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學一年級科學上冊全冊教案.docx
《教科版小學一年級科學上冊全冊教案.docx》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教科版小學一年級科學上冊全冊教案.docx(3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課 時 教 學 計 劃課時總編號:01教 材1 我們知道的植物 (第 1 課時)教學目標知道植物可以美化環(huán)境,能給我們帶來美的感受識別植物,能簡單描述植物的特征通過植物和塑料花的對比觀察,學習用證據(jù)支持自己的看法。嘗試種植一棵植物,觀察、記錄植物的生長過程。意識到植物具有生命體的特征,產生認識植物的濃厚興趣??茖W、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教 學 日 期9 月 4 日 星期一課前準備為學生準備:塑料花、植物、種子、花盆、泥土、小鏟子、小蔥、大蒜、胡蘿卜、 學生活動手冊等教學過程1. 說說我們知道的植物 教師讓學生看教科書第1頁的大圖,也可以提供一段有關植物的視頻,向學生提問:“圖中哪些是植物?”學生
2、會說樹、草等。緊接著讓學生 “說說你知道的植物”。學生 可能會說出一些花和樹的名稱。教師要注意組織和引導學生描述他們知道的植物是什么 樣的。例如,“這棵植物會不會開花? 葉子是什么樣子的? 生長在哪里?”等。在學生說完后,教師還可以出示事先準備好的植物,讓學生描述一下它的樣子,以使學生認識更 多的植物。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及時記錄全班學生的看法,將信息匯總并保存下來, 形成班級記錄表,張貼在班級中,并在后續(xù)的學習活動中,不斷豐富記錄內容,補充學 生對植物的認識。2. 找找大圖中哪些是植物教師出示教科書第2頁的圖片,讓學生找找大圖中哪些是植物,重點讓學生辨識植物,同時發(fā)現(xiàn)陸地上有植物,水中也有
3、植物。當學生表達出 “長葉子的是植物;開粉色、 紅色花的是植物;池塘邊長在石頭縫里的也是植物”時,教師應予以鼓勵。如果學生描述 不清,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大圖上指認。對于水中的植物,學生容易忽視,教師要注意提 醒。教師也可以問:“圖上有多少種植物?”考考學生的眼力,同時促使學生對植物的尋 找更加全面。最后教師需要組織學生交流 “這些植物有什么共同點”,以利于學生形成 “植物”的概念,如 “都有葉子,都是綠的,會開花,會長大”等。這個問題的交流結果 教師也需要及時記錄在班級記錄表中。在圖中有一只蝴蝶,教師可以提問:“蝴蝶是植物嗎?”學生肯定會說 “不是”,然后 教師可以讓學生來說說判斷的理由。學生可
4、能會說:“植物不會動,蝴蝶會飛;蝴蝶是動 物”等。這一問題可以幫助學生初步認識植物與動物的不同。2. 塑料花是植物嗎 “蝴蝶不是植物,那塑料花是植物嗎?”教師可以用這樣的語言引導學生對第3個問題的討論。在教學中,教師需要提供植物與塑料花的實物,讓學生進行對比,在小組觀察、 交流后,再組織全班討論。學生都知道塑料花不是植物,所以這里教師要重點組織學生 討論的是 “塑料花不是植物的理由是什么”。學生可能會說塑料花不是 “活”的。從結果 來說,植物有根、莖、葉,會生長,能繁殖后代,會死亡,同時它的生長需要水、空氣、 陽光、一定的溫度條件 (生長需要環(huán)境的支持)的,這與塑料花不會生長、不會死亡、 長期
5、保持一種形態(tài)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對于初入學的學生而言,他們很難做出這樣的回 答。此時,學生只從材料上去描述也是可以的。教師要關注到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基礎, 允許多種不同的表述和看法。3. 種一棵植物 教師可以出示自己帶來的一些植物,例如胡蘿卜、小蔥、綠蘿枝條、大蒜、多肉植物的葉片、小苗、種子等,并出示植物的兩種種植方式,分別介紹這些植物適合種在土 里還是種在水里。教師應使學生了解植物的選擇及其培育的方式可以多樣化,推薦采用 教師演示的植物種植方法。教師還可以給學生提供相應的種植材料,包括花盆、土、小 鏟子等園藝工具,讓學生自主選擇植物,回家種植。選擇的植物可以讓學生在學生活動 手冊的 “第1周”中
6、畫好,這樣便于指導。課 時 教 學 計 劃課時總編號:02教 材2 觀察一棵植物 (第 1 課時)教學目標能畫一棵植物的簡圖。 植物具有根、莖、葉等結構。在教師指導下,能利用多種感官觀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態(tài)特征。在教師引導下,嘗試用科學詞匯描述觀察到的信息對常見植物的外在特征表現(xiàn)出探究興趣 能認真觀察、認真記錄體會植物是有生命的,要愛護植物教 學 日 期9 月 11 日 星期 一課前準備為學生準備:植物、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準備:植物、課件等。1. 聚焦:我們來觀察一棵植物 教師選擇教科書上的菊花,教師出示一盆菊花,問問 “誰認識它?”在菊花沒有開放的情況下, 不少學生可能并不認識它。此時教師可
7、以組織學生猜一猜,借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在學 生猜不出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出示一張菊花開花時的圖片,讓學生通過觀察盛開的菊花 再次猜測植物的名稱,然后讓學生說說在哪里見過它。學生一般都能說出許多菊花的生 長地點,體現(xiàn)出菊花分布的廣泛與它的生長環(huán)境。2. 探索:它是什么樣的 接下來教師可以讓學生從整體上觀察菊花。教師可先將菊花放在講臺上讓全班學生共同觀察。教師要組織學生關注菊花的整體,指認出莖、葉等器官,并希望學生能意識 到泥土中還有根。這時讓學生用科學詞匯來描述這些結構是很有必要的。在觀察時教師 可以引導學生收集整棵植株的高度、莖的數(shù)量、葉子的數(shù)量等信息,讓觀察的內容更豐 富,觀察的活動更富有趣味
8、。整體觀察完一棵菊花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提前完成學生活動手冊上 “畫一棵菊花” 這個活動,把觀察和記錄整合在一起。教師要重點指導畫菊花的步驟,可采用學生跟著 教師一起畫的方法,先畫地面,再畫莖,然后畫根,最后畫葉。畫完請學生說一說,“你 畫的菊花是什么樣的?”菊花的葉比較難畫,在整體觀察時需要提醒學生對形狀、大小和 位置加以注意。3. 探索:觀察它的莖和葉從觀察整棵菊花到觀察它的莖和葉,學生經歷了從整體觀察到局部觀察的轉換。建議給每個小組準備一盆菊花。教師需對觀察方法進行指導,除了用眼看之外,還可以用 手摸、用鼻聞等。這時教師可要求學生邊觀察邊修改學生活動手冊中自己畫的菊花,鼓 勵學生將莖畫得
9、更像一點、葉畫得更像一點。學生畫好后一邊展示一邊交流,“你觀察到 的莖和葉是什么樣的?”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圖畫,用語言進一步描述植物莖和葉的特征。4. 探索:畫畫這棵植物 這可能已經穿插在第2和第3個環(huán)節(jié)中了。用畫圖貫穿全課,帶領學生從整體到局部觀察一棵菊花:先整體畫菊花,再局部觀察莖和葉并修改自己畫的菊花,這時繪畫已真 正成為提高學生觀察能力的手段。學生一開始畫得不那么像沒關關系在掌握方法后,他 們一定會越畫越好。5. 研討:說說你觀察的植物 關于菊花的研討,在探索過程中可能已經展開了,這時可以讓學生交流種植了一個星期的小植物長得怎么樣了。時間允許的話可以讓學生展示、交流第1課的記錄表,同樣
10、不要忘記提醒學生繼續(xù)照顧和觀察自己種的植物。6. 拓展:觀察一棵樹 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觀察菊花的方法,先整體再局部地觀察一棵大樹。怎么去觀察,教師還應進一步指導:樹有多大,有多高 (和誰去比一比),莖有多粗 (抱一抱),葉是 什么樣的 (和菊花的比一比);大樹上還有小動物,你能找到嗎? 同樣可以讓學生在課外 畫一畫觀察的這棵樹。如果課堂時間寬裕,教師可以帶學 生去觀察校園里的大樹。如果室外活動 組織有困難,也可以帶學生到窗邊去看 看大樹。課 時 教 學 計 劃課時總編號:03教 材3 觀察葉 (第 1 課時)教學目標植物的葉是多種多樣的,每一種葉在形狀、大小、顏色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知道植物
11、的葉是有生命的,會長大、會變化也會死亡。在教師指導下,能利用感官觀察葉的外部形態(tài)特征,并用簡單的語言進行描述。通過觀察、比較各種各樣的葉,認識到植物的葉具有相同和不同之處。能在好奇心驅使下,對植物的葉表現(xiàn)出探究興趣愿意傾聽、分享他人有關植物的信息,樂于表達認識到植物是有生命的,是大自然的重要組成部分教 學 日 期9 月 18日 星期一課前準備為學生準備:校園中各種形狀的葉,一根長有葉芽、嫩葉、老葉的植物枝條,1. 聚焦:葉有什么特點呢教師在教學前應先準備好各種供學生觀察的葉,這是學生學習本課的基礎。只有以 充足的材料作為觀察的對象,才能進行有價值的觀察活動。教學開始后,教師可出示葉,直接聚焦到
12、本課的研究問題,指向對葉的外部形態(tài)特 征的觀察和描述。教師有必要先出示幾片葉柄、葉片、葉脈都比較清晰完整的葉的圖片, 讓學生說說圖上是什么葉,學生能說出最好,說不出時可直接告訴學生,豐富學生對植 物的認識。緊接著教師提出 “這些葉是什么樣的? 都有什么特點? 有沒有相同的地方?” 學生會發(fā)現(xiàn)葉都有葉片、葉脈和葉柄。當然這些名稱學生可能表述得并不規(guī)范,教師可 以幫助學生糾正。學生能嘗試著用一用這些名稱就可以,不做硬性要求?!笆遣皇侵皇且?片葉是這樣的呢? 你們有沒有在其他葉上見過這些部分?”教師可以用這樣的問題,進一 步引導學生認識到葉具有相同的結構,為后面的 “畫一片葉”打基礎。2. 探索:觀
13、察各種各樣的葉 教師出示需要觀察的各種葉的圖片,讓學生通過圖片認識這些葉,知道它們的名稱。選擇哪些葉,可以參照教科書,也可以根據(jù)校園實際情況來選擇。葉的數(shù)量不必太多,但要典 型。接著教師可以出示各種葉,讓學生說說它們的名字,和圖片做比較,判斷這些是什么葉。這個活動能夠讓學生的思維從圖片轉換到對實物的辨識上,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比較能力。知道了葉的名稱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比較各類葉的不同之處。在觀察之前, 教師應進行觀察方法的指導,使學生通過看、摸、聞等方法比較葉在顏色、大小、硬度、 形狀、厚度、氣味等方面的不同之處。觀察之后,教師要組織全班交流,對觀察結果進行總結和整理。交流過程可以圍繞 “葉
14、是什么顏色的?”“葉的大小如何?” “葉的形狀是什么樣的?”等問題進行。教師還可 以讓學生通過按從大到小的順序給葉排序來認識葉的大小。通過比較、描述,學生發(fā)現(xiàn) 葉的顏色大多數(shù)是綠色的,但也有其他顏色。學生通過發(fā)現(xiàn)葉的大小不同,形狀多種多 樣,從而感受到葉的多樣性。葉的形狀只要求學生能用 “像什么”來表述即可。教師還可以組織 “猜葉子”的游戲。教師或者學生描述葉的特點,讓其他同學猜一 猜這是什么葉。比如描述 “這個葉的形狀是橢圓形的,輪廓像鋸一樣,這是什么葉呢?” 游戲后,教師可以進行總結,“我們能猜對葉子,是因為不同的葉的形狀和其他許多方面 是不同的”,幫助學生更充分地認識葉。3. 探索:觀察
15、同一棵植物的葉 活動開始前,教師可以先出示采自同一根植物枝條上的嫩葉和老葉,讓學生比一比,判斷它們是不是同一種樹葉。因為兩片葉的顏色、大小不同,學生可能會認為是兩種不 同植物的葉,此時教師可直接告訴學生它們其實是同一棵植物的葉,是從同一根枝條上摘下來的,并把這根枝條展示給學生看。再提出觀察任務 “它們有哪些不同?”這時教師需要給每個小組提供一根枝條,讓學生對這根枝條上不同生長階段的葉進行比較。學生 自然而然就會關注到顏色淺、比較小的是 “小時候”的葉,顏色深且比較大的是 “長大 后”的葉,教師可以順勢告訴學生,“我們通常把這樣的葉分別稱為嫩葉和老葉”?!叭~有什么特點? 它會怎樣變化?”的研討,
16、是讓學生將自己觀察后的發(fā)現(xiàn)進行整理 和歸納,進一步認識到葉是有生命的,從葉芽開始,會長大、會死亡。在枝條的選擇上,可以選擇教科書上的植物,也可以選擇其他的植物,比如常青藤, 只要枝條上有各個生長時期的葉就可以。4. 探索:畫一片葉 用圖畫描述一片葉是一個重要的活動。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說說需要畫出葉的哪些部分。畫法需要教師指導,先畫葉片、再畫葉柄,最后畫葉片上的葉脈。教師在示范時, 可以手持一片葉,邊觀察邊畫,學生跟隨模仿。學生畫完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交流, 讓其他同學來猜猜畫的是哪一片葉。5. 研討:葉有哪些特點? 它會怎樣變化? 這部分的研討,可以結合教學中的活動進行,也可以在總結階段稍作整理
17、,既要突出葉的不同點,呈現(xiàn)出葉的多樣性,如葉的大小、形狀、顏色、厚薄、軟硬等不同,又 要突出葉子是有生命的,葉片會長大、生長、死亡??梢宰寣W生用葉芽、嫩葉、老葉、 枯葉等術語來描述,但不要求學生掌握這些術語。6. 拓展:做葉畫 對于拓展部分,課堂上很可能沒有時間完成,可以安排學生在課后進行。 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展示幾幅葉畫圖片, 最好是實物作品。作品內容要簡單、形 象、生動,既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又不 會因為太難而嚇退學生。當然,教師要 在下一節(jié)課或者課后其他時間對學生的 作品做交流、反饋,這樣才能將這個拓 展活動落到實處。課 時 教 學 計 劃課時總編號:04教 材4 這是誰的葉 (第 1 課時
18、)教學目標葉是多種多樣的,同一種植物的葉具有共同的特征能說出周圍常見植物的名稱及其葉具有的特征。在教師的指導下,能觀察和描述一片葉的特征。能用簡單的圖畫描述葉的外部特征根據(jù)葉的特征到校園中尋找它們是哪一種植物的葉對常見植物的特征表現(xiàn)出探究的興趣。產生到植物生長的環(huán)境中觀察植物的興趣。提高到室外開展活動的能力,并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教 學 日 期9 月 25 日 星期 一課前準備為學生準備:各種樹葉、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準備:各種樹葉、課件等。教學過程 葉可以由教師提供給學生,也可以安排收集葉的活動,但應放在課前進行。教師可 以在上一節(jié)課結束前做必要的安排,應特別提醒學生要注意的安全問題 (地點要結
19、合校 園內的情況來確定),同時要告訴他們,要撿樹葉,不要隨意摘樹葉,使他們意識到樹木 是我們有生命的朋友,應該得到保護。教師也可以在本節(jié)課前組織學生到校園里撿樹葉, 這樣既能讓學生粗略感受一下校園里大致的植物分布,又可以為教學內容服務。教師要 把學生的葉統(tǒng)一收集起來,供上課時觀察,以及到教室外尋找是誰的葉時使用。如果校 園里沒有教科書上的這些葉,教師完全可以根據(jù)校園的實際情況選擇特征、差異明顯的 葉供教學使用。1. 聚焦:它們是哪些植物的葉 教師可以安排一個 “猜葉”的游戲。教師把課前收集的葉分類,選出有特點的展示。在實物投影儀下,請同學們猜。在學生猜不到時,逐步提供特征,如它是綠色的,葉片頂
20、端是尖尖的,邊緣上有鋸齒一樣的起伏隨著特征越來越豐富,學生猜的范圍也會 越來越小,越來越準確。一片葉區(qū)別另一片葉的特點,是后續(xù)尋找 “這是誰的葉”的重 要依據(jù),可以在猜葉的過程中慢慢滲透。猜的方式還可以變化,可以先由教師出題,說 樹葉的特征,讓學生猜;再由學生出題,說出某一片葉的特征,邀請其他同學來猜。在 猜葉的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并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葉的特征上來。為了讓學生了解葉的更多信息,可以安排一個畫葉的活動。選兩片不同的葉進行觀 察,并把它們的樣子畫在學生活動手冊上。教師在處理的時候可以先提供一片葉讓學生 觀察,要求畫得清晰。達到要求的學生,教師可以用 “獎勵”葉的形式,讓學生繼續(xù)
21、觀 察并畫第二片葉。畫圖是一年級學生學習科學時一種重要的記錄手段,要求一定要明確。教師要引導 學生注意畫出葉的輪廓、葉脈的走向、葉片的顏色。這些專業(yè)的術語不需要學生掌握, 但是要引導學生細致觀察,發(fā)現(xiàn)的特征越詳細,比較和尋找就越容易。2. 探索:到校園里去找一找 在尋找前,教師先要組織學生適當交流并引導全班達成共識。即要到哪里去找? 怎樣才算是找到了? 活動時要注意什么問題? 經過前面的學習和鋪墊,對于這些問題一年 級的學生會有自己的想法,教師要幫助他們梳理,達成共識。到教室附近的樹木旁尋找, 只有手中的葉和教科書上的葉顏色、形狀、邊緣等特征匹配的時候才算是找到了。安全 問題也要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
22、、相互提醒。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任務的指向性要很明確,這 樣才能保證后續(xù)的活動有條不紊。“尋找是哪種植物的葉”是本節(jié)課的主要探究活動,建議用15分鐘及以上的時間。在 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提醒學生, “我們是根據(jù)葉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引導學 生對手中的葉反復觀察、比對。同一片葉,往往能夠找到不止一棵或者一處的樹木。這 邊找到了,可以追問其他地方還有嗎? 給學生在后面的交流環(huán)節(jié)提供更豐富的信息。3. 研討:根據(jù)葉的什么特征找到了植物 在開展了充分的探索活動后,學生有話要說,有話可說,此時交流、研討顯得尤為重要。教科書提示可以圍繞 “我們是根據(jù)葉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 “在哪里找到的?” 兩
23、個問題進行,教師還可以補充 “除了這個地方,找的過程中還在哪里也發(fā)現(xiàn)了這種植 物?”請學生面向全體同學說,其他學生補充。讓學生面向大家說出自己的發(fā)現(xiàn)、看法和 想法,而不是僅僅告訴老師并得到一個 “是”或者 “否”的答案。 課 時 教 學 計 劃課時總編號:05教 材5 植物是“活”的嗎 (第 1 課時)教學目標能說出植物需要水分、陽光以維持生存和生長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區(qū)別于非生物的特征。在教師指導下,能利用多種感官觀察、比較植物的特征及其變化。愿意傾聽、分享他人有關植物的信息,樂于表達、講述自己的觀點。培養(yǎng)學生認識和研究植物的興趣珍愛生命,愛護身邊的植物。教 學 日 期10 月 9 日
24、星期 一課前準備學生準備:學生自己種養(yǎng)的植物、學生活動手冊,以及有關植物是 “活”的的照 片、圖畫等相關資料教學過程1. 聚焦:植物是 “活”的嗎教師可以用課件出示兔和蝴蝶的視頻,據(jù)此提問: “兔和蝴蝶是 活的嗎?”請學生說說理由。學生會從兔和蝴蝶會動、會吃等動物具有的活動能力方面進行解釋。此時教師可以呈現(xiàn)一盆植物,提問:“這盆植物不會動,它是活的嗎?”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及時將學生的回答記錄在教科書第15頁所示的 “班級記錄表”中。學生提出的理由可能會有:有葉、有根、有莖,會開花、會結果、會長大、會生病、 會枯萎、會死亡,長在土里,需要陽光、水,要施肥等。2. 探索:收集植物是 “活”的的
25、證據(jù) 哪些觀點可以作為 “活”的證據(jù)? 教科書安排了兩項活動,讓學生進行觀察和交流、研討,幫助學生明晰。 第一個活動中,學生把自己在第1課種養(yǎng)的植物帶到課堂上,結合自己1個月左右的觀察記錄找一找它是 “活”的的證據(jù)。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再次觀察植物,回顧1個月中植 物發(fā)生了哪些變化,自己是怎么照顧它的,然后讓學生組內交流哪些現(xiàn)象說明植物是 “活”的。接下來教師可以讓各小組上臺展示自己的植物和記錄表,并把小組形成的想法 向全班同學說一說。最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小結,把 “綠色”“有莖”等不能作為證據(jù)的理由劃 掉。為了幫助學生認識,教師可以準備帶葉的枯枝或非綠葉植物,問學生:“這棵植物是 活的嗎
26、? 它有葉嗎? 它是綠色的嗎?”通過這樣有針對性的活動,把 “綠色”“長在泥 土里”“有葉”等劃去,幫助學生認識到 “會長大”“要喝水”等說明植物是 “活”的。第二個活動中,教師用課件出示春、夏、秋、冬四季櫻花的變化的圖片,指導學生 按順序依次觀察圖中的櫻花,說說同一棵櫻花在不同的季節(jié)分別是什么樣的,然后讓學 生把四張圖片聯(lián)系在一起,認識這棵櫻花一年中經歷了怎樣的變化過程。教師還可以讓 學生說一說,下一年中這棵櫻花又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這又說明了什么,幫助學生認識 到植物會生長變化,這說明它是 “活”的。如果學生還帶來了其他證明植物是 “活”的 的照片和資料,教師要給予鼓勵,并給他們機會展示和說
27、明。3. 研討:哪些證據(jù)可以說明植物是 “活”的 教師可以讓學生看著 “班級記錄表”并回憶前面的觀察、討論,說說哪些證據(jù)可以說明植物是 “活”的。學生說完后,教師可以引領學生一起討論,明晰并鞏固認識。最 后教師可以請學生在學生活動手冊上圈一圈認為植物是 “活”的的理由。教師出示塑料花,再次提問:“這是第1節(jié)課時我們觀察過的塑料花,它是 活的 嗎? 說說理由?!币龑W生從相反的角度說說塑料花不是 “活”的的理由。這時可以適當 展開班級辯論。附:胡蘿卜盆栽種植方法 從菜市場或者超市買一根新鮮的胡蘿卜,如果家中有冷藏的也可以。切下胡蘿卜頂端大約3厘米長的一小段,將它養(yǎng)在水中,就能長出翠綠的葉來。 種
28、植要點:因為胡蘿卜葉的生長需要養(yǎng)分,所以這個胡蘿卜頭不要切得太薄,因為越厚長得越 茂盛,注意不要削皮。取一個淺盤,加入大約0.5厘米高的水,放入胡蘿卜,再把淺盤放在有光照的地方。要注意經常換水。第12天:切下來的胡蘿卜上出現(xiàn)芽點。 第35天:天氣暖和的話,大概5天就能長出新葉。第67天:新葉慢慢生長,同樣需要我們耐心養(yǎng)護。 第811天:最早長出的那片細細的葉慢慢地打開,呈綠色的羽毛狀。此后,第二片及更多的葉會陸續(xù)長出。 如果胡蘿卜開始腐爛,就要馬上取出丟棄。課 時 教 學 計 劃課時總編號:06教 材6 校園里的植物 (第 1 課時)教學目標在實地觀察中,發(fā)現(xiàn)不同地點生長著不同的植物,它們有各
29、自的特征和名稱。再一次感受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生長在自然環(huán)境中。通過實地觀察,認識周圍常見植物的名稱及其特征。在教師指導下,能用圖畫來描述和記錄植物的形態(tài)。在教師指導下,能從對植物的觀察中提出感興趣的問題。學會在科學探究活動中主動與他人合作,積極參與交流和討論,尊重他人。產生認識植物的興趣,養(yǎng)成珍愛生命、愛護植物的意識人類與植物共同生存在地球上,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植物可以美化人類的生活環(huán)境教 學 日 期10 月16日 星期 一課前準備學生準備:學生活動手冊、筆。 教師準備:一些植物的圖片、資料或者實物和課件。教學過程1. 聚焦:到校園里去觀察和認識植物 教師可以出示一幅校園中的植物的 照片
30、,問學生, “你們見過這種植物嗎? 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嗎? 在哪里見過它?” 教師適時介紹植物名稱,幫助學生梳理 植物各個部分的特征。這樣做實際上也 在啟發(fā)學生,去室外時應該觀察什么、描述什么,給出可供模仿的范本。 教師可以再出示一張學生種植的植物的照片或植物實物,請學生觀察和描 述。這時教師可以初步形成班級記錄表。 記錄內容可包括學生說到的葉、開花、 有果實等,他們知道的植物生長的地點, 例如墻角、墻上、池塘里等,以及生長 需要陽光和水等。2. 探索:觀察校園里的植物 到校園里去觀察和認識植物,教師要引導學生討論應做的準備和注意事項。 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 達成共識:注意安全,不
31、能邊走邊畫, 安全保管鉛筆。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分組,并提出要求:活動時,小組一起行動;不到有危險的 地方去;聽到老師的集合聲要及時回來;注意不拔起、采摘或傷害植物。教師要帶領學生排隊前往室外,首先把他們帶領到事先確定的一棵植物前,組織學 生圍在一起進行觀察,再次明確觀察和記錄方法;然后以小組為單位自由開展觀察、記錄活動。教師要隨時注意學生的安全,并巡回指導,答疑解惑。3. 研討:交流我們觀察的植物觀察、記錄活動結束后,教師要組織學生有序回到教室。在學生分享觀察和記錄結果時,邀請學生上臺展示,描述自己畫下來的植物的特征,說一說這棵植物的名稱以及在哪里找到的植物,還有哪些新的發(fā)現(xiàn)。 學生在展示過程中
32、可能會在語言表達上有所不足,教師需要不斷追問、引導:“這棵植物長在哪里? 這棵植物長了些什么? 葉有什么特征? 這棵植物開花了,以后會怎樣變 化呢?”教師要及時記錄學生的回答,并 補充在班級記錄表中。最后教師設疑:在觀察和記錄的過 程中你們還遇到了什么新的問題? 激發(fā) 學生繼續(xù)觀察和探索的興趣。課 時 教 學 計 劃課時總編號:07教 材科學閱讀 我們離不開植物 (第 1 課時)教學目標讓學生明白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植物,我們的食物,衣服,住房,家具等都有植物。植物可以美化環(huán)境,制造清新空氣。植物可以做藥,給人治病。讓學生有保護環(huán)境,愛護花草樹木的意識。教 學 日 期10 月23日 星期 一課前準
33、備學生準備:蘋果,面包等食物。 教師準備:一些植物的圖片、資料或者實物和課件。教學過程我們的食物哪些來自植物 1教師可以出示食物圖片,問學生, “你們吃過這些食物嗎? 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嗎? 你知道它們來自哪里?” 教師適時介紹食物名稱,來自哪種植物。對于玉米,黃瓜等明顯的讓學生自己說,面包,餅干由老師介紹。對于火腿腸,雞肉等肉食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它們間接來自植物,歸根結底是來自植物。2學生出示各自帶來的食物,同位互相研究食物來自哪些植物。我們的住房家具有哪些來自植物 出示房屋,桌椅等圖片,讓學生找出木材,明白它們來自樹木。讓學生明白樹木是有限的,要合理使用,盡量少用一次性筷子。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需要
34、植物1植物能美化環(huán)境,讓我們生活舒適。2植物能制造氧氣,供我們呼吸。3植物能防止風沙,保持水土。植物能制造日用品1出示草帽,板凳,筷子等日用品圖片。討論它們來自哪些植物,2一定要讓學生明白要節(jié)約資源,盡量少用一次性筷子。植物可以做藥材1出示車前草,鬼針草,蒲公英等中草藥圖片介紹它們的藥用功效2介紹屠呦呦總結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植物,你知道了哪些地方離不開植物?課 時 教 學 計 劃課時總編號:08教 材1 在觀察中比較 (第 1 課時)教學目標觀察物體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就是在進行比較。不同的觀察和比較方法,可能會有不同的結果。能從多種角度觀察和比較物體嘗試用排序的方式來描述和記錄觀察的結果,并與
35、同學討論、交流具有對探究過程與方法進行反思的意識愿意傾聽他人的意見,樂于講述自己的觀點。樂于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了解觀察和比較是人們經常用到的認識活動教 學 日 期11 月13日 星期 一課前準備每組四只恐龍模型 (要求:長短不 同、高矮不同、胖瘦不同;最好是縮放 比例相同的恐龍模型)、學生活動手冊。教學過程1.(1)情境導入。采用視頻導入,創(chuàng)設侏羅紀公園情境,允許學生即時表達所見所聞。 (2)聚焦問題。在學生觀察教科書中的圖片后,教師提問: “圖中的恐龍,哪只大、哪只小?”并追 問:“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回答中總結提煉:我們需要進行比較,這樣才能知道恐龍的大小。 2. 探索:比較
36、恐龍模型的大小 (1)明確觀察任務:比一比四只恐龍模型的大小,給它們排序。 (2)探究要求:四人小組,分工合作;可以有多種比較方法;每人都要及時記錄比較結果。 (3)比較恐龍模型的大小:學生進行觀察比較,教師觀察學生的比較過程,提醒學生把結果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中。教師要將學生比較結果中有代表性的內容記錄到黑板上。 (4)可以引導學生在小組內思考和討論:有幾種比較結果? 關于恐龍的大小排序,小組內能有一個大家都認可的結果嗎? 怎么比才更準確? 3. 研討(1)匯報:展示并介紹自己小組的比較方法,同時說出比較結果。課 時 教 學 計 劃課時總編號:09教 材2 起點和終點 (第 1 課時)教學目標
37、共同的起始線是公平比較的基礎。確定起點和終點是測量的基本要素。紙蛙跳遠的距離可以用起跳點和落地點來標識。學習標記起點和終點的方法。嘗試以圖表的形式記錄和組織信息發(fā)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測量的認同感。認同以圖表形式組織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愿意傾聽他人的意見,樂于講述自己的觀點、展示自己的探究證據(jù)。認同客觀地記錄紙蛙跳遠距離比獲得比賽勝利更重要意識到比較和測量是人們認識世界的基本方法。認識到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方法解決問題教 學 日 期11 月20日 星期 一課前準備每人一只紙蛙、一條紙帶、一支彩筆,膠水、剪刀、學生活動手冊教學過程1. 聚焦(1)游戲導入。請一位高個子和一位矮個子學生上臺比賽跳遠,其他學
38、生觀察。 (2)問題聚焦。教師提問:“怎樣才能知道誰跳得更遠呢?” 根據(jù)回答,讓學生重新比賽,畫起跳線和落腳線。2. 探索:紙蛙跳遠比賽 (1)體驗紙蛙跳遠。發(fā)紙蛙,每人一個,讓學生體驗紙蛙跳遠的方法,確保每位學生都能讓紙蛙跳躍一段距離。提問:“你怎么知道紙蛙跳了多遠?” 引導學生說出,在紙蛙起跳點畫一條線表示起點,在紙蛙落地點畫一條線表示終點,起點到終點的距離就可以表示紙蛙跳了多遠。 (2)確定紙蛙跳遠的公平比賽規(guī)則。教師需要指出,我們通過在地上畫線的方式記錄了紙蛙跳遠的距離,但是無法方便地與別人紙蛙跳遠的距離進行比較。為了方便,我們可以在紙帶上記錄紙蛙跳遠的距離, 然后剪下來和別人的進行比
39、較??梢杂谜n件展示一條起跳線和一個紙蛙,讓學生看清紙蛙的頭要對齊起跳線,再展示一條終點線和一個紙蛙,讓學生注意紙蛙的尾部要對齊終點線。全班要統(tǒng)一標準。 (3)紙蛙跳遠比賽。發(fā)材料。 分小組活動。教師需關注并指導學生對起點線和終點線的確定,提醒他們在紙帶上寫上姓名及日期,養(yǎng)成記錄的好習慣。 (4)誰的紙蛙跳得最遠。比較自己紙蛙三次跳遠的距離,確定最遠的一次作為自己紙蛙的跳遠距離。 比較小組成員的紙蛙,確定 “哪只紙蛙跳得最遠”。要求對齊起點,然后比較終點。張貼各小組的紙帶,讓學生觀察、比較 “誰的紙蛙跳得最遠”,評出全班跳得最遠的 紙蛙。3. 研討 教師可以提問: “在小組中,誰的紙蛙跳得最遠?
40、 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導學生基于實驗的關鍵步驟,有根據(jù)地說出自己的結論。接著可以提問: “觀察張貼在黑板上的紙帶,它為你提供了有關紙蛙跳遠的什么信 息?” “你的紙蛙三次跳遠的距離相同嗎? 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還有其他可 以確定跳遠距離的方法嗎?”教師在比較中需反復提醒:對齊起點,確定終點。 4. 貼紙條讓學生把紙帶粘貼在學生活動手 冊上。課 時 教 學 計 劃課時總編號:10教 材3 用手來測量 (第 1 課時)教學目標能對桌子的高度進行預測。能用手來測量桌子的高度,并標記測量過程會觀察、比較紙帶上的標記的相同和不同之處。發(fā)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測量的認同感。逐步適應使用多種測量工具和測量單
41、位認同以圖表形式組織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意識到細致的一 一 的測量可以使測量結果更準確。意識到比較和測量是人們認識世界的基本方法教 學 日 期11 月27日 星期 一課前準備向每位學生提供一條紙帶、一把剪刀、一支油性彩筆、一個膠棒。教學過程:1問題引入教師可以從生活入手,說明我們不僅要比較,有時還需要測量。測量有許多工具, 我們的身體也可以作為測量工具。教師可以追問:“我們身體的什么部位能當作測量工具呢? 你怎么用它測量的?”讓學生根據(jù)生活中的經驗進行回答。教師可以用課件介紹,用拇指和中指間的最大距離作為 “一 ”來測量長度是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沿用至今。本課的活動主題就是用我們的手來測量桌子
42、的高度。2探索:測量桌子的高度(1) 預測桌子高度相當于多少 。 讓學生觀察桌子的高度,再觀察手指一 的長度,最后做出桌子高度相當于多少 的預測。 (2)請幾位學生演示測量桌子高度的方法。向學生指出,每次都要用大拇指和中指之間的最大距離來測量;一的指尖與下一的指尖必須緊緊相連;在一與一 相連處要畫線作為記號。隨后請學生談談測量的體會。 (3)匹配一條測量紙帶。向學生說明為了便于在測量中做記號,我們要用一條紙帶匹配桌子的高度。注意提醒學生確定起點和終點,桌子的高度要一致。 (4)測量紙帶的長度。教師要講解探究步驟,發(fā)材料。 當學生測量紙帶的長度時,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操作,提醒學生注意:用相同的手指
43、測量;一 的指尖與下一 的指尖必須緊緊相連;在紙帶上寫上姓名、日期。 (5)展示紙帶,觀察測量結果。需要選擇幾條有代表性的紙帶,把紙帶對齊黑板的紅線 (代表地面)粘貼好。3. 研討 請學生先觀察一會兒紙帶。教師可以提問:“我們的測量結果一樣嗎? 你是如何知道的?”“是什么原因導致測量 結果不一樣的呢?”“比較紙帶上的 的標記,它們有什么不同?”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實驗的每一個步驟去反思。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看法。學生 的看法可能包括:用紙帶匹配桌子高度時可能出現(xiàn)誤差;沒有使用同一根手指測量;不 能很準確地做到一 緊連著一 ;很難做到每一 的長度都相同;每個人的手指長度不 一樣,有些同學手指長,有
44、些同學手指短。4. 拓展與思考 請學生課后思考:測量時,怎么解決測量單位長短不同的問題?課后可以開展的測量活動如活動手冊所示,用腳測量自己家的房間寬度,用手測量 自己家的家具長度。課 時 教 學 計 劃課時總編號:11教 材4 用不同物體來測量 (第 1 課時)教學目標不同的物體可以作為標準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不同的工具可用來測量物體,長的工具便于測量長的物體。標準單位的測量比非標準單位的測量能產生更為一致可比較的結果,便于信息交流。測量需要讓標準單位的物體首尾相連,需要統(tǒng)一起點、終點。 能使用多種標準物完成測量任務,能運用數(shù)字描述測量結果在教師的指導下,嘗試以圖表的形式組織信息和整理測量結
45、果。逐步適應使用多種測量工具和測量單位逐步形成記錄數(shù)據(jù)的意識與習慣。愿意關注和客觀看待他人的測量結果教 學 日 期12 月4日 星期 一課前準備紙帶、橡皮、回形針、小棒、小立方體、學生活動手冊、班級記錄表。教學過程:1.復習引入。 引導學生回憶上節(jié)課用手測量桌子高度的過程和結果。教師需要指出用手測量時,每人的手 長度不同,導致我們的結果不同,無法真實 反映桌子的高度。繼而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我們還可以用什么來測量?” (2)聚焦任務。根據(jù)學生的討論,教師可以小結,生活中的許多物體都可以作為測量工具來測量。提出任務:今天,我們要使用常見的物體來測量桌子的高度、桌子的長度和書的長度。2. 探索:
46、測量 (1)物體的選擇。出示可供選擇的測量物 (即測量單位的物體):回形針、小棒、橡皮、小立方體,提 問:“你們小組會選哪兩種物體來測量?”小組討論,選擇兩種物體,在學生活動手冊的記錄表上畫 “”。(2)測量桌子和書。教師要先提醒學生測量注意事項:確定起點和終點;每一個單位之間要首尾相連, 一條直線擺放;可以利用第3課的測量紙帶測量桌子的高度。分發(fā)材料。 學生測量桌子和書的長度。教師巡視,提醒學生:記錄實驗數(shù)據(jù),寫上名字和日期;留意終點和起點;每一個 測量單位之間要首尾相連,一條直線擺放。教師還需指導學生解決不是一個測量單位時的讀數(shù)問題。 (3)匯報測量結果。可讓部分先完成測量任務的學生將數(shù)據(jù)
47、寫在黑板上的班級記錄表里,也可讓學生匯報數(shù)據(jù)由教師填寫。3. 研討(1)引導學生觀察數(shù)據(jù),提示學生可從不同的角度觀察。 (2)討論:“我們的測量結果有哪些不同?” 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可能出現(xiàn)的觀點有:用不同的物體測量桌子高度,結果很不一樣;用相同的物體測量桌子高度,結果非常接近;用同一個物體作為工具測量不同物體, 測量結果能比較出不同物體的長短;用不同物體作為工具測量不同物體,測量結果不能 比較出物體的長短。(3)討論:用物體和用手測量,哪個更準確? 引導學生對比紙帶正面和反面用物體測量與用手測量的結果,得出結論。 學生可能的觀點有:物體的長度不變,用物體測量,測量結果更準確;不同的人用同一種
48、物體測量,結果基本相同,與用手測量相比,測量結果更準確;不同的人手的長 度不同,一 的長度不同,測量結果不夠準確。課 時 教 學 計 劃課時總編號:12教 材5 用相同的物體來測量 (第 1 課時)教學目標學習預測事物的長度。 使用標準工具進行長度的測量運用十進制記錄測量結果逐步適應使用多種測量工具和測量單位。認同以圖表形式組織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樂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能主動參與合作學習活動主動關注他人的測量結果,并有分析結果的意識體驗統(tǒng)一計量單位給生產、生活帶來的便利認識到人們總是在解決問題中不斷地完善和改進工具,從而拓展和增強了人的能力教 學 日 期12 月11日 星期 一課前準備每小組一
49、塊橡皮 (長條形)、一個回形針、一根小棒、40個小立方體、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膠帶、和講臺長度相當?shù)募垘Щ蛎蘧€、學生活動手冊、教師用的班級記錄表教學過程:1. (1)復習導入 使用課件出示第4課用不同物體測量桌子高度和桌子長度的數(shù)據(jù),讓學生判斷哪個更長。然后指出,不同物體作為單位測量的數(shù)值不能比較,所以我們需要全班統(tǒng)一使用同 一個物體來測量。(2)統(tǒng)一選擇測量標準物。用課件展示供選擇的標準物,介紹標準物。提問: “我們應該選擇哪一個作為標準 物呢?” 發(fā)標準物。學生觀察標準物后,嘗試測量桌面的長度,然后小組討論分小組匯報。鼓勵學生客觀地分析幾種標準物的優(yōu)缺點。 教師可視情況小結小立方體的特點。每
50、邊一樣長,方便使用;可以堆疊,能直接測量桌子高度;比較小,可以減少最后一個單位的讀數(shù)問題,測量數(shù)據(jù)的誤差也會比較小。 小立方體的缺點是,如果只用一個小立方體的話,測量會很慢,首尾相連很難做到準確。2. 探索:測量桌面和講臺的長度 (1)預測桌面和講臺的長度。學生觀察桌面、講臺和小立方體,然后做出預測并記錄到學生活動手冊的表格中。 (2)教師提問: “用一個小立方體測量會很慢,有什么好辦法嗎?”也可在學生測量遇到問題后再問,增強學生的感悟。如班級學生人數(shù)較多,可提前問,減小組織教學的 難度。學生回答后,上臺演示。十個小立方體一組,用透明膠帶連接起來。 (3)教師提問:“講臺只有一張,大家擠在一起
51、測量是不行的,有什么辦法嗎”? 學生回答后,教師提供事先準備好的替代物 (紙帶、棉線等)。 (4)測量桌面和講臺面的長度。分發(fā)材料,學生分小組動手測量。 教師觀察學生測量,提醒注意事項。用小立方體制作更長的測量工具時,小立方體之間要緊緊挨著,不能有縫隙;測量過程中也要做到首尾相連;重復測量三次;把數(shù)據(jù)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中。 (5)匯總數(shù)據(jù)。在黑板上展示班級記錄表,學生上臺填寫數(shù)據(jù),或學生匯報后由教師填寫。3. 研討(1)觀察黑板上記錄的全班同學測量的講臺長度的結果。 讓學生說出數(shù)據(jù)的特點 (很接近,準確度高)。 (2)全班對比教師講臺的長度和學生桌面的長度,哪一個更長一些?讓學生體會到全班統(tǒng)一
52、標準物測量物體長度的意義,它使得測量的長度可以進行量 化比較。(3)討論用小立方體測量,怎樣做又快又準確。 學生各抒己見。 教師應再次總結小立方體作為測量工具的特點。 4. 布置課外活動用小立方體又快又準確地測量家里的沙發(fā)、床或學校的黑板、窗臺的長度。課 時 教 學 計 劃課時總編號:13教 材6 做一個測量紙帶 (第 1 課時)教學目標測量紙帶具有更方便攜帶、測量和計數(shù)等特點,可以替代小立方體進行測量 在教師指導下,依照制作測量紙帶的步驟進行制作。 利用測量紙帶測量一些物體的周長運用十進制記錄測量結果 在教師指導下,能針對測量中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樂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能主動參與合作學
53、習活動。體會工具的改進給人們測量帶來的便利。認識到人們總是在解決問題中不斷地完善和改進工具,從而增強了人的能力教 學 日 期12 月18日 星期 一課前準備印有小方格的紙若干、十個小立方體、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膠帶、一支標記筆、學 生活動手冊、塑料桶。教學過程:1. 聚焦教師可先詢問學生,他們是否用小立方體完成了課外測量活動以及他們是如何測 量的。實物展示十個連接起來的小立方體和一個小塑料桶,提問:“我們該如何測量這個小 桶的邊沿長度呢?”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和匯報。教師小結。以小立方體為標準單位制作一條可以卷的測量紙帶,這樣的測量紙帶可以彎曲,可以測量不規(guī)則的物體。2. 探索(1)介紹如何制作測量
54、紙帶。 展示并介紹工具和使用的材料。介紹制作步驟和注意事項:每段紙帶首尾要相連;粘接時,紙帶要直;用數(shù)字做標記;寫上姓名和制作日期。 (2)學生制作紙帶。教師觀察學生的制作過程,個別輔導有問題的學生。 (3)用測量紙帶測量物體。 先測量書的長度。因為這對學生來說,難度不大。再測量小塑料桶邊沿的長度。先讓學生觀察小桶,預測小桶底部邊沿的長度,然后測量并將數(shù)據(jù)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的表格中。注意幫助在測量時讀數(shù)困難的學生。3. 研討(1)觀察數(shù)據(jù)。 (2)提問:測量紙帶與小立方體相比,有哪些好處?可以測量圓的物體、更輕、方便攜帶、能快速讀出測量數(shù)值、不用數(shù)小立方體的個 數(shù)、比用小立方體測量更準確。4.
55、 布置課外活動 使用測量紙帶測量更多你想測量的物體,建議測量前先預測,再實測,并比較預測和實測的結果。課 時 教 學 計 劃課時總編號:14教 材7 比較測量紙帶和尺子 (第 1 課時)教學目標尺子是世界通用的統(tǒng)一標準的測量工具,統(tǒng)一標準是非常有意義的尺子與測量紙帶是兩種測量工具,有許多相同與不同之處。在教師指導下,能用語言或圖畫初步描述尺子與測量紙帶的特征,并與同伴討論交流細致觀察并比較尺子與測量紙帶的異同初步掌握尺子的使用方法發(fā)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測量的認同感。逐步適應使用多種測量工具和測量單位愿意分享與交流自己的觀察結果具有尊重事實的意識,認真、精確地讀數(shù)意識到觀察、比較和測量是人們認識世
56、界的基本方法教 學 日 期12 月25日 星期 一課前準備測量紙帶、一把塑料尺、一條軟 尺、一個橡皮、學生活動手冊教學過程:1. 聚焦(1)引入尺子。 讓學生回憶生活中見過或使用尺子的經歷。視頻播放生活中人們使用各種尺子的情境,介紹世界各地統(tǒng)一使用相同標準單位的尺子,這樣使測量結果有可比性,便于交流和使用。 (2)明確任務。觀察和比較測量紙帶與尺子,它們有什么不同之處和相同之處?2. 探索(1)觀察和比較尺子與測量紙帶。分發(fā)材料:塑料尺、軟尺和制作的紙帶。學生小組合作學習。交流觀察、比較結果,教師用課件輔助學生交流。 (2)用尺子測量物體。教師使用課件介紹尺子的使用方法:1尺子的0刻度線和物體
57、的一端對齊;2讀出 尺子上與物體另一端對應的刻度;3介紹如何讀數(shù)。當刻度不是整厘米的時候,都讀為幾厘米多,如5厘米多。請學生示范測量并讀出長度。 學生分別使用尺子和測量紙帶測量橡皮和桌面的長度,并記錄測量結果。教師需要幫助測量有困難的學生。3. 研討 教師提問:“尺子和測量紙帶相比,有什么好處?” 學生小組討論后匯報。4.總結尺子用的是標準單位,有米,厘米,毫米,刻度更小,測量更準確。尺子的材質不容易壞。測量方便。課 時 教 學 計 劃課時總編號:15教 材科學閱讀 生活中的測量工具 (第 1 課時)教學目標了解生活中的各種各樣的尺子,知道各自的用途用法。了解其它測量工具的用途用法。如體重計,
58、體溫計等。能正確使用各種測量工具進行測量。教 學 日 期1 月8日 星期 一課前準備學生準備:各種尺子。 教師準備:一測量工具實物和課件。教學過程一、介紹各種尺子 1可以復習一下上節(jié)課的尺子和紙帶的不同。尺子更準確,使用起來更方便。2出示各種尺子,指導學生認識,使用。(1) 卷尺 一般長度在5米左右,攜帶方便,是各種工匠最常用的測量工具??潭染_到毫米,但數(shù)值標到厘米,每十厘米數(shù)字一般特別標出,變大或變紅色。使用時要注意安全,不要割傷手,收回時有控制開關,控制住讓它慢慢收回。教師示范使用。讓部分學生使用卷尺實際測量一下課桌的長和寬。(2) 軟尺一般長度在兩米左右,柔軟,攜帶方便,一般情況縫紉方面使用較多。對人體測量各種數(shù)據(jù)時對人體無傷害??潭葴蚀_。教師示范用軟尺測量腰圍,肩寬等。學生學習使用軟尺。(3) 測距車一般用于修路等建筑工程,使
-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