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案7 分與合第4課時 10的分與合蘇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一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案7 分與合第4課時 10的分與合蘇教版(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第4課時 10的分與合
教材第41頁的內(nèi)容。
1.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生得出并掌握10的不同組成。
2.掌握10的分與合,加深對10以內(nèi)數(shù)的認識。
3.使學生在活動中培養(yǎng)合作學習的意識和動手實踐能力,并在相互交流中探索簡單規(guī)律,逐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1.10的分與合及聯(lián)想、類推的學習方法。
2.如何利用10的一種組成,舉一反三,得出其它組成。
多媒體課件、盒子、玻璃珠、10根小棒。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1.出示裝有10個玻璃珠的盒子,讓學生從中任意取出若干個玻璃球,只有告訴老師你拿走的個數(shù),老師不用看就能正確報出盒子里玻璃球的個數(shù)。
2、
2.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老師猜數(shù)的“竅門”,老師適時引入新課。
設計意圖 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應發(fā)揮語言的激勵作用,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在學習的起始階段就能吸引住學生。
二、主動探究,獲取新知。
1.動手分小棒。
要求學生拿出10根小棒,用自己的方法,把它們分成兩堆。比一比,看誰的方法多。針對操作情況適當給予展示。
設計意圖 教師及時地評點,讓學生體會到這樣“無序”地分,效果不好。
2.動手涂算珠。
(1)激勵學生先認真觀察第41頁主題圖,動腦思考,再自由討論怎樣“有序”地涂,然后獨立動手涂一涂。
(2)提問:誰愿意來跟大家說說你是怎么涂的?怎么分的?(實物投影僅展示部分學生的涂色結(jié)果)
3、
(3)請五位小朋友說出不同的分法。教師相機板書。
(4)集體讀一讀。
(5)快速搶答。
如老師報出10,學生馬上回答出10分成1和9,并適時補充板書。
三、游戲活動,應用拓展。
第一關:“芝麻開門”。
通過練習“想想做做”第1題,完成闖關任務。
第二關:手指游戲。
要求學生出的手指數(shù)要和老師出的手指數(shù)合成10,先師生之間練習,再學生之間自由練習。
第三關:“學唱兒歌,誰最棒”。
通過競賽的方式,學唱兒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親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五五,合成一雙手?!?
設計意圖 可以鼓勵學生發(fā)揮想象力,用自己的方式進行適當?shù)谋硌荨?
4、第四關:“商店購物,你能行。”
多媒體呈現(xiàn)幾種不同的玩具,標價1~9元。提出問題:如果你用10元錢,買一件自己喜歡的玩具后,還剩多少元錢?
說明:讓小組成員相互交流、評價,感受數(shù)學在生活中的價值。
第五關:競技廣場。
老師說數(shù),小朋友搶答出一個數(shù)與其合成10。
1—( ) 3—( ) 5—( )
7—( ) 9—( ) 2—( )
4—( ) 6—( ) 8—( )
(9,7,5,3,1,8,6,4,2)
第六關:完成“想想做做”。
師:我們現(xiàn)在開始闖最后一關,以小組為單位,看看哪一組最先完成,可別忘了驗算喲!
設計意圖 練習結(jié)合具體情境展開,生動有趣,
5、有挑戰(zhàn)性,幾輪分層次練習下來,來到“競技廣場”,學生的計算速度不知不覺就提高了,既注重了基礎,又促進了發(fā)展;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總結(jié)評價。
小朋友們,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們學會了什么?如果滿分是100分,你們打算給自己打多少分?(10的分與合)
要練說,得練看??磁c說是統(tǒng)一的,看不準就難以說得好。練看,就是訓練幼兒的觀察能力,擴大幼兒的認知范圍,讓幼兒在觀察事物、觀察生活、觀察自然的活動中,積累詞匯、理解詞義、發(fā)展語言。在運用觀察法組織活動時,我著眼觀察于觀察對象的選擇,著力于觀察過程的指導,著重于幼兒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
10的組成
語
6、文課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選的比較優(yōu)秀的文章,還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選擇循序漸進地讓學生背誦一些優(yōu)秀篇目、精彩段落,對提高學生的水平會大有裨益?,F(xiàn)在,不少語文教師在分析課文時,把文章解體的支離破碎,總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結(jié)果教師費勁,學生頭疼。分析完之后,學生收效甚微,沒過幾天便忘的一干二凈。造成這種事倍功半的尷尬局面的關鍵就是對文章讀的不熟。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如果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反復閱讀課文,或細讀、默讀、跳讀,或聽讀、范讀、輪讀、分角色朗讀,學生便可以在讀中自然領悟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和寫作技巧,可以在讀中自然加強語感,增強語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這種思想內(nèi)容、寫作技巧和語感就會自然滲透到學生的語言意識之中,就會在寫作中自覺不自覺地加以運用、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
與當今“教師”一稱最接近的“老師”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時期。金代元好問《示侄孫伯安》詩云:“伯安入小學,穎悟非凡貌,屬句有夙性,說字驚老師?!庇谑强?,宋元時期小學教師被稱為“老師”有案可稽。清代稱主考官也為“老師”,而一般學堂里的先生則稱為“教師”或“教習”。可見,“教師”一說是比較晚的事了。如今體會,“教師”的含義比之“老師”一說,具有資歷和學識程度上較低一些的差別。辛亥革命后,教師與其他官員一樣依法令任命,故又稱“教師”為“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