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房四寶》第一集--《博采》
《《中國文房四寶》第一集--《博采》》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中國文房四寶》第一集--《博采》(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中國文房四寶The Four Treasures Of Chinese Study第一集 【博采】這是中國式的書寫方式,躍動的白紙黑字,千年綿延,或以恬靜,或以豪放的形態(tài),閃耀在中華文明傳承的歷史長河之中。從再現(xiàn)一枝花朵綻放的顏容,到描繪崇山麗水的儀態(tài),從記錄人類的思想和抱負,到見證情感與知識的交流、傳播。在紙上,在筆下,一切皆有可能。沒有任何工具可以像筆墨紙硯這樣,嵌入到中華的感覺中樞。華夏文明的巧思——中國文房四寶。廣博豐饒的大地,孕育書寫工具的溫床。從原料的采集,到工藝的演進,筆墨紙硯技術的誕生與流變,蘊含了物盡其用的樸素情感,綻放出器物與心靈對話的智慧靈光。深秋的山道,有一條通向毛筆的秘徑。(佘征軍) “關鍵那個兔皮是不是山里面的,我們要把它看清楚了。老王”(老王) “來看兔皮啊”每一次收購兔皮,佘征軍都要親自把關,一位優(yōu)秀的筆師,必須有一雙明察秋毫的眼睛。面對攤晾的兔皮,從皮板的顏色與質地上,佘征軍一眼就能看出未來毛筆的品質。進入秋季,野兔新長的細毛,是制作毛筆筆頭的最佳原料,秋毫。(佘征軍) “野兔性子比較急躁,它一般是很難逮到的。它的野性比較重?!蓖恢煌米樱课徊煌?,毛的質地也不一樣。(佘征軍) “像這樣的毛是很好的,這種紫毫是最好的,尖是一種叫黑尖。是黑顏色的你看。 ”秋去冬來,筆工格外忙碌。曾經蟄伏的紫毫,在陽光下初露鋒芒。黃村,隸屬安徽宣城。宣城,古稱宣州,這里是歷史悠久的制筆中心。當?shù)厝讼嘈?,蒙恬造筆的故事就發(fā)生在宣州。一個冬天,佘征軍開始又一次精心制作。作為制筆高手,他需要做出自己滿意的毛筆,在即將到來的春天祭拜筆祖蒙恬。..“我們所有的做筆的,都拜蒙恬為我們的祖師爺,因為蒙恬在兩千多年以前,把這個手藝傳給我們,我們現(xiàn)在就靠這個手藝吃飯。 ”蒙恬,秦始皇時期的著名將領,因統(tǒng)率三十萬秦軍北擊匈奴而青史留名,同時,他發(fā)明毛筆的傳說流傳久遠。公元前三世紀晚期,組織嚴密的秦軍發(fā)動了統(tǒng)一天下的戰(zhàn)爭,作為這支隊伍里的將領,蒙恬的征戰(zhàn)歲月每天都要處理大量的戰(zhàn)報、文書,然而老式的毛筆,卻不能滿足便捷書寫的需要。原始的制筆工藝,筆頭通過絲線包裹在筆桿外圍,然后涂漆加固,這種方法制作的毛筆,因為筆頭的中空結構,容易分叉,影響到使用效果。在作戰(zhàn)間隙,蒙恬組織聰明的部下對毛筆進行了關鍵性的工藝改良,將筆頭嵌入腔內,由外裹式到內嵌式的形制改變,使筆頭和筆管融為一體,新的毛筆就這樣誕生了。(佘征軍) “又圓又光亮的竹子做筆,紫氣東來,這個竹子好啊。 ”竹子,是筆桿制作最常見的材料。在佘征軍的家鄉(xiāng),毛竹資源豐富,漫山遍野。筆頭采用動物的毫毛,把它嵌入到竹質的筆管內,這是中國毛筆的基本樣式。世稱“秦筆”或“蒙恬筆” ,從兩千二百多年前一直沿襲至今。泰山刻石,陳列在大自然的書法博物館。世稱“小篆”的碑刻,出自秦朝大臣李斯的手筆,它是泰山刻石最古老的遺存。從流傳后世的小篆書體中,可以感受到秦筆筆形穩(wěn)定,端正不變的工藝特點。在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大篆之后,秦筆書寫的小篆,成為漢字標準書體的起點,它以破曉之光引領中國書法曙暉初現(xiàn)。在它之后,隸書、楷書、草書、行書不斷涌現(xiàn),在審美的天空書寫著漢字傳奇。(主持) “為筆祖開光洗塵,鳴炮奏樂。 ” 三百六十行,無祖不立,在一代代筆工的心中,因為貢獻特殊,蒙恬成為制筆業(yè)祖師。 (佘征軍) “我?guī)Я宋矣H自做的筆來祭奠我們的祖先。傳統(tǒng)是要堅守的,五千年的文化就是中國的傳統(tǒng),從第一筆毛筆的出現(xiàn),一直到現(xiàn)在,五千年了,只有這東西能流傳到現(xiàn)在,一定是它有好的東西。我們是堅持的,有能力的話,把這東西傳承下去。 ”追隨著奔跑的動物,毛筆的采集之路,穿過平野,翻越坡地,不同的地理空間,無數(shù)飛禽走獸,都曾闖入過制筆師的視野。飄動的毛發(fā),不同彈性、強..度的鋒穎,激發(fā)著歷代筆工的想象,到底有多少動物皮毛可以制成毛筆。許劍鋒來到草原,開始他的圓夢之旅。(許劍鋒) “兩位大哥,你們好!我是來找做毛筆的馬鬃的,這樣的馬鬃你們這兒有嗎?”(大哥) “有的”(許劍鋒) “有是吧。馬尾你們剪不剪?”(大哥) “馬尾不剪。 ”馬尾,在牧民的眼中,不僅是馬的平衡器,還是天下最好的琴弓材料。而對于許劍鋒來說,無論馬尾、馬鬃,都是有章可循的制筆原料。毛筆誕生后,許多動物的羽和毛都被嘗試作為筆頭的原料,甚至連人的胡須、胎毛都可以用來做筆。其中取自野兔、黃鼠狼、山羊的筆頭原料最終形成了兔毫、狼毫、羊毫三大品種。湖州商業(yè)中心的這家筆莊,體現(xiàn)湖筆價值的百年老店。(許劍鋒) “現(xiàn)在在練什么體?”(客人) “在練顏體。 ”(許劍鋒) “顏體的話我推薦一款‘鼎堂遺愛’ ,這一款是郭沫若先生生前用過的,這套筆是兼毫。 ”許劍鋒,筆莊新一代的經營者,作為少壯派的領軍人物,他決定籌劃一次特殊的筆會。搜集歷史上各種筆頭原料,通過湖筆工藝制作成筆,然后組織當?shù)孛椰F(xiàn)場試筆創(chuàng)作。(許劍鋒) “最近我跑了好幾個羊圈,都沒有找到我需要的山羊毛,這邊你再幫我挑選一下。 ”羊毫筆的品質首先取決于羊毛本身的質量,對此徐劍鋒不敢掉以輕心。(許劍鋒) “你看這些毛已經開始有亮光了,有鋒穎了,后面這些都可以,像它這樣的長勢,到立冬之后,肯定可以給我們提供優(yōu)質的湖筆原料。 ”湖州一帶山羊素有盛譽,尤其是身體健壯的育齡公羊,腋毛的尖端鋒穎長而勻細,性柔軟,是筆頭原料的精品。長鋒羊毫鋒長,柔軟,蓄墨量大,使用時用鋒中正,能提能按,縱筆順利,運轉圓潤,回旋適意,一旦運用得當,就會產生枯潤成趣,墨色多變的書寫效果。在許劍鋒的筆莊,羊毫地位不可撼動。..更多原料從天南地北匯聚在案頭,遼東雪原狼尾、內蒙古草原馬尾、東北長白山鹿毫,歷史上豐富的筆頭原料,帶來了多樣化的毛筆選擇,為書畫家個性風格的展現(xiàn)提供了空間。不同的原料進入了湖筆制作的手工流程,與此同時,筆會的籌備緊鑼密鼓,許劍鋒上上下下地忙碌著,他要通過這次非常規(guī)的動作拉近和傳統(tǒng)的距離,檢驗湖筆工藝處理各種材料的能力。湖州,一個融合了各類毛筆制作精華的筆都,兼收并蓄,讓湖筆冠名天下。請書畫家揮毫試筆,是筆鄉(xiāng)的一大特色。(某書畫家) “黃庭堅曾經寫過雞毫筆,很柔軟,寫的時候要很有功夫的。”歷史上的每一種毛筆,都不會突如其來,盡管它們誕生的細節(jié)難以復原,但它們的傳承從未中斷。從古到今,毛筆與中國書畫一路同行。一管之筆,源于自然,來自手工,是古代中國獨創(chuàng)的書寫工具。軟筆、柔毫,中國人手中的毛筆,凝聚著生氣淋漓的精神與氣象,觸發(fā)了無窮展現(xiàn)的可能和想象。上海,中國最早生產鋼筆的都市。新的書寫工具,新的潮流與時尚,在這個舞臺上從不缺乏速度與激情。然而在弄堂深巷,時常也會溢出一縷老墨的余香。“我比較偏好用老墨,用舊墨,它最大的特點是,我真的可以做到把這個墨分五色七色八色十色,無限制地分下去。為什么,我可以淡了再淡,淡了再淡,它同樣都有內容。 ”在周穎的心目中,沒有百年歷史的不能稱之為老墨,它們最遲產生于清末與民國初年。時間的天平決定著它們不菲的價值。繪畫、教學、音樂、熏香構成了周穎的日常生活。(周穎) “老古人說,窗明幾凈,筆硯精良,人生一樂,當你的心境愉悅了,你可能出來的東西,也有愉悅的元素在里面,你給觀眾可能帶來的也是愉悅。 ”他是一位安于寂寞的畫家,同時又是一位對書畫材料頗有研究的行家。鐘情筆墨使他的生活備感充實。古代徽州,大山環(huán)抱,豐富的松樹資源,純凈的水質和精湛的工藝,是徽墨一舉成名的秘笈。筆出狡兔毫,墨出青松煙。從漢代開始,最早的人工墨大都以松煙為主要原料,古法燒煙的流程要點在于通過封閉的煙道,收集松枝燃..燒產生的煙,由此制作的佳墨一枚可與黃金等價。戰(zhàn)國時期的這兩幅作品,是現(xiàn)存最早的中國帛畫,繪制在人工墨出現(xiàn)之前,畫上的黑色墨跡極有可能來自被稱為“石墨”的礦物。公元二世紀之前,礦物質作為書寫顏料曾經大量運用,伴隨著人工墨的使用,中國畫的顏料如朱砂,雌黃,青雘等,一直取材于大自然。天然的原料,隨類賦彩的丹青妙筆,濃郁,鮮明,典雅,創(chuàng)造出中國畫的色彩風格。秋天,油桐籽收獲的季節(jié),木油桐的種子藏在果實里,種子榨出的油俗稱桐油,它是油煙制墨原料的一種。利用油煙代替松煙制墨以擺脫松樹供不應求的困境,屬于徽州古代制墨師的首創(chuàng)。黃山屯溪老街,新安江畔,周穎來到徽墨之鄉(xiāng)尋訪好墨,墨香不怕巷子深,周穎與王培坤,愛墨者與制墨師命中注定的相遇。王培坤的制墨工坊,保留著油煙制墨的手工傳統(tǒng)。上好的桐油利用燈草引燃油料,再用容器罩在火焰上方,這時將容器熏黑的煙,就是制墨所需的油煙。十六歲拜師學藝,王培坤的工藝生涯接近半個世紀,身為徽墨工藝傳承人,王培坤在堅守傳統(tǒng)的同時,將生漆與油煙混合,經年嘗試,終于獨創(chuàng)秘法,研制成功了一種失傳已久的漆煙墨。“真正用土漆燒的煙叫漆煙墨,漆樹從那個樹里面吐出來一種乳液,再刮下來,再來做這個墨,這個墨它的黑度比較黑,烏黑。 ”三十年前的油煙墨,新研制的漆煙墨,沒有讓周穎失望。“你想讓他分線就可以分線,想讓他勻過來就可以勻過來,這種效果是很難做得到的。 ”一份屬于古墨的特殊情感,通過歷久彌新的徽墨,才下筆端,卻上心頭?!皝?,小心啊,扶著,多幾個人。 ”一方巨硯離開它熟悉的作坊,這是一次難度極大,充滿風險的遷徙。近達七噸的體重,超過四輛中型轎車的重量,十四位制硯師六年時間雕刻的珍品,如今就要走出它的誕生之地?!澳銈冃⌒囊稽c啊,千萬小心。 ”柳新祥,這位巨硯的設計師和首席雕刻家,目睹著這方由自己設計,傾注了眾人心血的宏大作品,仿佛女兒出嫁,讓他百感交集。柳琴,柳新祥出嫁多年的女兒,這天,她又帶著自己的女兒回到家里。..(柳琴) “都是外公做的硯,各式各樣的,你喜歡哪個???”(柳琴女兒) “我喜歡這個。 ”(柳琴) “那你摸一下,感受一下。 ”肇慶的制硯名家中,柳家是不折不扣的外來戶。柳新祥出身江蘇,因為木雕手藝出眾被調入北京,又因硯刻技術精湛作為人才引進肇慶。(柳新祥) “這些是淺刀的,我們把宮廷硯雕的藝術全部融入到這個上面來。宮廷硯的最大特點就是雕工很細膩。 ”從首都到硯都,三十二年的異鄉(xiāng)人生濃縮成一塊塊沉默的硯臺,成為當代端硯的一部分。肇慶,古稱端州,名列中國四大名硯之首的端硯就出自于此。當?shù)亻_采硯石的歷史,形象地刻錄在這方端硯上。橫渡西江羚羊峽,目標對岸的斧柯山,這是一千三百年前古人開采硯石的必經線路。江水下方河床底部的巖層深處埋藏著最優(yōu)質的硯石層。名貴的端硯硯石,就產自這樣的采石作業(yè)環(huán)境,陰冷的坑道地處西江水面一百米以下,赤身裸體的徒手作業(yè)通常在冬季枯水期進行。(博物館解說員) “現(xiàn)在像老坑、麻子坑、坑仔這一類的都已經是石材枯竭了。 ”(觀客) “這些是過去采礦的現(xiàn)場。 ”(博物館解說員) “這個是古代硯工開采硯石的一個場景。 ”肇慶市博物館,實物、圖片、復原模型組合成一條歷史與工藝的演進軌跡。歷代端硯讓艱苦的采石作業(yè)歸宿于不同形制和造型。古代中國用作制硯的材料來源廣泛,而以石制硯最為常見。端硯之所以獨領石硯風騷在于它有助研磨,發(fā)墨旳石質也在于它天生麗質的石品。遍布坑洞里的開采聲從唐代到清代,一直斷斷續(xù)續(xù)。一代代以硯為生的石工以他們的生命和一生打通了端硯的永生之路。巨硯沿著端硯文化村邊緣運行,世代硯工在此聚居。(柳新祥) “這個眼睛可能再大一點,鼻子再長一點,這樣龍的造型就顯得很完美。 ”早年的木雕經歷,特別是修復、仿制古硯的歷練,加上年復一年對嶺南派技法的吸收,讓柳新祥的刀法博采眾長,兼收并蓄,形成了風格獨特的柳門硯..派。直徑 2.1 米,厚 0.95 米的龐然大物是迄今為止規(guī)模最大的鼓形石硯,備加小心地接近展覽館大廳。臨時拓寬的大門為一項新的紀錄打開了空間。即將揭幕的前夜,這一時刻距離這塊端溪硯石的發(fā)現(xiàn)已經十一年。這是一次歷時漫長的硯雕作業(yè),從重約 30 噸的石材到巨硯大功告成,14 位硯雕師一共用壞了2000 多把刻刀。伴隨雕刻時光,一張張書稿和設計樣稿鋪就了柳新祥的大師之路。(柳新祥) “我們十四個弟子用了六年時間創(chuàng)作的龍騰盛世硯今天揭幕。 ”龍卷雄風,海浪翻涌,一個令人感懷的時刻,五十六條祥龍代表中華五十六個民族,柳新祥把它命名為“龍騰盛世硯” 。云南麗江,風情濃郁的旅游目的地,每年迎來海內外游客數(shù)以千萬計。神奇的玉龍雪山、充滿活力的麗江古城、神秘的東巴文化是麗江最為招人的名片,這里也是東巴紙的故鄉(xiāng)。麗江北望,橫斷山脈,山外世界的造紙術通過怎樣的路徑抵達納西族的山鄉(xiāng)?!斑@個字是想問題的想,為什么是想呢?就是畫了一個心臟,心臟的下面有一點兩點,畫了許多點點,就表示這個心臟在動。 ”東巴文因書寫納西族的東巴經而得名,被稱作“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 。作為年輕的東巴,和繼先是東巴文化的熱心傳播者。東巴,是納西族人中的智者。在吾木村,和繼先出身東巴傳人世家,從小耳濡目染早早地進入了東巴的角色。東巴經的學習與應用都離不開東巴紙,制作東巴紙在納西族社會原本就是身為東巴的一項技能。幅員遼闊的中國,植物種類數(shù)以千計,但適用于造紙的樹種則寥若辰星。構樹,古代桑皮紙的原料,也是生產東巴紙的原料之一。它高大、粗壯,剝皮時會淌出白色汁液。村子上方的坡地,和繼先今天要找的是一種灌木,納西土語叫“彎呆” 。彎呆,屬瑞香科蕘花,因為含有微毒所以具有防蛀功能。剝皮、曬干、浸泡、曬干、修剝,做紙的工序依賴口口相傳。曬干后再煮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和繼先請來大東巴指導把關。砸、杵,直至植物的纖維杵成紙漿,分離的纖維,漂浮的紙漿,正在醞釀著一次破繭重生的轉變。紙出現(xiàn)之前,現(xiàn)存最早的中國文字刻在甲骨上,直到竹簡翻動的響聲迎來“百家爭鳴”時代。紙漿造紙術的靈感來自處理紡織原料的啟示,漂洗蠶絲總..會在水面留下一層白色的絮狀物,此情此景讓工匠們靈光閃現(xiàn)。樹皮、碎布、麻頭、漁網等等經過原料分解與組合的無數(shù)次試驗之后,造紙術開始誕生。紙的發(fā)明讓人類文明傳播告別繁復重負,一路輕裝前行。東巴紙的造紙技術從生產工具和工藝流程看,既采用了抄紙法的槽式撈紙方法,更有固定式紙簾和陽光下自然曬干的澆紙法特征,可以說是兩種造紙術融合的結果。和繼先把自己制作的東巴紙分發(fā)到孩子們手中,村里的大小東巴今天要教授孩子們運用竹筆——東巴文書寫祝福。東巴文計有 2000 多個字符,它的創(chuàng)制年代至今還是一個謎。從木牌、樺樹、麻布上的記錄到寫在紙上的經文,它凝聚著納西族遠古的精神,陪伴著一代代先民一路遷徙,傳承至今?!斑@個就是檀皮,連根剝下來然后再通過天然的處理。 ”年復一年,宣紙工藝大師曹光華需要面對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中國書畫的專業(yè)用紙為什么會是宣紙?霜降之后,安徽涇縣迎來獨有的青檀砍條季。青檀、榆科、落葉喬木它表皮中的韌皮纖維層叫檀皮,是宣紙制作的主要原料。中國書法與繪畫的風格流變,紙不僅是參與者,還是最敏感的接受者。在檀皮纖維應用之前,水墨的載體分為絹本與紙本,經過處理加工的紙本俗稱熟紙,因為具有良好的受墨性曾一紙風行。敦煌寫本,4 到 10 世紀大多使用麻紙。日本皇室館藏的“喪亂三帖” ,王羲之的書作精品唐摹本,用皮紙寫就。四川夾江紙,張大千曾經大量使用竹紙來繪畫。迷人的植物世界,差不多任何植物都擁有纖維體,但只有那些纖維含量多、容易處理、來源充足、成本低廉的植物才最適合用來造紙。涇縣小嶺,宣紙的發(fā)祥地,宋末戰(zhàn)亂之際,小嶺曹氏師祖曹大三和青檀相遇,從此奠定宣紙基業(yè)。南京畫家蘇爾和當?shù)貢谊愒ㄕ业嚼嫌巡芄馊A上門定制宣紙。(訂商) “我們主要是特殊表現(xiàn)一種手法,想用一種不同的宣紙。 ”(訂商) “我要的是一種寫大字的,還要能寫小行草。 ”(曹光華) “陳老師寫這種書法,這個紙呢,一個是薄了一點。 ”..身為曹氏后人,曹光華做紙一直關注使用者的個性需求。(曹光華) “像這個年齡都有五十年左右的。我撇一個皮給你看一下,這個纖維你可以肉眼都能看的見,它有一個很大的肚可以容納墨和水。 ”“它是幾年的是最好的。 ”(曹光華) “三年是最好,兩到三年是最好的。 ”書畫家和造紙人的互動從宣紙的原料開始。宣紙不僅需要本土的檀皮,周邊的沙田稻草,還離不開當?shù)氐纳饺?,三者缺一不可。它們的特性與作用是了解并使用宣紙的必修課。而筆墨的效果是對宣紙的最后檢驗。在曹光華看來,宣紙技藝可以向外人傳授,但宣紙卻不可能在外地復制。宣紙的價值蘊含紙工的誠意,從原料到紙,長達一年多時間,只有傾注情感,齊心協(xié)力才能讓紙越做越好。(曹光華) “新的一年里,大家工作辛苦,祝大家新年事事如意!”檀皮、沙田稻草兩種作用不同的纖維結合成墨分五彩的神秘結構。電子顯微鏡里,檀皮的纖維細胞上布有較多的纖維長軸,平行皺紋致密,分布均勻,渾然天成的結構,易于留住墨痕,淡墨與水向外逐步擴散,重墨自分水線,互不混溶,加上皮和草長短纖維交織,有機結合,使水墨擴散均勻,墨潤十足。曹光華的作坊,書畫家訂制的宣紙新鮮出爐。這是筆法、水墨與宣紙交互的時刻,墨接觸紙面產生規(guī)則性的洇化效果,濃重有淡,淡中有濃,層次分明,水墨淋漓,通過無與倫比的潤濕感讓墨色融入宣紙的呼吸。集萃萬物生長的精華,獲取博采眾長的靈感,中國文房四寶的演進伴隨著中國人生存活動的延伸和精神世界的升華,它通過手工工藝傳遞勞動、智慧、創(chuàng)造和情感,激發(fā)了中國人的書寫生活,見證中華文明走向思想、知識、文化與藝術的王國。-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中國 文房四寶 第一 博采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kudomayuko.com/p-386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