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人教版教師用書:模塊二 第8單元 第19講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及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含解析

上傳人:無*** 文檔編號:64201554 上傳時間:2022-03-21 格式:DOC 頁數:19 大?。?98KB
收藏 版權申訴 舉報 下載
高三歷史人教版教師用書:模塊二 第8單元 第19講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及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含解析_第1頁
第1頁 / 共19頁
高三歷史人教版教師用書:模塊二 第8單元 第19講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及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含解析_第2頁
第2頁 / 共19頁
高三歷史人教版教師用書:模塊二 第8單元 第19講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及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含解析_第3頁
第3頁 / 共19頁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積分

下載資源

還剩頁未讀,繼續(xù)閱讀

資源描述:

《高三歷史人教版教師用書:模塊二 第8單元 第19講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及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含解析》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三歷史人教版教師用書:模塊二 第8單元 第19講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及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含解析(1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精品資料 第19講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及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考點1 春天的故事——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 (對應學生用書第151頁) [識記—基礎知識梳理] 一、十一屆三中全會 1.背景 (1)1976年粉碎“四人幫”后,國民經濟仍處于停滯狀態(tài),人民生活沒有得到改善。 (2)1978年5月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 (3)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2.內容 (1)思想路線: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2)政治路線:把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3)經

2、濟路線:確定今后黨和國家的工作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3.意義 (1)是新中國歷史上的重大轉折。 (2)成為實行改革開放和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 [輕巧識記]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二、經濟體制改革 1.農村改革 (1)內容 ①經濟體制:實行以家庭承包經營為主要形式的責任制。 ②管理體制:撤銷人民公社和生產大隊,建立鄉(xiāng)、鎮(zhèn)政府和村民委員會。 (2)意義:克服過去分配中的平均主義弊端,極大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yè)生產得到發(fā)展,促進了城市的改革。 [易錯提醒]       關于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幾點誤區(qū) (1)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并沒有改變土地

3、公有制,農民對土地只有使用權和經營權,而沒有所有權。 (2)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與當時的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相適應,但并不適應現代農業(yè)發(fā)展的需要;農村產業(yè)結構調整的措施不是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而是發(fā)展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非農產業(yè)。 2.城市改革 (1)開展:1984年以后全面展開;中心環(huán)節(jié)是增強企業(yè)活力,把企業(yè)搞活。 (2)內容 ①管理體制:實行政企分開,簡政放權。 ②所有制:變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經濟模式。 ③分配制度: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1)背景 ①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改革開放

4、面臨復雜的國內外形勢,改革進入關鍵時期。 ②1992年初,鄧小平發(fā)表“南方談話”,提出要搞好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 (2)過程 ①提出目標: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②確立框架: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③完善理論:中共十五大進一步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提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 ④初步建立:到21世紀初,已有95%以上的商品資源實現市場配置,社會主義商品市場體系基本建立。 (3)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就 ①經濟增長:年均9%的增長速度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經濟增

5、長速度最快的國家。 ②人民生活:不但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從總體上已達到小康水平,并朝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目標邁進。 [圖解歷史]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理解—史料研習歸納] 史料一 1998年,江澤民在安徽農村考察時指出:“改革從農村開始不是偶然的,是由我國基本國情和當時農村的困境決定的……當時有二億五千萬人吃不飽肚子,吃飯問題成為最緊迫的大事,不改革已經沒有出路了。” 史料二 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采用了統(tǒng)一經營和分散經營相結合的原則,使集體優(yōu)越性和個人積極性同時得到發(fā)揮……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和各項農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國農業(yè)長期停滯不

6、前的局面,促進農業(yè)從自給半自給經濟向著較大規(guī)模的商品生產轉化,從傳統(tǒng)農業(yè)向現代化農業(yè)轉化。 ——《中共中央一號文件》(1983年) 史料三 到1979年,集體農業(yè)活動的組織方面正發(fā)生一場意義更為深刻的變化。在中國最貧困的省份,中國領導階層開始了“生產責任制”的某些嘗試……到1983年底,甚至這些集體農業(yè)的痕跡,也大量從中國農村消失了。 ——《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下卷 [史料解讀] (1)史料一中“二億五千萬人吃不飽肚子”強調了農村改革的迫切性,也說明了農村改革符合中國的國情和實際。 (2)史料二中“統(tǒng)一經營和分散經營相結合的原則,使集體優(yōu)越性和個人積極性同時得到發(fā)揮”說明農民有了

7、經營權或生產和分配的自主權,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從傳統(tǒng)農業(yè)向現代化農業(yè)的轉變 (3)史料三中“某些嘗試”主要指包產到組、包產到戶的農業(yè)生產責任制;“集體農業(yè)的痕跡”指人民公社下的集體生產。 [史料運用] (1)根據史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是否改變了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性質。 [提示] 沒有。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下,農民獲得的是土地使用權和分配經營自主權,生產資料所有制并沒有改變。 (2)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史料三中率先“嘗試”變革的“中國最貧困的省份”有哪些。這種變革主要針對什么問題?有何重大歷史意義? [提示] 省份:安徽、四川。 問題:針對當時人民公社體

8、制的弊端。 意義: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推動了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 [史論歸納] 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實行的原因、特點及實質 1.原因 (1)人民公社體制超越了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嚴重挫傷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2)農業(yè)生產發(fā)展十分緩慢,嚴重影響了國家的現代化建設。 (3)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改革開放、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方針。 (4)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性質及其實行具有群眾基礎。 2.特點 (1)它以土地等基本生產資料的公有制為前提,堅持了農村的社會主義制度。 (2)它把集體統(tǒng)一經營和家庭分散經營有機結合起來,既發(fā)揮了集體統(tǒng)一經營的優(yōu)越性,又調動了農

9、民的生產積極性。 (3)它是在黨的領導下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偉大創(chuàng)舉。 3.實質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實質上是對農村生產關系進行的調整,是從根本上解放農村生產力。 新時期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歷程 史料一 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強調物質利益在調集工人農民積極性上的重要性,但是仍沿著計劃經濟的思路用政府的力量來調整農輕重的比例;后來承認市場在資源配置上的作用,但是強調“計劃為主、市場為輔”;再到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正式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當時的定位是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這次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fā)

10、揮政府的作用。 ——《林毅夫:轉型國家需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 史料二 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在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初以農村改革為重點的第一階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為重點、城鄉(xiāng)聯(lián)動和全面改革以來,以中共十四大為標志,改革進入了新階段……新階段是改革的攻堅階段,是以建立新體制為主要使命的階段。 ——寧可主編的《中國經濟發(fā)展史》 [史料解讀] (1)由史料一“仍沿著計劃經濟的思路用政府的力量”“后來承認市場在資源配置上的作用”和“強調‘計劃為主、市場為輔’”信息可知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系。根本區(qū)別在于資源配置的方式不同。 (2)史料二從兩個階段“20世紀8

11、0年代初以農村改革為重點的第一階段,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為重點、城鄉(xiāng)聯(lián)動和全面改革”說明經濟體制改革從農村開始,之后在城市全面展開;由“新階段是改革的攻堅階段,是以建立新體制為主要使命的階段”得出突破舊體制,探索新體制。 [史料運用] (1)史料一論述了我國在經濟體制改革方面的實踐探索。根據史料一,說明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什么?前后兩種經濟體制的根本區(qū)別是什么? [提示] 問題: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系。 區(qū)別:資源配置方式不同,前者發(fā)揮政府主導作用,后者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 (2)史料二明確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和特點。根據史料二,概括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呈現出的特

12、點。 [提示] 經濟體制改革從農村開始,之后在城市全面展開;先試點,后推廣;突破舊體制,探索新體制。 [史論歸納] 全面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從原因上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經濟實踐發(fā)展的客觀要求。 ①生產力發(fā)展的客觀要求。20世紀50年代所建立起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強調國家對整個經濟活動實行高度集中管理,其弊端越來越明顯,日益制約我國經濟的健康發(fā)展。 ②改革實踐的必然選擇。30多年的改革實踐證明,要使社會主義經濟充滿生機和活力,就必須充分發(fā)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從根本上破除傳統(tǒng)的計劃經濟體制。 ③理論探索的科學結論。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圍繞社會主義

13、市場經濟問題,形成了鄧小平理論。 (2)從特點上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有機融合。具體表現為: ①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等多種所有制經濟長期共同發(fā)展,不同經濟成分還可以自愿實行多種形式的聯(lián)合。 ②分配制度上: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 ③宏觀調控上:國家把人民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結合起來,更好地發(fā)揮計劃與市場兩種手段的優(yōu)勢。 (3)從實踐意義上看:這是社會主義理論的創(chuàng)新,解放和發(fā)展了生產力。 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

14、經濟理論的豐富和發(fā)展。 ②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調動各種積極因素,加速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有利于促進社會共同富裕。 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是我國適應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舉措,有利于推動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 [應用—對點強化訓練] 1.(2017·瀘州高三診斷)1979年起,政府大幅度提高了糧食、油脂等18種主要農產品的收購價格,平均漲幅35%,同時還對糧食和油料超過政府征購部分加價50%。這一舉措(  ) A.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B.打破了舊經濟體制的束縛 C.擴大了農民的生產自主權 D.宣告市場定價機制的形成 A [提高農產品價格有利于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

15、性,故A項正確;此時已經開始進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1984年開始進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尚未打破舊體制的束縛,故B項錯誤;材料未涉及農民生產自主權擴大的問題,故C項錯誤;材料中糧食價格為政府定價并非市場定價,故D項錯誤。] 2.(2017·太原高三模擬)1979年,北京東風電視機廠以“散件加工”形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提升經濟效益,被國家廣電總局認為是打亂了國家計劃,擠壓了民族工業(yè)。某領導則批示:“看來,這個廠要給洋人做加工廠?!边@說明(  ) A.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已經開始 B.引進國外技術造成競爭加劇 C.對外開放政策尚未真正執(zhí)行 D.體制和觀念的變革任重道遠 D [1984年城市經

16、濟體制改革開始,不符合材料中時間限制,故A項錯誤;B項限制與材料無關,故B項錯誤;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對外開放的決策,東風電視機廠能引進外國技術則說明對外開放政策已經執(zhí)行,故C項錯誤;材料中某領導認為東風電視機廠引進外國技術后就是為洋人加工,這說明當時人們對引進外國技術發(fā)展國內經濟缺乏正確的認識,保守的思想阻礙企業(yè)發(fā)展,因而需加強體制和觀念的變革,故D項正確。] 3.(2017·天津南開區(qū)高三三模)有學者認為:“鄧小平繼承和借鑒了列寧的新經濟政策思想,并同時發(fā)展和提升了這一思想。”鄧小平的“繼承和借鑒”主要表現在(  ) A.引進外資并允許多種經濟成分發(fā)展 B.大力推行家庭聯(lián)

17、產承包責任制政策 C.實行固定的糧食稅以減輕農民負擔 D.廢除了實物配給制,實行按勞分配 A [改革開放后我國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的經濟體制,借鑒了新經濟政策部分恢復資本主義經濟的措施,故A項正確;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是擴大農民的生產自主權,蘇俄實行固定糧食稅,故B項錯誤;固定糧食稅為產品分配,相比之下所有制形式更為根本,故C項錯誤;改革開放后我國形成了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故D項錯誤。] 4.20世紀80年代,中央某位領導在一次談話中肯定了“包字進城,包則靈”的現象。這是因為“包字進城”的做法(  ) A.調動了企業(yè)生產的積極性 B.建立了現代企

18、業(yè)制度 C.改變了生產資料所有制 D.擴大了企業(yè)生產規(guī)模 A [材料“包字進城”的做法反映出國有企業(yè)改革實行企業(yè)承包責任制,調動了企業(yè)生產的積極性,故A項正確;建立現代企業(yè)制度是1992年之后國有企業(yè)改革的目標,不符合題干時間限制,故B項錯誤;國有企業(yè)改革沒有改變生產資料公有制,故C項錯誤;國有企業(yè)改革實行企業(yè)承包責任制,與擴大企業(yè)生產規(guī)模無關,故D項錯誤。] 考點2 寬廣的開放之路——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 (對應學生用書第154頁) [識記—基礎知識梳理] 一、對外開放過程 1.創(chuàng)辦經濟特區(qū) (1)設立:我國將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島作為經濟特區(qū)。 (2)特點:以吸收

19、和利用外資為主,實行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導的多元化經濟所有制形式,經濟活動以市場調節(jié)為主。 2.開放沿海港口城市 1984年,國家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 3.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qū) 1985年以后,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qū)和環(huán)渤海地區(qū)相繼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qū)。 4.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 沿海和其他地區(qū)的開放城市中,劃出一定區(qū)域建立。 5.開發(fā)和開放浦東 1990年決定開發(fā),浦東新區(qū)成為中國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 [易誤辨析]      正確認識經濟特區(qū)與特別行政區(qū)的區(qū)別 (1)經濟特區(qū)的“特”指特殊的經濟管理體制和經濟政策。經濟特區(qū)不是政治特區(qū),仍然實行社會主義制

20、度。 (2)特別行政區(qū)的“特”指享有特殊的法律地位和特殊的社會制度與生活方式,即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生活方式。 二、特點  從經濟特區(qū)到沿海開放城市,再到內陸省會開放城市,從東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三、意義  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經濟的發(fā)展,適應了經濟和科技發(fā)展的全球化趨勢。 [輕巧識記]        改革開放 探究對外開放的進程 [理解—史料研習歸納] 史料一 特區(qū)是個窗口,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從特區(qū)可以引進技術,獲得知識,學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識。特區(qū)成為開放的

21、基地,不僅在經濟方面、培養(yǎng)人才方面使我們得到好處,而且會擴大我國的對外影響。 ——《鄧小平文選》 史料二 今日浦東,不斷吸引著世界一流競技選手。7家國家級要素市場、130多家中外金融機構、4 000多家貿易公司、30多家跨國公司地區(qū)總部、80多家跨國公司研發(fā)中心的聚集,每年上百次國際性會展,使浦東初步展示出國際金融中心、物流中心、研發(fā)中心、營運管理中心和會展中心的風采。 ——《偉大構想變成瑰麗現實——今日浦東走筆》 [史料解讀] (1)史料一說明創(chuàng)辦經濟特區(qū)具有多方面的深刻意義,它不但可以促進經濟發(fā)展,培養(yǎng)人才,而且可以擴大我國的對外影響。 (2)史料二說明浦東的開發(fā)、開放不僅促進

22、了浦東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而且成為我國20世紀90年代對外開放的標志。 [史料運用] (1)根據史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經濟特區(qū)“特”的本質含義。 [提示] 經濟特區(qū)的“特”是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實行國家規(guī)定的特殊的經濟政策和特殊的經濟管理體制,以吸收和利用外資為主,引進技術和人才,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 (2)根據史料二,指出浦東開發(fā)、開放的重要意義。 [提示] 浦東已成為上海現代化建設的縮影,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征。 [史論歸納] 新時期中國對外開放的原因、具體形式及發(fā)展階段 1.開放原因 (1)從歷史角度而言,是吸取歷史經驗教訓的結果,關閉國門一定會脫離世界發(fā)

23、展的大勢。實行對外開放,利用和吸收外國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以加快我國的發(fā)展。 (2)從世界角度而言,對外開放是當今世界經濟發(fā)展的國際化、全球化的必然趨勢,是世界各國發(fā)展經濟的基礎戰(zhàn)略。 (3)從發(fā)展社會主義生產力的改革目標看,只有對外開放才能跟蹤世界先進水平,推動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fā)展,完成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渡。 2.具體形式 (1)利用國外的資金和技術是對外開放的重要形式。 (2)擴大商品和服務貿易是對外開放的基本形式。 (3)興辦經濟特區(qū)是適合中國國情的對外開放的特殊形式。 3.發(fā)展階段 (1)第一階段:從1978年底到1992年,這個階段實際上是一個放

24、權、讓利、減稅來培育市場經濟因素的階段。 (2)第二階段:1992年到2001年,這個階段實際上是一個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階段。 (3)第三階段:從2001年至今,這個階段中國加入了世貿組織,經濟體制與國際規(guī)則全面接軌。 [應用—對點強化訓練] 1.中國的改革開放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1992年“改革”層面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相對應的“開放”層面是(  ) A.四個經濟特區(qū) B.14個沿海開放城市 C.形成三個沿海經濟開放區(qū) D.形成沿海開放地帶 D [1980年,開放四個經濟特區(qū),故A項錯誤;1984年,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故B項錯誤;

25、形成三個沿海經濟開放區(qū)是在1985年,故C項錯誤;形成沿海開放地帶是在1992年,故D項正確。] 2.(2017·蚌埠高三質檢)下表為《1977—1982年的中美貿易狀況統(tǒng)計》(單位:百萬美元) 年份 中國的出口 中國的進口 中國的出超或入超 1977年 203 171 +32 1978年 324 865 -541 1979年 594 1,724 -1,130 1980年 1,059 3,755 -2,696 1981年 1,875 3,603 -1,728 1982年 2,275 2,912 -637 這表明,我國當時(  ) A

26、.外貿出超狀況持續(xù)惡化 B.對外貿易持續(xù)穩(wěn)定健康發(fā)展 C.是美國的主要貿易對象 D.對外開放促進了經濟的發(fā)展 D [根據圖表可知,1978—1982年持續(xù)入超,故A項錯誤;根據圖表可知,改革開放以來持續(xù)入超,進出口貿易失衡,故B項錯誤;圖表僅涉及中美間貿易,不能表明中國是美國的主要貿易對象,故C項錯誤;根據圖表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77年尚未對外開放,中國處于對美貿易出超,改革開放以來,轉為入超,從長期來看,有利于管理、技術的引進,促進經濟的發(fā)展,故D項正確。] 3.(2017·菏澤高三模擬)從1984年到1986年,我國引進各類先進技術(設備)達1-4萬多項,用匯額達100億美元

27、。其中,沿海14個開放城市到1986年底累計引進技術4200項,用匯31億美元,項目和金額都占全國的三分之一。這反映出我國(  ) A.對外開放的領域不斷深入 B.公有制經濟的表現形式發(fā)生變化 C.對外開放形成全方位格局 D.沿海地區(qū)在對外開放中最先受益 D [材料中沒有涉及對外開放的領域,故A項錯誤;材料中沒有涉及公有制經濟的表現形式發(fā)生變化,故B項錯誤;對外開放全方位格局的形成是在20世紀90年代,故C項錯誤;材料主要說的是我國引進各類先進技術(設備),特別是沿海14個開放城市引進技術的力度比較大,也說明了沿海地區(qū)在對外開放中最先受益,故D項正確。] 4.(2017·山西五校高

28、三聯(lián)考)聯(lián)合國貿易和發(fā)展會議發(fā)布的2014年《世界投資報告》稱:中國流向國外的投資預計將超過流入國內的投資。這反映出中國(  ) A.市場經濟有較強的排他性 B.對外開放程度進一步深化 C.重視進行資本的分化整合 D.對外貿易維持了順差局面 B [中國流向國外的投資預計將超過流入國內的投資反映了中國已逐步實現由引進來到走出去的變化,故A項錯誤;從引進來到走出去的變化體現了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深化,故B項正確;材料沒有對資本市場調整的說明,故C項錯誤;投資的變化沒有體現貿易的順逆差問題,故D項錯誤。] (對應學生用書第155頁) 2012~2017全國卷考情統(tǒng)計與分析

29、考綱 卷別 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和國有企業(yè)改革 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全國卷Ⅰ 2013·計劃與市場的關系 —— 2017·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 全國卷Ⅱ —— —— —— 全國卷Ⅲ 2016·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 —— —— 全國卷 —— —— 201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考情分析 新課標全國卷在本講中的命題主要集中在農村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國有企業(yè)改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這三個點上,試題呈現出基礎性、綜合性、時代性的特點。試題注重考查考生獲取信息的能力、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探究新問題的能

30、力。 高考命題探究——找規(guī)律 立足時空觀念——主干知識遷移考 1.(2013·全國卷Ⅰ)有俄羅斯學者認為,中國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屬于新版的蘇俄新經濟政策。這一認識的依據是兩者都(  ) A.面臨相似的國內外經濟環(huán)境 B.面臨著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問題 C.鞏固了農村的集體所有制經濟 D.促進了社會主義工業(yè)化 B [新經濟政策改變了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取消自由貿易的做法,承認市場和商品貨幣的作用,實際上正確處理了計劃與市場的關系。中國的改革開放主要是突破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故B項符合題意。兩國實行的政策相距半個多世紀,國內外經濟狀況尤其是國際經濟狀況

31、明顯不同,A項錯誤;蘇俄新經濟政策實行前沒有出現農村集體所有制經濟,C項錯誤;蘇聯(lián)為促進工業(yè)化取消了新經濟政策,D項錯誤。] 2.(2012·全國卷)據統(tǒng)計,1992年全國辭去公職經商者達12萬人,未辭職而以各種方式投身商海者超過1 000萬人,這種現象被稱為“下海潮”。這反映了(  ) A.市場經濟改革成為社會共識 B.多種經濟成分開始共同發(fā)展 C.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 D.計劃經濟開始轉向市場經濟 A [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抓住題干的時間信息“1992年”和數據信息“12萬人”“超過1 000萬人”。多種經濟成分開始共同發(fā)展和計劃經濟開始轉向市場經濟都是在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發(fā)生

32、的,是在1992年以前,故排除B、D兩項;1985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排除C項;1992年初鄧小平“南方談話”理清了人們對姓“社”姓“資”問題的認識,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同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改革成為社會共識,因此,出現了題干中所述的現象,故選A項。] 名師點撥 農村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和國有企業(yè)改革,是本講中的主干知識,也是高考曾經的命題點所在。試題重在引用新材料,創(chuàng)設新情境,考查考生準確閱讀歷史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運用所學知識,通過比較、分析、推理解決問題的能力。 立足歷史解釋——方法能力創(chuàng)新考 3.(2016·全國

33、卷Ⅲ)1980年與1975年相比,我國糧食播種面積減少6 884萬畝,總產量卻增加674億斤;棉花播種面積減少53萬畝,總產量增加652萬擔;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種面積共擴大3 626萬畝,其總產量分別增加70%和150%。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農民生產自主權的擴大 B.農業(yè)生產技術有了革命性的改變 C.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完成 D.國家取消對農副產品的統(tǒng)銷政策 A [題干中農業(yè)種植結構發(fā)生的變化以及農產品產量的增加,主要原因在于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即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擴大了農民的生產自主權,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發(fā)展,A項符合題意。當時農業(yè)生產技術沒有出現革命性的改變,

34、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正在進行,國家也沒有取消對農副產品的統(tǒng)銷政策,故排除B、C、D三項。] 4.(2011·全國卷)1985年,國務院在《關于國有企業(yè)工資改革問題的通知》中規(guī)定,企業(yè)工資總額同經濟效益浮動的比率,一般是上繳稅利總額增長1%,工資總額增長0.3%~0.7%,最多不得超過1%。這一規(guī)定的主要目的是(  ) A.保證職工收入逐年提高 B.拉開職工收入的檔次 C.鼓勵企業(yè)提高經濟效益 D.有效控制企業(yè)工資總額 C [材料說明工資增長幅度低于上繳稅利增長的幅度,體現國家意在使企業(yè)節(jié)約成本的同時提高企業(yè)經濟效益,故選C項。] 名師點撥 經濟體制的改革,無論農村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還

35、是城市國有企業(yè)改革,其經驗和教訓是:經濟體制必須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的水平,不斷打破傳統(tǒng)體制的束縛才能創(chuàng)新和調整,只有不斷的因時改革才能保持經濟發(fā)展的活力。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長期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立足唯物史觀——學科理論引領考 5.(2017·全國卷Ⅰ)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報告說,理論上的凱恩斯主義和實踐中的羅斯福新政,實際上是把計劃用作國家干預的一種手段,從那時候起,計劃與市場相結合成為世界經濟體制優(yōu)化的普遍趨勢。據此可知,該報告的主旨是(  ) A.肯定國家干預經濟的發(fā)展模式 B.闡明融入經濟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張擺脫傳統(tǒng)經濟模式的束縛 D.剖析西方經濟體制的實

36、質 C [本題的關鍵信息:一是時間“1990年”,二是“把計劃用作國家干預的一種手段……計劃與市場相結合成為世界經濟體制優(yōu)化的普遍趨勢”。鏈接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中國的改革開放不斷深入,這份報告通過說明資本主義國家也有計劃,要求擺脫舊的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充分發(fā)揮市場在經濟建設中的重要作用,C項正確。A、B、D三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名師點撥 唯物史觀認為對歷史的評價應該放在具體的歷史環(huán)境中,歷史不具有重復性,任何歷史事物都是具體的和唯一的,如第5題,1990年中央報告明確指出“……計劃與市場相結合成為世界經濟體制優(yōu)化的普遍趨勢”。這一時期,中國的改革開放不斷深入,這份報告通過說

37、明資本主義國家也有計劃,要求擺脫舊的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充分發(fā)揮市場在經濟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高考仿真演練——明趨勢 1.深圳蛇口工業(yè)區(qū)建設的第一項工程是港口碼頭,由于吃“大鍋飯”,工人干勁不大。為調動積極性,工程處實行定額超產獎勵制度,超定額者,每超一車獎4分錢。然而1980年4月,這一獎勵制度被勒令停止。一向有掙脫現行體制內“大鍋飯”設想的袁庚拍案而起,4分錢的“官司”一直鬧到了中南海,經批示,在8月重新恢復了超定額獎。結果,工地運泥量又從每人每天20車猛增至100車以上。這說明(  ) A.解放思想是改革開放的重要前提 B.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大幕被拉開 C.突破了科

38、技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 D.最早打破“吃大鍋飯”的體制弊端 A [材料表明,定額超產獎勵制度明顯能提高工人積極性,促進生產的發(fā)展,但這一正確的政策與計劃經濟時代的思想觀念不符,一度中止,這說明改革開放首先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故A項正確。 ] 2.下面是1970~2012年中國價格指數總體運行趨勢示意圖。圖中圈出的兩個高峰出現的相同原因是 (  ) A.借鑒國外成熟經驗    B.發(fā)揮市場的主體作用 C.對外開放逐步深入 D.管理體制改革的推動 D [根據材料圖表可以看出兩個高峰期分別是1980年和90年代中期。1980年我國剛剛實行對外開放,因此借鑒國外成熟經驗的說法錯誤

39、,故A項錯誤;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市場經濟并未發(fā)揮主體作用,故B項錯誤;1980年我國的對外開放剛剛起步,因此逐步深入的說法錯誤,故C項錯誤;1980年我國改變原來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到90年代中期管理體制進一步改革,故D項正確。 ] 3.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認為:“我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即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實行了‘利改稅’和‘調節(jié)稅’制度,力圖給企業(yè)創(chuàng)造一個平等競爭的環(huán)境?!边@反映了當時我國(  ) A.從實踐上確定了經濟改革的市場取向 B.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活躍了商品經濟 C.對外開放加速了經濟模式的有效轉型 D.改革初期“左”傾思想對經濟有影響 A [材料“實行了‘利改稅’和

40、‘調節(jié)稅’制度,力圖給企業(yè)創(chuàng)造一個平等競爭的環(huán)境”表明堅持市場為導向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故A項正確。] 4.1992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于加快發(fā)展第三產業(yè)的決定》,允許股票進入社會主義經濟領域并在上海、深圳進行股票上市試點,試行外匯期貨交易,開放邊境城市及長江沿岸主要中心城市。這反映了當時的中國 (  ) A.社會主義市場體系基本建立 B.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形成 C.市場經濟改革明確成為目標 D.計劃經濟開始轉向市場經濟 C [根據“股票進入社會主義經濟領域”“試行外匯期貨交易”“開放邊境城市及長江沿岸主要中心城市”等信息可知市場經濟改革明確成為目標,故C項正確。] 5

41、.世貿組織第一任總干事魯杰羅說:“當其他人在編寫游戲規(guī)則時,一個外向型的中國決不能袖手旁觀。一個擁有越來越重要的出口利益的中國決不能沒有可靠的、更多的進入全球市場的機會,而這種可靠性只有在多邊體制中才能找到?!敝袊M入“全球市場”主要取決于(  ) A.改革開放的推行 B.經濟體制的轉變 C.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D.民主法制建設的完善 B [本題四個選項中,A項是政策因素,B、C兩項是經濟因素,D項是政治因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所以經濟因素才是主要的。而B、C兩項同是經濟原因,但C項是B項帶來的,即B項決定著C項。答案為B項。] (對應學生用書第157頁) 新時期社

42、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中 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思想[學術前沿] [熱點關注] 新時期,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經濟為中心,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如提出社會主義本質思想,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提出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思想;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思想,強調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提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思想,強調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fā)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fā)展等,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運用點撥] 1.計劃經濟體

43、制 又稱指令型經濟,是對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事先進行計劃的經濟體制。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排除市場調節(jié),以指令性計劃和行政管理為主。馬克思主義認為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征,是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一個基本原理;十月革命后蘇聯(lián)首先采用了高度的全民所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通過社會主義改造和“一五”計劃建設,到1957年第一個國民經濟五年計劃完成的時候,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基本建立起了公有制占絕對統(tǒng)治地位的計劃經濟體制。 2.計劃經濟下的市場調節(jié)經濟體制 是指中國1978年改革開放至20世紀90年代初逐步形成的一種計劃經濟下的市場經濟體制

44、。其所有制形式特點是從單一的公有制經濟轉變?yōu)橐怨兄平洕鸀橹黧w的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并存,是一種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體制相結合的過渡形式,也是一種不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從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與中共十四大的召開至今,我國逐步形成的一種全新的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與我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經濟形態(tài),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經濟體制的根本性創(chuàng)新,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途徑,它具有自身質的規(guī)定性與基本特征。其基本特征是資源配置方式的轉變,即改變過去以行政配置資源的方式,而以市場作為配置資源的主要方式;企業(yè)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實施“走出去”戰(zhàn)略,

45、逐步融入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大潮中去。 4.(對接高考)從計劃經濟體制到市場經濟體制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高考的熱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從此,中國進入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通過改革開放,逐步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走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確道路,經濟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高考命題考查的主要內容是改革的背景、進程、特點及意義,切入方式以引用材料為主。 [針對訓練] 1.(2017·湖北七市聯(lián)考)據統(tǒng)計,1987年與改革前相比,國家計委管理的指令性計劃的工業(yè)品種由120種減少到60種,國家統(tǒng)配物資由259種減少到26種,國家

46、計劃管理的商品由188種減少到23種。這說明(  ) A.計劃經濟體制得以根本改變 B.物資價格“雙軌”現象得到改變 C.市場對國民經濟的調節(jié)作用增強 D.國有企業(yè)建立起現代企業(yè)制度 C [材料反映出1987年國家在資源配置中的比重下降。但直到1992年之前仍然是以計劃經濟體制為主,沒有根本改變,故A項錯誤;材料中商品由國家定價和市場定價的“雙軌”現象仍然存在,故B項錯誤;國家在資源配置中的比重下降,與之對應,市場對國民經濟的調節(jié)作用增強,故C項正確;此時國有企業(yè)改革還未涉及建立現代企業(yè)制度,故D項錯誤。] 2.下圖反映了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化情況?!凹拙€段”所示時期的經濟高速增長

47、,主要得益的經濟理論是(  ) A.社會主義的高度計劃經濟 B.自負盈虧的分配管理制度 C.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 D.和平與發(fā)展的世界形勢觀 C [由圖可知,甲段是在1990—1995年間,國內生產總值大幅度提高。該時期的重大事件主要是鄧小平的“南方談話”和中共十四大。鄧小平“南方談話”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提出“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的理論,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有利于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故C項正確。A項主要是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前;B項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主旨;D項是鄧小平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提出來的,且不是經濟理論,排除。]

展開閱讀全文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相關資源

更多
正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檔
關于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資源地圖 - 友情鏈接 - 網站客服 - 聯(lián)系我們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裝配圖網版權所有   聯(lián)系電話:18123376007

備案號:ICP2024067431-1 川公網安備51140202000466號


本站為文檔C2C交易模式,即用戶上傳的文檔直接被用戶下載,本站只是中間服務平臺,本站所有文檔下載所得的收益歸上傳人(含作者)所有。裝配圖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若文檔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裝配圖網,我們立即給予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