孤寡皆歸焉 附:答案及簡析 (一)1.E(勝,能承受,J“中人”,普通人) 2.B(辟,征召)3.C(伐,功業(yè)) (二)1.B、D(這兩個“信”都是名詞,都是指送信的人。C項“信臣”,忠臣;E項
31、 “信”副詞,確實) 2.A、D(都是動詞,求取之意。B項“干”,沖犯,D項讀gàn,才干) 3.B、C(都是拜訪之意。A項,超過;D項,經過;E項,動詞,責怪) (三)1.A、E(都是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B項“之”,結構助詞;C項“之”,適用為第一人稱代詞“我”;D項“之”,提賓的標志) 2.A、B(都是轉折連詞,卻。C項“而如同;D項表順承) 3.B、C(都是介詞,表被動。A項介詞,替;D項“汝為見”是“見汝為”的倒置,“為”,表疑問的語氣詞,相當于“呢”) (四)C (①句“死生”偏于“死”,④句“作息”偏于“作”,⑥句“公姥”偏于“姥”,⑧句“異同”偏于“異”。其他
32、各句不存在偏于一方的問題) (五)1.B(都是動詞因襲、繼承之意。A項,介詞,通過;C項,介詞,趁機;D項連詞,于是) 2.C(都是造訪之意)。B項“造化”是一個詞,D項“造”,建) 3.C(都同“邀”。A項,約;B項“要”,扼要地說,概括地說;D項,要挾) 4.A(都是改變之意。B項“易”與“險”相對,平;C項“易”,容易;D項“易”,交換) 5.C(都是副詞,才。A項“乃”,卻,竟;B項“乃”就;D項“乃”,人稱代詞,你) 6.D(都是連詞,就) (六)1.C(A.秘密地、悄悄地;間行,從小路行走。B項“擬”,效法;D項“逆”,違背) 2.C(A項前句“且”,連詞,而且;后句“且”,副詞,姑且;B項前句“則”為連詞,才,后句“則”為“卻”;D項前句“于”,在,后句“于”,向) 3.A(以為,認為。B項“山東”為“山之東”;C項“夫”是發(fā)語詞,“夫人”是“夫”與“人”的連用;D項“中外”即“內外”)
-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