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上冊23核舟記導學案新人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八年級語文上冊23核舟記導學案新人教版(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23* 核舟記
精彩開篇詞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是最優(yōu)秀、最勤勞、最聰明靈巧的人民,他們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令世界矚目的中華文明和中華文化,其中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那源遠流長、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藝術。今天我們學習的明末浙江魏學洢的《核舟記》就向我們展示了遠在數百年前我國勞動人民、民間藝人精湛絕倫的雕刻技藝。
學習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詞匯、句式。
2.學習掌握本文運用說明和描繪相結合的筆法。
3.理清文章的整體思路,探究主體部分的說明順序。
4.文章生動介紹了明末雕刻藝人王叔遠高超的雕刻技藝和獨特的才華,熱情頌揚了我國古
2、代民間藝人的藝術成就。學習它,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感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疏通文意看核舟
一、新課導入
1995年10月27日《文匯報》上刊登了這樣一則新聞:稀世珍寶明代桃核舟“蘇東坡夜游赤壁”驚現寧波,消息傳出后,文物界、收藏界趨之若鶩。據專家鑒定,這是迄今發(fā)現的世上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今天,我們有幸一睹芳容,讓我們一同走進魏學洢的《核舟記》去開開眼界。(板書課題)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朗讀課文,圈點課文中的生字詞。
器皿(mǐn) 罔不因勢象形(wǎng) 貽(yí) 八分有奇(yòu jī)
二黍許(sh
3、ǔ) 箬篷(ruò) 髯(rán) 石青糝之(sǎn)
不屬(zhǔ) 詘(qū) 椎髻(chuí jì) 舟楫(jí) 篆(zhuàn)
2.理解課文的重點詞語。
(1)通假字
①為字共三十有四 (“有”通“又”,還有零頭。)
②詘右臂支船 (“詘”通“屈”,彎曲。)
③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橫”,橫。)
(2)一詞多義
奇: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奇異、罕見)
②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零數)
有: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有)
②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通“又”)
為:①為宮室、器皿、人物 (雕刻)
②中軒敞者為艙 (是)
4、端:①東坡右手執(zhí)卷端 (一頭,一方,名詞。)
②其人視端容寂 (正,端正,形容詞。)
而:①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表并列,并且、而且。)
②啟窗而觀 (表承接,不譯。)
③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表轉折,卻、但是。)
之:①徑寸之木 (助詞,的。)
②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代詞,這。)
其:①其兩膝相比者 (他們的)
②其人視端容寂 (那)
(3)同義詞
①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 大約 )
②珠可歷歷數也——鉤劃了了( 清清楚楚 )
③若嘯呼狀——若聽茶聲然( ……的樣子 )
3.作者鏈接
魏學洢(1596-約1625),字子敬,明
5、朝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核舟記》選自清朝人張潮編輯的《虞初新志》。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1.自學課文,疏通字詞,理解文意。
(1)結合課下注釋與課前預習,把握課文大意;
(2)圈畫出自己難以理解的字、詞、句。
2.小組合作,翻譯課文。
(1)解決個人在自學過程中發(fā)現的問題;
(2)通過合作做到逐字逐句翻譯;
(3)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和一字多義現象。
四、拓展延伸
聯系課文,探究古漢語中數詞使用與現代漢語的差異。
1.找出文中的數詞并分析其特點。
【交流】(1)長約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頭坐三人。(4)橫臥一楫。(5)為字共三十
6、有四。(6)蘇、黃共閱一手卷。
由此可見,古漢語中一般情況下,數詞可直接修飾名詞,也就是說,數詞+名詞。而現代漢語中則有較嚴格的數詞+量詞+名詞形式。
2.說說文言文數量詞的翻譯并解釋上面句中數量詞。
【交流】文言文中數量詞翻譯時:(1)省略的量詞應補出。(2)數詞用在名詞之后,翻譯時應調整到名詞的前面。
一(幅)手卷 一(個)人 一(張)桌 一(把)椅
一(把)扇 一(塊)撫尺 篆章一(枚) 一(條)舟
為人五(個) 為窗八(扇)
第二課時 精讀課文知核舟
一、新課導入
課文通過介紹王叔遠雕刻核舟的高超
7、技藝,反映了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偉大成就。篇幅雖短,卻說明順序合理,就連雕刻家的藝術構思都介紹得淋漓有致,確實令人驚嘆。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細致的觀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體的描繪和生動的說明。這無疑給我們以很多啟示。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能概括全文,總括王叔遠技藝高超的詞是:奇巧。
2.找出表現核舟主題的句子:蓋大蘇泛赤壁云。
3.找出原料小而表現題材廣的句子: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突出王叔遠是“奇巧人”,有不同凡響的雕刻技藝。
4.說明構思巧妙、技藝精湛的句子: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tài)。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8、(一)整體感知
1.這是一篇古代的說明文,它的說明對象是什么?說明對象有何特征?
【交流點撥】核舟。奇巧(體積小、構思巧、雕刻的人物字數量多)。
2.說明順序是什么?請具體說一說。
【交流點撥】(1)空間順序:中-頭-尾-背;
(2)邏輯順序:先整體后局部——先寫舟的尺寸大小,后寫船艙、船頭、船尾。
先主后次——正面是主,背面是次,所以先寫正面,后寫背面;船艙是主,船頭、船尾是次;船頭是主,船尾是次;蘇東坡是主,黃魯直、佛印是次。
3.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交流點撥】列數字:“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核舟體積有多大,長有多少,高多少,船艙部分雕刻了多少東西,都各有
9、其數,讀來一目了然。
作比較:“通計一舟……而計其長曾不盈寸”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與“而計其長曾不盈寸”對比,使人們更強烈地感到這個玲瓏剔透、精美絕倫的藝術品有巧奪天工之妙。以此突出雕刻精湛的技藝。
(二)文本探究
1.課文如此細致地介紹核舟這雕刻品的藝術形象,說明了什么?
【交流點撥】說明雕刻家構思的巧妙,顯示出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贊美了我國古代勞動者的高超技藝。
2.本文題目有“記”字,是否意味著是記敘文?它與《桃花源記》是不是同一種文體?
【交流點撥】這是一篇介紹事物的說明文。題目中的“記”在這里是描述、摹寫的意思。文章全面而真實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
10、活靈活現,使人能領會神奇的雕刻技巧。
從對象看,《桃花源記》記的是事,是記敘文;而《核舟記》記的是工藝品,是說明文。
從語言看,《桃花源記》多用描寫;而《核舟記》則多用說明。
四、板書設計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整體
邏 輯 順 序
空 間 順 序
中間 中軒敞者
主
船頭坐三人
兩邊
舟尾橫臥一楫
次
船背 船背稍夷 局部
五、拓展延伸
蘇軾《赤壁賦》《后赤壁賦》的相關段落
《赤壁賦》: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后赤壁賦》:于是攜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