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歷史總復習 專題12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和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 課后限時集訓23 百家爭鳴和漢代儒學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歷史試題》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通用版)高考歷史總復習 專題12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和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 課后限時集訓23 百家爭鳴和漢代儒學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歷史試題(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課后限時集訓(二十三) 百家爭鳴和漢代儒學
(時間:45分鐘 分值:85分)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
1.陳紅映在《先秦諸子起源新探》中說,先秦學術思想發(fā)展的途徑,大致是由國家官吏掌握的學術思想,經過疇人(精通天文歷法的學者)、縉紳的傳誦與集結而成六經,再傳而為私人百家。據(jù)此可知作者認為( )
A.諸子百家同根同源
B.儒學思想深刻影響了百家思想
C.諸子百家相互融合
D.古代思想都有學術下移的規(guī)律
A [根據(jù)材料“再傳而為私人百家”可知,作者認為諸子百家同根同源,故A項正確。]
2.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孟子完整提出了“父
2、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的“五倫”思想。到漢代,“五倫”思想發(fā)展成“三綱”思想。據(jù)此可知,先秦儒家“五倫”思想的提出( )
A.滲透著濃厚的尊卑等級意識
B.順應了君主集權統(tǒng)治的需要
C.建構了倫理綱常的社會結構
D.傳承了家國同構的文化傳統(tǒng)
D [從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到孟子的“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的“五倫”再到漢代的“三綱”均把君臣父子關系作為必然的關系,即家庭國家關系結合在一起,故D項正確。]
3.錢穆先生在《孔子與論語》中說,儒家論人生,主張節(jié)欲寡欲以至于無欲;但絕不許人寡情、絕情乃至于無情。這表明儒家思想
3、( )
【導學號:62160124】
A.主張建立禮樂制度 B.深受宗法制的影響
C.認同情感的積極性 D.提倡人文理性精神
B [根據(jù)題干信息,儒家要求人應該講情義,主張建立禮樂制度是要求人應該遵守等級名分,故A項錯誤;宗法制講究血緣親情,故B項正確;儒家要求人們認同情感的存在,材料中沒有涉及情感的作用,故C項錯誤;人文理性精神強調的是以人為本和人的作用,故D項錯誤。]
4.孟子對孔子的思想做了進一步的闡發(fā):天命為性,性賴于心,“心弗取不出”,這就必然歸結到“教使然”。這體現(xiàn)出孟子主張( )
A.重視教化 B.心由性生
C.心外無物 D.人性本善
A [根據(jù)材料“心弗
4、取不出”“教使然”可知孟子重視教化,故A項正確;B項與材料“性賴于心”不符;C項是王陽明的心學主張;材料“天命為性,性賴于心”與人性善惡無關,故D項錯誤。]
5.據(jù)《莊子·天下篇》記載:“天下大亂,賢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睂Υ苏J識不正確的是( )
A.這反映了“百家爭鳴”的歷史現(xiàn)象
B.“天下大亂”體現(xiàn)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大變革
C.這說明莊子主張思想大一統(tǒng)
D.士階層的興起,推動了思想爭鳴
C [材料所述是戰(zhàn)國時期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莊子的思想主張,他認為天下大亂之時,圣賢的學術主張不能彰顯于世,道德的標準也不能求得劃一,
5、天下人大多憑借一孔之見就自以為是炫耀于人,譬如眼、耳、口、鼻,各有各的官能和作用,不可能相互交替通用,這反映了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歷史現(xiàn)象,故A項正確,不符合題意;“天下大亂”體現(xiàn)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大變革,故B項正確,不符合題意;材料中莊子指出事物間存在差別,未主張思想大一統(tǒng),故C項錯誤,符合題意;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士階層的興起,故D項正確,不符合題意。]
6.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政見各異,但其理論目標都在論證“治道”。這說明諸子學派( )
A.具有較高的政治熱情 B.共有相似的政治訴求
C.主張對社會革故鼎新 D.高度重視社會倫理道德
A [諸子百家雖政
6、見各異,但都在論證“治道”,即治理國家的方法,說明諸子學派都關心國家發(fā)展,具有較高的政治熱情,故A項正確;諸子學派雖都論證“治道”,但政治訴求是不一樣的,有的主張維護奴隸制,有的則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故B項錯誤;并非諸子學派都主張對社會革故鼎新,儒家學派如孔子主張維護“周禮”,維護奴隸制度,故C項錯誤;只有儒家學派高度重視社會倫理道德,故D項錯誤。]
7.西漢初期,陸賈在其天人學說中,把陰陽家的“天人感應”說引入了進去;叔孫通等人把“禮”與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陰陽”“四時”聯(lián)系在了一起;賈誼在其《新書·道德說》中則公開用《老子》的宇宙觀作為其儒家道德論的依據(jù)。這表明,當時儒學(
7、)
A.具有成為漢代官方正統(tǒng)思想的趨向
B.奠定了漢代新儒學的發(fā)展基礎
C.繼承了先秦諸子思想的精華
D.開始融合道家及陰陽家的學說
B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才能體現(xiàn)儒學成為官方正統(tǒng)思想的趨向,材料中陸賈、叔孫通、賈誼的儒學均未確立儒學的獨尊性,故A項錯誤;陸賈與叔孫通的儒學中融入了陰陽家的“天人感應”思想,賈誼的儒學則融入了道家思想,而后來董仲舒儒學正是吸收了道家、陰陽五行家的思想,因而漢初儒學奠定了漢代新儒學的發(fā)展基礎,故B項正確;材料未提供陸賈、叔孫通、賈誼等人儒學的具體內容,無法得出C項結論,錯誤;材料中陸賈、叔孫通、賈誼等人儒學吸收了陰陽家、道家思想,但無法體現(xiàn)開始融合
8、,故D項錯誤。]
8.春秋戰(zhàn)國開始,有這么一個思想發(fā)展的基本趨向,那就是從王權儒學轉向皇權儒學,這一思想轉向最終由“中華帝國制度的總設計師”完成。該“總設計師”首倡( )
A.以德治民、愛惜民力 B.用“仁義”“王道”施政
C.法、術、勢結合統(tǒng)治 D.“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D [以德治民,愛惜民力是孔子的主張,孔子主張恢復西周制度,沒有維護皇權,故A項錯誤;仁義、王道是荀子思想,但荀子沒有維護皇權的主張,故B項錯誤;法、術、勢結合是法家思想,故C項錯誤;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維護君主權威,體現(xiàn)儒學為皇權服務,故D項正確。]
9.董仲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而天道高遠
9、,凡人豈能領會,唯有天子是天與人之間的媒介。這反映了董仲舒的( ) 【導學號:62160125】
A.以刑輔德的思想 B.“大一統(tǒng)”思想
C.三綱五常的思想 D.君權神授的思想
D [材料沒有體現(xiàn)刑法的相關內容,故A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xiàn)統(tǒng)一的內容,故B項錯誤;三綱五常是指約束人們日常行為的規(guī)則,與材料不符,故C項錯誤;從“天道高遠,凡人豈能領會,唯有天子是天與人之間的媒介”可知,材料強調君主的地位,故D項正確。]
10.漢元帝在做太子時,見其父漢宣帝所用的大臣多是一些精通法律的“文法吏”,便勸諫說:“陛下治國太偏重于刑法,應該起用儒生,實行德政。”漢宣帝勃然變色,斥責道:“漢家自有制
10、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這表明當時( )
A.統(tǒng)治者強調外儒內法 B.儒法對立現(xiàn)象嚴重
C.儒學統(tǒng)治地位受沖擊 D.以法治國趨勢出現(xiàn)
A [根據(jù)材料“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可得:“霸王道”指法家思想,“德教”“周政”指儒家思想,體現(xiàn)漢朝統(tǒng)治者強調外儒內法,故A項正確;材料反映了漢宣帝父子在治國思想上的分歧,故B項錯誤;自漢武帝時代起,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漢代儒學地位上升,故C項錯誤;漢代儒學吸收了法家思想,治國強調外儒內法,故D項錯誤。]
11.孟子主張“制民恒產”“勿奪農時”“省刑罰,薄稅斂。”董仲舒主張“限民田,以澹不足”“塞兼
11、并之路”“薄賦斂,省徭役,以寬民力”。關于二者的思想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兩者主張都代表了人民的利益
B.兩者主張都有利于封建小農經濟的發(fā)展
C.兩者主張都抑制土地兼并
D.兩者主張都得到統(tǒng)治者認同
B [孟子和董仲舒均是為統(tǒng)治者提供治國方案,不會代表人民利益,故A項錯誤;“制民恒產”“勿奪農時”“省刑罰,薄稅斂”有利于小農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塞兼并之路”“薄賦斂,省徭役,以寬民力”也有利于小農的穩(wěn)定,故B項正確;孟子的主張“制民恒產”“勿奪農時”“省刑罰,薄稅斂”里沒有抑制兼并的內容,故C項錯誤;孟子的思想沒有得到統(tǒng)治者的認同并成為治國思想,故D項錯誤。]
12.漢代司法中有
12、“親親得相首匿”原則,指在一定范圍內的親屬之間可以首謀藏匿犯罪而不負刑事責任,或減輕刑事責任,曾有父親藏匿了犯了殺人罪的義子也不治罪的判例。對此問題的正確理解是( )
A.普遍存在司法權力濫用現(xiàn)象
B.儒家倫理在司法實踐中強化
C.司法過程中法律與道德兼顧
D.儒家經典成為法律基本原則
B [漢代“普遍存在司法權力濫用現(xiàn)象”,這顯然屬于對材料信息的片面解讀和程度失當,故A項錯誤;根據(jù)材料不難得知,儒家的“親親得相首匿”原則在漢代法律中得到初步的實踐與強化,這是春秋決獄的一種重要體現(xiàn),故B項正確;材料所提及的只有道德而并未有法律,無法體現(xiàn)“兼顧”一說,故C項錯誤;根據(jù)材料,儒家經典只
13、是在司法判決中有了初步的體現(xiàn)而非成為法律的基本原則,故D項錯誤。]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13題25分,第14題12分,共37分)
13.(25分)中國古代各家對教育有著不同的主張。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孔子成長的時代,魯國政亂……“陪臣執(zhí)國命”成為當時各國的普遍態(tài)勢??鬃诱J為,正是因為內心道德秩序的缺失才導致社會秩序的崩壞,要想修復禮樂秩序,必須從人心入手。因此,既然無望入朝執(zhí)政扭轉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是從根本上培育社會的元氣。
——閆志《歷史突圍:圖說春秋戰(zhàn)國》
材料二 他(韓非)理想中的境界是,“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
——錢
14、穆《國史大綱》
材料三 在董仲舒看來,老天生民有善質而未能善,于是就設立君王以使民善之。因為民性不善,才有立王的必要。民得之于天的未善的性,要接受君王的教化才能變善,君王的天職就是通過教化使民性成善。
——摘編自曹影《“性三品”:董仲舒
社會教化的理論根據(jù)》
(1)根據(jù)材料一,結合時代背景分析孔子從事教育的目的。為達目的,他提出了哪些主要主張?(8分)
(2)材料二中韓非提出了什么主張?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一主張在當時的積極作用。(7分)
(3)根據(jù)材料三,指出董仲舒的基本主張及理由。為此,漢朝統(tǒng)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綜合以上材料,指出古代中國教育的特點。(10分)
【解析】 第(1
15、)問的第一小問目的,據(jù)材料一“魯國政亂”“‘陪臣執(zhí)國命’成為當時各國的普遍態(tài)勢”得出春秋時期禮崩樂壞;根據(jù)材料一“想修復禮樂秩序,必須從人心入手”得出孔子從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化民眾,匡正社會秩序,然后進行分析即可;第二小問主張,根據(jù)材料一“想修復禮樂秩序”結合所學知識得出仁、禮。第(2)問的第一小問主張,根據(jù)材料二“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得出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第二小問作用,結合所學知識得出穩(wěn)定社會秩序,推動變法。第(3)問的第一小問主張,根據(jù)材料三“通過教化使民性成善”得出社會教化,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即可;第二小問理由,根據(jù)材料三“老天生民有善質而未能善,于是就設立君王以使民善之”得出人民有
16、善質而未實現(xiàn),君主有教化人民的責任;第三小問措施,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得出設立太學和郡國學;第四小問特點,根據(jù)材料一“要想修復禮樂秩序,必須從人心入手”得出教育服務于政治,根據(jù)材料一“孔子認為”、材料三“董仲舒社會教化”,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得出以儒學教育為主、私學和官學并存。
【答案】 (1)目的: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孔子從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化民眾,匡正社會秩序。主張:仁、禮。
(2)主張: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作用:穩(wěn)定社會秩序,推動變法。
(3)主張:社會教化。
理由:人民有善質而未實現(xiàn),君主有教化人民的責任。
措施:設立太學和郡國學。
特點:教育服務于政治、以儒學教育為主、私學和
17、官學并存。
14.(12分)“歷史解釋”是高中歷史新課標提出的五大核心素養(yǎng)之一,指以史料為依據(jù),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tài)度、能力與方法。
材料
伏爾泰
“孔夫子不做受神啟者,也不做先知,他是傳授古代法律的賢明官員……他所說的只是極純粹的道德,既不談奇跡,也不涉及玄虛,在道德上歐洲人應該成為中國人的徒弟,信奉儒學的中國人沒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毛澤東
“秦始皇比孔子偉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講空話的。儒家滿口仁義道德……單就這獨霸中國,使我們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二千年偶像的奴隸,也是不能不反對孔子的?!?
《論語》
“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
18、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薄懊徽齽t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根據(jù)以上材料,選定孔子思想的一個角度,確定主題,并對其進行分析和評判。(要求:史論結合,邏輯順暢)
【解析】 根據(jù)材料任選主題來對孔子的思想進行論述,孔子的道德觀、法制觀是兩個最為準確和標準的主題定位(其他角度言之有理亦可);需要注意的是《論語》只是對孔子思想的闡述,不能作為論述依據(jù),而主要需通過伏爾泰和毛澤東兩人來對孔子的道德觀或法制觀來進行評判;此外,還要注意結論的客觀和全面性,即一分為二的矛盾分析法,客觀地看待孔子思想的進步和局限性。
19、
【答案】 示例一:
主題:孔子的道德觀。
分析:①孔子主張為政以德,統(tǒng)治者的道德是引導百姓道德的風向標。
②伏爾泰認為孔子的道德是純粹的道德,沒有神秘色彩,符合理性、順應自然。
③毛澤東認為孔子倡導的道德具有虛偽性。
評判:孔子主張以德治國,但孔子道德經過歷代學者改造是封建倫理的主要組成部分,對維護專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孔子道德具有普世價值,與西方的宗教神學相比具有明顯進步性,對世界產生了重要影響。
示例二:
主題:孔子的法治思想。
分析:①孔子認為執(zhí)法要得當,刑罰不當百姓就會手足無措。
②伏爾泰認為孔子對古代法律的傳播起了重要作用。
③毛澤東認為孔子不重視法律,忽視法律的作用。
評判:孔子看到了法治對社會治理的作用,但其法治思想是先禮后法;孔子的法治思想對啟蒙運動傳播法治思想提供了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