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地理教案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教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人教版七年級地理教案(2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人教版七年級地理教案 地理(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山川、氣候等)及.要素的統(tǒng)稱。它也是一門關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與他所處地理環(huán)境之間關系的綜合性基礎學科。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了關于人教版七年級地理教案,供大家參考。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教案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鄉(xiāng)村與城市的差異,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發(fā)展。 2.能舉例說明聚落的位置、形態(tài)、建筑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 3.了解保護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能力目標 通過學生動手搜集相關圖片,運用圖片說明城市與鄉(xiāng)村的特點和差別,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實
2、際,發(fā)現(xiàn)地理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地理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生分析城市的好處與不足,使學生樹立環(huán)保意識;使學生認識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樹立人地協(xié)調發(fā)展的地理環(huán)境觀。 教學重難點 1.城市景觀和鄉(xiāng)村景觀。 2.聚落與環(huán)境的關系。 3.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人類可以說是喜歡群居的“高級動物”,在人類發(fā)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樣的有趣的“居住”景觀。請同學觀察下面幾幅圖,它們分別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觀呢?(邊展示,學生邊回答,教師強調圖片
3、分別反映了城市與鄉(xiāng)村的景觀。) [承轉]城市與鄉(xiāng)村都是人們集中居住的地方,這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將要學習的內容——聚落。 講述新課: 在學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個人所見所聞,再舉些例子。 [承轉]我們看了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規(guī)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幾十人的村莊,大的可以大到上千萬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與鄉(xiāng)村,它們具有不同的特色。那么,它們有何差別呢? 讓學生分別展示城市、鄉(xiāng)村景觀圖片:引導、啟發(fā)學生結合個人所見所聞,討論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處? [啟發(fā)]教師可先啟發(fā)學生從圖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況、商店、
4、醫(yī)院等的多少,有無農田、果園、魚塘等方面對比,說明城市與鄉(xiāng)村景觀方面的差別。 [討論]讓學生分組討論,結合個人的所見所聞,教師適當提示城市的學校教育條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娛樂的內容等方面來比較城市與鄉(xiāng)村的差別;并由學生課前做好小課件,上講臺當小教師,與其他同學交流小組的討論結果。 教師可進一步引導學生從人口規(guī)模、從事的生產勞動等方面來討論城市與鄉(xiāng)村的差別。 [講述]:通過同學們的討論,不難看出,鄉(xiāng)村是人口規(guī)模較小的居民居住地。規(guī)模最小的叫做村莊,大一些的叫做城鎮(zhèn),但我們也把它歸為鄉(xiāng)村聚落。鄉(xiāng)村的周圍有農田分布,居民主要從事農業(yè)活動,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動空間。而城市是
5、人口達到一定規(guī)模,從事非農業(yè)產業(y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匯聚了大量的.經濟活動,并對周圍的地區(qū)的發(fā)展起著顯著的帶動作用。生活在城市的確存在很多的好處。 但是,城市本身也存在著很多的問題,你我就身在其中,結合自己的生活體會,哪位同學起來說一說你認為城市存在著哪些問題呢? 教師引導學生從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工業(yè)污染、大氣污染、水體污染、生活噪音、生活垃圾、就業(yè)困難等方面來進行討論。 [小結]隨著城市的發(fā)展,人們對自然環(huán)境的改造越來越大,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所以我們更加要加強城市的綠化,管理與保護。在城市的建設中,要注意人與自然的協(xié)調關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chuàng)造
6、出更美好的生存環(huán)境來。 [過渡]前面我們了解了聚落的形態(tài),主要包括城市與鄉(xiāng)村。但是自然界的地理事物是處于不斷的發(fā)展與變化中的,城市是在鄉(xiāng)村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隨著.的不斷進步,將會有更多的鄉(xiāng)村發(fā)展成為城鎮(zhèn)、進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 聚落分布在世界各地,很不均勻,從前面的世界人口分布知識,我們就可以知道,人口分布不均,也反映聚落的分布情況。 教師進一步引導:我們當?shù)氐拿窬咏ㄖ泻翁厣?(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世界各地的民居風格不同,既能適應當?shù)氐淖匀坏乩憝h(huán)境,又與.經濟生活關系密切,體現(xiàn)了當?shù)氐奈幕曀椎取? [承轉]正因為不同地區(qū)、不同時期的聚落建筑
7、風格各異,所以前人留下了很多獨具特色的文化遺產。 講述“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 [展示]各類文化遺產的圖片,教師邊介紹邊引導學生欣賞圖片,然后請學生考慮圖片反映的內容有什么共性? [學生思考討論]教師總結:世界文化遺產是人類寶貴的財富,它體現(xiàn)了不同歷史時期某個城市、某個民族、某個國家的文化精神,反映出當時的.制度、民俗風情、經濟科技等到的發(fā)展水平以及其與環(huán)境的關系等。 [教師提問]有人在古代建筑物下刻寫“___到此一游”,這種做法對嗎?(不對)為什么?(學生討論) [小結]:文化遺產是人類寶貴的財富,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經濟、科研價值,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
8、重要意義在于:為我們研究人類各個時期的文化精神、.制度、民族風情等有著重大的意義。特別為我們人類如何去協(xié)調人地關系,合理地改造自然等,提供寶貴的資料! [課堂總結] 課件展示課堂板書設計,概括本課知識要點: 1.聚落:人們集中居住的地方,可分為城市與鄉(xiāng)村兩種形式;兩者的差別; 2.聚落的形成及其與環(huán)境的關系。 3.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 [課堂鞏固] 1.鄉(xiāng)村聚落類型及其人們從事的生產活動搭配正確的一組是() A.農村——放牧B.牧場——伐木C.漁村——捕魚D.林場——種植 2.關于鄉(xiāng)村與城市聚落景觀差異的描述,正確的是……
9、() A.城市自然景觀改變小、建筑密而高B.鄉(xiāng)村道路縱橫交錯,網線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學校多D.鄉(xiāng)村人們工作節(jié)奏快、文化生活豐富 3.影響聚落形成與發(fā)民的主要因素有……() ①地形②資源③土壤④水源⑤氣候⑥植被⑦地質⑧交通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教案2:地球和地球儀 教學思路 新課程改革的特點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以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為基礎的“探究式”學習方式,改變過去的死記硬背、機械接受的學習方式。因此,本節(jié)課程設計特別注意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抓住學生對地球和地球儀的好奇心理,讓其在自覺的“動手”和“動口”過程中掌握知識要點
10、,在“發(fā)現(xiàn)”中獲得地理興趣從而不斷地主動學習。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地球的形狀及大小;認識地球儀,并能識別經線、緯線、本初子午線和赤道;了解經線、緯線的特點;掌握運用經緯網確定地球上某點位置的方法。 2.通過學生了解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的艱難歷程,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及培養(yǎng)勇于探索、深入鉆研的精神,形成正確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地球的形狀認識及用數(shù)據(jù)表示地球的大小;經緯線的意義及特點。 難點:經緯線的含義;經緯度的概念;運用經緯同確定地理位置。 教學準備 教學輔助材料:地球儀、經緯儀、東西半球分布圖、南北
11、半球分布圖、有關課程課件(自制)等 教學輔助媒體:投影儀、幻燈機、計算機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教師講述:同學們,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學曾經或現(xiàn)在都會提到這些問題:地球是什么樣的?地球有多大?人們怎么認識這個地球的?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去探討這些問題,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書:第一節(jié)地球和地球儀 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狀的嗎? 學生回答:圓形、橢圓形…… 教師補充說明:我們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怎么知道的呢?我們居住在地球上,無法看到地球的整體面貌,在古代,人們
12、對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是一個難解之謎。 一、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學生活動:將學生分為四大組,每一組分別規(guī)定不同的時期(由遠古到現(xiàn)代),結合課本,先討論兩分鐘,然后各組派1~2名代表說出那一時期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 教師活動:分好四個組,將課本上四幅圖用多媒體或掛圖按照順序展示出來,學生討論完后,請各組代表上臺邊指示圖片邊講述。 圖1:“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 圖2:“天如斗笠,地如覆盤” 圖3: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路線圖 圖4:地球衛(wèi)星照片 學生分小組討論并派代表回答。 第一組講述: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 教師補充小
13、結并引導:在古代,人們認為整個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鍋,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同學們都非常聰明,不像古代人一樣完全憑借直觀的認識世界.簡單地認識天空是圓的,大地是平的。隨著人們活動范圍的擴大,人們逐漸發(fā)現(xiàn)大地并不是那樣平坦。比如: ①海邊遠方駛過來的航船,先看見船桅,后見船身;②月食時,地球的影子邊緣總是弧形的。 第二組講述:天如斗笠,地如覆盤 教師引導提問:對于這樣的說法,同學們能否提出質疑? (學生活動) 教師總結:從海邊看帆船到發(fā)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們對地球形狀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14、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體的假想。為了證實這樣的假想,人類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為此,很多探險家進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說出歷都有哪些的環(huán)球航行? (學生回答) 教師講述并引導:最的就是16世紀初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進行的環(huán)球探險航行。下面請第三組同學講述麥哲倫航海的故事。 第三組同學代表回答 教師總結:麥哲倫的環(huán)球航行的巨大意義就是充分的證明了地球的形狀是個球體。那么現(xiàn)在我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情況又是怎樣的呢?請第四組的代表上來為我們講述。 第四組同學代表回答 教師講述:現(xiàn)在我們進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為地球拍了照片,確證地
15、球是個球體。 教師提問:剛才,我們四個組的同學把我們人類認識地球探索地球的過程給演示了一遍,從“天圓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盤”,再從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到地球衛(wèi)星照片,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由簡單認識到猜想到實踐,由錯誤的現(xiàn)象到真理的漫長歲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從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的過程中,同學們都有哪些感想?我們從中悟出了怎樣的道理?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我們要學習先輩,對待任何事物要科學,要堅持嚴謹、認真的態(tài)度和為探索真理勇于奉獻、不怕犧牲的精神。我們還要細心觀察、勤于思考、善于總結、勇于實踐,這樣才能發(fā)現(xiàn)真理,取得成功。 教師承轉:我們認識了地球是球
16、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個標準的球體呢?(可加入學生討論)我們現(xiàn)在不僅認識了地球的形狀,而且精確地測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來說,人們往往用表面積、周長、半徑等數(shù)據(jù)來說明球體的大小。大家看到課本第3頁圖1.2,說明地球究竟有多大? 教師可用多媒體展示有關地球大小數(shù)據(jù)的圖或掛圖,然后讓學生回答。 (學生回答) 教師講述:精確的測量表明:從地心到北極的半徑為6357千米,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因此,準確地說,地球應該是兩極稍扁,赤道稍鼓的球體。當然,這些差別同巨大的地球來比,還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徑只比北極半徑長21千米,如果把地球縮小成地球儀大小,這個差別就看不出
17、來了。我們通常用平均半徑來表示地球的大小,記住地球的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 板書:1.地球的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稍鼓的球體 2.地球的大?。浩骄霃绞?371千米 啟下;下面我們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 板書: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教師活動:出示地球儀并展示給同學們看。 學生活動:仔細觀察地球儀并動腦筋思考,地球儀與真實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學生回答) 教師補充說明: 1.地球儀是地球縮小的模型; 2.地球儀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實際不存在的,比如用于確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經緯網和經緯度; 3.地球儀
18、是有地軸的,而現(xiàn)實中并沒有地軸。 教師提問:根據(jù)自己對地球儀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試著給地球儀下個定義。 (學生回答) 教師歸納:地球儀是人們按照地球的形狀,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大小和名稱。地球儀可以讓我們更直觀的了解整個地球的全貌,還能幫助我們了解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情況。今后,我們經常要借助地球儀來學習地理知識,所以,同學們應當學習有關地球儀的知識。 教師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有關地球和地球儀的基本知識,了解了人們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初
19、步地認識了地球儀。下節(jié)課我們將學習地球儀的一個重要圖示--緯線和經線。 作業(yè)設計:參照課本的活動,回家制作一個小地球儀,下節(jié)課帶來,并比比看誰做的。 【第一章第一節(jié)地球和地球儀第二課時】 復習上節(jié)課內容教師提問:1.地球的形狀是什么? 2.怎樣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么是地球儀? 4.地球儀與地球的區(qū)別。 導入新課,教師講述:通過地球儀我們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狀況。上節(jié)課請大家回家制作一個簡易的地球儀,請大家拿出來,并在小組中交流展示。 學生活動在小組中展示自制的地球儀。 教師活動:選出兩到
20、三個制作較好的地球儀并向全班展示,隨后進行鼓勵性評價,并拿出教具──地球儀。 教師提問:大家看看你們做的地球儀與老師的地球儀除了大小外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處:地軸、南極、北極。不同之處: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老師的地球儀上面有很多點和線?這些線就是緯線和經線,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地球儀上的一個重要的圖示──緯線和經線。 板書:一、緯線和經線 教師活動:(展示經緯儀)在經緯儀上指示緯線但不說出定義,請同學們概括什么是緯線。 學生概括,教師補充說明:與地軸垂直并環(huán)繞地球一周的圓圈叫做緯線。 活動:1.分別請幾位同學上臺用準備好的細繩在地球儀上標示出幾條緯線;
21、 2.請同學們在自己制作的小地球儀上,用彩色水筆畫出兩到三條緯線。教師到各小組巡視,輔導同學。 (評價活動結果) 教師提問: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這些緯線有什么特點?(展示經緯儀并提示:緯線的形狀、長度的變化規(guī)律、指示方向等) 學生思考并回答。 板書:1.緯線 (1)定義:與地軸垂直,并環(huán)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2)特點:①指示東西方向(與地軸垂直) ②每條緯線都是一個圓 ③緯線的長度不相等(赤道是的緯線) 請同學們畫出的緯線──赤道,并觀察所畫的緯線是否符合以上特點。 過渡:大家按照剛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經線,經線有什么
22、特點,經線和緯線有什么不同? 活動:1.分別請同學上來用細繩標示出兩條經線; 2.在自制的模型上畫出兩條經線。學生與教師共同歸納:連接南北兩極并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叫做經線。 教師引導:與緯線相比,經線的特點是什么? 學生回答。 板書:2.經線 (1)定義:連接南北兩極并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2)特點:①指示南北方向(與赤道垂直) ②每條經線都是半個圓 ③經線的長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緯線、經線的定義及他們的特點后,請問同學們:在你們自制的地球儀上可以畫出多少條經緯線(無數(shù)條),為了區(qū)別這些經緯線,我們給他們確定了
23、不同的度數(shù),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緯度和經度。 板書:二、緯度和經度 我們先來了解緯度。 教師引導:首先我們要找到一條0緯線,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那么0緯線在哪里,它經常被人們叫做什么名字? 學生觀察地球儀或課本第5頁,圖1.7并回答。 師生共同歸納:0緯線就是我們早已認識的赤道。 教師活動:展示厄瓜多爾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紀念碑的圖片或課件。 學生活動:在地球儀上查找厄瓜多爾首都基多市,并在自制地球儀上標示出基多市。 教師提問:緯度是從0緯線開始的,其度數(shù)變化有什么規(guī)律?的緯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學生觀察地球儀或課本第5
24、頁,圖1.7并回答。 教師小結:緯度是由赤道向南北兩極遞增的。的緯度是90,它們在北極和南極。 承轉:細心的同學會發(fā)現(xiàn)緯度沿赤道呈兩邊對稱,那么怎樣區(qū)分兩條度數(shù)相同的緯線呢? (學生思考并回答) 教師小結:我們把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orth”的開頭字母;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做南緯,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outh”的開頭字母。 學生活動:在地球儀上找出30N、30S的緯線,同桌之間一方任意指示一條緯線,請另一方讀出或寫出該緯線的緯度(強調緯度的正確寫法)。 教師引導提問:如果我們要選擇一條緯線把地球平
25、均分為兩個半球,選擇哪條緯線作為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最為合適?為什么? (學生思考并回答) 教師小結:同學們真聰明,和科學家們的想法完全一致。我們以赤道為界,把地球平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學生活動:教師手拿若干標有緯度的卡片,每組兩位同學任意抽取一張。同學們根據(jù)卡片上注明的緯度,按規(guī)律站成一排(教師可自標明赤道的那張卡片,協(xié)助同學一起完成這個活動),站好后,每位排隊的同學說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稱。 板書:1.緯度 (l)0緯線──赤道 (2)緯度的變化規(guī)律;范圍:0~90 (3)南北半球的劃分。 人教
26、版七年級地理教案3: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教學目標[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人類對地球的形狀和大小的認識過程,體現(xiàn)著人類認識自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科學不斷發(fā)展進步的過程。因而教育學生要用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眼光認識地理事物的發(fā)生、演變和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認真學習的態(tài)度,探求自然奧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學、實事求是的觀念。 [知識和能力] 1.知道地球是個球體,會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等數(shù)據(jù)描述地球的大小。 2.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記住地軸、兩極、赤道、緯線、經線、本初子午線。 3.理解掌握東西經度、南北緯度的劃分和東西、
27、南北半球的劃分。 4.熟練地利用經緯網確定某一地點的位置。 教學重點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2.經線和緯線的特點,經度和緯度的劃分。 3.東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劃分。 4.利用經緯網確定地球表面任意一點的位置。 教學難點1.東西經度、南北緯度的判讀。 2.東西半球的劃分。 3.借助經緯度及經緯網知識,使學生對空間概念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教學設計[導入新課] 同學們,人類的生活和生產離不開地理。學習地理能夠使我們更好地生活和生產。那么,學習地理從哪開始呢?(學生議論)對,從認識人類的家園——“地球”開始。 多媒
28、體畫面1 浩瀚的太空,星光燦爛。配上音樂,推出旋轉的地球和課題。 [講授新課] 第一章 地球和地圖 第一節(jié) 地球和地球儀 提出問題 晴空萬里,我們能看到太陽像一個火紅的圓球;十五的夜晚,我們能看到月亮像一個明亮的銀盤;我們居住的地球是個什么形狀呢? 學生回答 球體(球形)。 設問過渡 我們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是無法看到地球整體面貌的。那么,古代人是如何逐步認識了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球體呢? 多媒體畫面2 圖略(課本P2圖1.1“天圓地方”) 讀圖思考 我國古代為什么有“天圓
29、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的說法。 學生回答 學生回答后,教師評價點撥。 設問引導 隨著人們活動范圍的擴大,人們產生了疑問,很多現(xiàn)象說明大地不是直覺的那么方方的、平平的,大地又變成了個什么樣呢? 多媒體畫面3 圖略(課本P2圖1.1“天如斗笠,地如覆盤”) 請同學們說說當時人們臆想中的大地是個什么樣,并舉例說明“大地不是平面的”。 組織活動 1.學生描述、舉例。教師評價。 2.組織學生以學習小組進行以下幾項活動: 列舉事例: 模擬觀船 ①模擬“海邊看船”。讓學生參照課本P4圖1.3,邊模擬,邊記錄
30、體驗,如有到過海邊親身體驗過的同學,可以交流印證。 實驗行船 ②實驗“桌上行船”。讓學生做一個對比小實驗:把紙船在桌子上推移,平視紙船,看到船的部位有沒有變化? 觀察照片 ③觀察“月食照片”。讓學生觀察課本P4圖1.4,指出地球的影子是哪一部分?(古銅色的部分)說明古銅色影子的邊緣呈什么形狀?(弧形)弧形就能說明地球是個球體嗎?(不能,如果地球是圓的或圓柱形,看到的影子邊緣也是弧形) 引導思考 ④思考“高站遠矚”。教師引導學生認識站在廣闊平坦的田野上,瞭望四周,最多能看到約4000米的地方。若站得高一些,就能看得遠一些。同理,飛機飛得越高,俯視的
31、范圍就越大,這也說明地球不是平面的。 提出問題 通過以上實例,證明了大地確實不是平的,是不是就能得出地球是一個球體的結論呢?(不能)這是人們的猜測和推理,還有什么辦法能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呢? 多媒體畫面4 圖略(課本P2圖1.1“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線路圖”) 請同學們沿著當年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的路線,結合課本P3閱讀材料“麥哲倫船隊的環(huán)球航行”的介紹,進行一次圖上旅游,看看證明一個什么事實。 評價過渡 學生發(fā)言,教師評價后指出:1519年9月至1522年9月,麥哲倫率領船隊環(huán)球航行,用事實證明了過去人們的猜測和推理,地球確實是一個球體。但是最科學
32、的能夠證明地球是球體的依據(jù)是什么呢? 多媒體畫面5 圖略(課本P2圖1.1“地球衛(wèi)星照片”) 20世紀,人類進入了太空,從太空觀察地球,并且從人造衛(wèi)星上拍攝了地球的照片,確證地球是一個球體。 小結過渡 教師邊小結,邊點擊在多媒體畫面6上依次出現(xiàn)的圖片和問題。 多媒體畫面6 同學們,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而艱辛的歷程。從一開始人們的直覺感知(點擊“天圓地方”)、到后來的猜測推理(點擊“天如斗笠,地如覆盤”)、再到用事實論證(點擊“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路線圖”)、最后的科學證明(點擊“地球衛(wèi)星照片”),從這一認識過程中(點擊箭頭依次連接
33、以上四圖),你感悟到些什么呢(點擊討論問題)?請以學習小組討論交流。 討論交流 教師組織學生討論交流。 大家談的很好,我們應該學習前人認識自然,不畏艱辛,勇于探索的精神;樹立破除迷信,抵制邪教,實事求是,崇尚科學的觀念和探求自然奧秘的志趣;用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眼光認識地理事物的發(fā)生、演變和發(fā)展。 提出問題 人們在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中,還精確地測量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用哪些資料數(shù)據(jù)來描述地球的大小呢? 多媒體畫面7 圖略(課本P3圖書1.2“地球的大小”) 請大家在筆記本上畫出“地球的大小示意圖”。 學生活動 (教師
34、指導學生畫示意圖。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承轉過渡 地球的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相當于飛機飛行30個小時的航程,時速100千米的汽車日夜不停17天的路程。人一刻不停地步行繞赤道一圈,大約要一年多才能走完。這樣大的一個地球,人們要認識它,研究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難了。如何才能便于我們學習、研究呢?(教師出示地球儀,有條件的學校可每個學習小組發(fā)一個地球儀,配合學生學習) 多媒體畫面8 地球儀略圖 同學們請看課本P4中間自然段,觀察地球儀,以學習小組共同完成以下各題: 1.什么是地球儀? 2.畫略圖,并指出地軸、北極、南極是
35、怎樣確定的? 3.轉動地球儀應向哪個方向轉? 4.地球儀有什么作用? 5.地球儀與地球真實的原貌有什么不同? 學生活動 教師指導學生觀察、討論、交流,總結地球儀的特點。 教師點撥 根據(jù)學生討論、交流的情況,利用地球儀,邊演示,邊補充點撥,并滲透在地球儀上確定方向的知識:指向北極方向為北,指向南極方向為南。在確定南北方向的基礎上,定出東、西方向,提示學生“地球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因而演示地球儀轉動也應自西向東轉,并指導學生演示。 教師要對第5個問題作必要的總結,地球儀與地球實體的不同表現(xiàn)在:①地球儀是地球大大縮小了的模型;②地球儀上的能使之繞著轉動的地軸,以及繪制的經緯網和經緯度,在地球上實際并不存在;③地球儀上是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地球上不同的地理事物。
-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