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宿遷市鐘吾初級中學(xué)八年級物理下冊 課時作業(yè)十 力(無答案) 新人教版(通用)》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江蘇省宿遷市鐘吾初級中學(xué)八年級物理下冊 課時作業(yè)十 力(無答案) 新人教版(通用)(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課時十 力
一、基礎(chǔ)知識
1.力:
(1)定義: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2)單位:牛(N)
(3)物體間力的作用是 的,即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
(4)三要素:大小、 、
(5)作用效果:改變物體的 或物體的
(6)測量:實驗室中測量力的工具是彈簧測力計
① 原理:在一定的范圍內(nèi)彈簧的伸長與拉力成正比。
② 使用:拉力方向和彈簧伸長方向在同一直線上。
(7)力的示意圖:用一根帶有箭頭的線段表示力的三要素。
2.常見的兩種力
(1)重力:
① 定義: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
② 施力物體:
③ 方向:
2、④ 重力大小和物體質(zhì)量的關(guān)系:G=mg(g=9.8N/kg)
(2)摩擦力:
① 分類:靜摩擦、滑動摩擦、滾動摩擦。
② 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壓力大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③ 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 、
④ 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二、考點梳理
1.能正確判斷一個力的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2.根據(j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
3.能正確畫出力的示意圖。
4.根據(jù)物體受的重力和質(zhì)量的關(guān)系計算物體受到的重力或質(zhì)量。
5.會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
6.能根據(jù)改變摩擦力的途徑解釋生活中的現(xiàn)象。
三、考題解析
例1. 北京時間2020年
3、2月10日19:00,12/13賽季西甲聯(lián)賽第23輪一場焦點戰(zhàn)在諾坎普球場舉行,梅西復(fù)制馬拉多納連過5人進球的作品,左腳抽射建功,幫助巴薩主場6:1戰(zhàn)勝赫塔菲。足球離開腳面后在空中飛行的過程中,使足球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的施力物體( )
A.梅西和地球 B.足球和空氣 C.守門員和地球 D.地球和空氣
例2.自行車是我們熟悉的交通工具。從自行車的結(jié)構(gòu)和使用來看,它涉及到不少有關(guān)摩擦的知識。以下分析中,正確的是( )
A.腳踏凹凸不平是通過增大接觸面積來增大摩擦的
B.輪胎上制有花紋是通過改變接觸面粗糙程度來減小摩擦的
C.剎車時用力捏剎車把是通過增大壓力
4、來增大摩擦的
D.在轉(zhuǎn)動的部分加潤滑油是通過變滑動為滾動來減小摩擦的
例3.在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guān)”的實驗中。
(1)小明的三次實驗情況分別如圖中的甲、乙、丙所示。實驗時,用彈簧測力計拉木塊在水平木板(或毛巾)上做勻速直線運動,根據(jù)______知識可知,這時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
(2)小明在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的關(guān)系”時,利用圖中甲、乙兩組數(shù)據(jù)比較得出:“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就越大”的結(jié)論。你認(rèn)為他這樣對比這兩組數(shù)據(jù)就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對嗎?______。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
(3)請你根據(jù)小明這三次實驗情況設(shè)計一個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表
5、格。
四、課時導(dǎo)練
1.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人用力推墻,人先對墻有推力,墻后對人有推力
B.對于一個力,可能只有受力物體,沒有施力物體
C.物體間不接觸,就一定沒有力的作用
D.施力物體同時也一定是受力物體
2.下列過程中,有一個力的作用效果與其他三個不同是( )
A.把橡皮泥捏成不同造型 B.進站的火車受阻力緩緩?fù)O?
C.蘋果受重力豎直下落 D.用力把鉛球推出
3.小李同學(xué)對體育比賽中的一些現(xiàn)象進行了分析,其中不正確的是( )
A.短跑選手百米沖刺后很難停下,是因為運動員受到平
6、衡力作用
B.射箭運動員用力拉弓,是力使弓的形狀發(fā)生改變
C.皮劃艇運動員用力向后劃水,利用了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足球運動員頭球攻門,是力使足球的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
4.有關(guān)重力和質(zhì)量的關(guān)系正確的是( )
A.一個物體的質(zhì)量隨重力增大而增大 B.質(zhì)量、重力都屬于物體屬性
C.一個物體在不同地方,質(zhì)量不變但重力要變 D.質(zhì)量與重力只是單位不同
5.運動員擊出排球后,排球在空中運動,受到的力是(不計空氣阻力)( )
A.重力 B.重力和運動員的手對排球的作用力
C.運動員的手對排
7、球的作用力 D.重力和地球吸引力
6.如圖所示,彈簧測力計靜止,兩端各掛一個2N的物體,則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為( )
A.0N B.1N C.2N D.4N
7.用繩子系著一個水桶從井口提水時,手受到一個向下的作
用力,該力的施力物體是( )
A.地球 B.水桶 C.手 D.繩子
8.當(dāng)人用力提起一個物體后,人對物體施加了一個拉力,物體也對人施加了一個拉力,則這兩個拉力的三要素( )
A.都相同 B.作用點相同 C.大小相同 D.大小、作用點相同
9.先后在地球
8、和月球用天平和彈簧秤稱量同一物體,讀數(shù)的情況是( )
A.天平讀數(shù)不變,彈簧秤讀數(shù)也不變 B.天平讀數(shù)有變化,彈簧秤讀數(shù)也有變化
C.天平讀數(shù)有變比,彈簧秤讀數(shù)不變 D.天平讀數(shù)不變,彈簧秤讀數(shù)有變化
10.用力推課桌的下部,課桌會沿地面滑動,而推課桌的上部,則課桌可能會翻倒,這說明力的作用效果( )
A.與力的大小有關(guān) B.與力的方向有關(guān)
C.與力的作用點有關(guān) D.與受力面積有關(guān)
11.如圖所示,表面粗糙情況相同的同一長方體木塊在水平力F作用下運動,水平面作用于木塊的滑動摩擦力在圖甲、乙兩種情況中
9、( )
A.甲大 B.乙大 C.一樣大 D.無法判斷
12.彈簧測力計是測 的工具, 其原理是 。
13.騎自行車用力登車時,后輪與地面之間的摩擦是______摩擦;自行車在按剎車手把后,若車輪仍轉(zhuǎn)動,剎車橡皮與車圈之間的摩擦是______摩擦;在按剎車手把后,車輪不轉(zhuǎn)動,但自行車仍在前進時,車輪與地面間的摩擦是_______摩擦。
14.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_____和接觸面的_____有關(guān).將90牛的重物放在水平桌面上,用15牛的水平拉力使它向右作勻速直線運
10、動,物體受到的摩擦力等于______牛,方向向_____,如果拉力變大,摩擦力________。
15.上拋的物體最終落回地面是由于 的緣故,這個力的施力物體是______ ,方向是 。
16.人在一般情況下步行前進時,若鞋底與地面沒有打滑,地面對鞋底的摩擦力方向是向
(填“前”或“后”)。仔細(xì)觀察發(fā)現(xiàn)鞋底的表面制成凹凸不平的花紋,這是采用 的方法來增大摩擦的。
17.放在桌上的書本,受到支持力的作用,其受力物體是______,施力物體是______;同時,書對桌面有壓力,其受力物
11、體是______,施力物體是______。由此可見,一個物體既是______,又是______。
18.重60牛的銅塊的質(zhì)量是????? ,若銅塊與鐵塊所受重力之比是3∶2,則銅塊與鐵塊質(zhì)量之比是???? ,鐵塊的質(zhì)量是?????? 。
19.仔細(xì)觀察左下兩幅圖,說明力的作用效果不僅跟力的大小、方向有關(guān),還跟力的 有關(guān);將滑動變?yōu)椤 〉姆绞娇梢詼p小摩擦。
20.在探究滑動摩擦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guān)的實驗中,用彈簧測力計拉著木塊在長木板上勻速沿直線運動(如上右圖)(1)這時彈簧測力計所示的拉力為 N,木塊受到的滑動摩擦力為 N;(2)如果在
12、木塊上再加一個砝碼,則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將 ,滑動摩擦力將 (變大/變小/不變)。這一事實說明: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 有關(guān)。
21.一根彈簧原長10厘米,受到20牛頓拉力時,彈簧的長度是12厘米,則彈簧伸長?????厘米。若使彈簧伸長到15厘米,則需要用????? 牛頓的拉力(在彈性限度內(nèi)) 。
22.一個小孩用25牛的水平力推放在水平地面上的重100牛的箱子,箱子沒有動,那么箱子受到的靜摩擦力大小是________牛。
24.小明用10牛的力將質(zhì)量為1.5Kg的足球踢出,試在上圖中畫出空中飛行的足球的受力示意圖(不計空氣的阻力)
25.
13、在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guān)”的活動中.
(1)在水平桌面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向左拉動木塊,使其作勻速直線運動,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如上圖所示.根據(jù)__________知識可知,木塊所受的滑動摩擦力為_______N。
(2)小華將木塊沿豎直方向截去一半后,測得木塊所受的滑動摩擦力變?yōu)樵瓉硪话耄纱说贸觯夯瑒幽Σ亮Φ拇笮‰S接觸面積的減小而減小.你認(rèn)為他的探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永同學(xué)猜想:滑動摩擦力大小除了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以及接觸面之間的壓力有關(guān)外,還可能與物體的運動方向有關(guān)。如果要用彈簧測力計、表面平整的木板、帶鉤的木塊等器材,對此猜想進行探究,請你說出主要的實驗步驟:
五、反思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