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第九章 實用類文本閱讀側重信息篩選與概括的閱讀 專題二 理解必備知識掌握關鍵能力課件

上傳人:無*** 文檔編號:72571729 上傳時間:2022-04-09 格式:PPT 頁數(shù):151 大?。?.97MB
收藏 版權申訴 舉報 下載
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第九章 實用類文本閱讀側重信息篩選與概括的閱讀 專題二 理解必備知識掌握關鍵能力課件_第1頁
第1頁 / 共151頁
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第九章 實用類文本閱讀側重信息篩選與概括的閱讀 專題二 理解必備知識掌握關鍵能力課件_第2頁
第2頁 / 共151頁
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第九章 實用類文本閱讀側重信息篩選與概括的閱讀 專題二 理解必備知識掌握關鍵能力課件_第3頁
第3頁 / 共151頁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積分

下載資源

還剩頁未讀,繼續(xù)閱讀

資源描述:

《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第九章 實用類文本閱讀側重信息篩選與概括的閱讀 專題二 理解必備知識掌握關鍵能力課件》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第九章 實用類文本閱讀側重信息篩選與概括的閱讀 專題二 理解必備知識掌握關鍵能力課件(151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專題二理解必備知識,掌握關鍵能力 理解思想,攻克題型第九章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的思想內涵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閱讀題的閱讀要求和答題要點內容索引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閱讀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的思想內涵理解必備知識理解必備知識一、論語十大思想內涵一、論語十大思想內涵(一一)為政以德為政以德在治國方略上,孔子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數(shù)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也叫“德治”或“禮治”。實行德治的具體辦法有:重教化,輕刑罰;反對過度榨取,主張“使民也義”;為政需正己;舉賢才。應特別注意孔子的“均無貧”思想??鬃铀^的“均無貧”指的是不同等級地位的人各自得到應該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統(tǒng)治階級的立場上闡釋的,不同于“平均主義”。答案答案

2、取信于民,為政以德,講究禮節(jié)。(答出其中任意兩點即可)閱讀下面論語中的文字,完成(1)(2)題。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12.7)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12.19)齊景公問政于孔子??鬃訉υ唬骸熬汲?,父父,子子?!?12.11)(1)同是“問政”,孔子的回答卻不相同。從這些不同回答中體現(xiàn)出孔子怎樣的治國思想?答案教材助解1答案答案因為“問政”的對象不同。子貢是孔子的學生,尚未入仕參政,需要告訴他立國的必備條件;而季康子是大權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傾向

3、,因而孔子希望他能“為政以德”;齊景公是一國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講究禮節(jié)秩序。(2)面對同樣的問題,孔子為什么分別作了不同的回答?請說說你的理解。答案參考譯文參考譯文參考譯文子貢問什么是為政之道。孔子說:“讓糧食充足,軍備充足,百姓信任?!奔究底酉蚩鬃訂柺裁词菫檎?,說:“如果殺掉不守道義的人,來親近道德高尚的人,怎么樣?”孔子答道:“您治理國政,哪里用得著殺人呢?您向往善道,百姓也就會從善了。君子的道德好比風,小人的道德好比草。草受風吹拂,一定順風倒伏?!饼R景公向孔子問什么是為政之道??鬃哟鸬溃骸熬駛€君,臣要像個臣,父親要像個父親,兒子要像個兒子。”(二二)克己復禮克己復禮孔子“克己復

4、禮”的思想包括三項內容。(1)克己復禮:約束自己而回歸于禮。此處的“禮”指的是周禮?!翱思簭投Y”是孔子在“禮樂崩壞”時代倡導的理論主張和行為準則。(2)禮與仁的關系:孔子的禮是建立在仁的基礎上的禮,不僅講制度,講規(guī)范,還講帶著仁愛之心去執(zhí)行這些規(guī)范;孔子的仁是禮指導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制度為前提和目的的仁愛,不是無差別的兼愛、博愛。(3)孝與仁的關系:在“仁”的諸多道德要求中,“孝”與“悌”被看作是做人的一種天經(jīng)地義的綱紀要求,也是一個人“修身養(yǎng)性”、追求“仁”、實踐“仁”的根本?!靶ⅰ奔葱⒕锤改福般奔醋鹁葱珠L?!靶弊鳛榭鬃訉W說中的一個倫理道德觀念,規(guī)定了一個人

5、對父母、兄長所應具有的態(tài)度和行為要求。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2)題。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論語學而)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里仁)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中庸)教材助解2參考譯文答案答案仁維護當時社會的等級制度,調節(jié)人與人的關系,保持社會的安定。(1)儒家所謂的“禮”是建立在_的基礎之上的,禮的作用是_(2)根據(jù)以上文段,概括并理解中庸之道的內涵。答案教材助解2答案答案以中道行事,不走極端。孔子主張中立

6、不倚,行仁義之道,不能“知和而和”,即節(jié)制適度。執(zhí)兩用中,實行穩(wěn)健主張?!皥?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就是全面考察,采取比較客觀和穩(wěn)妥的主張加以實行。寬容包容,以“和”為美,和而不同。既要互愛互信,互尊互諒,又要堅持原則,不能“同而不和”。參考譯文參考譯文有子說:“禮的運用,以和諧為貴。先代圣王的治道,這是最為美善的地方,大事小事都遵循這一原則。但也有行不通的時候:只知和諧為貴而一味求和,不以禮儀加以節(jié)制,那也就行不通了?!笨鬃诱f:“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正確地做到喜愛人,才能正確地做到厭惡人?!笨鬃诱f:“君子和諧而不同一,小人同一而不和諧?!彼聪矚g向別人請教,又善于分析別人淺近話語里的含義,隱藏人家的

7、壞處,宣揚人家的好處,審查并掌握事物的兩個極端,采用適中的方法去引導百姓,這就是舜之所以為舜的地方吧!(三三)知其不可而為之知其不可而為之1.知其不可而為之知其不可而為之“知其不可而為之”是對孔子的概括,表現(xiàn)出孔子堅持理想、堅持原則、認定目標的執(zhí)著精神。這種精神,是儒家積極進取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在今天,這種精神還是值得提倡的。2.儒道之辯儒道之辯入世與出世入世與出世孔子不倡導消極避世,與道家的主張不同??鬃印皯撊弧?悵惘失意的樣子),一方面為眾生滔滔、知音難覓而悵惘;另一方面又堅定不移地堅持著自己的濟世思想,“知其不可而為之”,認為天下無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義。應該說“知其不可而為之

8、”是做人的大道理,我們也應該學習孔子這種孜孜不倦的執(zhí)著精神。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2)題。材料一:材料一:陳成子弒簡公??鬃鱼逶《嬗诎Ч唬骸瓣惡銖s其君,請討之?!惫唬骸案娣蛉?!”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鬃釉唬骸耙晕釓拇蠓蛑螅桓也桓嬉??!?論語憲問)教材助解3材料二:材料二:子張問曰:“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于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論語公冶長)注注崔子:齊君的臣子崔杼。陳文子:與崔杼同朝為官,兩

9、者地位相當。乘:一輛四匹馬拉的大車叫一乘。陳文子有馬十乘,在當時應算極其富有。違:避開,離開。 (1)材料一體現(xiàn)的是儒家的_精神。 答案答案知其不可而為之(或“恪守周禮”,或“維護周禮”)答案答案答案孔子:積極參與,盡到自己的責任。陳文子:潔身自好,遠離污濁之地。評析:(示例一)贊同孔子的做法。世道混亂,如果人人都潔身自好,明哲保身,那世間事務誰來承擔,社會進步誰來推動。孔子的做法雖然沒有取得很好的效果,但他“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值得肯定。陳文子的做法在本質上就是一種逃避責任的表現(xiàn)。(示例二)贊同陳文子的做法。面對這樣混亂的社會,僅憑個人能力無法改變。從材料一中也可看到,孔子的做法并沒有收到

10、任何效果。與其徒勞無功,不如遠離不守禮道之人,保持自己清高的品質。(2)面對弒君事件,孔子與陳文子的做法有何不同?你更贊成哪種做法?為什么?答案參考譯文參考譯文參考譯文材料一:材料一:陳成子殺了齊簡公。孔子齋戒沐浴而后朝見,報告魯哀公說:“陳恒殺了他的君主,請出兵討伐他?!卑Чf:“報告給那三位大臣!”孔子退下后說:“因為我忝居大夫之列,所以不敢不報告。君主卻說報告給那三位大臣!”孔子到三位大臣那里報告,三個人不同意出兵。孔子說:“因為我忝居大夫之后,所以不敢不報告。”材料二:材料二:子張問:“崔杼殺了他的君主齊莊公,陳文子家有四十匹馬,都舍棄不要了。離開了齊國,到了另一個國家,他說:這里的執(zhí)

11、政者也和我們齊國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離開了。到了另一個國家,又說:這里的執(zhí)政者也和我們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又離開了。這個人你看怎么樣?”孔子說:“可算得上清高了?!弊訌堈f:“可說是仁了嗎?”孔子說:“不知道。這怎么能算得仁呢?”(四四)仁者愛人仁者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仁”?!叭收邜廴恕睆娬{的是待人的態(tài)度與準則。孝順父母,尊敬兄長,是“仁”的根本;對人盡心竭力,待人寬厚仁慈,是“仁”的具體準則;使老人安逸,讓朋友信任,使年輕人得到關愛,是施行“仁”而達到的理想效果;能施恩于百姓,周濟大眾,是“仁”的最高境界。要做到“仁”,其途徑和方法就是“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12、?!叭省辈⒉皇歉呱钅獪y的深奧理論,而是滲透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誠心誠意地協(xié)助盲人,同情有喪事的人,善待自然,這些都是“仁”的具體表現(xiàn)??匆粋€人是不是“仁者”,不能過于注重小信小節(jié),要看他是否對社會、對百姓做出了貢獻。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2)題。材料一:材料一: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jīng)于溝瀆而莫之知也!”(論語憲問)材料二:材料二: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論語子罕)教材助解4材料三:材料三:伯夷,圣之清

13、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時者也。(孟子)注注適:往。適道:志于道,追求道?!拔纯膳c適道”,即未可與之適道。立:堅持道而不變。權:秤錘,這里引申為權衡輕重,通權達變。 答案答案能從大的方面穩(wěn)定國家,安定百姓,造富民眾,而不是拘于為君主而死的小誠小信的仁愛觀。(1)材料一中,孔子對管仲的評價,體現(xiàn)了怎樣的仁愛觀?答案參考譯文答案答案“圣之時者也”,孟子認為孔子能夠順應時勢的發(fā)展,審時度勢。材料一中,孔子對管仲的評價,遵循了舍小節(jié)取大義的原則,表現(xiàn)了孔子的通權達變。材料二中,學、道、立、權四個境界中,其中以推行大道而能通權達變?yōu)樽罡邔哟闻c境界。(2)材料三中,孟子評價孔

14、子為“圣之時者也”,請結合材料一、二進行簡要分析。參考譯文參考譯文材料一:材料一:子貢說:“管仲不是有仁德的人吧?齊桓公殺了公子糾,管仲不但不能殉難,而且又去輔佐齊桓公。”孔子說:“管仲輔佐桓公,使他稱霸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人民直到今天還享受著他的恩惠。如果沒有管仲,我們大概已披散著頭發(fā),衣襟向左開了。怎么能像普通男女那樣拘于小信,自己吊死在溝瀆里而誰也不知道呢!”材料二:材料二:孔子說:“可以一起學習的人,未必可以一起學到道;可以一起學到道的人,未必可以一起堅守道;可以一起堅守道的人,未必可以一起通權達變?!辈牧先翰牧先翰氖鞘ト死锩孀钋甯叩模烈鞘ト死锩孀钬撠熑蔚?,柳下惠是圣人

15、里面最隨和的,孔子是圣人里面最識時務的。(五五)君子之風君子之風“君子”一詞在論語中總共出現(xiàn)了一百多次,那么,到底什么樣的人才能稱為君子呢?什么是君子的風范呢?縱觀“君子之風”一章,可以歸結為一句話,即“文”和“質”兼美。所謂“文”,就是外在的行為表現(xiàn);所謂“質”,就是內在的修養(yǎng)。先說“質”。其具體要求:一要堅守道義,講求誠信,即“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甚至“殺身以成仁”;二要見利思義,安貧樂道,視不義而得的富貴如浮云,不恥惡衣惡食,不患得患失;三要樂以忘憂,做到不憂、不惑、不懼;四要動靜適宜,心胸廣大,意志堅毅。再說“文”。要行為有禮,態(tài)度謙遜。孔子自己就身體力行,他“溫而厲,威而不猛,

16、恭而安”,是“文”的杰出代表。與“君子”相對的便是“小人”。小人見利忘義,貪生怕死,貪圖享受,又患得患失??鬃訉⑦@種人斥為“鄙夫”(庸俗淺薄的人),認為這種人為了個人利益,什么手段都使得出來,不可與其共事。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2)題。材料一:材料一: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材料二:材料二: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顏淵)教材助解5材料三:材料三: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論語季

17、氏)材料材料四:四: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論語里仁)材料五:材料五: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論語子路)答案答案材料一中,君子、小人是就外在身份而言,君子是有較高的政治地位者,小人是指統(tǒng)治下的老百姓;材料二中,君子與小人是從德行修養(yǎng)來區(qū)分的,君子是有道德的人,小人是德性敗壞的人。(1)論語中“君子”常常與“小人”對比,請分別說出材料一、二中君子與小人的含義。答案答案答案君子與小人的志向不同:君子的志向是修持德行操守,小人追求更多的產業(yè)及個人私利。行事原則不同:君子不易

18、討好,但辦事秉公而行,衡量人的才能加以任用;小人喜歡阿諛奉承,但用人時會求全責備,苛刻挑剔。心態(tài)不同:君子敬畏天命,敬畏身居高位的人,敬畏圣人的言論;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懂得敬畏,不尊重在上位的人,蔑視圣人之言。(寫出任意兩點即可)(2)結合材料,從不同角度簡析君子與小人的區(qū)別。答案參考譯文參考譯文參考譯文材料一:材料一:孔子說:“君子團結而不勾結,小人勾結而不團結?!辈牧隙翰牧隙杭究底酉蚩鬃訂柺裁词菫檎?,說:“如果殺掉不守道義的人,來親近道德高尚的人,怎么樣?”孔子答道:“您治理國政,哪里用得著殺人呢?您向往善道,百姓也就會從善了。君子的道德好比風,小人的道德好比草。草受風吹拂,

19、一定順風倒伏。”材料三:材料三:孔子說:“君子應該有三點敬畏:敬畏上天的意志(自然規(guī)律),敬畏德高的王公大人,敬畏圣人的言論。小人不知道上天的意志,因而他不畏懼,他輕慢德高的王公大人,蔑視圣人的言論?!辈牧纤模翰牧纤模嚎鬃诱f:“君子所思是德行,小人所思是有利可圖;君子心中想的是法,小人心中想的是僥幸?!辈牧衔澹翰牧衔澹嚎鬃诱f:“為君子辦事很容易,但很難取得他的歡喜。不按正道去討他的喜歡,他是不會喜歡的;但是,當他使用人的時候,總是量才而用人。為小人辦事很難,但要取得他的歡喜則是很容易的。不按正道去討他的喜歡,也會得到他的喜歡;但等到他使用人的時候,卻是求全責備?!?六六)周而不比周而不比1.周

20、而不比周而不比“周而不比”主要就是“群而不黨”,普遍團結人而不搞宗派,與眾人和諧相處,不拉小團體,不結黨營私。要做到“周而不比”,一要胸襟寬廣,不要心胸狹窄,結黨營私,排除異己;二要以道義為重,做人講忠信,辦事講原則,而不要唯利是圖,互相勾結利用,背信棄義,以原則做交易。根據(jù)孔子關于交友的論述,“周而不比”主要表現(xiàn)在“群而不黨”“和而不同”,即交往應有一定的原則,出于正當?shù)哪康?,“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而不是朋比為奸。又提出三種“益友”與三種“損友”為交友的標準,應該與正直、誠信、博學多聞的朋友交往,而不與諂媚逢迎、態(tài)度偽善、夸夸其談的人相交。交友也應有度?!耙?guī)過勸善”是朋友的真正價值所在,但

21、也有一定的限度,否則會使感情疏遠甚至反目成仇;朋友之間的交往應遵循適度原則,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使彼此的關系更加和睦。對待朋友不“以言舉人”,也不“以人廢言”。 2.以直報怨以直報怨“以直報怨”即當面直陳其怨,不必迂回曲折,旁敲側擊,而應單刀直入,以直言相告自己的憤怨。相對而言,道家的“以德報怨”顯得過于寬厚;法家的“以牙還牙”“以怨報怨”顯得過于褊狹。冤冤相報,不利于社會穩(wěn)定,“以直報怨”當是比較高的境界。答案答案誠信交往(或“客觀理性待人”)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2)題。材料一:材料一: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衛(wèi)靈公)材料二:材料二:“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

22、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莊子)(1)材料一中,孔子的交友原則是_。答案教材助解6答案答案(示例)符合。君子待人接物淡如清水,小人待人接物甜如甜酒。孔子提倡“與人為善”,鼓勵交往主體以善良的心地和開放的襟懷接納對方??鬃诱J為朋友之間應該講誠信,“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而不是以利益相合。故淡如清水,相合為江河,而非酒與醴相合久則敗壞。孔子強調君子“周而不比”“矜而不爭,群而不黨”,以追求“和而不同”的和諧理想的人際交往狀態(tài)。故人際交往清凈如水,內心純凈澄澈亦如水。(2)“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是否符合孔子的交友觀?結合孔子的交友觀談談你對“君子之交淡若

23、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的認識。答案參考譯文參考譯文參考譯文材料一:材料一:孔子說:“君子不因為言論可取就選用一個人,也不因為人不可取就拒絕他的言論?!辈牧隙翰牧隙骸岸揖拥慕徽x淡得像清水一樣,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樣;君子淡泊卻心地親近,小人甘甜卻利斷義絕。大凡無緣無故而接近相合的,那么也會無緣無故地離散?!?七七)誨人不倦誨人不倦1.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有: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有:(1)有教無類。有教無類是指對教育對象一視同仁,沒有區(qū)別。它不是教學方法,孔子的教學方法是因材施教,兩者是有區(qū)別的。(2)啟發(fā)誘導原則。“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假如學生未進入積極的思維狀

24、態(tài),就不勉強施教??鬃犹貏e重視讓學生根據(jù)已知事物的知識、經(jīng)驗有所發(fā)揮,他與子夏對詩經(jīng)的討論引發(fā)子夏的頓悟,就是最好的例證。(3)因材施教原則。孔子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不同的對象施以不同的教育內容,分科教育,定向培養(yǎng)。 2.孔子的治學思想:述而不作??鬃拥闹螌W思想:述而不作。所謂“述而不作”,是指只綜合、闡述和宣傳古代前賢的理論、學說、主張,而不創(chuàng)新立異、自立新說。這是孔子謙虛的說法,也跟他的政治傾向有關??鬃犹岢皬投Y”,向往周朝的禮儀、制度、文化,而當時的現(xiàn)實是“禮樂崩壞”,所以他更認為要大力宣揚古代文化。對于“述而不作”,一方面說明孔子“復古”的政治立場,以古代禮樂作為最高的標準;但另一

25、方面,孔子在綜述古代文化中形成自己的體系,有創(chuàng)新在,并非“傳聲筒”,更非今天一些“學者”東拼西湊、剪剪貼貼可比。7.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題目。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惫魅A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注,故退之?!?論語先進)注注兼人:一個人相當于兩個人,指敢作敢為。兼,倍。 教材助解答案答案因為子路、冉有兩人的性格差異,冉有做事畏縮,故鼓勵其進取;子路則勇于進取,故使之知有所退縮。這說明孔子注重因材施教的原則,對不同的對象施以不同

26、的教育方法。對同一個問題,孔子的回答卻是不同的,請說說為什么。答案參考譯文參考譯文參考譯文子路問道:“聽到就去做嗎?”孔子說:“有父兄在世,怎么能聽到就去做呢?”冉有問道:“聽到就去做嗎?”孔子說:“聽到就去做?!惫魅A說:“仲由問聽到就去做嗎,先生說有父兄在世;冉求問聽到就去做嗎,先生說聽到就去做。我鬧不明白,大膽地問一問?!笨鬃诱f:“冉求做事畏縮,所以要促一促他;仲由勇氣過人,所以要壓一壓他?!?.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2)題。陳亢問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

27、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标惪和硕苍唬骸皢栆坏萌?,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論語季氏)答案答案方法上,孔子重視啟發(fā)誘導和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的教學思想。內容上,孔子重視詩教與禮教。(1)從這則材料看,作為一個老師,孔子有怎樣的教育教學思想?請簡要回答。答案答案答案(示例一)我不認為孔子對兒子缺乏溫情??鬃印斑h其子”是不偏愛兒子,說明孔子在教學上不偏私,有教無類,對學生一視同仁?!斑h其子”實際上是對子女的嚴格要求,是君子愛其子的體現(xiàn)。(示例二)我認為孔子對兒子確實比較疏遠。無私,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無情。對兒子惜言如金,大概也缺乏耐心吧。一方面,孔子可能工作確實

28、忙,對兒子的學習有些顧不上;另一方面,可能孔鯉的學習能力和水平有限,孔子對他的期望值不高,甚至可能有些灰心。從最終的結果看,孔鯉學無所成,是不是也可以證明孔子教育兒子并不成功呢?(觀點鮮明,言之成理即可)(2)作為父親,孔子這樣教育兒子,是不是少了一份溫情?請就此談談你的看法。 答案參考譯文參考譯文參考譯文陳亢向伯魚問道:“你從老師那里聽到與眾不同的教誨嗎?”伯魚回答說:“沒有。他曾獨自立在堂上,我恭敬地從堂下庭中快步走過。他問我:學詩了嗎?我回答道:沒有。他便說:不學詩,無法講話。我退下后便學起詩來。另有一天,他又獨自立在堂上,我恭敬地從堂下庭中快步走過。他又問:學禮了嗎?我回答道:沒有。他

29、便說:不學禮,無法立身。我退下后便學起禮來。我就聽到這兩點。”陳亢退下后很高興地說:“問一件事得知三件事,得知詩,得知禮,還得知君子對自己的兒子無所偏愛。”(八八)高山仰止高山仰止“高山仰止”一章主要是領會孔子作為一個老師與學生的融洽關系及其人格魅力??鬃拥膶W問與道德是高不可攀的,但是他并不以此為傲。孔門師生之間,融洽和諧,真誠相待。他賞罰公正,喜怒好惡從不掩飾??组T弟子即使受到老師的嚴厲斥責,也依然理解老師、尊敬老師。顏淵對老師的評價是“仰之彌高,鉆之彌堅”;子貢對老師也相當尊敬,不能容忍別人對老師的詆毀,他把老師的學問比作“數(shù)仞之墻”,同時又把孔子比作“日月”,“無得而逾”??鬃訉Υ龑W生,

30、至情至性,平易近人,一點兒架子也沒有。老師說錯話,學生可以反駁;老師做錯事,學生可以不高興??鬃訉W生的態(tài)度,有成績就表揚,有過錯就批評。孔子關愛學生如同關愛自己的孩子。答案答案割雞:治理武城縣。用牛刀:運用禮樂之道。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2)題。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弊釉唬骸岸?!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論語陽貨)(1)在“割雞焉用牛刀”這一比喻中,“割雞”與“用牛刀”系喻體,在原文中其相對應的本體分別是什么?答案教材助解9答案答案君子學習了禮樂就能愛人,小人學習了禮樂就容易使

31、喚,可見無論是君子還是小人,都要學習禮樂之道。武城雖小,作為縣宰也要用禮樂之道教化百姓,使君子和小人各安其分。從而巧妙地反駁了孔子的話。(2)子游引述孔子的話有什么用意?請簡要說明。答案參考譯文參考譯文參考譯文孔子去武城,聽到彈琴唱歌的聲音。孔子微微一笑,說:“殺雞何必用牛刀呢?”子游回答說:“以前我聽先生說過:有地位的人學禮樂之道就會愛人,卑賤的人學禮樂之道就容易使喚。”孔子說:“弟子們!言偃的話是對的。我剛才的話不過跟他開玩笑罷了?!?九九)沂水春風沂水春風“沂水春風”一章主要反映的是孔子禮樂治國的思想?!耙仕猴L”是禮樂治國精神的體現(xiàn),是國泰民安、和諧社會構想之縮影。曾點所描繪的這個境界

32、,就是社會安定、國家自主、經(jīng)濟穩(wěn)定、天下太平,每個人都能享受真、善、美的人生。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2)題。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狈蜃舆又?。(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狈蜃余叭粐@曰:“吾與點也!”(論語先進)教材助解10答案答案曾點所描繪的春游圖景,是“為國以禮”的結果,與孔子的治國思想相同。(1)孔子“與點”的原因是什么?(2)孔子“哂”子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參考譯文

33、答案答案子路不知謙讓,本身就不符合“禮治”之道,所以孔子要“哂之”了。參考譯文參考譯文孔子說:“因為我比你們大幾歲,不要因為我年長的緣故就不敢說話。你們平??偸钦f:沒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們,你們想做些什么呢?”子路不管不顧地回答說:“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中間,外有敵軍進犯,內又有饑荒發(fā)生;我來治理它,等到三年,可使百姓具備勇武精神,并且明白道義?!笨鬃游⑽⒁恍ΑTf:“暮春時節(jié),換季的春服穿上了身,約上五六個青年人,六七個少年人,在沂水里洗一洗,在舞雩壇上吹吹風,然后唱著歌回家?!笨鬃由钌畹馗袊@說:“我贊同曾點的志向!”(十十)中庸之道中庸之道1.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中庸之道”

34、強調處事有“度”,過猶不及?!安患啊笔菦]有達到“中”,其根源在于太拘謹和保守;而“過”則是超過了“中”,其原因在于太放縱和激進。兩者盡管趨向相反,但都違背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因而都是偏離中道而走向極端的失中現(xiàn)象。強調符合義的原則性。與人交往要有度,符合道義的就去做,不符合道義的就不做。只要努力做到合情合理就夠了,就是一個君子了。強調溫和的處事原則。真正的中庸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氣質、德行、作風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對立的雙方應互相牽制,互相補充,這樣才符合中庸。強調“權”(通權達變)的重要性。一切事物在按照常規(guī)不斷變化發(fā)展的同時,還可能出現(xiàn)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況。而中庸之道作為一種切合實際的思

35、想方法,必須與之相適應。所以,在具體實踐中運用“中”這一基本原則時,還必須根據(jù)實際情況而有所變通。2.和而不同和而不同事物通過變革達到實質上的統(tǒng)一或協(xié)調狀態(tài),叫作“和”;掩蓋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齊一致,謂之“同”。君子可以與他周圍的人保持和諧融洽的關系,但他對待任何事物都必須經(jīng)過自己大腦的獨立思考,從來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則沒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只求與別人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原則,但他卻不能與別人保持融洽友好的關系。這是在為人處事方面。其實,在所有問題上,往往都能體現(xiàn)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區(qū)別。3.“中庸”“和”的精神實質“中庸”“和”的精神實質是要求人們在處理人際關系、

36、對待社會問題時依據(jù)道德原則保持中立態(tài)度,考慮問題全面,不走極端,對人寬容大度,這樣可以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保持穩(wěn)定,有利于社會安定。在今天建設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應借鑒孔子的這一理論。“中庸”不是“折中主義”。全面看論語中關于“中庸”“和”的論述,可知孔子還提倡“和而不同”(在保持穩(wěn)定下允許不同意見),反對“同而不和”(表面上強求統(tǒng)一),反對無“是非”原則的“鄉(xiāng)原”等??鬃拥摹爸杏埂彼枷氚鍪?、考慮問題要“執(zhí)中”而不偏(考慮全面,不走極端),“和而不同”,對人寬容包涵,但又堅持道德原則,做事、考慮問題要穩(wěn)健、合情合理等內容,不應片面理解??鬃颖梢暷欠N善惡不分、含糊茍且、兩頭討好,見人說人話,見鬼

37、說鬼話,“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折中主義者,稱之為“鄉(xiāng)原”,貶之曰“鄉(xiāng)原,德之賊也”。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2)題。君子心和然其所見各異,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爭利,故曰不和。(何晏論語集解)和者,無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君子用自己的正確意見來糾正別人的錯誤意見,使一切都做到恰到好處,卻不肯盲從附和。小人只是盲從附和,卻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見。(楊伯峻論語譯注)教材助解11答案答案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以上三段話均是對論語中某一段話的注譯,請寫出這一段話。(2)結合上面的材料,簡述你對“和”與“同”的理解。答案答案答案“和”是處理各種關系的一

38、個準則,強調在一定的原則下尋求各方的協(xié)調與和諧,在處理人際關系上表現(xiàn)為不盲目附和,又能兼容不同意見,是保持個性的統(tǒng)一,是差別的多樣的統(tǒng)一?!巴笔峭皇挛锏暮唵蜗嗉樱谔幚砣穗H關系上表現(xiàn)為盲目附和,不肯表達自己的意見,是無原則的調和,是無差別的同一。二、其他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思想內涵二、其他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思想內涵(一一)孟子孟子1.性善理論性善理論性善理論是孟子整個思想的核心。孟子認為,人性是善的,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的,并非后天形成的:人天性就具有“不學而能”的“良能”與“不慮而知”的“良知”;人皆有同情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但是,人類這種“善性”是要呵護和培養(yǎng)的。因為孟子所謂的“善性”

39、不是說現(xiàn)實社會中每個人都是善的,而是指每個人的資質中均有善的可能和傾向。因此,性善論其實僅僅指人在本質上具有善的潛能。它必須經(jīng)過自我修養(yǎng),才能發(fā)展為完善的道德;否則,外來的破壞,都可能使其“失其本心”。應如何培養(yǎng)呢?首先要有從善如流的愿望,其次要通過自我反省的修養(yǎng)方法去尋找放失了的善心。孟子還認為,在道德修養(yǎng)過程中必須注重客觀環(huán)境的影響。性善論是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論基礎。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2)題。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1)孟子認為“仁”是_,“義

40、”是_。孟子由“性善”這個基點出發(fā),認為教育和學習的根本目的是_。教材助解12答案答案答案人的本(善、良)心人的大道保持或恢復人的本來的善性答案答案這里的“放心”是指放失本心,現(xiàn)代人所說的“放心”是指不必擔心、安心,與孟子“放心”之說在意義上不同?!扒蠓判摹笔侵敢逊攀У谋拘?即善心)找回來。(2)“求其放心而已矣”中的“放心”和現(xiàn)代人所說的“放心”意義有無差別?孟子的“求放心”指什么?答案參考譯文參考譯文參考譯文孟子說:“仁是人的本心,義是人的大道。放棄了大道不走,失去了本心而不知道尋求,真是悲哀?。∮械娜?,雞狗丟失了倒曉得趕緊去找回來,本心失去了卻不曉得去尋求。學問之道沒有別的什么,不過就

41、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來罷了?!?.仁政學說仁政學說孟子的仁政學說包括三大方面:(1)民本思想。這是孟子思想的精華。體現(xiàn)在:關注民生,順應民心,尊重民意。(2)仁政思想:養(yǎng)民;利民之產;使民以時(征用百姓要不違農時);取民有制反對重賦,稅率應以合理、適度為標準。(3)王道思想:要憑道德力量實行仁政,而非依仗武力統(tǒng)一天下;要保民而王,確保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要以德治國。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2)題。孟子曰:“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時,用之以禮,財不可勝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門戶求水火,無弗與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42、孟子盡心上)注注易:治理,整治。菽粟:大豆和小米。 教材助解13答案答案富仁(1)根據(jù)下面的提示,按要求用原文詞語填空。(2)孟子并非只空談“禮義興邦”,也多次談到經(jīng)濟問題,請根據(jù)上面的材料,用自己的話概括出孟子針對此問題提出的幾項措施。 答案參考譯文答案答案(示例)孟子說到了發(fā)展生產和節(jié)用減賦兩個方面。一方面幫助人們發(fā)展生產,增加糧食產量;另一方面要節(jié)約用度,減輕賦稅,才能使人們的收入增加,最終達到富民和教化的目的。參考譯文參考譯文孟子說:“(讓百姓)種好他們的地,減輕他們的賦稅,就可以使百姓富足。按一定時節(jié)食用,按禮的規(guī)定使用,財物就用不完了。百姓沒有水和火就無法生活,晚上敲人門戶求水討火

43、,沒有人不給的,因為家家水火都多極了。圣人治理天下,就要使百姓的糧食多得像水火。糧食多得像水火,那么老百姓哪還有不仁愛的呢?”3.道德修養(yǎng)學說道德修養(yǎng)學說孟子十分重視修養(yǎng),強調道德修養(yǎng)的自覺性,認為道德修養(yǎng)是搞好政治的根本。(1)反求諸己。道德修養(yǎng)除了接受外部的教育外,更重要的還是依靠自己的反省和體悟:要改過遷善,積極學習別人的善行。(2)善養(yǎng)“浩然之氣”。道德修養(yǎng)要追求“浩然正氣”的崇高境界。所謂“浩然正氣”,是一種非常宏大、剛健而正直的道德正氣。如何蓄積這種“浩然正氣”呢?一要持志養(yǎng)氣,堅持崇高的志向追求;二要“動心忍性”,有意識地在逆境中磨礪意志;三要“存心養(yǎng)性”,清心寡欲。(3)塑造“

44、大丈夫”人格。這種人格是指“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有的人在人性與人格上都是平等的。(4)重義輕利。去利懷義,舍利取義。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2)題。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泵献釉唬骸笆茄傻脼榇笳煞蚝??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注注熄:戰(zhàn)爭平息。丈夫之冠也,父命之:男子舉行加冠禮的時候,父親訓

45、導他。 教材助解14答案答案景春認為他們能夠左右諸侯,影響國與國之間的戰(zhàn)爭與和平,是大丈夫。孟子則認為他們沒有仁義道德,奉行的只是“妾婦之道”,不是大丈夫。(1)在公孫衍、張儀之流是否為大丈夫這個問題上,景春和孟子看法不同,請概述。(2)孟子認為真正的大丈夫應是怎樣的? 答案參考譯文答案答案真正的大丈夫要“心存仁德”,立身合“禮”,行事合“義”,人格始終獨立自主,不受任何外力牽制。(或“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參考譯文參考譯文景春說:“公孫衍、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他們)一發(fā)怒諸侯就會害怕,安靜下來天下就沒有戰(zhàn)事?!泵献诱f:“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舉行加

46、冠禮的時候,父親訓導他。女子出嫁的時候,母親訓導她,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慎,不要違背丈夫!把順從作為正道,是婦女之道。(公孫衍、張儀在諸侯面前竟也像婦人一樣。)住在天下最大的住宅(即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的位置(即禮)上,走在天下最寬廣的道路(即義)上;得志的時候,與百姓一同遵循仁義道德,不得志的時候,獨自踐履自己的主張;富貴不能擾亂他的心,貧賤不能改變他的節(jié),威武不能壓服他的志:這才叫作大丈夫?!?.立身處世學說立身處世學說孟子認為立身處世要“明人倫”,以孝悌為本:對一切人的愛,要從對自己親人的愛做起,“孝悌”是仁義的根本。要真誠做人: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

47、人之道也。人要知恥:先要有人格尊嚴,要堂堂正正做人;要有羞恥之心,人們才會有所作為,積極發(fā)奮。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2)題。孟子曰:“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之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曾子養(yǎng)曾皙,必有酒肉。將徹,必請所與。問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養(yǎng)曾子,必有酒肉。將徹,不請所與。問有余,曰亡矣。將以復進也。此所謂養(yǎng)口體者也。若曾子,則可謂養(yǎng)志也。事親若曾子者,可也?!?孟子離婁上)教材助解15答案答案事親和守身。(1)孟子認為,人生最重要的兩件事是什么?(2)孟子說“仁之實,事親

48、是也”(孟子離婁上),請結合材料內容簡要談談孟子對如何“事親”的理解。答案參考譯文答案答案孟子認為,能否“事親”反映了一個人能否真正做到仁:侍奉父母是所有侍奉中最重要的事情;侍奉父母可分為奉養(yǎng)父母口體和奉養(yǎng)父母心愿兩種,其中第二種更值得肯定。參考譯文參考譯文孟子說:“侍奉誰最為重要?侍奉父母最為重要。守護什么東西最為重要?守護自身的節(jié)操最為重要。不喪失自身的節(jié)操又能侍奉自己父母的人,我聽說過;喪失自身的節(jié)操又能侍奉自己父母的人,我未曾聽說過。誰不該侍奉呢?侍奉父母是侍奉中的根本。誰不該守護呢?守護自身的節(jié)操是守護中的根本。曾子奉養(yǎng)曾皙,每餐必定有酒和肉。將要撤去時,必定請示要把剩余的給誰。如果

49、曾皙詢問有沒有多余的,曾子必定說有。曾皙去世,曾元奉養(yǎng)曾子,每餐必定有酒和肉。將要撤去時,不請示要把剩余的給誰。如果曾子詢問有沒有多余的,曾元就說沒有了。實際上是要將剩余的下次給父母再吃。這叫作奉養(yǎng)父母的口舌和身體。只有像曾子那樣,才可以叫作順從了父母的意愿。侍奉父母能像曾子那樣,就可以了。”(二二)荀子荀子荀子是戰(zhàn)國后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他的宇宙觀具有唯物主義因素,反對天命和迷信,肯定“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即肯定自然界的運行法則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在政治上,他主張禮治法治并用。一方面仍很重視“王道”,提倡“禮義”;同時主張“法后

50、王”,贊同武力兼并天下,用法禁、刑賞治理國家。所以他的一些思想又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問題上,他針對孟子的“性善論”提出“性惡論”,認為人性本來是惡的,“其善者偽也”,即經(jīng)過后天改造才變善。這本身是唯心主義的。但他特別強調后天學習的重要性,反對“生而知之”的先天論,具有進步意義。他認為人的知識、品德不是天賦的,而是后天經(jīng)過禮義教化、學習改造獲得的。他寫勸學就是為了勉勵人們努力學習,“積善成德”,成為有知識有修養(yǎng)的人。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2)題。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

51、義禮智,非由外鑠注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yǎng)人之欲,給人之求。(荀子禮論)注注鑠:比喻從外部給予。 教材助解16答案答案孟子認為人性本善,荀子認為人性本惡(或人性多欲、多求、多紛爭)。(1)孟子和荀子對于人性的看法有何不同?(2)孟子和荀子認為道德的起源分別是什么?答案參考譯文答案答案孟子認為道德起源于人的本性,是人性之善的自然發(fā)展。荀子認為道德源于社會對人欲望的協(xié)調和控制,是人們?yōu)樵谝黄鹕疃粍咏邮艿囊环N規(guī)范。參考譯文參考譯文同情心,人人都有;羞恥心,人人都有;恭

52、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屬于仁,羞恥心屬于義,恭敬心屬于禮,是非心屬于智。這仁義禮智,都不是由外界給予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過)不用心想罷了。人生下來就有欲望,有欲望卻實現(xiàn)不了,就不能不想辦法去索取,索取卻沒有度量分界,就不得不爭執(zhí)。爭執(zhí)就發(fā)生動亂,動亂就導致貧窮。先王非常討厭動亂,于是制定禮儀來作為度量分界,用來滿足人們的欲望,給予人們的索取。(三三)老子老子老子的學說對中國哲學的發(fā)展有很大的影響,后世很多學說從不同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老子用“道”來說明宇宙萬物的演變,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和“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的觀點。但認為“夫莫之命(命令

53、)而常自然”的“道”(可以解釋為自然規(guī)律),同時又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絕對的本體的意義。提出“反者道之動”的命題,猜測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兩面的對立,認為一切事物的變化都是有和無的統(tǒng)一,并指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意識到對立面的轉化,卻忽視對立面轉化的必要條件,也沒有把事物向反面的轉化看作上升的發(fā)展,只看成是循環(huán)往復。老子還認為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有克服自己弱點的毅力。人如果要“自見”“自是”“自伐”“自矜”,不僅達不到目的,反而會離目標越來越遠。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2)題。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

54、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第十二章)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第四十六章)教材助解17答案答案寡欲。(或“知足”)(1)請用一個詞語概括材料中所體現(xiàn)的老子的思想。(2)結合材料,具體解釋一下這一思想的積極意義。答案參考譯文答案答案老子認為,人們沉醉于聲色犬馬和口腹物欲會使人神昏意亂,使身體的感官和靈性受損。只有“知足”帶來的滿足才是真正的滿足。統(tǒng)治者的無厭欲求則會引發(fā)戰(zhàn)爭,使百姓受苦;統(tǒng)治者去欲寡求則會造就一個有道的社會。這在各國頻繁爆發(fā)兼并戰(zhàn)爭和掠奪戰(zhàn)爭的春秋時代有著非常深遠的積極意義。參考譯文參考譯文

55、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調,使人聽覺失靈;豐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縱情狩獵,使人心情放蕩發(fā)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為不軌。因此,圣人但求吃飽肚子而不追逐聲色之娛,所以摒棄物欲的誘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做到太平安定,把戰(zhàn)馬退還到田間給農夫用來耕種。治理天下不合乎“道”,連懷胎的母馬也要送上戰(zhàn)場,在戰(zhàn)場的郊外生下馬駒子。最大的罪過是行私縱欲,最大的禍害是不知足,最大的過失是貪得的欲望。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該滿足了的人,永遠是滿足的。(四四)墨子墨子墨子的核心思想是“兼愛”,即不分等級、不分遠近、不分親疏地愛天下所有的人。另有“非攻”“尚賢”“尚同”“節(jié)用”“節(jié)

56、葬”“非樂”“非命”等思想。他的“非攻”思想體現(xiàn)了當時人民反對掠奪、戰(zhàn)爭的意向。他的“非樂”“節(jié)用”“節(jié)葬”等主張,是對當權貴族“繁飾禮樂”和奢侈享樂生活的抗議。他提出“尚賢”“尚同”的政治主張,認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反對貴族的世襲制和儒家的親親尊尊,試圖用上說下教的方法,“使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亂者得治”。探究了知識和邏輯等問題,制定了作為認識真理準則的三表,強調善與用、志與功的統(tǒng)一。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2)題。今有人于此,少見黑曰黑,多見黑曰白,則必以此人為不知白黑之辯矣;少嘗苦曰苦,多嘗苦曰甘,則必以此人為不知甘苦之辯矣。今小為非,則知而非之;大為非攻國,則不知非

57、,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辯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辯義與不義之亂也。(墨子非攻上)教材助解18武王踐功,夢見三神曰:“予既沉漬殷紂于酒德矣,往攻之,予必使汝大堪之?!蔽渫跄斯タ穹?,反商之周,天賜武王黃鳥之旗。王既已克殷,成帝之來,分主諸神,祀紂先王,通維四夷,而天下莫不賓,焉襲湯之緒,此即武王之所以誅紂也。若以此三圣王者觀之,則非所謂“攻”也,所謂“誅”也。(墨子非攻下)注注踐功:即位。反:通“翻”。之:“作”字誤寫。成:成就,承受。來:通“賚”。維:通“于”。 答案答案非攻(2)武王身為商紂之臣卻舉兵誅紂,而墨子仍然尊之為“圣王”,為什么呢?請結合第二則材料,談談你的看法。答案

58、參考譯文答案答案墨子主張“非攻”,而“誅”并不是“攻”。武王秉承天命,順應民意,誅殺暴君,還天下以太平,恰恰是行圣王之道,所以墨子仍然尊之為“圣王”。以此觀之,墨子為民立場鮮明,他反對的是不義戰(zhàn)爭,并不反對正義戰(zhàn)爭。參考譯文參考譯文現(xiàn)在有人在這里,見一點黑說是黑,見一片黑卻說是白,那么人們一定認為這個人不知道黑和白的分別;嘗一點苦說苦,嘗多了苦卻說是甜,那么人們一定認為這個人不知道苦和甜的分別?,F(xiàn)在做小的錯事(不合乎義的事),君子們就知道而且譴責他;而做大的錯事,攻打別國,君子們卻不知道譴責,反而稱贊他,說他是義。這能說懂得義與不義的區(qū)別嗎?因此知道天下的君子在分辨“義”和“不義”的問題上是混

59、亂的。周武王即位,夢見三位神人說:“我已經(jīng)使殷紂沉湎在酒樂之中,(你)去攻打他,我一定使你徹底戰(zhàn)勝他?!蔽渫跤谑侨ミM攻紂這個瘋子,滅商興周。上天賜給武王赤色的軍旗。武王既已戰(zhàn)勝殷商,承受上天的賞賜,命令諸侯分祭諸神,并祭祀紂的祖先,政教通達四方,而天下沒有不歸附的,于是繼承了湯的功業(yè),這就是武王誅紂的原因。如果從這幾位圣王來看,則(他們)并非“攻”,而叫作“誅”。(五五)韓非子韓非子韓非子學說包括三個關鍵詞:法、術、勢。(1)法。法指國家根本的規(guī)章制度,是除了人君之外所有臣民必須一道遵守的根本大法。(2)術。術指人君的統(tǒng)治手段:不要暴露自己的思想傾向,要使臣猜不透;利用臣下互相監(jiān)視。(3)勢。

60、勢指政權,勢有自然之勢和人為之勢。人君要想取得統(tǒng)治的成功,必須依仗“人為之勢”;要運用政權的力量去行法用術。韓非子認為,前期法家學者商鞅只講“法”而不講“術”,申不害只講“術”而不擅長“法”,慎到主要是強調“勢”,三者“皆未盡善也”;只有把“法”“術”“勢”有機結合起來,才算是盡善盡美。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2)題。故曰: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傳曰:“刑不上大夫?!贝搜允抗?jié)不可不勉勵也。(司馬遷報任安書)教材助解19答案答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1)第一則材料體現(xiàn)了法律的基本原則:_。(2)簡述

61、你對法家“刑過不避大臣”和儒家“刑不上大夫”兩個觀點的理解。答案參考譯文答案答案“刑過不避大臣”體現(xiàn)了法家堅持法律公平,消除特權的法制觀;“刑不上大夫”體現(xiàn)了儒家對士人尊嚴、氣節(jié)的尊重、勉勵的觀念。參考譯文參考譯文所以說:法律不會偏袒權貴,墨線不會曲從歪木。法律該制裁的,即使是智者也逃避不了,即使是勇者也不敢抗爭。懲罰罪過不回避權貴大臣,獎賞善行不遺漏百姓。書上記載說:“刑罰不能用于士大夫?!边@是說作為士人不可不磨礪他的氣節(jié)。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閱讀題的閱讀要求和答題要點掌握關鍵能力掌握關鍵能力一、閱讀要求和答題方法一、閱讀要求和答題方法1.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2)題。材料一:材料一:子曰:“

62、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材料二:材料二: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論語里仁)注注終食:一頓飯的工夫。造次:倉促、急遽。 答案答案義(1)材料二中“其道”的“道”即指材料一中的“_”字。(2)結合兩則材料,概括儒家對君子的要求并評析其在當下的意義。答案答案要求:君子生活上要安貧樂道;可以追求富有和尊貴,但應該嚴格遵循“道”。君子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可背離仁義。意義:當今社會,競爭激烈,人心浮躁,人們應

63、該恪守自己內心的道德準則,正確對待財富和地位,安貧樂道,快樂而平和地生活。君子作為社會的道德標桿,更要時時刻刻懷有仁義之心,這樣才能使人們各安其位,社會和諧發(fā)展。答案參考譯文參考譯文參考譯文材料一:材料一:孔子說:“吃粗飯,喝涼水,把胳膊彎起來當枕頭,快樂也在其中了。不守道義卻有錢有勢,這對于我就如同浮云一般?!辈牧隙翰牧隙嚎鬃诱f:“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如果不用正當?shù)姆椒ǐ@得它,君子就不會去享受。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如果不用正當?shù)姆椒⊕仐壦?,君子就不擺脫。君子如果拋棄了仁德,又怎么能成就自己的名聲呢?君子不會在哪怕是一頓飯那么短的時間里遠離仁德,即使在最緊迫的時刻也一定

64、會遵循仁德辦事,即使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遵循仁德去辦事?!贝鸢复鸢钢髦迹翰牧涎允ベt樂善,并無人我的區(qū)分,所以,別人的善可以用來充實自己,而自己的善也可以施與別人??捶ǎ何覀円t虛好學,擇善而從,完善自己,還要在現(xiàn)實生活中行善,做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2.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2)題。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于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于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公孫丑上)(1)材料中除了“聞過則喜”外,成語“_”也源于此。(2)概括材料的主旨,并談談你對“樂取于人以為

65、善”這句話的看法。 參考譯文答案答案與人為善答案參考譯文參考譯文孟子說:“子路,別人指出他的過錯,他就高興。禹,聽到善言,就拜謝。偉大的舜又超過了他們,好品德愿和別人共有,拋棄缺點,學人長處,樂于吸取別人的優(yōu)點來修養(yǎng)自己的品德。舜從當農夫、陶工、漁夫,直到成為天子,沒有哪一點長處不是從別人那里學來的。吸取眾人的長處來修養(yǎng)自己的品德,這又有助于別人培養(yǎng)品德。所以,君子沒有比幫助別人培養(yǎng)好品德更好的了?!?.讀懂:讀懂所給材料,拎出核心詞語讀懂:讀懂所給材料,拎出核心詞語文化經(jīng)典語言凝練而含意深遠,思辨性強而故事性弱,很多考生理解分析起來都覺得深奧晦澀。其實,只要讀懂所給語段,就不會感覺很難。(1

66、)粗譯所給語段,盡量讀懂其“字面意”積極調動積累的文言知識,大膽而靈活地遷移到文意的疏通上。語段后如有注釋,一定要借助它們來讀懂文意。 點撥關鍵(2)拎出體現(xiàn)思想的核心詞語讀的是語意,抓的是思想。幾乎任何語段,都有能體現(xiàn)其思想的核心詞語(如“義”“孝”“德”“信”等),閱讀時把這些詞語拎出來,就能“綱舉目張”。有的核心詞語題干已給出,如“請簡要概括孔子對自省的看法”。題干中的“自省”就是語段中的核心詞,以“自省”為中心去讀語段,就容易多了。2.答題:準確提取,深入挖掘答題:準確提取,深入挖掘第1題側重考查對所給語段思想內涵的提取與概括,答題要求要言不煩,一語中的。第2題側重考查對所給語段思想內涵的深入理解和評價,答題要做到: (1)精思細想,深入挖掘。所給語段大都言約意豐,言簡意賅。為此要深入文意內部,細致地思考、挖掘思想的要點及表達的層次。(2)有評有析,評析結合。評,就是要發(fā)表自己對語段所體現(xiàn)出來的思想的看法,或贊成,或肯定,或作辯證評價。析,就是要結合所給語段的詞語、句子,說明觀點的由來、根據(jù),必要時也可聯(lián)系現(xiàn)實,溝通古今,挖掘出其對當今社會和現(xiàn)實生活的指導、借鑒意義。答題時要評

展開閱讀全文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相關資源

更多
正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檔
關于我們 - 網(wǎng)站聲明 - 網(wǎng)站地圖 - 資源地圖 - 友情鏈接 - 網(wǎng)站客服 - 聯(lián)系我們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裝配圖網(wǎng)版權所有   聯(lián)系電話:18123376007

備案號:ICP2024067431-1 川公網(wǎng)安備51140202000466號


本站為文檔C2C交易模式,即用戶上傳的文檔直接被用戶下載,本站只是中間服務平臺,本站所有文檔下載所得的收益歸上傳人(含作者)所有。裝配圖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若文檔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裝配圖網(wǎng),我們立即給予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