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難 課件ppt》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蜀道難 課件ppt(2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蜀 道 難 蜀 道 北 起 陜 西 漢 中寧 強(qiáng) 縣 , 南 到 四 川 成 都 ,全 長 450公 里 , 入 川 經(jīng)廣 元 、 劍 閣 、 梓 潼 、 綿陽 、 德 陽 等 地 。 沿 線 地勢 險 要 , 山 巒 疊 翠 , 風(fēng)光 峻 麗 , 關(guān) 隘 眾 多 , 唐代 李 白 有 “ 蜀 道 難 , 難于 上 青 天 ” 的 形 容 。 樂 府 詩 有 廣 狹 兩 種 意 義 :1、 狹 義 的 指 漢 以 來 可 以 入 樂 的 詩 , 具體 包 括 文 人 創(chuàng) 作 的 和 采 自 民 間 的 兩 種 ; 2、 廣 義 的 樂 府 還 包 括 詞 曲 和 沒 有 入 樂而 襲 用 樂
2、府 舊 題 、 或 摹 仿 樂 府 詩 體 裁 的作 品 。 例 如 蜀 道 難 等 。 蜀 道 難 的 寫 作 背 景 及 目 的 唐 代 蜀 中 商 業(yè) 經(jīng) 濟(jì) 極 為 發(fā) 達(dá) , 入 蜀 的 人 樂 不思 返 , 而 沒 有 認(rèn) 識 到 這 一 地 區(qū) 形 勢 險 要 , 自 古 為封 建 割 據(jù) 之 地 , 隨 時 有 發(fā) 生 叛 亂 的 可 能 。 這 首 詩 大 約 是 開 元 十 九 年 ( 7 3 1 ) 李 白 初 入長 安 之 作 。 蜀 道 難 是 樂 府 古 題 , 古 辭 都 以 蜀道 險 阻 為 內(nèi) 容 , 寓 有 功 業(yè) 難 成 之 意 。 正 是 這 一 點 ,
3、觸 動 了 李 白 初 入 長 安 追 求 功 名 未 成 的 心 事 。 當(dāng) 友人 入 蜀 時 , , 他 便 用 這 一 古 題 寫 詩 送 別 友 人 。 詩中 極 力 描 繪 入 蜀 道 路 的 艱 難 險 阻 , 表 達(dá) 對 蜀 中 軍閥 割 據(jù) 作 亂 和 友 人 旅 蜀 安 危 的 擔(dān) 憂 , 更 借 此 抒 發(fā)世 道 艱 難 , 志 士 功 業(yè) 難 成 的 悲 憤 。 聽 課 文 錄 音 , 初 步 感 知 課 文 。 噫 吁 嚱 !危 乎 高 哉 !蜀 道 之 難 ,難 于 上 青 天 。 蠶 叢 及 魚 鳧 , 開國 何 茫 然 !爾 來 四 萬 八 千 歲 ,不 與 秦
4、塞 通 人 煙 。 西 當(dāng) 太 白 有鳥 道 , 可 以 橫 絕 峨 眉 巔 。 地 崩山 摧 壯 士 死 , 然 后 天 梯 石 棧 相鉤 連 。 上 有 六 龍 回 日 之 高 標(biāo) ,下 有 沖 波 逆 折 之 回 川 。 黃 鶴 之飛 尚 不 得 過 , 猿 猱 欲 度 愁 攀 援 。青 泥 何 盤 盤 !百 步 九 折 縈 巖 巒 。捫 參 歷 井 仰 脅 息 , 以 手 撫 膺 坐長 嘆 。學(xué) 習(xí) 第 一 段 小 結(jié) :開 頭 一 句 , 領(lǐng) 起 全 文 , 嘆 蜀 道 之 高 , 為 全 文 奠 定雄 放 的 感 情 基 調(diào) 。 問 君 西 游 何 時 還 , 畏 途 巉 巖 不
5、可 攀 。 但 見悲 鳥 號 古 木 , 雄 飛 雌 從 繞 林 間 。 又 聞 子 規(guī) 啼夜 月 , 愁 空 山 。 蜀 道 之 難 , 難 于 上 青 天 !使 人聽 此 凋 朱 顏 。 連 峰 去 天 不 盈 尺 , 枯 松 倒 掛 倚絕 壁 。 飛 湍 瀑 流 爭 喧 豗 , 砯 崖 轉(zhuǎn) 石 萬 壑 雷 。其 險 也 如 此 , 嗟 爾 遠(yuǎn) 道 之 人 胡 為 乎 來 哉 ?學(xué) 習(xí) 第 二 段 : “但 見 悲 鳥 號 古 木 , 雄 飛 雌 從 繞 林 間 。 又 聞子 規(guī) 啼 月 夜 , 愁 空 山 。 ” 這 是 詩 人 設(shè) 想 游 者 在 途 中 所 見 到 的 景 物 : 悲
6、 鳥 古 木 樹 林 子 規(guī) 夜 月 等 帶 有 傷 感 色 彩 的 景 物 構(gòu) 成 了 一 幅 冷色 調(diào) 畫 面 。 鳥 的 號 叫 , 使 山 林 顯 得 更 加 幽 靜 , 像 原 始 森林 一 樣 荒 寂 無 人 。 氣 氛 是 逼 人 的 , 使 人 感 到 孤 寂 得 可 怕。 營 造 出 了 一 種 凄 清 的 氣 氛 , 表 達(dá) 了 作 者 對 蜀 道 艱 險 的慨 嘆 。 “連 峰 去 天 不 盈 尺 , 枯 松 倒 掛 倚 絕 壁 。 飛湍 瀑 流 爭 喧 豗 , 砯 崖 轉(zhuǎn) 石 萬 壑 雷 。 ” 詩 人 描 寫 了 起 伏 的 高 峰 、 峭 壁 上 倒 掛 的 枯 松
7、 ,沖 擊 山 崖 的 急 流 和 瀑 布 , 石 塊 滾 滾 而 下 , 千 山 萬 壑間 響 起 雷 鳴 般 的 聲 音 , 營 造 出 了 一 種 驚 險 的 氣 氛 ,再 次 抒 發(fā) 了 詩 人 對 蜀 道 艱 險 的 慨 嘆 ,表 達(dá) 了 對 友 人 入蜀 的 擔(dān) 憂 勸 阻 之 情 。 小 結(jié) :嘆蜀道之險,強(qiáng)調(diào)主旋律,把詩歌推向高峰。 劍 門 關(guān)1 夫 當(dāng) 關(guān)萬 夫 莫 開 詞 類 活 用 猿 猱 欲 度 愁 攀 援使 人 聽 此 凋 朱 顏砯 崖 轉(zhuǎn) 石 萬 壑 雷側(cè) 身 西 望 長 咨 嗟通 假 字 所 守 或 匪 親文 言 句 式 蜀 道 之 難 , 難 于 上 青 天(
8、愁 : 為 動 用 法 , 譯 為 “ 為 發(fā) 愁 ” )( 凋 : 使 動 用 法 , 譯 為 “ 使 凋 謝 ” )( 轉(zhuǎn) : 使 動 用 法 , 譯 為 “ 使 滾 動 ” )( 西 : 名 詞 作 狀 語 , 譯 為 “ 向 西 ” ) ( 匪 : 同 “ 非 ” )( 介 詞 結(jié) 構(gòu) 后 置 ) 重要實詞 危乎高哉(形容詞,譯為“高”) 不與秦塞通人煙(名詞,山川險要的地方) 可以橫絕峨嵋?guī)p(動詞,可譯為“橫渡,橫穿”)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biāo)(動詞,譯為“迂回,繞道”) 錦城雖云樂(云:動詞,說;樂:動詞,可譯為“享樂”) 重要虛詞 難于上青天(介詞,譯為“比”) 開國何茫然(多么)
9、黃鶴之飛尚不得過(尚且) 但見悲鳥號古木(只) 嗟爾遠(yuǎn)道之人胡為乎來哉(為什么) 開 篇 : 一 顯 主 旨 句一 嘆 高 : 難 行 蜀 道 之 始 蜀 道 高 峻二 嘆 險 : 可 畏 景 物 凄 清 山 惡 水 險 以 “ 何 時 還 ” 起 二 顯 主 旨 句 照 應(yīng)三 嘆 戰(zhàn) 禍 之 烈 : 申 戒 劍 閣 險 要 人 禍 之 慘 以 “ 早 還 家 ” 結(jié) 結(jié) 尾 : 三 顯 主 旨 三 , l 分 三 層 : 第 一 層 敘 述 蜀 國 長 期 閉 塞 的 狀 況 、 已 寓 高山 阻 隔 之 意 , “ 四 萬 八 千 歲 ” 為 夸 張 敘 述 ; 第 二 層 描 述 秦蜀
10、之 間 重 山 疊 嶺 的 地 貌 , “ 有 鳥 道 ” 寓 無 人 行 之 意 。 第 三層 敘 述 蜀 道 來 由 。 第 二 問 : 表 現(xiàn) 人 和 自 然 間 的 斗 爭 以 及 勞動 人 民 改 造 自 然 的 強(qiáng) 烈 愿 望 , 贊 揚(yáng) 了 神 力 和 開 路 者 的 勇 力。2 此 題 涉 及 點 面 結(jié) 合 的 寫 法 和 夸 張 的 運(yùn) 用 , 也 表 現(xiàn) 了 詩人 想 象 的 豐 富 和 奇 特 。 “ 上 有 ” 四 句 寫 的 是 “ 面 ” 即 蜀道 的 整 體 形 象 ; “ 青 泥 ” 四 句 寫 的 是 “ 點 ” , 即 青 泥 嶺 的情 況 , 這 是 點
11、 面 結(jié) 合 。 “ 六 龍 回 日 ” “ 捫 參 歷 井 ” 是 詩人 的 想 像 。 全 詩 最 后 一 段 寫 劍 閣 , 對 天 寶 初 年 的 唐朝 社 會 有 什 么 現(xiàn) 實 意 義 ? 在風(fēng)云變幻,險象叢生的驚險氛圍中,最后寫到了蜀中要塞劍閣。在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有一條30里長的棧道,群峰如劍,連山聳立,削壁中斷如門,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在此割據(jù)稱王者不乏其人。詩人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他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語句,目的在于勸人引以為鑒戒,警惕戰(zhàn)亂的發(fā)生,并聯(lián)系當(dāng)時的社會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這既
12、是描寫蜀道猛獸,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雙關(guān)語句,表達(dá)了對國事的憂慮與關(guān)切,為詩篇增加了現(xiàn)實的內(nèi)涵、深厚的意蘊(yùn)。 詩 的 寓 意 關(guān) 于 這 首 詩 的 寓 意 , 歷 來 解 釋 紛 紜 , 莫 衷 一 是 。 一 說 : 劍 南 節(jié) 度 使 嚴(yán) 武 欲 加 害 于 房 、 杜 甫 , 這 首 詩 系 為 擔(dān) 心 房 、杜 安 危 而 作 。 此 說 出 自 唐 末 范 攄 所 著 云 溪 友 議 一 書 , 為 新 唐書 嚴(yán) 武 傳 所 采 用 , 但 不 足 信 。 按 : 嚴(yán) 武 鎮(zhèn) 蜀 共 兩 次 , 時 間 都 不 長。 第 一 次 自 肅 宗 上 元 二 年 (761)冬 至 寶 應(yīng)
13、元 年 (762)夏 , 如 真 有 此 事, 則 當(dāng) 發(fā) 生 在 此 期 間 , 但 除 范 說 外 , 沒 有 其 他 史 料 可 以 證 明 這 一 點, 從 杜 甫 這 期 間 的 詩 作 中 也 找 不 到 佐 證 。 至 于 第 二 次 鎮(zhèn) 蜀 , 已 在 代宗 廣 德 二 年 (764)之 后 , 這 時 李 白 已 經(jīng) 故 去 (房 亦 病 卒 ), 如 真 有 此 事, 也 跟 李 白 無 關(guān) 了 。 一 說 : 為 諷 刺 章 仇 ( , 復(fù) 姓 )兼 瓊 而 作 。 此 說出 自 宋 沈 括 夢 溪 筆 談 , 也 缺 乏 根 據(jù) 。 按 : 章 仇 兼 瓊 在 唐 玄
14、宗 開元 二 十 七 年 (739)至 天 寶 五 載 (746)期 間 曾 任 劍 南 節(jié) 度 使 , 是 個 善 于媚 上 取 寵 的 人 , 沒 有 反 叛 中 央 朝 廷 的 行 徑 。 一 說 : 為 諷 諫 唐 玄 宗 在 安 史 之 亂 中 幸 蜀 而 作 。 此 說 出 自 元 蕭 士 ( ) 分 類 補(bǔ) 注 李 太 白 集 的 注 語 中 , 其 說 甚 詳 , 各 句 均 依 此 作 了 解 釋 。 主 要 之 點 是 , 仿 杜 甫 北 征 中 以 “ 君 ” 稱 唐 肅 宗 (如“ 恐 君 有 遺 失 ” “ 君 誠 中 興 主 ” )之 例 , 認(rèn) 為 這 首 詩 中
15、 “ 問 君 西 游” 的 “ 君 ” 指 的 是 唐 玄 宗 。 這 就 純 屬 臆 測 了 。 明 人 胡 震 亨 在 李 詩 通 對 以 上 三 說 曾 予 批 駁 , 且 自 創(chuàng)新 說 云 : 中 “ 兼 瓊 在 蜀 , 無 據(jù) 險 跋 扈 之 跡 可 當(dāng) 斯 語 (按 : 指 所守 或 匪 親 , 化 為 狼 與 豺 而 言 )。 而 嚴(yán) 武 出 鎮(zhèn) 在 至 德 (唐 肅宗 第 一 個 年 號 )后 , 玄 宗 幸 蜀 在 天 寶 末 , 與 此 詩 見 賞 賀 監(jiān)(指 賀 知 章 ), 在 天 寶 初 者 , 年 歲 亦 皆 不 合 。 則 此 數(shù) 說 似 并屬 揣 摩 。 愚 謂
16、 蜀 道 難 自 是 古 相 和 歌 曲 , 梁 、 陳 間 擬 者不 乏 , 詎 必 盡 有 為 而 作 ?白 蜀 人 , 自 為 蜀 詠 耳 。 言 其 險 ,更 著 其 戒 , 如 云 所 守 或 匪 親 , 化 為 狼 與 豺 。 風(fēng) 人 之 義遠(yuǎn) 矣 。 必 求 一 人 一 時 之 事 以 實 之 , 不 幾 失 之 鑿 乎 ?”(文 中著 重 號 系 編 者 所 加 。 ) 我 們 認(rèn) 為 胡 震 亨 的 說 法 很 有 道 理 , “ 言 其 險 , 更 著 其 戒” 七 字 尤 其 下 得 精 確 , 如 據(jù) 文 直 解 并 聯(lián) 系 安 史 之 亂 前 后 蜀地 動 亂 頻 仍
17、 的 情 形 , 就 可 以 看 出 詩 人 的 用 意 很 可 能 正 是 這樣 。 跟 那 些 用 “ 一 人 一 時 之 事 ” 來 解 詩 的 做 法 相 比 , 胡 的 見 解 確 實 高 明 得 多 。 總結(jié)神話傳說:五丁開山、六龍回日寫出歷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險阻。虛寫映襯:黃鶴不得飛渡、猿猱愁于攀緣映襯人行走難上加難。摹寫神情、動作: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步履艱難、神情惶悚困危之狀如在眼前。借景抒情:古木荒涼、鳥聲悲凄(悲鳥號古木,子規(guī)啼夜月)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huán)境氛圍,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運(yùn)用夸張:“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極言山峰之高,絕壁之險,渲染了驚險的氣氛。李白正是以變幻莫測的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道之難,藝術(shù)地展現(xiàn)了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描繪出了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 唐以前的蜀道難作品簡短單薄,李白對這一樂府古題有所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他運(yùn)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參差錯落,長短不齊的句式,形成極為奔放的語言風(fēng)格;韻腳也不斷變化,適合表現(xiàn)自由不羈的氣魄,描寫蜀中險要環(huán)境,一連三換韻腳,極盡變化之能事。這對他表現(xiàn)豐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現(xiàn)實的浪漫主義精神也起到了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