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三年級語文下冊 第一單元綜合測試題 新人教版.doc
《2019年三年級語文下冊 第一單元綜合測試題 新人教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年三年級語文下冊 第一單元綜合測試題 新人教版.doc(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年三年級語文下冊 第一單元綜合測試題 新人教版 一、看拼音,寫詞語。(10分) ch bǎng j lǒng hu pō wn zǐ qiān hng ( )( ) ( ) ( ) wǔ dǎo qīng ting yīn f guāng caǐ du m ( )( )( ) ( ) 二、比一比,再組詞。(8分) 脹( ) 沾( ) 掠( ) 湊( ) 漲( ) 站( ) 諒( ) 奏( ) 憶( ) 曾( ) 蜓( ) 詠( ) 億( ) 增( ) 挺( ) 泳( ) 三、按要求排列下面的字。(6分) 攏 倦 譜 符 塞 佛 詠 1.按筆畫從多到少的順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音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填空。(6分) 1.__________的草,__________的葉,__________的花,都像__________聚攏來,形成了__________的春天。 2.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選詞填空。(4分) 寂靜 安靜 寧靜 平靜 1.風停了,湖面又恢復了( )。 2.上課鈴響了,教室里逐漸( )下來。 3.夜晚,這片松樹林里( )無聲。 4.清晨,( )的校園顯得很美。 六、用自己的話說說《春日》這首詩,并按要求填空。(10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日》一詩是__________代理學家__________所作,贊美了____________________,同時也點出了“東風”是美好春天的__________這個道理。 七、用簡筆畫的形式來表達下列詩句的景象。(6分)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八、古詩園地:填上表示顏色的詞。(6分) 1.日出江花( )勝火,春來江水( )如( )。 2.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 )杏出墻來。 3.兩個( )鸝鳴( )柳,一行( )鷺上( )天。 4.( )日依山盡,( )河人海流。 5.( )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 )絲絳。 九、閱讀短文,回答問題。(14分) 放風箏 ①“楊柳青,放風箏”,這是家鄉(xiāng)小孩放在嘴邊唱的一句話。記著這句話,元宵節(jié)一過,孩子們就盼望著刮風,巴望著下雨。刮上三天風,楊柳枝兒刮得柔了;下過幾陣雨,楊柳嫩芽兒就退黃轉青了。太陽一出,孩子們就急忙地將風箏放上了天。 ②家鄉(xiāng)的孩子們放的風箏不興買,都是自己動手扎的。風箏扎得最好的要數(shù)鄰居家的二虎子。二虎子頭扁扁的,腦后拖著一根瘦黃的小辮子,臟兮兮的嘴唇上經(jīng)常掛著鼻涕,臉上的眼睛很大、很亮,帶著水似的,透出一股聰明靈巧氣。他扎蜻蜓,能裝上兩只迎風翻動的眼睛;扎蝴蝶,能粘上一對軟軟的翅膀,讓它在風中飄悠;扎燕子,能使那剪刀似的尾巴上下活動。二虎子最拿手的是扎月亮風箏。那是用竹篾和蘆柴稈子扎的,先將竹篾彎成一個圓圈,再用一根蘆柴稈橫在中間,糊上紙后,又在蘆柴稈的兩頭插上蘆花頭。插蘆花頭最講究兩邊一樣重,二虎子往往用手試,反反復復掂量才能插妥。 ③家鄉(xiāng)的孩子放風箏總是邀了一群孩子一塊兒放,大孩子帶著小孩子,熱熱鬧鬧的。許多孩子經(jīng)了一冬的“悶”,到了春日的空地上,跑的、跳的、喊的、叫的都有?!芭丁贝蠹乙宦暫?,一只風箏就上了天。孩子們跳前蹦后只忙一會兒,天上就飄滿了花花綠綠的各式風箏。二虎子放的月亮風箏總是穩(wěn)穩(wěn)的、高高的,他放出的線經(jīng)常掛下一個大彎子,牽了風箏的線試試,勁很大。有一次,二虎子還在一只“蜜蜂”上系上一枝蘆柴做的風笛,那“蜜蜂”在天上遇了風就嗡嗡地唱起歌來,放風箏的孩子聽著這歌聲,高興勁就別提了。 [結尾1]家鄉(xiāng)的孩子真愛放風箏啊! [結尾2]家鄉(xiāng)的孩子能扎風箏,會放風箏,真是聰明靈巧的孩子! [結尾3]小小的風箏總是牽扯出家鄉(xiāng)孩子對春的一片熱情。 [結尾4]楊柳青了,風箏終于在孩子們的歡笑聲中上了天。 1.認真讀文章,完成下面的填空。(4分) 風箏扎得最好的要數(shù)__________,他扎蜻蜓,能____________________;扎蝴蝶,能____________________;扎燕子,能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最喜歡其中哪幾個自然段?說說原因。(2分) 3.文章第1自然段寫孩子們盼望放風箏,他們“盼著刮風”“巴望下雨”是因為風會使__________變得__________,因為他們記著一句話:“____________________?!边@一段中__________等詞語具體寫出了孩子們急切的心情。請你再寫兩個能表現(xiàn)人急切心情的詞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4.這篇文章提供了4個結尾,讀讀想想,選哪一個結尾最貼切?說說原因。(3分) 十、作文。(30分) 春天是美好的。請以“感受春天”為題,寫寫自己對春景的新發(fā)現(xiàn)、新體會。要求寫出真情實感。 參考答案: 五、1.平靜 2.安靜 3.寂靜 4.寧靜 六、宋 朱熹 萬紫千紅的春天景色 源頭 八、1.紅 綠 藍 2.紅 3.黃 翠 白 青 4.白 黃 5.碧 綠 九、3.楊柳 柔了 楊柳青,放風箏 盼望、巴望 急忙地 焦急 心急火燎 心急如焚 4.[結尾3]最貼切 附送: 2019年三年級語文下冊 第一單元綜合練習題 鄂教版 1、 給下列漢字補充音節(jié)。 n d y p ēn 齒 趁 堤 鳶 盆 針 2、 填空。 1、 《村居》是 代詩人 所作,寫的是詩人在 看到的景象。在草長鶯飛的二月,楊柳拂堤,兒童們興致勃勃地 。有景有人有事,充滿生活情趣,勾畫出一幅生機勃勃的 圖。全詩字里行間透出詩人對 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2、 《春的頌歌》寫了很多的小動物快樂的場景,有 、 、 和 ,讓人們感受到 ,激發(fā)人們對 。 3、 《風箏》一文中將 與孩子們的 有機的結合在一起,表達出了 。 3、 補充詞語,并任選一詞造句。 ( )( )不舍 筋( )力( ) 五彩( )( ) 不甘( )( ) 小心( )( ) 一( )一合 ( ): 。 4、 古詩名言背誦。 1、 草長鶯飛二月天, 。兒童三學歸來早, 。 2、 五月,是 的季節(jié),是 的季節(jié)。 3、 春哪!你帶來了 景象,你令世界 , 。 4、 書籍是在 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 。 5、 口語交際。 春節(jié)里,你可能收到了一些壓歲錢。它傳遞著長輩對你的一份愛。對于這份特殊的禮物,你打算如何安排呢?說說你的想法和大家一塊交流交流。 6、 開心閱讀。 中國的風箏有悠久的歷史,早期的風箏并不是如今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輕巧的樣子,而是沉重的竹鷂或木鷂。它的發(fā)明者是木工的鼻祖--魯班。聰明的魯班削竹為料制造成了“上天三日而不下”的風箏的雛形。 中國風箏的歷史至少有xx多年了。 從唐朝開始,風箏逐漸變成玩具。到了晚唐,風箏上已有用絲條或竹笛做成的響器,風吹聲鳴,因而有了“風箏”的名字。也有人說“風箏”這名字起源于五代,從李鄴用紙糊風箏,并在上面裝上竹笛開始。 從張擇端的 清明上河圖 和蘇漢臣的 百子圖 中也都有放風箏的場面 明朝畫家徐渭寫過很多與風箏有關的詩,如“柳條搓線絮搓棉,搓夠千尋放紙鳶。消的春風多少力,帶將兒女上青天”。又如“我亦曾經(jīng)放鷂喜,今年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駐游春馬,閑看兒童斷線時”。到了清朝,玩風箏之風更盛。傳說慈禧叫太監(jiān)跑到天津找“風箏魏”給她扎過一個“壽星佬騎仙鶴”的風箏玩?,F(xiàn)在故宮里還藏著三只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玩過的大風箏。 清代小說家曹雪芹在《紅樓夢》七十回中生動地描寫了大觀園中姐妹們放螃蟹、美人、大魚、蝙蝠、鳳凰、沙燕等各種風箏的情景??梢哉f,中國的玩具風箏在這時已發(fā)展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從唐宋開始,中國的風箏向世界流傳,先是傳到朝鮮、日本、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然后傳到歐洲和美洲等地。 1、在文段的“ ”中加上恰當?shù)臉它c符號。 2、 讀第一自然段,完成下面練習。 (1) 找出文中的兩對反義詞:( )--( ) ( )--( ) (2)中國的風箏有悠久的歷史,至少有 多年了。 (3)風箏的發(fā)明者是 ,他的風箏是用 或 制成的。 3、請你說說“風箏”這一名稱的來歷。 4、 (1)風箏還有另外一個名稱在文中圈出來。 (2)如果你想做一個風箏,你想做什么樣的,說說看。-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年三年級語文下冊 第一單元綜合測試題 新人教版 2019 三年級 語文 下冊 第一 單元 綜合測試 新人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kudomayuko.com/p-5647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