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原理課程設計-臺式電風扇搖頭裝置機構設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機械原理課程設計-臺式電風扇搖頭裝置機構設計.doc(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機械原理課程設計論文題目 臺式電風扇搖頭裝置 學 院 電子信息與機電工程學院 專 業(yè)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年 級 2009級 學 號 學生姓名 指導教師 完成時間 2011 年 7 月肇慶學院教務處制 機械原理課程設計簽 名 頁學 生 簽 名: 年 月 日指導教師簽名: 年 月 日評閱教師簽名: 年 月 日目錄目錄3第1章臺式電風扇搖頭裝置的功能與設計要求41.1 設計題目41.2 工作原理及工藝過程41.3 設計要求41.4 功能分解5第2章機構的選用與設計72.1 機構的選用72.2左右搖頭機構72.2.1 左右搖動方案一(放棄)72.2.2 左右搖頭方案二 (采用)82.2 上下仰俯
2、機構8第3章傳動比的設計10第4章機構尺寸設計124.1 蝸輪蝸桿尺寸設計124.1.1 蝸桿尺寸參數(shù)124.1.2 蝸輪尺寸參數(shù)134.2 直齒圓柱齒輪尺寸參數(shù)134.2.1 直齒圓柱齒輪3尺寸參數(shù)134.2.2 直齒圓柱齒輪4尺寸參數(shù)144.2 雙搖桿機構尺寸參數(shù)15第5章小結(jié)16第6章參考文獻17第1章 臺式電風扇搖頭裝置的功能與設計要求1.1 設計題目設計臺式電風扇的搖頭機構,使電風扇作搖頭動作。風扇的直徑為300mm,電扇電動機轉(zhuǎn)速n1450r/min,電扇搖頭周期t=10s,電扇擺動角度100、俯仰角度22與急回系數(shù)K1.03。風扇可以在一定周期下進行擺頭運動,使送風面積增大。執(zhí)行
3、機構11.2 工作原理及工藝過程系統(tǒng)執(zhí)行機構2傳動減速機構原動機 1.3 設計要求.電風扇搖頭機構至少包括連桿機構、蝸輪蝸桿機構和齒輪傳動機構三種機構。.畫出機器的運動方案簡圖與運動循環(huán)圖。擬訂運動循環(huán)圖時,執(zhí)行構件的動作起止位置可根據(jù)具體情況重疊安排,但必須滿足工藝上各個動作的配合,在時間和空間上不能出現(xiàn)干涉。.設計連桿機構,自行確定運動規(guī)律,選擇連桿機構類型,校核最大壓力角。.設計計算齒輪機構,確定傳動比,選擇適當?shù)拿?shù)。.編寫設計計算說明書。1.4 功能分解電風扇的工作原理是將電風扇的送風區(qū)域進行周期性變換,達到增大送風區(qū)域的目的。顯然,為了完成電風扇的擺頭動作,需實現(xiàn)下列運動功能要求:
4、電動機 齒輪傳動 蝸輪蝸桿 曲柄 搖桿 左右搖頭機構 圖1.1 運動功能圖.風扇需要按運動規(guī)律做左右擺動,因此需要設計相應的擺動機構。.風扇可利用仰俯旋鈕實現(xiàn)上下俯仰,因此需要設計相應的俯仰機構。.風扇需要轉(zhuǎn)換傳動軸線和改變轉(zhuǎn)速,因此需要設計相應的齒輪系機構。對這兩個機構的運動功能作進一步分析,可知它們分別應該實現(xiàn)下列基本運動:.左右擺動有三個基本運動:運動軸線變換、傳動比降低和周期性擺動。.俯仰運動的基本運動: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的變換。.轉(zhuǎn)換運動軸線和改變傳動比有一個基本動作:運動軸線變換。此外,還要滿足傳動性能要求:改變電風扇的送風區(qū)域時,在急回系數(shù)K1.03、擺動角度=100的要求下,盡
5、量保持運動的平穩(wěn)轉(zhuǎn)換和減小機構間的摩擦。第2章 機構的選用與設計2.1 機構的選用根據(jù)前述要求,電風扇的應作繞一點的往復擺動,且在工作周期中有急回特性。驅(qū)動方式為電機驅(qū)動,利用機械原理課程設計指導書中的表2.1與表2.2的設計目錄,分別選擇相應的機構,以實現(xiàn)這三個機構的各項功能,見下表。由于要實現(xiàn)大傳動比,且受到電風扇機殼體積大小的限制,結(jié)合機械原理課程設計指導書第155頁的附錄2,減速機構可選用蝸輪蝸桿機構與直齒圓柱齒輪機構的組合機構。表2.1 電風扇擺頭的機構選形功能執(zhí)行機構工藝動作執(zhí)行機構左右擺動連桿機構扇形往復運動齒輪機構連桿機構上下仰俯連桿機構扇形往復運動連桿機構2.2左右搖頭機構為
6、了能實現(xiàn)左右往復運動,在經(jīng)濟簡單的原則下可選擇雙搖桿機構,實現(xiàn)運動方向交替交換。2.2.1 左右搖動方案一(放棄)圖2.1 方案一 該方案主動件有兩個,一個單獨帶動風扇扇片轉(zhuǎn)動,另一個則為上圖帶箭頭的飛輪做整周回轉(zhuǎn),通過連桿帶動機頭左右擺動。由于風扇的轉(zhuǎn)動動作與搖頭動作不是由同一個原動機施給的,因此,此方案中不需要用到減速機構,只需使兩個原動機有不同的轉(zhuǎn)動速度即可。優(yōu)點:機構簡單,主動件為連架桿便于計算四桿機構參數(shù)缺點:需要兩個主動力即需要兩個電機驅(qū)動2.2.2 左右搖頭方案二 (采用)圖2.2 方案二1蝸輪,2蝸桿,3、4直齒圓柱齒輪,5電動機如圖所示,ABCD是以BC為連桿的雙搖桿機構,因
7、為它滿足最短桿與最長桿長度之和小于其余兩桿長度之和,故連桿BC可相對于兩連架桿作整周轉(zhuǎn)動。帶有風扇的電動機5、齒輪3、4和蝸桿2、蝸輪1均于連架桿AB上,而蝸輪1又與連桿BC固聯(lián)。電動機5轉(zhuǎn)動時,一方面帶動風扇轉(zhuǎn)動,另一方面經(jīng)齒輪傳動和蝸桿傳動帶動連桿BC相對于連架桿AB轉(zhuǎn)動,兩連架桿AB、CD作往復擺動,從而使風扇軸線可在一定角度范圍內(nèi)擺動。此方案中,齒輪機構4-3和蝸輪蝸桿機構2-1組合作為減速機構。2.2 上下仰俯機構為了實現(xiàn)仰俯運動,事先計劃使用凸輪機構設計仰俯機構,但由于電扇的機殼大小有限,并且凸輪只常使用在低負載的傳動過程,假如當電風扇的機頭被某重物壓住,則很容易損壞凸輪,且凸輪制
8、造困難,成本高,對一臺普通臺式風扇的設計來說,并不經(jīng)濟。也可以使用連桿滑塊機構設計,將機殼引出桿使用一條路徑導軌進行約束,來完成設想的仰俯運動。但是需要計算連桿長度以及導軌位移,如果在電動機座與立柱的連接處用兩個帶有扇形凸臺圓盤(圖2.3)在圓心處鉸鏈聯(lián)接,再加一個簡易的制動機構,也同樣可以手動實現(xiàn)電風扇的上下仰俯。 圖2.3圓盤1上的扇形凸臺圓心角為180-22=158(),圓盤2上為半圓形凸臺。電動機座與圓盤1相連接,立柱與圓盤2相連接。圓孔內(nèi)旋入仰俯旋鈕。當仰俯旋鈕旋緊時,兩圓盤之間的磨擦力增大,仰角不變,當仰俯旋鈕旋松時,兩圓盤相離,可以改變仰角。第3章 傳動比的設計由于在設計的左右擺
9、頭機構中,將蝸輪帶動連桿進行整周回轉(zhuǎn)的勻速圓周運動。當蝸輪旋轉(zhuǎn)一周,電扇機殼也正好搖擺一回,得出蝸輪的轉(zhuǎn)速為。選取蝸輪1,蝸桿2模數(shù)m=1,齒輪3、4的模數(shù)m=1.25。蝸輪1轉(zhuǎn)速 蝸輪蝸桿機構2-1的傳動比 直齒圓柱齒輪機構4-3的傳動比 電動機的轉(zhuǎn)速 由以上式子得, 要實現(xiàn)大的傳動比,因此,取蝸桿,齒輪4齒數(shù),代入上式得, 經(jīng)計算,當=30,=44時,t=10.09,相對誤差;當=36,=36時,t=9.91,相對誤差;當=30,=43時,t=9.86,相對誤差;當=29,=44時,t=9.76,相對誤差。結(jié)合臺式電風扇機殼尺寸大小的要求及搖動周期,選擇=36,=36。蝸輪蝸桿機構2-1傳
10、動比 直齒圓柱齒輪機構4-3傳動比 第4章 機構尺寸設計4.1 蝸輪蝸桿尺寸設計4.1.1 蝸桿尺寸參數(shù)模數(shù)m=1齒頂高系數(shù)徑向間隙系數(shù)齒數(shù)壓力角=20分度圓直徑導程角3.18特性系數(shù)齒頂高頂隙齒根高齒頂圓直徑齒根圓直徑軸向齒距軸向齒厚法向齒厚4.1.2 蝸輪尺寸參數(shù)模數(shù)m=1齒頂高系數(shù)徑向間隙系數(shù)齒數(shù)=36壓力角=20分度圓直徑螺旋角=3.18齒頂高頂隙齒根高齒頂圓直徑齒根圓直徑齒頂圓弧半徑蝸輪蝸桿嚙合中心距4.2 直齒圓柱齒輪尺寸參數(shù)4.2.1 直齒圓柱齒輪3尺寸參數(shù)模數(shù)m=1.25齒頂高系數(shù)徑向間隙系數(shù)齒數(shù)=36壓力角=20分度圓直徑齒頂高頂隙齒根高齒頂圓直徑齒根圓直徑齒厚齒寬4.2.2
11、 直齒圓柱齒輪4尺寸參數(shù)模數(shù)m=1.25齒頂高系數(shù)徑向間隙系數(shù)齒數(shù)壓力角=20分度圓直徑齒頂高頂隙齒根高齒頂圓直徑齒根圓直徑齒厚齒寬齒輪3和齒輪4的嚙合中心距4.2 雙搖桿機構尺寸參數(shù)極位夾角=2.77圖4.1 雙搖桿機構根據(jù)實際情況(30CM直徑的扇葉),同時經(jīng)過計算,可取a=35,b=46,c=209,d=211.4。第5章 小結(jié)機械原理課程設計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綜合運用運動分析、力學分析、機構的選擇與設計、零件設計等等各方面的知識,能夠培養(yǎng)機械類專業(yè)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通過這次的課程設計,使我進一步鞏固、掌握并社步運用機械原理的知識和理論,對分析、運算、繪圖、文學表達等各方面的能力進行了初步的訓練,理論與實際相結(jié)合。然而,這次的課程設計更讓我深感慚愧與憂慮,它讓我切切實實地認識到自己知識、技能的匱乏。知識的缺乏讓我在一開始的時候便遇上了障礙,對某些方面的知識的掌握不牢,使我在解決問題時花費了更多的時間與精力,使得這次的課程設計有著許多的缺陷。然而這也激勵我往后要學習好更多的專業(yè)知識,培養(yǎng)專業(yè)能力。第6章 參考文獻1 孫恒、陳作模、葛文杰.機械原理M.第七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2 裘建新.機械原理課程設計指導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3 牛鳴岐、王保民、王振甫.機械原理課程設計手冊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