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包內含有CAD圖紙和說明書,均可直接下載獲得文件,所見所得,電腦查看更方便。Q 197216396 或 11970985
1 目 錄 第一章 概述 1 第一節(jié) 修編地質報告的依據(jù) 目的與任務 1 第二節(jié) 井田位置 范圍和交通 2 第三節(jié) 自然地理 3 第四節(jié) 生產建設概況 6 第二章 礦井地質工作 7 第一節(jié) 以往地質工作簡況 7 第二節(jié) 礦井周邊小煤窯 9 第三節(jié) 礦井地質及水文地質工作 10 第四節(jié) 對原地質報告的評述 11 第三章 井田地質 13 第一節(jié) 地層 13 第二節(jié) 構造 21 第四章 煤層 25 第一節(jié) 含煤性 25 第二節(jié) 煤巖層對比 29 第三節(jié) 可采煤層 34 第五章 煤質及其它有益礦產 39 第一節(jié) 煤的物理性質及煤巖特征 39 第二節(jié) 煤的化學性質和工藝性能 40 第三節(jié) 煤中腐植酸 44 第四節(jié) 煤類及煤的綜合評價 45 第五節(jié) 其它有益礦產 46 第六章 礦井水文地質 51 第一節(jié) 區(qū)域水文地質概況 51 第二節(jié) 井田水文地質條件 53 第三節(jié) 礦井水水化學特征及同位素特征 60 第四節(jié) 礦井充水因素分析 61 第五節(jié) 小浪底水庫蓄水對新安礦井的影響 66 第六節(jié) 礦井涌水規(guī)律及涌水量預計 67 第七節(jié) 礦井供水 79 第八節(jié) 礦井防治水 80 第七章 探采對比 83 第一節(jié) 礦井煤系地層巖性特征 83 第二節(jié) 礦井地質構造特征 89 第八章 開采技術條件 96 第一節(jié) 煤層頂 底板巖石力學性質 96 第二節(jié) 開采方法與煤層覆巖破壞特征 96 2 第三節(jié) 瓦 斯 97 第四節(jié) 煤的自燃與煤塵爆炸性 99 第五節(jié) 地溫與礦壓 100 第九章 資源 儲量估算 102 第一節(jié) 資源 儲量估算邊界及指標 102 第二節(jié) 估算方法與參數(shù) 102 第三節(jié) 資源 儲量類別劃分條件及估算塊段劃分原則 103 第四節(jié) 資源 儲量估算結果 104 第五節(jié) 資源 儲量增減情況 105 第六節(jié) 資源 儲量利用情況 106 第十章 結論與建議 108 第一節(jié) 本報告編制取得的主要成果 108 第二節(jié) 存在問題與建議 109 參考資料 111 3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節(jié) 修編地質報告的依據(jù) 目的與任務 一 礦井地質報告編制目的 義馬煤業(yè) 集團 有限責任公司新安煤礦于 1978 年開始籌建 1988 年底建成投產 設計生產能力 150 萬噸 年 2004 年核定生產能力 150 萬噸 年 自 1982 年河南省煤田地 質勘探公司地質二隊提交了 河南省新安縣新安井田精查補充地質報告 后 在礦井建 設和生產過程中 根據(jù)需要井田內又陸續(xù)施工了不同目的不同性質的勘探鉆孔 做了三 維地震補充勘探和大量的專題研究工作 所有這些工作都積累了豐富的地質資料 對上 述資料 進行歸納整理 分析研究 重新認識井田內地質構造的展布 煤層賦存條件 煤炭資源 儲量 水文地質條件及其它影響礦井生產的地質因素是十分必要與可能的 為更好地指導礦井生產 經義馬煤業(yè) 集團 有限責任公司批示 由西安集靈信息 技術有限公司在 河南省新安縣新安井田精查補充地質報告 的基礎上 搜集匯總前期 不同階段地質勘探資料 采掘生產資料和有關科研成果 綜合分析礦井地質規(guī)律 編制 新安煤礦礦井地質報告 二 本次報告編制的依據(jù) 本次編制報告圖件遵循的原則是 尊重事實 綜合分析 合理推斷 科學評價 使 最終成果資料符合實際 編制的規(guī)范依據(jù)為 煤 泥炭資源勘探規(guī)范 礦井地質規(guī)程 礦井水文地質 規(guī)程 生產礦井儲量管理規(guī)程 煤礦地質測量圖例 煤田地質圖例 及義馬煤業(yè) 集團公司有關規(guī)定要求的實施細則等 資料依據(jù)為各時期的勘探成果 物探成果及生產實見資料 三 本次報告編制的任務 1 系統(tǒng)整理已有的各種資料 分析井田地質構造特征 探討礦井小斷層發(fā)育特征及 其對礦井生產的影響 2 對二 1煤層賦存條件 變化規(guī)律 包括厚度 結構 分岔及缺失 進行分析 3 重新估算二 1煤層資源儲量 4 對井田的水文地質條件進行分析 對礦井涌水量進行預計 4 5 通過探采對比 重新認識井田煤系地層巖性特征和地質構造特征 6 對煤層開采技術條件做出評價 7 編制礦井地質圖件 提交相關的數(shù)字化圖件與表格 第二節(jié) 井田位置 范圍和交通 一 井田位置及范圍 新安煤礦位于新安縣城以北 15Km 處 石寺鎮(zhèn)境內 地理坐標為東經 112 02 30 112 14 00 北緯 34 45 00 34 54 30 見圖 1 1 井田范圍東以 F29及 F2斷層為界 西以第三勘探線為界 淺部以二 1煤層底板 150 米等高線及小煤窯下部邊界為界 深部以二 l煤層底板 200m 等高線為界 井田走向長 15 5Km 傾向寬 3 5Km 面積 50 26km2 2001 年申報采礦許可證確定礦區(qū)范圍由 54 個拐 點組成 其拐點坐標如下 點號 X 坐標 Y 坐標 點號 X 坐標 Y 坐標 1 3852270 37597660 2 3853120 37598380 3 3853340 37598010 4 3853590 37598346 5 3853706 37598460 6 3853800 37598544 7 3854085 37598686 8 3854238 37598890 9 3854428 37599095 10 3854600 37599274 11 3854750 37599430 12 3854700 37599480 13 3854938 37599746 14 3855036 37599646 15 3855202 37599806 16 3855148 37599864 17 3855253 37600015 18 3855530 37600410 19 3855584 37600570 20 3855798 37600760 21 3855935 37600912 22 3856290 37601185 23 3856748 37601692 24 3856885 37601812 25 3857011 37601924 26 3856767 37602173 27 3857068 37602497 28 3857315 37602289 29 3857406 37602234 30 3858150 37602750 31 3858429 37603207 32 3858380 37603278 33 3858693 37603558 34 3858859 37603607 35 3859816 37604432 36 3860247 37604719 37 3859395 37605708 38 3859880 37606160 39 3860305 37606398 40 3861050 37606765 41 3860479 37607413 42 3861898 37608039 43 3862500 37607370 44 3863070 37607680 45 3863676 37608077 46 3863130 37608615 47 3863510 37608960 48 3863860 37609140 49 3859960 37609680 50 3857220 37607650 51 3855720 37605890 52 3852940 37603040 53 3852220 37601526 54 3850682 37599277 5 二 井田交通條件 隴海鐵路和洛三高速公路從井田南部經過 由新安縣城經廟頭至西沃 北冶等 鄉(xiāng)鎮(zhèn)的縣級公路經過井田中部 由南崗火車站至新安井田的專用鐵路 18km 支線 為新安煤礦的煤炭外運提供了方 便 見圖 1 1 圖 1 1 交通位置示意圖 第三節(jié) 自然地理 一 地形及地貌 本井田屬低山丘陵區(qū) 地勢西高東低 山脈走向大致由南西向北東延伸 最高海拔 處云夢山為 635m 最低海拔處眷茲一帶為 200m 左右 相對高差 435m 西北部為低山區(qū) 由震旦 寒武 奧陶系地層組成一級分水嶺 東部由二疊系堅硬的平頂山砂巖及砂質泥 巖組成不對稱的單面山地形 為二級分水嶺 北部多由二疊系砂巖 泥巖及砂質泥巖構 成丘陵地帶 由于地層傾角平緩 巖石抗風化能力較差 故形成坡緩頂園的山丘 沖溝 較發(fā)育 水土流失較嚴重 畛河河谷地形平緩開闊 基本為 U 字型河谷 但發(fā)育不對稱 寺村橋以西 南岸 谷坡較陡 沖刷剝蝕較強 北岸谷坡較緩 堆積作用顯著 寺村橋以東則相反 河谷階 6 地具明顯的不對稱性 一般可劃分兩級階地 一級階地為河漫灘以上第一個平臺 主要 由灰黃色砂粘土或砂土構成 一般高出河床 10m 左右 村莊密布 寬度幾十米至上百米 地形平坦 二級階地多沿次一級河谷分布 一般高出河床 20 40m 主要由黃土或砂粘土 組成 局部見砂卵石直接復蓋基巖之上 其特征為垂直節(jié)理發(fā)育 溝谷縱橫 另外北部 山頂零星分布有砂卵石層 略有膠結 厚度 1m 左右 高出河床 50 100m 二 水文 流經本井田的主要河流有畛河 次為石寺河與北冶河 屬黃河水系 畛河發(fā)源于青 野地 流入井田后 經上弧燈村 渠里村 石寺村 磨屋村 李村流入小浪底庫區(qū) 河 床寬度 200 500m 河道寬度 20 30m 石寺河流入本井田后 在石寺村附近匯入畛河 河床寬度 100 200m 河道寬度 10 20m 北冶河從井田東部流入庫區(qū) 流向與地層走向 斜交 河床平坦 一般旱季干涸 雨季山洪暴發(fā) 洪流量可達 368 58m3 s 1958 年 7 月 1 日 淹沒寬度 150m 左右 石寺河和北冶河系畛河支流 因流量小 未單獨進行觀測 據(jù)黃委會倉頭觀測站畛 河觀測資料 流量觀測年份為 1956 年至 1967 年 1968 年以后 由于斷面淤積快 不固 定 一直未恢復觀測 據(jù)已獲得的資料 歷年最大流量 4280 m3 s 1958 年 7 月 17 日 最小流量 0 1 m3 s 1967 年 6 月 28 日 多年平均流量 2 35 m3 s 年平均最大流量 5 73 m3 s 1964 年 年平均最小流量 0 62 m3 s 1959 年 最大年徑流量 l 813 億 立方米 1964 年 最小年徑流量 0 1953 億立方米 1959 年 平均為 0 7408 億立方米 1976 年竣工的畛河及石寺河堤由石塊砌成 高 2m 左右 1982 年 8 月和 1995 年 8 月 兩次發(fā)生洪水 局部堤段被沖垮 但洪水位仍未超過以往最高洪水位 所以最高洪水位 仍采用 1966 年提交的煤田精查報告的資料 即上游最高標高為 336 55m 下游最低標高 為 201 40m 新安礦井附近最高洪水位標高為 280 70m 小浪底水庫位于黃河中游 設計最高蓄水水位 275m 到達設計水位后將覆蓋新安井 田 40 的面積 三 氣象 本區(qū)屬于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四季分明 具夏季炎熱多雨 冬季寒冷多風的特 征 降雨量較適中 一般為 600 700 a 夏季降雨量占全年的 60 左右 最高年降 雨量為 1282 3 2003 年 最低年降雨量為 373 4 1965 年 平均為 670 1 多 年月平均降雨量見圖 1 2 最大月平均降雨量為 275 2 2003 年 7 月份 最大日降雨 7 量 114 8 毫米 1972 年 9 月 1 日 最大連續(xù)降雨量 179 2 1980 年 6 月 29 日 7 月 3 日 最大絕對濕度 40 9 毫巴 1967 年 8 月 27 日 最小絕對濕度 0 1 毫巴 79 年 2 月 16 日 冬季氣溫寒冷 夏季炎熱 春秋兩季較適宜 最高氣溫 44 1966 年 6 月 20 日 最低氣溫 17 1 1969 年 1 月 31 日 年平均氣溫 14 1 蒸發(fā)量最大為 2571 1 a 1965 年 最小為 1547 8mm 1984 年 平均為 2005 a 最大月蒸發(fā) 量為 350 3 主導風向為西風或西北風 最大風速 19m s 霜期一般自 9 月至次年 5 月份為 110 至 165 天 年平均為 142 6 天 最多霜月為 12 月份 霜天為 8 5 天 年平均 霜天數(shù)為 33 8 天 最大凍土深 18 圖 1 2 新安縣氣象要素綜合時程曲線圖 四 地震 據(jù)洛陽地區(qū)地震辦公室提供的資料 本區(qū)屬 5 級地震區(qū) 震中烈度為 6 7 度 曾影 響新安礦區(qū)的地震有 1272 年甘肅古浪 8 級大地震 波及新 8 安縣柿凹一帶 出現(xiàn)十幾公里長的地裂 裂縫走向大致呈 NW70 80 和 NE10 兩組 1556 年陜西華縣大地震 洛陽地區(qū)受影響較嚴重 洛陽有重修尚清宮之傳說 1640 年 4 月洛陽 5 級強震 緯度 34 42 經度 112 30 震中烈度 6 1847 年 3 月澠池 5 級強震 緯度 34 48 經度 111 48 震中烈度 6 1960 年 3 月 1 日 21 時 20 分 新 安 縣 3 5 級 弱 震 緯 度 34 48 經 度 112 14 1960 年 5 月 7 日 8 時 39 分 孟 津 西 3 5 級 弱 震 緯 度 34 51 經 度 112 18 1980 年 12 月 3 日 西陽 3 1 級弱震 墻上掛鐘被甩下 豬圈墻倒塌 城崖地 新安 伊川斷裂 走向 NW45 是一條正在活動的斷層 沿其有多處溫泉 出露 老地層震旦系沖到第三系紅層上 澠池 義馬 石井處于該斷層的三角地帶 地 震頻率較高 該斷層在井田西部邊界經過 地震發(fā)生的可能性存在 應加以提防 第四節(jié) 生產建設概況 新安煤礦礦井設計由河南煤炭設計院承擔 設計年生產能力為 150 萬噸 設計服務 年限 83 1 年 1978 年 12 月開始建礦 1988 年 12 月建成投產 2004 年核定生產能力 150 萬噸 年 原煤產量 127 4 萬噸 礦井開拓方式為斜井雙翼雙水平上下山開拓 水平為 150m 50m 水平為 50m 150m 采區(qū)開拓前進式 工作面回采后退式 目前開采 25 水平 有 11 采區(qū) 12 采區(qū) 13 采區(qū) 14 采區(qū)四個生產采區(qū)及 15 開拓采區(qū) 采煤方法 采用走向長壁傾斜分層炮采采煤方法 走向長壁炮采放頂煤采煤方法和 走向長壁綜采放頂煤 輕放 采煤方法 通風方式采用分區(qū)混合抽出式通風 現(xiàn)有三個進風井 四個回風井 新安煤礦儲量豐富 但煤層賦存條件 開采技術條件復雜 存在瓦斯大 透氣性低 地壓高 頂板差 及水文地質條件復雜等不利的開采因素 對資源回收影響較大 自投 產以來 礦井平均回收率為 57 采區(qū)平均回收率 75 截止到 2004 年底礦井累計生產 原煤 900 8 噸 本次儲量核算結果為 礦井工業(yè)儲量為 21591 2 萬噸 可采儲量 15383 9 萬噸 其 中工業(yè)儲量增加 341 8 萬噸 可采儲量減少 1079 8 萬噸 據(jù)本次核算的礦井儲量和礦井 目前實際生產能力 按備用系數(shù) 1 4 計算 礦井剩余服務年限為 78 年 9 第二章 礦井地質工作 第一節(jié) 以往地質工作簡況 1956 年 原中南煤田地質勘探局 149 隊進入本區(qū)進行調查與勘探 完成 1 25000 地 質測量 418 平方公里 提出了遠景評價報告 繼而進行了槽探 井探 淺鉆和老窯調查 等工作 在完成 1 5000 地質測量的基礎上 采用鉆探與電測井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精查 勘探 于 1958 年提交了 河南省新安煤田石寺 勝利礦 梁莊井田精查地質報告 1965 年由冶金 601 隊提交了賈溝鋁土礦地質報告 原中南煤管局煤田地質局 127 勘探隊于 1965 年 5 月進入該區(qū)進行精查重勘 于 1966 年 3 月提交了 河南省新安縣新安煤田北冶礦區(qū)精查地質報告 1979 1981 年由河南省建井四處在新安井田施工了井筒檢查孔 5 個 1981 年 1982 年由河南省煤田地質勘探公司地質二隊對該區(qū)進行精查補充勘探并提 交了 河南省新安縣新安井田精查補充地質報告 1984 1985 年由河南省煤田地質勘探公司物測隊對新安煤礦采用電法找水進行試驗 并提交總結報告 1986 1989 年由原煤炭部水源開發(fā)隊對新安煤礦吃水水源進行勘探并交 河南省新 安縣新安煤礦找水勘探報告 歷年鉆探工作量及鉆孔等級情況見表 2 1 10 項目 表 2 1 鉆探工作量及鉆孔等級統(tǒng)計表 鉆孔等級 終孔層位數(shù) 施工單位 施工時間 竣工 孔數(shù) 完成工 作量 米 甲 乙 丙 甲 乙占 未達二 1煤層位 底1PC3 C2 O2 O1 149 隊 56 58 年 48 16475 68 1 5 32 4 6 127 隊 65 66 年 6 2397 86 1 4 1 83 2 3 1 建井四隊 79 81 年 5 1554 61 4 1 100 5 地質二隊 81 82 年 65 21337 50 61 3 1 98 54 1 8 2 焦作局 95 96 年 11 4164 95 11 11 義馬局 99 2000 年 5 917 11 5 5 井 田 內 合計 124 46847 71 82 8 2 97 1 5 88 8 20 2 149 隊 56 58 年 18 5045 39 12 3 3 127 隊 65 66 年 2 642 09 2 1 1 地質二隊 81 年 1 659 08 1 1 井田周圍 參與二 1 煤層儲量 計算 合計 21 6346 56 3 13 3 4 1 總計 145 53194 27 88 8 2 97 1 5 10 1 11 24 3 范 圍 范圍 11 第二節(jié) 礦井周邊小煤窯 一 小煤窯概況 新安礦井田走向長 15 5 公里 上部小煤窯從西到東依次為 渠里煤礦 渠里西煤礦 洞子崖二礦 河南煤礦 渠東煤礦 石寺新礦 幺屋煤礦 東廈一礦 東廈二礦 北冶二 礦 寺河一礦 寺河二礦 黃沙坪二礦 五一煤礦 振興煤礦 隨著小浪底蓄水水位的提 高 上部許多小煤窯被淹沒 黃河水將沿著采空區(qū)通道進入東沙一礦 東沙二礦 造成東 沙一礦 東沙二礦淹井 查閱歷史資料 這些被淹沒或將被淹沒的礦井一般開采水平為 200 250m 包括 平地窯礦 新發(fā)礦 新濟礦 新洛礦 橫山聯(lián)礦 許村礦 許村東 礦 高崖礦 高崖二礦 陳灣煤礦 五道廟溝煤礦 北冶村一礦 灘子溝二礦 馬門溝一 礦 灘子溝煤礦 同安煤礦 黃沙坪煤礦 寺河二礦等 老窯最大開采深度為 90 120m 左右 巷道掘進長度一般為 100 300m 最長 900m 小煤窯井下相互貫通情況 經初步調查 倉頭鄉(xiāng)高崖煤礦與高崖二礦 高崖二井 水 流溝煤礦 1 2 號井貫通 其均與五一煤礦貫通 五一煤礦與黃沙坪煤礦貫通 黃沙坪煤 礦與寺河三礦 八七煤礦 梁莊聯(lián)辦礦 梁莊二礦 橫山聯(lián)辦礦 新洛煤礦 新濟煤礦貫 通 寺河三礦與八七煤礦貫通 八七煤礦與寺和二礦 梁莊二礦 梁莊聯(lián)辦煤礦貫通 寺 河二礦與寺和煤礦貫通等 一直通至石寺鎮(zhèn)和我礦上部相鄰的東沙一礦 而該礦已于 1998 年與新安煤礦 11 采區(qū)上部采空區(qū)串通并發(fā)生透水 因此 一旦一個小井進水 東沙 一礦淹井就不可避免 必然波及新安煤礦 二 對新安煤礦影響較大的小窯情況 1 東沙一礦位于新安井田 11 采區(qū)上部 開采二 1 煤層 1998 年越界開采與新安煤礦 溝通 破壞井田邊界煤柱 2 石寺新礦位于新安煤礦 12 采區(qū)上部 開采 1 煤層 1998 年因為越界開采與新安 煤礦 12121 工作面相透 將其礦井水泄入新安煤礦 至今仍有 20 30m3 h 水量泄入新安煤 礦井下 3 渠里東煤礦位于新安煤礦 14 采區(qū)上部 開采二 1 煤層 歷史上曾越界開采 破壞 井田邊界煤柱 1999 年該礦與其上部老空區(qū)相透 老空區(qū)水通過新安煤礦 14 采區(qū)上山西 部進入新安煤礦 水量達 600m3 h 給安全生產造成了嚴重的威脅 為此新安煤礦被迫投 入資金 200 多萬元在溝通位置施工了一道水閘墻 后來在其東區(qū)開采過程中又與新安煤礦 12 14011 工作面相透 4 洞子崖二礦位于新安煤礦 14 采區(qū)以西 開采二 1 煤層 新安煤礦 14 采區(qū)以西尚 未開采 暫未對新安煤礦構成直接的威脅 5 渠里煤礦 渠里礦多經西井 建達煤礦位于新安煤礦 14 采區(qū)以西 開采二 1 煤層 新安煤礦 14 采區(qū)以西尚未開采 暫未對新安煤礦構成直接的威脅 歷史上部分生產礦井的生產情況見附表 新安井田位于新安傾伏向斜之北翼 為一平緩的單斜構造 地層產狀平緩 并伴有一 定數(shù)量的斷層 確定本井田構造復雜程度屬于中等 類 第三節(jié) 礦井地質及水文地質工作 礦井地質部門緊跟采掘進度 服務于煤礦生產 做了大量工作 礦井地質工作主要采 用巷探工程 井上下鉆探 物探 煤電鉆探測等手段 查明采掘區(qū)域內的地質構造 煤層 賦存狀態(tài)及煤層的可采范圍等地質情況 根據(jù)實際生產中揭露的地質資料 及時地對原有 的各種地質圖件進行補充和修正 完善各種圖件 自煤礦開工建設以來 共收集繪制井下巷道剖面超過 9 萬米 工作面素描圖約 8 萬米 井下探煤厚點約 30000 多個 同時根據(jù)采掘工程不同時期的需要 提供各類地質說明書 135 份 其中 采區(qū)地質說明書 9 份 工作面掘進地質說明書 66 份 工作面回采地質說 明書 60 份 在礦井地質工作中 根據(jù)生產需要 為查明影響煤礦生產的各種地質因素 進行了 一系列的生產勘探工作 諸如鉆探 巷探和物探 利用井下小鉆機探測煤層 隱伏地質構 造 探放老空區(qū)積水和瓦斯 含水地段等發(fā)揮了較大作用 為提高對地質變化的預見性 井上 下物探作為一種新的礦井地質工作手段 受到了普遍的重視和應用 新安煤礦先后 與多個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合作 利用無線電波透視 地震槽波法 直流電法等方法 在 井下進行過多項物探工作 取得了較好的成果 自煤礦開工建設以來 針對礦井地質與水文地質還做了大量的專題研究工作 主要有 1988 1989 年由河南省有色冶金一隊對新安井田的鋁土資源進行勘察并提交勘察報 告 1995 1996 年在新安礦特大突水事故后由焦作礦務局水文地質勘探工程公司共施工 13 了注漿孔及檢查孔 11 個 1998 年由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勘測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就黃河小浪底水庫對新安煤礦 淹沒影響的進行了補充說明 1998 年由水利水電規(guī)劃設計總院就小浪底水庫蓄水后對新安煤礦造成的影響進行調 查并提交調查報告 1999 2000 年由義馬煤業(yè)集團地質勘探公司進行了新安煤礦地面與井下水文觀測孔 的施工 共施工鉆孔 5 個 1999 2000 年由河南省煤田地質局物測隊對新安煤礦東五采區(qū)即 15 采區(qū)進行了三維 地震勘探并提交 義馬煤業(yè)集團新安煤礦東五采區(qū)三維高分辨地震勘探報告 2001 年 5 月由焦作工學院就小浪底水庫蓄水后新安的水文地質條件變化進行分析并 提交 小浪底水庫蓄水后新安礦區(qū)充水條件演變及預測 報告 2001 年 6 月由北方交通大學對新安煤礦東大巷 西大巷等部分地段圍巖地質情況及 水閘墻各地段的圍巖情況進行了雷達探測并提交了 新安煤礦巷道圍巖雷達探測報告 2001 年 8 月 煤炭工業(yè)技術委員會提交了 新安煤礦防治水技術途徑與工程規(guī)劃方 案 報告 2002 年由焦作工學院提交了新安井田 二 1 煤層瓦斯賦存規(guī)律及礦井瓦斯防治技術研 究 報告 1996 年以來 新安煤礦購置了 WKT E 型坑透儀 DZ 電法儀 音頻電穿透儀及其 它物探設備對新安煤礦進行日常地質勘探并提交各類報告近百份 相關的專題研究還很多 在此不一一列舉 第四節(jié) 對原地質報告的評述 1981 年 1982 年由河南省煤田地質勘探公司地質二隊對該區(qū)進行精查補充勘探并提 交了 河南省新安縣新安井田精查補充地質報告 自煤礦開工建設以來 通過對比分析 我們對原報告有了更深的認識 一 精查地質報告 的主要成果 精查地質報告 取得以下主要成果 1 基本查明了井田內煤層的層數(shù) 層位 厚度 結構和主要煤層的可采范圍 基本 查明了精查范圍內煤層淺部的斷切位置 精查范圍煤層儲量計算基本可靠 14 2 向斜構造的控制程度基本可靠 對井田內落差大于 20m 的斷層基本控制 對 F58 F 29斷層的控制程度較高 其產狀 落差已基本查明 3 精查范圍內水文地質勘探工程質量可靠 各含 隔水層的水文地質特征 補 逕 排條件 水力聯(lián)系及礦井充水的主要途徑論述充分 結論可靠 4 煤質分析數(shù)據(jù)可靠 已查明了可采煤層的煤質特征和變化情況 合理劃出了煤類 界限 對煤的綜合利用評價正確 5 對礦井開采條件評價基本可靠 測溫成果可靠 二 精查地質報告 中存在的問題 1 對影響煤層變化的小斷層和層間撓曲控制程度較差 對實際生產的影響未做出合 理的評價 2 對周邊小煤窯的分布情況及其對新安礦的影響評價較差 3 鉆探揭露的奧灰?guī)r孔較少 特別在中下部 由于其富水性不均 對富水地段控制 程度低 對奧灰?guī)r的突水性認識不足 4 對局部可采煤層控制程度與評價與實際揭露出入較大 導致開采過程中出現(xiàn)一些 不可采地段 5 由于時間的關系 未涉及到小浪底水庫蓄水對新安礦水文地質的影響 6 由于受到勘探條件的限制 對礦床水文地質條件的分類與實際生產有較大的出入 15 第三章 井田地質 第一節(jié) 地層 出露于井田周圍以及鉆孔揭露的地層有 寒武系 奧陶系 石炭系 二疊系和第四系 奧陶系 二疊和第四系地層 由老至新簡述如下 一 奧陶系 O 一 下奧陶統(tǒng)冶里組 O 1 下部為淺灰色白云質灰?guī)r 厚 210m 上部為淺灰色石灰?guī)r夾燧石條帶及泥灰?guī)r和紫 色 黃色泥巖 厚 20m 二 中奧陶統(tǒng)馬家溝組 O 2 由灰色 青灰色厚層狀石灰?guī)r組成 上部含鐵質較高 常呈淡紅色 厚 0 80m 平 均厚 63m 二 石炭系 C 平行不整合于中奧陶統(tǒng)之上 缺失下石炭統(tǒng) 總厚 37 80m 平均厚 49 08m 一 中石炭統(tǒng)本溪組 C 2 底部偶見黃鐵礦層 不穩(wěn)定 呈透鏡體 僅 1606 孔見到 下部為淺灰色鋁土質泥巖 含星散狀黃鐵礦晶粒 上部為具鮞狀或豆狀結構的灰色鋁土巖 局部夾薄層砂質泥巖 含 植物化石碎片 為井田內重要有益礦產之一 即 G 層鋁土 本組厚 3 25m 平均厚 9 08m 二 上石炭統(tǒng)太原組 C 3 與本溪組呈連續(xù)沉積 由淺海相灰?guī)r夾過渡相的砂巖 砂質泥巖及泥炭沼澤相的煤層 組成 為典型的海陸交互相沉積 含灰?guī)r 2 5 層 含煤一組 名一煤組 2 8 層煤 本組厚 34 55m 平均厚 40m 1 底部砂泥巖段 由灰白色中 粗粒石英砂巖和灰黑色砂質泥巖組成 其底部含一 l煤層 局部有上分層 以一 1煤層底界與本溪組分界 本段厚 2 5m 8 55m 平上一 1 均厚 4m 產化石 Lepidodendron sp 鱗木未定種 16 2 頂部灰?guī)r段 L 1 4 為灰 深灰色中厚層狀石灰?guī)r 局部含燧石結核及大量動 物化石 灰?guī)r一般有 2 3 層 僅在 1007 孔 1104 孔和付 1102 孔中見到四層 中夾薄煤 三層 名一 2 一 3 一 4 煤層 本段在全井田發(fā)育 厚 4m 17 47m 平均厚 10m 產化石 Quasifusulina sp 紡錘蜒未定種 Pseudoschw agerina sp 假希氏格蜒未定種 Schw agerina sp 希瓦格蜒未定種 Triticites sp 麥粒蜓未定種 Canlnia sp 犬齒珊瑚未定種 Bothropyllum sp 溝珊瑚未定種 3 中部砂泥巖段 為灰白色薄層細砂巖 中砂巖 深灰色泥巖及砂質泥巖 含黃鐵 礦結核 中夾不穩(wěn)定薄煤一層 一 5煤 偶有上分層 煤 本段厚 10 02 13 55m 上一 5 平均厚 10 50m 有自南西向北東變薄趨勢 產化石 Lepidodendron sp 鱗木未定種 Neuropteris sp 脈羊齒未定種 Cordaites sp 科達未定種 4 上部灰?guī)r段 自下而上巖性為 L6灰?guī)r 極不穩(wěn)定 僅在井田中部鉆孔中見到 其 下為不穩(wěn)定的一 6煤層 L 7 灰?guī)r 為深灰色 局部夾有薄層硅質條帶 含大量動物化石 其下為穩(wěn)定的一 7煤層 全井田發(fā)育 灰?guī)r頂為 0 8m 左右灰黑色硅質泥巖 俗稱鐵里石 堅硬 節(jié)理發(fā)育 局部夾硅質灰?guī)r透鏡體 全井田發(fā)育 穩(wěn)定 厚 3 73m 8 39m 平均 厚 7 66m 為井田內重要標志層之一 上部為灰黑色泥巖 砂質泥巖夾薄層硅質泥巖 2 3 層 中夾薄煤兩層 一 8 一 9 煤 本段厚 13 41m 17 41m 平均厚 15 50m 所產化石經南京古生物研究所鑒定的有 Chonetes tenuilirata Chonetes sp 戟貝未定種 三 二疊系 P 本井田二疊系地層劃分各報告均有出入 具體劃分情況見表 3 1 本報告采用 1982 年 補勘報告地層劃分方案 內分山西組 下石盒子組 上石盒子組 平頂山組及土門組 各組之間以及與下伏太 17 原組連續(xù)沉積 含煤七組 二煤組 八煤組 其中六煤組段和八煤組段不含煤 本系地 層厚度平均為 828 35m 表 3 1 新安煤田石炭二迭系地層劃分表 標 志 層 1957 年遠景 評價報告 1966 年精查 報告 1982 年補勘 報告 1977 年煤田 地質圖說明書 石 千 峰 組 T1 石 千 峰 組 T1 土 門 組 32P 石 千 峰 組 32P 平頂山砂巖 馬頭山組 2P 平頂山組 2 馬頭山組 2 上 段 21 P 上 段 21 P 上 石 盒 子 組 12 下 段 1 上 石 盒 子 組 12 下 段 12 上 石 盒 子 組 12P 石 盒 子 統(tǒng) P2 下 石 盒 子 組 21P 下 石 盒 子 組 21P 下 石 盒 子 組 21P 田家溝砂巖 四 1煤層底板 泥巖四煤組 底板砂巖 大紫泥巖砂 鍋窯砂巖 大紫砂巖 俗稱小紫砂 巖 二 1煤底板砂 巖硅質泥巖 鐵里石 L7灰 巖 山 西 統(tǒng) P1 山 西 組 1P 山 西 組 1P 山 西 組 1P 18 太 原 組 3C 太 原 組 3C 太 原 組 3C 太 原 組 3C 一 下二疊統(tǒng) P 1 分山西組和下石盒子組 總厚 114 201m 平均厚 151 03m 山西組 為本井田主要含煤建造 下以二 1 煤層底板砂巖底界與太原組分界 上以1 大紫泥巖之底為頂界 共含煤五層 稱為二煤組 其中二 1 煤層位于本組下部 全井田發(fā) 育 大部分可采 二 3 煤層為偶爾可采 標志層有二 1 煤層底板砂巖 S e 大占砂巖 S d 全組厚 5lm 90m 平均厚 71 55m 按本組巖性特征分述如下 底部 由灰黑色泥巖 砂質泥巖 粉砂巖及主要可采煤層 二 1 煤 組成 一般厚度 為 9 04m 二 1 煤層底板砂巖為深灰色薄層狀粉砂巖及細砂巖 夾灰黑色薄層泥巖 砂質 泥巖 以富含黃鐵礦結核 具波狀及透鏡狀層理 顯條帶狀構造為其特征 為本組標志層 之一 厚度為 0 5 55m 平均厚度 2 99m 二 1 煤層厚 0 18 88m 平均厚 4 22m 在煤 層與底板砂巖之間有一層泥巖或砂質泥巖偽底 下部 為灰 灰白色或深灰色厚層狀中粒石英砂巖 俗稱大占砂巖 為二 l 煤直接 頂板 層面富集白云母片 含黃鐵礦結核及泥質包體 與煤層接觸處尚可見到煤屑 具斜 層理及平行層理 12 及 19 勘探線鉆孔中見其分岔為兩層 中夾深灰色砂質泥巖并含煤一 層 名二 2 煤 本層厚 0 96m 33 65m 平均厚 17 41m 為本組重要標志層 中部 為灰 淺灰色中粒砂巖 灰及深灰色粉 細砂巖夾深灰色泥巖及砂質泥巖 含煤三層 二 3 二 4 二 5 煤 二 3 二 4 煤偶見可采點 分布于下部深灰色含黃鐵礦及 菱鐵礦之砂泥質巖和泥巖中 二 5 煤位于頂部深灰色泥巖中 二 4 二 5煤之間的一層灰及 淺灰色中 細粒砂巖 稱香炭砂巖 成分以石英為主 含黃鐵礦 菱鐵礦結核及泥質包體 具斜層理 泥質膠結 本段厚 29 62m 上部 為灰 淺灰及灰綠色細一中粒砂巖 泥質膠結 具斜層理 局部相變?yōu)樯罨?色砂質泥巖 本段厚約 9 98m 本組產化石 Stigm aria ficoides 臍根座 Sphenophyllum verticillatum 輪生楔葉 Plagiozam ites oblongifolius 橢園斜羽葉 19 Tingia ham agukii 菱齒葉 Pecopteris cyathea 桫欏櫛羊齒 P m arginata 厚緣櫛羊齒 P P arcuata 弧曲櫛羊齒 P A orientalis 東方櫛羊齒 Neuropteridium coreanicum 朝鮮羽羊齒 Alethopteris norinii 麻座延羊齒 Em plectopteridium alatum 翅編羊齒 Taeniopteris m ultinervis 多脈帶羊齒 Cladophlebis sp 枝脈蕨未定種 Cordaites principalis 帶科達 2 下石盒子組 本組底界為大紫泥巖之底 上界止于四 1煤底板泥巖 巖性為21p 紫紅色砂質泥巖 泥巖淺灰色細 中粒砂巖 含極不穩(wěn)定且不可采的薄煤三層 三 1 三 2 三 3 稱三煤組 標志層有大紫泥巖 N d 四煤組底板砂巖 S s 全組厚 63m 111m 平均厚 79 48m 按巖性組合特征分述如下 底部 為大紫泥巖 具明顯紫斑 大部含鋁質 局部為鋁土質泥巖并含菱鐵質鮞粒 部分鉆孔中相變?yōu)楹诎叩幕疑百|泥巖或粉砂巖厚度為 0 23 50m 一般厚 6 63m 下部 為灰 淺灰色局部為灰綠色的細一中粒砂巖和灰紫色砂質泥巖 含三 1煤層 俗稱紫灰煤 砂巖成分以石英為主 具斜層理 底部含泥質包體并偶見細礫巖 砂質 泥巖含鋁質及菱鐵質鮞粒 三 1煤層即位于此層中 本段厚約 16 68m 中部 為灰色粉砂巖及紫褐色砂質泥巖 含劣質煤一層 三 2 煤 粉砂巖具斷續(xù)波 狀層理 部分鉆孔中相變?yōu)楹駥訝钪写至I皫r具斜層理 砂質泥巖層底部產舌形貝 頂部 含三 2煤層 產植物化石 本段厚約 24 63m 上部 為紫褐色及灰紫色砂質泥巖 局部見紫斑 含鋁土質 間夾具不明顯斷續(xù)波 狀層理的薄層粉砂巖 偶見由灰紫色砂質泥巖相變?yōu)樯罨疑纳百|泥巖中產植物化石 夾 不穩(wěn)定的三 3煤層 本段厚 17 24m 頂部 由灰及淺灰色細中粒砂巖及粉砂巖組成 粉砂巖局部相變?yōu)樽匣疑百|泥巖 含黃鐵礦結核 平均厚 6 91m 其下伏之中厚層狀細中粒砂巖即為四煤組底板砂巖 成分 以石英為主 頂部具波狀層理 下部具斜層理 局部見含有泥質包體及菱鐵質鮞粒 平均 20 厚 7 39m 本組產化石 Lingula sp 舌形貝未定種 Lepidodendron polygonale 封印鱗木 Sphenophyllum sp 楔葉未定種 Stigm aria ficoides 臍根座 Pecopteris sp 櫛羊齒未定種 Psygmophyllum sp 掌葉未定種 Cordaites sp 科達未定種 二 上二迭統(tǒng) P 2 分上石盒子組 平頂山組及土門組 總厚 653 07 713 11m 平均厚 678 00 m 1 上石盒子組 上界止于平頂山砂巖之底 含煤五組 四 五 六 七 八12P 煤組 共含煤 11 層 本組厚為 365 07m 414 11m 平均厚 385m 1 上石盒子組下段 上界止于田家溝砂巖 St 之底 含四 五 六煤組 12 共 8 層煤 本段厚 181m 213m 平均厚 203 07m 下部四煤組段 巖性為灰 深灰色砂質泥巖 泥巖夾粉砂巖 細砂巖或中砂巖透鏡體 含 黃鐵礦結核 產豐富的植物化石 夾薄煤五層 四 1 四 5煤 均不可采 本段厚 54 5m 71 70m 平均厚 64m 產化石 Lepidodendron oculus felis 貓眼鱗木 Lobatannularia ensifolia 劍瓣輪葉 L lingulata 舌瓣輪葉 L heianensis 平安瓣輪葉 Plagiozam ites oblongifonlius 橢園斜羽葉 Tingia ham agukii 菱齒葉 Sphenopteris tenuis 纖弱楔羊齒 Pelopteris P arcuata 弧曲櫛羊齒 P cyathea 桫欏櫛羊齒 P A orientalis 東方櫛羊齒 21 P nervosum 密脈櫛羊齒 Gigantonoclea lagrelii 波緣單網羊齒 Chiropteris cf kaw asekii 卡氏掌蕨比較種 中部五煤組段 下部為灰 淺灰色中粒砂巖 局部為粗砂巖 中部為紫紅色砂質泥 巖 具明顯紫斑 上部為灰黑色泥巖 砂質泥巖 夾薄煤三層 五 l 五 2 五 3 厚 47 80 55 60m 平均 52m 產化石 Sphenopteris sp 楔羊齒未定種 Sphenophyllum sp 楔葉未定種 Lobatannularia lingulata 舌瓣輪葉 L ensifolia 劍瓣輪葉 L heianensis 平安瓣輪葉 Pecopteris marginata 厚緣櫛羊齒 P P arcuata 弧曲櫛羊齒 P anderssonii 鐮刀櫛羊齒 Com psopteris sp 蕉羊齒未定種 Gigantopterides 大羽羊齒類 Cordaites sP 科達未定種 上部六煤組段 為灰 紫灰色砂質泥巖 夾不穩(wěn)定粉砂巖 局部夾有灰色砂質泥巖 細砂巖或中砂巖薄層及透鏡體 厚 78 70 85 70m 平均 82 2m 產化石 Chiropteris reniform is 腎掌蕨 2 上石盒子組上段 含煤兩組 七 八煤組 僅七煤組含煤三層 本段21 P 厚 158m 194m 平均厚 181 25m 底部田家溝砂巖 St 為灰白 淺灰色中粗粒砂巖 底部為細礫巖 主要成份為 石英和長石 含泥質包體 具斜層理 硅質膠結 韻律結構明顯 為本井田重要標志層之 一 厚 1 08m 15 60m 平均 6 05m 下部七煤組段 巖性自下而上為 紫色 紫灰色砂質泥巖夾紫灰色粉砂巖及灰白色細 砂巖 灰 深灰色砂巖質泥 泥巖 含薄煤三層 七 1 七 2 七 3 灰色具明顯紫斑結 構的砂質泥巖 紫灰色砂質泥巖夾薄層粉砂巖及灰白色細砂巖 上部夾四層海綿巖及三層 22 含海綿骨針的硅質泥巖 七 2 煤層頂板常發(fā)育一層中砂巖 七 1 煤層底板含舌形貝化石 為輔助標志層 本段厚 57 40m 84 30m 平均厚 67m 產化石 Lingula sp 舌形貝未定種 Specula sp 海綿骨針 Lepidodendron szeianum 斯氏鱗木 L polygonale 封印鱗木 L acutangulum 銳角鱗木 Annularia mucronata 尖頭輪葉 Lobatannularia multifolia 多葉瓣輪葉 Taeniopteristingia 線帶羊齒 Psygm ophyllum multipartium 多裂掌葉 Stigm aria ficoides 臍根座 中上部八煤組段 巖性自上而下為 灰色中粒砂巖 局部相變?yōu)樯百|泥巖夾細砂巖 灰 深灰色砂質泥巖 局部含植物化石碎片 紫灰色 灰紫色砂質泥巖 紫斑泥巖夾數(shù)層 灰 灰白色細 中粒砂巖 底部砂質泥巖中夾一層硅質泥巖 其中含海綿骨針碎屑 30 厚 99 52m 124 10m 平均 108 20m 產化石 Specula sp 海綿骨針 2 平頂山組 巖性為灰白 淺灰色中粗粒石英砂巖 中夾 2 3 層紫紅色砂2P 質泥巖 具大型斜層理 硅質膠結 節(jié)理發(fā)育 底部局部見一層礫巖 為井田內重要標志 層之一 Sp 厚 65 76m 平均 70m 產化石 Calam ites sp 蘆木未定種 3 土門組 巖性以紫紅色砂質泥巖為主 夾黃綠色砂巖及紫紅色石英細砂巖 32P 厚約 223m 四 第四系 Q 角度不整合于各系地層之上 由河床礫石及表土層組成 厚 0 50m 平均 12m 與下伏地層不整合 接觸 23 第二節(jié) 構造 一 褶皺 新安井田位于新安傾伏向斜之北翼 為一平緩的單斜構造 向斜軸向近東西 向東傾 伏 北翼傾角平緩 一般為 7 11 南翼傾角不明 地層走向大致為北東向 傾向南 東 二 斷層 井田內規(guī)模比較大的斷層主要有 F58 F 2 和 F29 三條斷層 均為井田邊界斷層 1 F 58 斷層 又稱龍?zhí)稖蠑鄬踊虬渡蠑鄬?為斜交正斷層 位于礦區(qū)西南部邊界龍?zhí)?溝 山神廟一帶 走向 N40 50 W 傾向 NE 傾角 70 80 落差由北向南為 50m 200m 地表斷層跡象明顯 由龍?zhí)稖?山神廟一帶為多個地質點控制 均見奧陶系 灰?guī)r與太原群地層接觸 在礦區(qū)內二 1 煤 0m 標高以上 已有 302 孔穿過本斷層 該斷層 基本控制 2 F 2 斷層 亦稱許村斷層 為斜交正斷層 自學村經 80 號孔附近過畛河經陳灣南 溝 石家門外向東延展 走向近 EW 傾向 N NNE 傾角 65 70 落差 150 200m 為井田東北部邊界斷層 3 F 29 斷層 為斜交正斷層 該斷層在地表自老大溝經眷莊村延伸至畛河后交于 F2 為井田東北部邊界斷層 地表所見落差 25m 50m 走向 NNW 傾向 SWW 傾角 65 70 勘探中有補 8 補 9 補 10 及 3501 鉆孔等地質點控制 除了上述主要邊界斷層外 井田周邊尚發(fā)育一些規(guī)模不等的斷層 落差大多為 5 35m 延伸長度一般在 1000m 范圍之內 表 3 2 斷層分布與特征具有以下特點 以正斷層為主 在統(tǒng)計的 27 條斷層中 有 25 條正斷層 2 條逆斷層 逆斷層見 于井田北部的丘溝和張窯院兩地 在地表均表現(xiàn)為煤系地層底部的奧陶系灰?guī)r與本溪組地 層被錯開 斷層產狀 斷層走向以斜交方向為主 其次為走向方向 沿傾向最少 斷層傾向 表現(xiàn)為向兩個相反的方向傾斜 斷層傾角大多在 60 70 之間 斷層落差 在統(tǒng)計的 27 條斷層中 斷層平均落差 18m 落差小于 10m 的斷層有 11 條 占統(tǒng)計斷層總數(shù)的 41 落差小于 20m 的斷層有 19 條 占統(tǒng)計斷層總數(shù)的 70 24 落差在 20m 以上的斷層總共只有 8 條 占統(tǒng)計斷層總數(shù)的 30 落差大于 35m 的斷層總共 只有 4 條 占統(tǒng)計斷層總數(shù)的 14 8 表 3 2 新安煤礦斷層統(tǒng)計表 編號 位置 性質 走向 傾向 傾角 落差 m 主要特征 F110 丘溝東 40 310 5 二 1煤被錯開 F33 賈溝 60 330 67 35 C2與 O2呈斷層接觸 F32 賈溝東 40 130 70 35 P12紫色泥巖與大占砂巖斷層接觸 F31 石寺西側 50 140 70 20 P12紫色泥巖與 P11斷層接觸 F30 梁莊 45 315 75 20 石盒子組中部錯動長 410m F47 侖西溝 70 40 340 70 70 P12紫色泥巖不連續(xù) F41 學村西南 走 向 正 斷 層 55 45 80 10 F2分支 P 12紫色泥巖不連續(xù) F55 丘溝 315 45 35 30 逆斷層 O 2灰?guī)r蓋在 C2之上 F35 窯院東 10 280 75 25 逆斷層 O 2與 C2被錯開 F19 石寺河 320 50 70 30 O2被錯開 F36 上孤燈正西 傾 向 正 逆 斷 層 310 40 65 40 O2與 C2斷層接觸 F37 丘溝西北 350 260 65 20 O2與 C3頂部接觸 F56 丘溝北 290 20 不詳 10 O2與 C2鋁土質泥巖斷層接觸 F34 西嶺界 320 230 70 25 O2與 C2斷層接觸 自 F36 向 NE 延 伸F57 南嶺 60 330 不詳 5 C2不連續(xù) F13 簸箕凹嶺 0 270 70 2 10 北端 P11和南端石盒子組本身錯動 F51 0 90 70 15 山西組與石炭系斷層接觸 F45 馬家坡 290 20 80 15 上石盒子組四煤組不連續(xù) F42 瓜皮嶺 280 190 70 6 四煤組不連續(xù) 地表長 750m F100 陳灣村頭 290 200 5 上石盒子組地層不連續(xù) F103 3702 孔東 北 320 230 5 P21上部砂巖斷開 F104 趙家坡 340 250 82 12 P21本身錯動 F105 無糧店 333 243 4 6 七煤組被錯開 F106 280 190 50 8 七煤組被錯開 F108 北溝東 342 252 60 20 P21本身錯動 向北延展到狂口區(qū) F109 梁莊東 300 210 5 P21本身錯動 長 600m F48 侖西溝 斜 交 正 斷 層 355 85 75 15 山西組本身被錯開 25 斷層空間分布極不均勻 成組成群發(fā)育 井田西南部靠近 F58 斷層附近 有 15 條 斷層 占統(tǒng)計斷層總數(shù)的 56 井田東北部靠近 F29 和 F2 斷層附近 有 10 條斷層 占統(tǒng)計斷層總數(shù)的 37 而在井田內廣大區(qū)域只發(fā)育有 2 條斷層 而且落差均較小 反映出邊界斷裂對新安井田內斷層分布 落差及產狀具有明顯控制作用 井田內生產中揭露的斷層情況在第七章中敘述 三 節(jié)理 根據(jù)對井田內煤系地層節(jié)理的觀察 統(tǒng)計與分析 煤系地層節(jié)理發(fā)育具有如下 主要特征 1 節(jié)理性質 節(jié)理均為剪性 節(jié)理面光滑平直 節(jié)理面緊閉 無充填 平面上延伸較遠 部 分節(jié)理面宏觀上較為平直 但近處觀察 節(jié)理面比較粗糙 具張剪性特征 未見張 性節(jié)理 2 根據(jù)對 21 個節(jié)理點及全區(qū)節(jié)理觀測 圖 3 2 巖層中只發(fā)育兩組共軛節(jié) 理 一組 NE 向 主要呈剪性 一組 NW 向 具有張剪性特征 節(jié)理面傾角近直立 節(jié)理傾向規(guī)律性不明顯 3 節(jié)理與巖性的關系 從野外觀測情況來看 節(jié)理主要形成在脆性巖層中 雖然單條節(jié)理在平面上延 伸較遠 但在垂向上嚴格受巖層層面控制 節(jié)理遇到層面突然終止現(xiàn)象十分普遍 節(jié)理終止方式主要有 終止在單一巖層內 而且與層面直交 切穿幾個單一巖 性巖層 并終止于巖層層面 切穿幾個單一巖性巖層 一端終止在巖層層面 另 一端終止在某一巖層內 各單一巖性巖層節(jié)理之間沒有必然聯(lián)系 圖 3 2 節(jié)理產狀玫瑰花圖 a 走向 b 傾向 a b 26 4 節(jié)理面特征 當發(fā)育兩組節(jié)理時 通常一組較發(fā)育 節(jié)理面光滑平直 完全是剪性特征 在 節(jié)理面上可見一組近水平擦痕和近直立的階步 擦痕的傾角一般小于 15 通常 10 左右 另一組發(fā)育則較差 具有張剪性特征 擦痕 階步不發(fā)育 5 節(jié)理間距與巖層厚度關系 根據(jù)對中 粗粒砂巖中層厚與節(jié)理間距的統(tǒng)計 巖層厚度與節(jié)理間距之間呈正 比關系 其比值為 0 8 1 1 巖層厚度越大 節(jié)理間距也越大 圖 3 3 同一巖 層厚度在同一測量點與節(jié)理的對應關系比較一致 變化不大 但在不同測量點差別 較大 這一特征在露頭剖面上觀測非常清楚 圖 3 3 NW SE 節(jié)理間距與巖層厚度關系圖 4 4 NW SE節(jié) 理 間 距 與 巖 層 厚 度 關 系 0 25 50 75 100 125 150 0 50 100 150 200 巖 層 厚 度 cm 節(jié)理 間距 c m 27 第四章 煤層 第一節(jié) 含煤性 本井田含煤地層有太原組 山西組 下石盒子組及上石盒子組 屬多煤組多煤 層地區(qū) 含煤地層總厚約 576m 共含煤六組 計 28 層煤 煤層總厚 7 30m 含煤系 數(shù) 1 27 全井田僅二 1 煤層大部分可采 其它煤層均屬不可采或偶爾可采 可采 煤層二 1 煤平均厚 4 22m 可采含煤系數(shù) 0 73 見表 4 1 表 4 1 新安井田含煤性簡表 煤層名稱及編號 賦存情況含 煤 地 層 煤組 名稱 標志 層 地方名稱 原報告編 號 本報告 編 號 發(fā)育情況 可采情況 備注 平頂山組 Sp 八煤組 七煤組 煙炭 1煙灰 2 1 煤 21煤 七 3 七 2 七 1 偶見 常見 常見 不可采 偶爾可采 偶爾可采 連不成片上段 六煤組 St 五煤組 中三 五 3 五 2 五 1 偶見 偶見 常見 不可采 不可采 不可采 二 迭 系 上 統(tǒng) 上 石 盒 子 組 下 段 四煤組 連五 3 連五 2 連五 1 6 煤 7 煤 8 煤 四 5 四 4 四 3 四 2 四 1 偶見 常見 偶見 常見 偶見 不可采 不可采 不可采 不可采 不可采 三煤組 Ss Nd 紫夾煤 9 煤下 石 盒 子 組 二 迭 系 下 統(tǒng) 山 西 組 二煤組 Sd Se 大煤 10 煤 112煤 123煤 134煤 二 5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