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廣饒縣丁莊鎮(zhèn)中心初級中學九年級語文下冊 18 孟子二章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山東省廣饒縣丁莊鎮(zhèn)中心初級中學九年級語文下冊 18 孟子二章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孟子》兩章
教師寄語
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佌媲?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類活用現(xiàn)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
3.背誦兩篇短文,積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標:1.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2.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情感目標:1.理解“天時”地利”“人和”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強對國家安定團結(jié)的政治局面的認識,
2.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含意。并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以樂觀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
教學重點
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
2、法。
教學難點
正確認識“得道多助”及“生于憂患”的時代意義。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 學 過 程
第一課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知識鏈接】
關(guān)于作者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字,鄒(今山東鄒縣)人,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是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并稱。他生活在兼并戰(zhàn)爭激烈的戰(zhàn)國中期,政治上主張“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學基礎(chǔ)上,提出了系統(tǒng)的“仁政”學說,主張行“仁政”以統(tǒng)一天下,曾游說梁、齊等諸侯國君,均不見用。退而與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書立說。其言論和行動的記載,保留在《孟子》一書中。此書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shù)著作,也是我
3、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其文氣勢充沛,感情洋溢,邏輯嚴密;既滔滔雄辯,又從容不迫;尤長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與語言,說明復雜的道理。對后世散文家韓愈、柳宗元、蘇軾等影響很大。
一、自主學習
熟讀課文,結(jié)合課后注解理解文意。
二、合作學習:
合作交流1-2自然段
小組討論,質(zhì)疑、解疑。
①守城一方的地理條件是什么?
②攻城一方的攻勢如何?
③這場戰(zhàn)爭結(jié)果怎樣?
④原因何在?
合作交流3-4自然段
1.學生自行翻譯課文,圈點勾畫,標示出疑難詞句。
⑺ [池] ?! 、?[兵革] 。
⑼
4、 [委] ;[去] ?! 、?[域] 。
⑾ [封疆] ?! 、?[固] 。
(13)[國] 。(14) [威] ( 。(15)[得道者] 。(16)[失道者] 。
(17)[至] 。(18)[畔] ?!?
(19)[順] ⒆[故]
5、 。
2.小組討論,質(zhì)疑、解疑。
(1)第三段中:
①守城一方的地理條件是如何?
②戰(zhàn)爭結(jié)果如何?
③為什么?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這幾句話運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辭方法?這幾句話有什么作用?(指明各層次學生回答)
(3)從第2、3自然段來看,作者認為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因素有哪些?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什么?那么孟子認為“人和”包括哪些具體內(nèi)容?作為一名君主,他得“人和”情況會怎樣?不得“人和”,結(jié)果又如何呢?(齊讀最后一段,學生回答)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
6、不以兵革之利。這三句話什么意思?這三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有什么作用?作者這樣寫有何用意?
(5)要想得人和,君主應該怎樣做呢?
探究質(zhì)疑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短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中心論點提出后作者是怎樣進行論證的?
3、這篇短論在論證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4、孟子的觀點,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義呢?(學生討論,各層次學生各抒己見)
第二課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自主學習
學生自讀課文,結(jié)合注釋,借助工具書翻譯課文。
1、發(fā):; 2、舉:; 3、士:;
4、苦:; 5、
7、勞:; 6、餓:;
7、拂亂:; 8、所以:;9、動:; 10、忍:; 11、曾益:; 12、空乏:;13、恒:; 14、過:; 15、衡:;16、作:。 17、征:;18、入:;19、出:; 20、拂(bi):。
合作探究
1、文章開頭列舉的六個人物的事例,他們的共同點是什么?證明了什么?
2、本文指出,擔當大任的人必須從哪些方面經(jīng)受艱苦磨難?目的是什么?
3、作者認為一個國家走向衰敗滅亡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4、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論證的?請簡述本文的論證思路。
5、這篇短論在論證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6、2020年5月23日,溫家寶總理為震后復學的北川學子題下“多難興邦”四個字,它與本文表達的什么觀點相類似?
7、哪些事例可以證明這一道理?請列舉幾例。
溫馨提示學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你獲得了怎樣的啟示?
教 學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