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楞次定律》 教案10
《高中物理《楞次定律》 教案10》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中物理《楞次定律》 教案10(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11 楞次定律的案例分析 (海師附中物理組 張艷秋 ???571158) 2008年3月,我上了一節(jié)課,內容是人教版高二物理(必修)“楞次定律------感應電流的方向”。在這節(jié)課中,我嘗試著引導學生分組進行探究性實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 實驗引入,激發(fā)學生的研究興趣: 師:請同學們注意觀察(見圖1),當條形磁鐵插入螺線管和從螺線管中拔出時,在這兩個過程中電流表的指針是否發(fā)生偏轉,并解釋偏轉的原因。 生:指針發(fā)生了偏轉,因為閉合線圈的磁通量發(fā)生了變化。 師:在剛才的實驗中,我們看到電流表的指針有時向左偏,有時向右偏。這表明什么? 生:在不同的情況下,感應電流的方向是不同的。 師:那么,如何來判斷感應電流的方向,這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所要研究的問題:感應電流的方向-----楞次定律。 這一環(huán)節(jié)通過實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真正體現(xiàn)了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 二、 學生提出猜想: 師:感應電流的方向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請同學們以圖1的實驗為基礎,大膽地進行推測。 生1:可能和磁極的運動情況有關; 生2:可能和磁場的方向有關; 生3:可能和磁通量的變化情況有關; 教師可把學生提到的因素記錄在黑板上,制成表格1的形式。 磁鐵運動情況 N極向下 N極向上 S極向下 S極向上 原磁感線的方向 磁通量變化 電流計偏轉 這個過程是學生思維極其活躍的,它容易突破傳統(tǒng)思維的框框,并時而迸發(fā)出創(chuàng)造思維的火花。牛頓說:“沒有大膽的猜想,就不會有偉大的發(fā)現(xiàn)。”學生對未知領域產生好奇并急欲獲得正確的認識,將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飽滿的學習熱情,這種非智力因素的情感作用,將反過來促進思維的活力和思維的定向能力。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缺乏猜想,使得教學過程變成非常簡單的知識輸入過程,能力的發(fā)展和科學素質的培養(yǎng)無處落實。 三、學生分組實驗研究: 實驗1:觀察線圈的繞線方向 實驗2:用舊電池確定電流表的指針偏轉方向和電流方向的關系; 實驗3:探究磁通量的變化和感應電流方向的關系,收集實驗數(shù)據(jù),填寫表格1 表格1: 磁鐵運動情況 N極向下 N極向上 S極向下 S極向上 原磁感線的方向 向下 向下 向上 向上 磁通量變化 增加 減小 增加 減小 電流計偏轉 左偏 右偏 右偏 左偏 在學生實驗過程中,教師在教室里四處走動,與各小組進行交流,傾聽學生的問題和想法,不時評價他們的探究進程并確定適合學生學習的下一步計劃。 分組實驗論證,學生是帶著急于知道猜想是否正確的心態(tài)去探究的,就會以嚴謹、認真、科學的態(tài)度去實驗,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活躍了思維,培養(yǎng)了學生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和實驗能力。而傳統(tǒng)的教學中老師只是把現(xiàn)成的實驗裝置、方法簡單地交給學生,學生聽老師講完實驗后按部就班去完成,并記錄下相關數(shù)據(jù)。這種情形下的學生是帶著一種完成任務的心態(tài)去實驗的。他們沒有了自己的思維,完全是按照老師設計好的思路,為了實驗而實驗,忽略了實驗能力的培養(yǎng)。 四、討論、分析得出結論: 老師引導學生一起對實驗結果作出進一步分析: 師:由于磁鐵的運動,穿過線圈的磁通量發(fā)生變化,線圈中產生了感應電流。感應電流又要產生磁場。這時線圈中同時存在兩個磁場:磁鐵的磁場和感應電流的磁場。這兩個磁場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 這時教師就引導學生去研究感應電流的磁場方向(將表格1完善成表格2) 表格2: 磁鐵運動情況 N極向下 N極向上 S極向下 S極向上 原磁感線的方向 向下 向下 向上 向上 磁通量變化 增加 減小 增加 減小 電流計偏轉 左偏 右偏 右偏 左偏 感應電流磁場方向 向上 向下 向下 向上 師:請大家仔細觀察表2后,分組討論總結出感應電流的磁場與原磁場方向的關系。 學生分組討論得出結論: 生1:感應電流的磁場與原磁場在磁鐵插入時方向相反;抽出時,兩磁場方向相同。 生2:磁鐵插入時,線圈中的磁通量增加,而感應電流的磁場方向與原磁場方向相反,阻礙它的增加;抽出時,原磁場磁通量減少,感應電流的磁場方向與原磁場方向相同,企圖阻礙它的減小。 師:這兩位同學總結的很好,可見感應電流的磁場阻礙的不是原磁通量,而是阻礙原磁通量的變化。這條關于感應電流方向的規(guī)律最早是由德國物理學家楞次在150多年前發(fā)現(xiàn)的。所以叫做楞次定律。 得出結論時采用學生分析、討論、歸納、總結的方式。結論出自學生之口,印象深刻,不易忘記。這樣做體現(xiàn)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與實踐相結合的新的教學理念,體現(xiàn)物理課的特色,使物理課顯得生動活潑,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積極性。而傳統(tǒng)教學中是老師對實驗現(xiàn)象進行分析、講解,最后給出一個所謂的“標準答案”,學生的任務是只要記住最后結論就行了。這樣學生往往會認為實驗只是一種形式,結論才是最終目的,甚至認為實驗完全沒有存在的意義,長期這樣學生就會缺乏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對新問題的應變能力,實驗探究思維能力更是不能得到提高。 教學反思: (1)本節(jié)課主要采用探究性教學,讓學生積極參與到科學探索過程中,體會科學家如何面對疑難情境,在實驗之前引導學生大膽猜想、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jù)、分析討論得出結論。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實踐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精神。它不同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充分體現(xiàn)了素質教育課堂教學的基本特征:教學過程的主體性、學習探究的自主性、信息交流的互動性和師生關系的和諧性。 (2)讓學生進行探究性實驗,把科學家在長時間內得出的規(guī)律在一兩個課時內通過實驗探究去獲得。因而要想取得預先的教學效果,適當?shù)乃悸芬龑н€是必要的,關鍵在于對引導的程度的把握。如果過于簡單的話,學生可能會無從下手,對著儀器摸了半天還不知道要干什么;如果過于詳細的話,就與傳統(tǒng)的實驗沒什么差別了,學生變成了看一步做一步,而不是自己思考,自己動手,自己解決出現(xiàn)的問題了。 心理學的研究和教學實踐表明,高中學生有一定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思維整體還不太成熟,因此還需要精心設教學過程,給予正確的指導,而不是完全放手任由學生操作。 參考文獻: 【1】廖伯琴 中學科學教育的國際改革趨勢 物理教學探討 2002年第2期 【2】主編:周小山 《教師教學究竟靠什么?》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年6月第一版 【3】物理課程標準 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年8月第1版 111-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楞次定律 高中物理楞次定律 教案10 高中物理 教案 10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kudomayuko.com/p-8532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