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塑料碗注射模設計說明書.》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pp塑料碗注射模設計說明書.(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pp塑料碗注射模設計說明書.
一、塑料的工藝性設計
(1)、注塑模工藝
干燥處理:如果儲存適當則不需要干燥處理。
熔化溫度:220~275℃,注意不要超過275℃。
模具溫度:40~80℃,建議使用50℃。結晶程度主要由模具溫度決定。
注射壓力:可大到1800bar。
注射速度:通常,使用高速注塑可以使內部壓力減小到最小。如果制品表面出現了缺陷,那么應使用較高溫度下的低速注塑。
流道和澆口:對于冷流道,典型的流道直徑范圍是4~7mm。建議使用通體為圓形的注入口和流道。所有類型的澆口都可以使用。
2、典型的澆口直徑范圍是1~1.5mm,但也可以使用小到0.7mm的澆口。對于邊緣澆口,最小的澆口深度應為壁厚的一半;最小的澆口寬度應至少為壁厚的兩倍。PP完全可以使用熱流道系統(tǒng)。
成型時間:注射時間20s~60s
高壓時間0s~3s
冷卻時間20s~90s
總周期50s~160s
(2)、化學和特性
PP是一種半結晶性材料。它比PE要更堅硬并且有更高的熔點。由于均聚物型的PP溫度高于0℃以上時非常脆,因此許多商業(yè)的PP材料是加入1~4%乙烯的無規(guī)則共聚物或更高比率乙烯含量的鉗段式共聚物。共聚物型的PP材料有較低的熱扭曲溫度(100℃)、低透明度、低光澤
3、度、低剛性,但是有更強的抗沖擊強度。PP的強度隨著乙烯含量的增加而增大。PP的維卡軟化溫度為150℃。由于結晶度較高,這種材料的表面剛度和抗劃痕特性很好。PP不存在應力開裂問題。通常,采用加入玻璃纖維、金屬添加劑或熱塑橡膠的方法對PP進行改性。PP的流動率MFR范圍在1~40。低MFR的PP材料抗沖擊特性較好但延展強度較低。對于相同MFR的材料,共聚物型的強度比均聚物型的要高。由于結晶,PP的收縮率相當高,一般為1.8~2.5%。并且收縮率的方向均勻性比PE-HD等材料要好得多。加入30%的玻璃添加劑可以使收縮率降到0.7%。均聚物型和共聚物型的PP材料都具有優(yōu)良的抗吸濕性、抗酸堿腐蝕性、抗溶
4、解性。然而,它對芳香烴(如苯)溶劑、氯化烴(四氯化碳)溶劑等沒有抵抗力。PP也不象PE那樣在高溫下仍具有抗氧化性。
(3)、塑件的尺寸與公差
1、塑件的尺寸
塑件尺寸的大小受制于以下因素:
a)取決于用戶的使用要求。
b)受制于塑件的流動性。
c)受制于塑料熔體在流動充填過程中所受到的結構阻力。
2、塑件尺寸公差標準
a)影響塑件尺寸精度的因素主要有:塑料材料的收縮率及其波動。
b)塑件結構的復雜程度。
c)模具因素(含模具制造、模具磨損及壽命、模具的裝配、模具的合模及模具設計的不合理所可能帶來的形位誤差等)。
5、
d)成型工藝因素(模塑成型的溫度T、壓力p、時間t及取向、結晶、成型后處理等)。
e)成型設備的控制精度等。
其中,塑件尺寸精度主要取決于塑料收縮率的波動及模具制造誤差。
題中沒有公差值,則我們按未注公差的尺寸許偏差計算,查表取MT5。
3、塑件的表面質量
塑件的表面質量包括塑件缺陷、表面光澤性與表面粗糙度,其與模塑成型工藝、塑料的品種、模具成型零件的表面粗糙度、模具的磨損程度等相關。
模具型腔的表面粗糙度通常應比塑件對應部位的表面粗糙度在數值上要低1-2級。
二、注射成型機的選擇
估算V塑=58.5g
制品的正面投
6、影面積S=103.81cm2
V公=82cm3
注射機為上海橡塑機廠的XS-ZY-500臥試注塑機。查表注射壓力為104MPa,合模力為350104N,注射方式為螺桿式,噴嘴球半徑R為18mm,噴嘴口直徑為7.5mm(一般工廠的塑膠部都擁有從小到大各種型號的注射機。中等型號的占大部分,小型和大型的只占一小部分。所以我們不必過多的考慮注射機型號。具體到這套模具)。
三、型腔布局與分型面設計
(1)、型腔數目的確定
型腔數目的確定,應根據塑件的幾何形狀及尺寸、質量、批量大小、交貨長短、注射能力、模具等要求來綜合考慮。
根據注射機的額定鎖模力F的要
7、求來確定型腔數目n ,即
n
式中F——注射機額定鎖模力(N)
P——型腔內塑料熔體的平均壓力(MPa)
A1、A2——分別為澆注系統(tǒng)和單個塑件在模具分型面上的投影面積(mm2)
大多數小型件常用多型腔注射模,面高精度塑件的型腔數原則上不超過4個,生產中如果交貨允許,我們根據上述公式估算,采用一模二腔。
(2)、型腔的布局
考慮到模具成型零件和抽芯結構以及出模方式的設計,模具的型腔排列方式如下圖所示:
圖(1)
(3)、分型面的設計
分型面位置選擇的總體原則,是能保證塑件的質量、便于塑件脫模及簡化模具的結構,分
8、型面受到塑件在模具中的成型位置、澆注系統(tǒng)設計、塑件的結構工藝性及精度、嵌件位置形狀以及推出方法、模具的制造、排氣、操作工藝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在選擇分型面時應綜合分析比較具體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選擇。
a)分型面應選在塑件外形最大輪廓處。
b)便于塑件順利脫模,盡量使塑件開模時留在動模一邊。
c)保證塑件的精度要求。
d)滿足塑件的外觀質量要求。
e)便于模具加工制造。
f)對成型面積的影響。
g)對排氣效果的影響。
h)對側向抽芯的影響。
圖(2)
四、澆注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