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標通用)高考地理一輪復習 課時作業(yè)15 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冊地理試題》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課標通用)高考地理一輪復習 課時作業(yè)15 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冊地理試題(11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課時作業(yè)15 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
一、選擇題
(2019年湖南師大附中測試)矮蒿草甸植被是高寒地區(qū)的典型植被。下表示意氣候變暖下矮蒿草甸植被物候期的變化。讀表,完成1-3題。
物候期類型
始期變化/天
末期變化/天
營養(yǎng)期
+0.37
-2.42**
花蕾期
-0.84*
-0.16*
花期
-1.47**
+1.26**
結果期
+2.84**
-0.42
果后營養(yǎng)期
+0.37
-5.74**
枯黃期
+0.89*
-3.00*
生長期
+0.37*
-4.58**
注:“+”表示提前,“-”表示
2、延遲,“*”表示差異顯著,“**”表示差異極顯著
1.全球氣候變暖使矮蒿草甸植被( )
A.植物種群平均生長期縮短
B.營養(yǎng)期和結果期始期推遲
C.花期末期延遲
D.生長期比正常年份延長
解析:全球氣候變暖熱量增加,矮蒿草甸植被生長期比正常年份延長;營養(yǎng)期和結果期始期提前;花期末期提前。選D正確。
答案:D
2.矮蒿草物候變化,使得( )
A.植物提前展葉和開花,減小遭受春季霜凍的可能性
B.植物成熟時期避開秋季霜凍,避免物種生殖失敗
C.各物種間物候變化不同步,物種間相互作用脫節(jié)
D.減少物種間競爭,有利于減緩物種淘汰、滅亡速度
解析:矮蒿草物候變化,各物種間
3、物候變化不同步,有的提前有的延遲,物種間相互作用脫節(jié)。選C正確。
答案:C
3.該植被類型可能分布在( )
A.華北平原 B.內(nèi)蒙古高原
C.青藏高原 D.江南丘陵
解析:矮蒿草甸植被是高寒地區(qū)的典型植被,應分布在青藏高原;華北平原、內(nèi)蒙古高原、江南丘陵都沒有高寒區(qū)。故選C。
答案:C
土壤有機碳(SOC)是地球表層系統(tǒng)中最大最具活動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庫之一,和植被覆蓋率呈正相關。下圖為贛南地區(qū)不同成土母質發(fā)育林草地、灌草地、林下裸地的土壤總有機碳剖面分布情況統(tǒng)計圖。據(jù)此完成4-5題。
4.據(jù)圖判斷,關于土壤有機碳含量的比較結論正確的是( )
A.在第四紀紅土
4、0-20 cm深度,林下裸地>灌草地
B.在林草地,紅砂巖>花崗巖>第四紀紅土
C.在花崗巖成土母質條件下,林草地>灌草地>林下裸地
D.在不同植被條件下的0-20 cm深度,花崗巖>紅砂巖
解析:從圖中可以看出,在第四紀紅土0-20 cm深度,林下裸地的土壤有機碳含量為6 g/kg左右,而灌草地的土壤有機碳含量為8 g/kg左右,故A項錯誤;在林草地中0-20 cm深度,土壤有機碳含量花崗巖>紅砂巖>第四紀紅土,故B項錯誤;在花崗巖成土母質條件下,土壤有機碳含量林草地含量最高,林下裸地含量最低,故C項正確;只有在林草地植被條件下的0-20 cm深度,花崗巖土壤有機碳含量大于紅砂巖土壤
5、有機碳含量,故D錯誤。
答案:C
5.在紅砂巖廣布地區(qū),治理水土流失最宜選擇種植( )
A.林草 B.灌草叢 C.喬木林 D.牧草
解析:由圖中信息可知,在紅砂巖廣布地區(qū),在灌草地植被條件下土壤有機碳含量最高,說明其保持水土能力最強,故B項正確。
答案:B
(2019年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qū)第五中學高三???樹干液流是自然環(huán)境中營養(yǎng)物質循環(huán)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樹干的液流變化特征受環(huán)境因素影響明顯,下圖為我國某地樟樹在同一月份內(nèi)三種不同天氣條件下的液流速率和液流量變化圖,據(jù)此完成6-7題。
6.依圖中信息推測一年中樟樹的液流量最大的時期出現(xiàn)在( )
A.春季
6、 B.秋季 C.夏季 D.冬季
解析:讀圖分析可知,圖中不同天氣狀況的三天的液流量比較可知,晴天的液流量大于陰天,陰天大于雨天,說明液流量的變化與溫度和光照有關,夏天溫度高,光照強,植物的生長速度快,液流輸送較快,因此液流量應該是最大的。據(jù)此選C。
答案:C
7.樟樹對干旱環(huán)境反應敏感,干旱期液流量大大減少,樟樹適應干旱的特征表現(xiàn)在( )
①樹干脫皮,抑制水分蒸發(fā)?、诟悼菸瑴p少地下水吸收
③氣孔收縮,削弱蒸騰耗水?、芨珊岛笃?,樹木大量落葉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樹木適應干旱應該減少水分蒸發(fā),可以氣孔收
7、縮,減少蒸騰作用,削弱蒸騰耗水,也可以在干旱后期,通過大量落葉,減少植物的蒸騰作用,因此③④正確;樹干脫皮是樹木生長的一種表現(xiàn),并非耐旱的特征,①錯誤;植被耐旱,根系應該發(fā)達,②錯誤。據(jù)此選D。
答案:D
(2019年山東省煙臺市高三高考適應性練習)植被對降雨具有截留作用。植被的枝葉及地表枯落物可以攔截雨水。下圖示意我國西北某小流域灌叢生物量和截留量隨高度變化。讀圖完成8-9題。
8.圖示范圍內(nèi)降雨量大致( )
A.隨著地勢升高而增加 B.隨生物量增加而增加
C.隨生物量增加而減少 D.隨著地勢升高而減少
解析:生物量越大,對降水截留能力越強。圖示范圍內(nèi),隨著海拔
8、升高,生物量減少,截留量反而增加,說明降水量大致隨著地勢升高而增加,A對,D錯。從曲線形態(tài)分析,反映的是截留量與生物量的關系,不表示降水量與生物量的關系,B、C錯。
答案:A
9.影響灌叢帶截留量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陽輻射和地勢 B.流域面積和降雨量
C.地勢和生物量 D.生物量和降雨量
解析:在低海拔區(qū),生物量與截留量基本一致,說明影響灌叢帶截留量變化的主要因素有生物量。在高海拔區(qū),生物量減少,截留量增大,說明是降雨量增大。截留量受降水量影響大,D對。圖示顯示,地勢高低、太陽輻射、流域面積對灌叢帶的截留量影響不大,A、B、C錯。
答案:D
9、(2019年河北省衡水中學高三上學期五調)研究土壤水分的空間分布特征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植被恢復和土地的合理利用等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下圖為黃土高原某溝壑區(qū)不同坡度和坡向的土壤水分含量剖面分布圖。讀圖,完成10-11題。
10.甲圖表明,隨著坡度的增加( )
A.土壤剖面相同深度含水量增加
B.土壤總的儲水能力提高十分顯著
C.地表徑流下滲補給的能力降低
D.降水后形成地表徑流減少明顯
解析:根據(jù)甲圖信息,坡度越大,土壤含水量越小,土壤水分大多來自于地表徑流的下滲。因此,圖示說明隨坡度增加,地表徑流下滲補給的能力降低,選C。
答案:C
11.從土壤水分條件看,黃土高原溝壑區(qū)植被生
10、長條件較好的是( )
A.陽坡緩坡 B.陽坡陡坡
C.陰坡陡坡 D.陰坡緩坡
解析:黃土高原植被生長條件與水分條件息息相關。根據(jù)乙圖,同一深度,陰坡的含水量較高;根據(jù)甲圖,同一深度,坡度緩的地方含水量較多,因此,本題選D。
答案:D
(2019年遼寧省遼南協(xié)作校高三下學期第一次模擬考)植物凈初級生產(chǎn)力(簡稱NPP)是指在單位面積、單位時間內(nèi)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積累的有機物數(shù)量。下面甲圖示意研究范圍,乙圖為研究區(qū)2001-2010年間NPP的變化。觀察結果顯示,研究地區(qū)不同植被類型的年NPP大小順序為:常綠闊葉林>混交林>草地>農(nóng)田植被>落葉闊葉林>濕地。據(jù)此完
11、成12-13題。
甲
乙
12.下列有關研究區(qū)年NPP的敘述,正確的是( )
①兩廣丘陵的年NPP大于山東丘陵的年NPP
②華北平原的年NPP大于江漢平原的年NPP
③影響圖乙年NPP波動的主要原因是植被類型的變化
④影響圖乙年NPP波動的主要原因是水熱狀況的變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讀材料可知,研究地區(qū)不同植被類型的年NPP大小順序為:常綠闊葉林>混交林>草地>農(nóng)田植被>落葉闊葉林>濕地。兩廣丘陵植被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江漢平原植被類型以農(nóng)田植被為主,山東丘陵、華北平原屬于落葉闊葉林帶,由此推測,NPP最大的
12、地區(qū)是兩廣丘陵, ①對,②錯;乙圖不同年份同一地的植被類型相同,沒有變化,故年NPP波動的主要原因是氣溫、降水條件的變化,即水熱狀況的變化,導致植物生產(chǎn)力的差異,③錯誤,④正確。故選B。
答案:B
13.研究結果表明,2001-2010年間洞庭湖平原的年NPP顯著增加,其主要原因為( )
A.種植結構和技術變化 B.城市化進程加快
C.退田還湖 D.圍湖造田
解析:2001-2010年間洞庭湖平原年NPP呈顯著增加趨勢,主要原因是由于種植結構和技術變化,植被覆蓋率提高,A對;城市化進程加快導致植被減少,B錯;退田還湖,湖泊濕地NPP更小,C錯;環(huán)保意識增強,主要
13、是退耕還湖,圍湖造田不合實際,D錯。故選A。
答案:A
二、綜合題
14.(2019年廣東省惠州市高三第一次調研考試)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方針葉林分布于北緯45°-70°的寒溫帶地區(qū),向南延伸到我國大興安嶺北部。其群落結構極其簡單,林冠層下常由灌木(根深)、草本植物(根淺)及苔蘚地衣(無根)組成,林下土壤是酸性貧瘠的灰土,林下植被的物種數(shù)占了總植被數(shù)的90%以上。某科考隊研究了林火干擾對北方針葉林林下植被的影響,下圖示意火后林下植被的生產(chǎn)力和物種豐富度的動態(tài)變化。
(1)分析北方針葉林區(qū)土壤不適宜大面積作為農(nóng)耕用地的原因。
(2)描述火后林下植被的生產(chǎn)力和物種豐富度
14、的變化規(guī)律。
(3)分析火后前15年林下植被生產(chǎn)力變化的原因。
(4)高強度大面積火會燒毀植被的地上部分,推測高強度火后初期林下植被的優(yōu)勢物種及原因。
解析:(1)分析土壤條件對農(nóng)業(yè)發(fā)展的影響,可從土壤的酸堿性質、透氣透水性能、土層厚度、有機物含量、肥力高低等角度進行分析。北方針葉林區(qū)緯度高,氣候冷濕,土壤凍結時間長;土層淺薄,酸性強,植物養(yǎng)分缺乏,肥力低,不適宜大面積農(nóng)用。
(2)讀圖可知,在火后初期,林下植被的生產(chǎn)力和物種豐富度在短期內(nèi)迅速增加;并分別在火后15、25年達到頂點;其后林下植被的生產(chǎn)力和物種豐富度逐漸降低并趨于穩(wěn)定。
(3)此題可借鑒熱帶遷移農(nóng)業(yè)的知識來進行作答。林
15、火消耗了林冠層、林下植被層和枯枝落葉,降低森林郁閉度,使得林下部分獲得充足的光照;燃燒后產(chǎn)生的堿性草木灰可降低土壤的酸性,提高土壤養(yǎng)分;導致土壤溫度上升,改變溫濕環(huán)境;森林凋落物降解加快,促進了養(yǎng)分的循環(huán),林下植被快速生長造成生產(chǎn)力迅速增加。
(4)高強度大面積火會燒毀植被的地上部分,推測高強度火后初期林下植被的優(yōu)勢物種及原因。北方針葉林區(qū)緯度高,樹木大面積焚毀后,短時間內(nèi)難以復原,氣溫較低,熱量不足,大樹難以生成,草本植物根系欠發(fā)達,受傷害大,灌木的根較深,不易受到火的燒傷,且生長的養(yǎng)分需求量小,火后快速生長成為優(yōu)勢物種。
答案:(1)緯度高,氣候冷濕,土壤凍結時間長;土層淺薄,酸性強,
16、植物養(yǎng)分缺乏,肥力低,不適宜大面積農(nóng)用。
(2)在火后初期,林下植被的生產(chǎn)力和物種豐富度在短期內(nèi)迅速增加;并分別在火后15、25年達到頂點;其后林下植被的生產(chǎn)力和物種豐富度逐漸降低并趨于穩(wěn)定 。
(3)林火消耗了林冠層、林下植被層和枯枝落葉,降低森林郁閉度,使得林下部分獲得充足的光照;燃燒后產(chǎn)生的堿性草木灰可降低土壤的酸性,提高土壤養(yǎng)分;導致土壤溫度上升,改變溫濕環(huán)境;森林凋落物降解加快,促進了養(yǎng)分的循環(huán),林下植被快速生長造成生產(chǎn)力迅速增加。
(4)優(yōu)勢物種為灌木;原因:與草本植物、苔蘚地衣相比,灌木的根較深,不易受到火的燒傷,火后快速生長成為優(yōu)勢物種。
15.(2019年福建省莆田
17、市高三下學期教學質量檢測)閱讀下列圖文材料,回答問題。
山頂苔蘚矮曲林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熱帶季雨林等在山頂或山脊,受山地特殊環(huán)境影響(山頂效應)演化形成的植被類型,也被稱為“霧林”。其樹木彎曲變形、低矮且粗壯(圖b);枝干或葉片上密被有附生的苔蘚植物。鑒于其生長環(huán)境的獨特性和分布的特殊性,近年來備受關注,有關專家呼吁應加強保護。圖a示意中國南方山頂苔蘚矮曲林分布。
(1)山頂苔蘚矮曲林又被稱為“霧林”,試對此作出合理解釋。
(2)分析山頂苔蘚矮曲林生長緩慢、“矮曲”的原因。(3)推測我國山頂苔蘚矮曲林分布高度的東西向變化及原因。
(4)說明加強山頂苔蘚矮曲林保護的原因。
解析:
18、(1)山頂苔蘚矮曲林植被茂密,蒸騰作用和保濕作用大,空氣濕度大。山頂?shù)孛孑椛鋸?,散熱快,空氣中的水汽易凝結成霧。山地復雜的地形有利于水汽上升,冷凝成霧。所以山頂苔蘚矮曲林又被稱為“霧林”。
(2)由于潮濕多霧,日照少。山頂海拔高,氣溫低,熱量少。山地土層淺薄,土壤貧瘠,植物生長緩慢。在強烈山風的持續(xù)作用下,樹木彎曲變形甚至匍匐地面。冷濕使得植物向上生長受阻。所以山頂苔蘚矮曲林長成“矮曲”。
(3)我國山頂苔蘚矮曲林分布高度變化是自東向西升高,或分布高度由西向東降低。原因是山頂苔蘚矮曲林受山頂效應影響形成的,我國自東向西地勢升高,或由西向東地勢降低,所以其分布高度也隨之升高,或向東降低。
19、(4)保護原因可以從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生態(tài)功能、科研價值等方面分析。山頂苔蘚矮曲林生長環(huán)境惡劣,生態(tài)脆弱。人類活動不當?shù)耐{日益嚴重,如轉為農(nóng)地、采藥等,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矮曲林具有保持水土,涵養(yǎng)水源,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環(huán)保功效。生長環(huán)境獨特,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所以要加強山頂苔蘚矮曲林保護。
答案:(1)植被茂密,蒸騰作用和保濕作用大,空氣濕度大;地面輻射強,散熱快,空氣中的水汽易凝結成霧;山地復雜的地形有利于水汽上升,冷凝成霧。
(2)由于潮濕多霧,日照少;氣溫低,熱量少;土層淺薄,貧瘠,植物生長緩慢。在強烈山風的持續(xù)作用下,樹木彎曲變形甚至匍匐地面;冷濕使得植物向上生長受阻。
(3)變化:分布高度自東向西升高(或分布高度自西向東降低)。原因:山頂苔蘚矮曲林受山頂效應影響形成的,我國自東向西地勢升高(或我國自西向東地勢降低),所以其分布高度也隨之升高(或降低)。
(4)山頂苔蘚矮曲林生長環(huán)境惡劣,生態(tài)脆弱;人類活動不當(轉為農(nóng)地、采藥等)的威脅日益嚴重;具有保持水土涵養(yǎng)水源,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環(huán)保功效;生長環(huán)境獨特,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