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的康復》課件》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頸椎病的康復》課件(6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頸椎病的康復,同濟醫(yī)院康復科 丁新華,頸椎病亦稱頸椎綜合癥,是一種進展緩慢的頸椎退行性疾病 多見于中老年人,但青少年亦可發(fā)病,主要是由于頸椎間盤退變和突出,導致周圍組織和結構繼發(fā)性變化,而引起的一系列臨床表現(xiàn)。,頸椎病通常以病理變化為基礎,根據(jù)癥狀體征的特點進行分型。,一、分型,(一) 神經(jīng)根型,頸椎間盤向后外側突出或椎體后外緣骨質(zhì)增生,因而壓迫或刺激頸神經(jīng)根所致。,(二) 脊髓型 多為頸椎間盤突出或椎體后緣骨贅壓迫脊髓所致,亦可因各種原因造成的椎管狹窄使脊髓受到反復磨損或發(fā)生脊髓血供障礙而發(fā)病。,(三) 椎動脈型 此型為椎動脈受到骨刺壓迫或受到刺激而發(fā)生痙攣,造成瞬間或長期血管腔變
2、窄,因而供血不足所致。,椎動脈支配區(qū)域,由兩側鎖骨下動脈發(fā)出 兩側聯(lián)合成為基底動脈,其末端分為兩條大腦后動脈,供應半球的后2/5 椎-基底動脈在顱內(nèi)發(fā)出分支至小腦、腦橋、耳,供應小腦及腦干,(四) 交感神經(jīng)型 此型為頸部交感神經(jīng)受到激惹所致,可表現(xiàn)為交感神經(jīng)興奮癥狀或抑制癥狀,而且涉及多系統(tǒng)、多器官。 (五) 混合型,二、臨床表現(xiàn)與診斷,診斷標準: 1)具有比較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和或體征; 2)頸椎X線片及其他檢查證明椎間分級退變,并壓迫神經(jīng)、血管; 3)影像學檢查存在神經(jīng)、血管壓迫與刺激,同臨床表現(xiàn)具有明確的因果關系。,特征性檢查: (1)壓頂試驗:壓擠椎間孔,引發(fā)癥狀出現(xiàn)或加重。患者坐位,
3、檢查者站在患者身后,雙手交叉,放在患者頭頂,用力向下壓,若患者出現(xiàn)一側或雙側手臂痛、麻者為陽性。,(2)臂叢牽拉試驗:患者坐位,檢查者站在患者一側,一手抵于患者顳頂側,一手握住患者手腕,向相反方向拉,如患者上肢出現(xiàn)痛、麻者為陽性。 這兩項試驗用于檢查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3)低頭試驗: 患者站位,雙足并攏,雙臂垂在體側,低頭看足尖1min。詢問有無頸、肩、臂痛和手麻等神經(jīng)根受壓癥狀;以及其他類型癥狀。,(4)仰頭試驗:患者站位,姿勢同低頭試驗,但頭后仰,雙眼看天花板1min。癥狀及意義同低頭試驗。,(5)前屈旋頸試驗:患者頭頸前屈,囑患者頭部做左右旋轉(zhuǎn)運動,如頸椎出現(xiàn)疼痛為陽性。提示頸椎小關節(jié)
4、有退行性變。,特殊檢查 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檢查(CT): 對骨組織顯像好,可確切地判定頸椎椎體與椎管矢狀徑的大小,椎體增生的部位與大小,椎間關節(jié)退變的程度,橫突孔大小,后縱韌帶骨化的長度與寬度,椎間盤突出的部位、程度、有無鈣化、黃韌帶肥厚的情況及以上諸方面與神經(jīng)根的關系等。,核磁共振顯像系統(tǒng)檢查(MRI): 該檢查能準確顯示頸椎、椎間盤、神經(jīng)根、脊髓的關系,能顯示椎間盤突出,脊髓和硬膜囊受壓的情況,有無蛛網(wǎng)膜粘連以及粘連程度,黃韌帶是否肥厚,關節(jié)突有無肥大。尤其對脊髓灰白質(zhì)有高分辨力,對脊髓病變的定位、定性(水腫還是軟化)有獨特的優(yōu)越性,故對脊髓型頸椎病的診斷、鑒別診斷有獨到之處。,X線平
5、片檢查,可見頸椎生理曲度或線列發(fā)生改變,前縱韌帶鈣化,椎間隙狹窄,椎體前后緣骨質(zhì)增生,椎體移位,椎間孔狹窄。,(一) 神經(jīng)根型,主要表現(xiàn)為頸背肩痛,但疼痛程度與頭頸活動受限輕重不一;常伴有上肢麻木和感覺障礙;可有上肢無力和肌肉萎縮。,腱反射反常 臂叢牽拉試驗與壓頭試驗 可以運動受累和、或感覺 受累為主,常見體征,該型線片異常比較典型: 側位片可見頸椎生理曲度或 線列發(fā)生改變,椎間隙狹窄、椎體后緣骨質(zhì)增生 斜位片可見椎間孔狹窄,表1 頸椎病時各神經(jīng)根受累的臨床表現(xiàn),纖顫電位和正鋒電位: 對明確診斷與定位有重 要參考價值。,肌電圖檢查,一側或雙側上、下肢發(fā)麻無力,后期甚至出現(xiàn)大小便功能障礙。
6、由于脊髓受損的部位與程度不一,臨床表現(xiàn)復雜。,(二) 脊髓型,主要表現(xiàn)為頭痛、頭昏; 頭部轉(zhuǎn)動時易出現(xiàn)發(fā)作性眩暈,甚至惡 心嘔吐;可發(fā)生猝倒; 可伴有視物不清、耳鳴、聽力 減退等表現(xiàn)。 椎動脈造影可助確診。,(三) 椎動脈型,常有頭痛或偏頭痛、頭昏、枕部痛或頸后痛等頭部癥狀;視物模糊,眼窩脹痛,眼球鼓出或凹陷感,心跳加快或心動徐緩,心前區(qū)疼痛等心臟癥狀.,(四) 交感神經(jīng)型,肢體發(fā)涼怕冷,局部溫度偏低,或肢體發(fā)紅怕熱;血壓亦可偏高或偏低。 此型尚無特檢診斷手段,癥狀典型者結合頸椎片所見陽性變化可以作出診斷。,具有兩型或兩型以上的臨床表現(xiàn)。 頸椎病的臨床表現(xiàn)變異很大,以上各型常同時存在,臨床上
7、較難截然分開。,(五) 混合型,康復評定,頸椎的活動范圍測定 肌力的測定 感覺和反射的測定 疼痛與壓痛點的測定 肌電圖和神經(jīng)傳導測定 ADL能力測定,三、康復治療,(一) 治療目標和治療原則 頸椎病康復治療的目標是消除癥狀體征,盡量恢復正常生理功能和工作能力,而不可能是消除頸椎間盤退變與頸椎骨質(zhì)增生。,康復治療的總原則: 針對各型特點,采用適當?shù)木C合治療,要求病人積極配合,堅持足夠療程,并注意消除工作和生活上可能加重病情的因素。,所選用的療法應有助于調(diào)整和改善頸椎節(jié)段與周圍各種軟組織的相互關系. 從而減輕或消除對各種神經(jīng)和血管組織的刺激和壓迫、恢復或改善頸椎的穩(wěn)定性,應以非手術療法為主;
8、但癥狀明顯的脊髓型病人以及病情較重久治無效或反復發(fā)作的其他類型病人需要考慮手術治療。,1. 頸椎牽引: 為最常用而有效的方法,主要適用于神經(jīng)根型患者,其他類型患者亦可試用。,(二) 常用康復治療方法,對脊髓型患者,如為頸椎間盤突出或膨出壓迫硬膜囊所致,可考慮牽引;若為椎體后緣增生、小關節(jié)或黃韌帶病變導致椎管狹窄,則不宜牽引。,牽引可使椎間隙增寬,椎間孔增大、頸背部痙攣的肌肉放松,并改善局部血循環(huán),促進水腫吸收、粘連松解,從而能緩解和消除對神經(jīng)根的刺激和壓迫,使癥狀逐漸減輕與消失。,2.臥床休息 減少頸椎負載,有利于椎間關節(jié)的創(chuàng)傷炎癥消退; 注意枕頭的選擇與頸部姿勢。,(1) 高頻電療 常用超
9、短波療法,電極并置頸后雙側或頸后與患肢前臂,微熱量,每次10 - 15鐘,每日1 - 2次,10次為1療程。,2. 物理治療,(2)熱療法 如紅外線等 (3)中頻電療 頸后雙側并置,每次20分鐘,每日1 - 2次,10次為1療程。 此法止痛效果較好。,(4) 超聲波治療 于頸后及患 側肩背部,用接觸移動法; 劑量為0.8 - 1.5W/cm2,每次10 15分鐘,每日1 - 2次,10次1療程。,(1) 按摩推拿 對消除肌肉緊張痙攣,改善血液循環(huán),松解局部硬結,作用顯著??刹捎猛颇Α⑷嗄蟮仁址?并配合穴位按摩。,3. 傳統(tǒng)治療方法,應用推拿手法治療頸椎病能使合適病例取得迅速和明顯的效果,尤其適
10、用于有后關節(jié)紊亂和頸椎椎節(jié)細微錯位 的病人。,操作必須掌握好“穩(wěn)、準、輕“的原則,嚴禁暴力強行屈伸扭轉(zhuǎn)。,(2) 針灸、火罐、中藥外用 均可應用。,運動療法是提高和鞏固療效的重要手段,于急性癥狀減輕后即可開始應用. 包括保持和恢復頸部和肩部活動范圍的練習,應用抗阻等長收縮以增強頸部肌肉的練習,以及牽伸頸部肌肉的練習。,4. 運動療法,所有操作均應平穩(wěn)地慢速進行,并在病人能耐受的情況下逐漸加大動作幅度或所用阻力,以保證達到鍛煉目的。鍛煉可在家中進行,每日 次,要持之以恒,長期堅持下去。,圍領與頸托可起到制動與保護作用,有助于緩解癥狀和組織修復,是一輔助治療措施。 通常適用于急性發(fā)作期或癥狀較重,
11、而療效不鞏固的病人,但戴用時間不宜過久。,5. 頸部矯形器,頸椎病的關節(jié)松動手法,主要有拔伸牽引、旋轉(zhuǎn)頸椎、松動棘突及橫突等。,6. 手法治療,(1) 拔伸牽引 病人去枕仰臥,頸部置于床沿。治療師雙足取前后位立于床頭,右手四指放在病人頸部左側,拇指放在右耳后,使右手食指的掌指關節(jié)正好位于項線。左手放在病人下頜,左前臂貼在其面部左側,雙肘屈曲,借助自身重量向后牽引頸椎,每次持續(xù)15 - 20秒,休息5秒,共作3 - 4次。,(2) 旋轉(zhuǎn)頸椎 病人去枕仰臥,頸部置于床沿。治療師立于床頭。一手四指分開放于病人健側頸枕部,拇指放在患側;另一側手托住病人下頜,前臂放于耳前,使病人頭部在治療師的手掌,前臂
12、及肩前。操作時保持軀干及雙手不動,雙前臂向健側緩慢轉(zhuǎn)動病人頸部。旋轉(zhuǎn)應在頸椎正?;顒臃秶鷥?nèi)。,(3) 松動棘突 垂直松動:病人去枕俯臥,雙手五指交叉、掌心向上置于前額。如頸部后伸受限,也可將雙前臂放在胸前,使胸部稍抬起。治療師站在床頭,雙手拇指放在病變椎體棘突上,指尖相對,或者雙手拇指重迭,其余四指放在頸部及頭部兩側,借助上肢力量由背側向腹側垂直松動棘突。,側方松動:病人體位同前,下頜稍內(nèi)收。治療師站在病人健側,右手拇指放在要松動棘突的健側,左手拇指緊靠右手拇指放在要松動棘突的健側,左手拇指緊靠右手拇指,指尖相觸,其余四指放在頸部,穩(wěn)定拇指。操作時右手拇指水平(與棘突垂直)向患側松動棘突。,(
13、4) 松動橫突 單側松動:病人體位同前。治療師站在床頭,雙手拇指放在頸椎患側橫突背側,指背相觸,其余四指自然放在頸部,前臂內(nèi)收約30,以防拇指從橫突上滑下。由背側向腹側垂直松動橫突,,雙側松動:病人體位同前。治療師雙手虎口放在病人頸部,拇指分別在同一椎體兩側橫突的背側,其余四指放在頸椎兩側。操作時雙手保持不動,借助上肢和軀干的力量向腹側松動橫突。此手法一般用于癥狀雙側分布的病人。,(5) 松動椎間關節(jié) 病人去枕俯臥,雙手五指交叉,掌心向上放于前額,頭向患側旋轉(zhuǎn)約30。治療師站在床頭,雙手拇指放在患者椎棘突與橫突交界處,指尖相觸,借助上肢力量由背側向腹側松動。根據(jù)疼痛部位,也可用拇指分別松動棘突或橫突,注意事項:為提高和鞏固頸椎病的康復療效,患者應: 注意避免長時間低頭位或仰頭位,設法改善坐位閱讀、書寫和工作條件。 睡眠不能用高枕。 要經(jīng)常注意頸背部保暖,避免過勞,長期堅持頸部鍛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