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新聞兩篇》教學設計
《《短新聞兩篇》教學設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短新聞兩篇》教學設計(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 短 新 聞 兩 篇 》 教學目標: 1、了解新聞報道的一般特征和結構方式。 2、培養(yǎng)在閱讀中篩選信息的能力。 3、學習兩篇文章短小精悍、語言簡練、概括力強的特點。 4、通過學習第一篇文章,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5、引導學生認識法西斯的暴行,激發(fā)學生熱愛和平的美好情感。 教學重點: 1、 新聞報道的一般特征和結構方式。 2、 培養(yǎng)閱讀新聞作品的能力。 教學難點: 1、新聞報道如何既報道事實,又抒發(fā)感情。 2、一些難句的理解。 教學設想: 1、通過介紹香港近百年的發(fā)展史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導學生討論納粹暴行(擴展至南京大屠殺)對于我們?nèi)祟惖你藓Γ约拔覀儜搹闹形∈裁礃拥慕逃?。課外查找一些香港歷史和納粹暴行的背景材料,以輔助閱讀。 2、質疑、探究式教學 3、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別了,“不列顛尼亞”》 一、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說說自己了解的關于“香港回歸”的事情。由此,導入對本課的學習。 二、感知課文 1、學生齊讀課文。 2、請同學自讀課文,劃出文中表示時間的詞語。請思考:作者為什么用這么多的表示時間的詞語? 明確:體現(xiàn)新聞的及時性和真實性。] 三、鑒賞課文 1、讀了這篇新聞,你有什么樣的感覺? 明確:揚眉吐氣,大快人心——言之成理即可。 2、如何理解課文標題的含義? 明確:一方面,參加交接儀式的查爾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坐英國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這是現(xiàn)實的場景。 另一方面,“不列顛尼亞”號的離去,象征著英國殖民統(tǒng)治在香港的終結,中華民族的一段恥辱終被洗刷。 3、本文中,現(xiàn)實的場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 (1)學生在課文中找出相關的現(xiàn)實的場景和背景材料 (2)討論、明確:現(xiàn)實的場景是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是文章的綱,每一則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對應于一個現(xiàn)實的場景。如:提到港督彭定康離開港督府,就引入一些關于港督府歷史的材料;而降旗的儀式,則讓人聯(lián)想起156年前,英國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銜接,使得這些卑賤材料看上去并不是雜亂無章的,它們靠現(xiàn)實的場景串在一起,與之融為一體。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現(xiàn)實的場景有歷史的縱深感,讓人更加體會出儀式本身的現(xiàn)實內(nèi)涵。 4、為什么說英國的告別儀式是“日落儀式”? 明確:英國曾經(jīng)占領了非常廣大的殖民地,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喻指在它的領土上,永遠都有陽光照耀。香港作為英國在東方的最后一塊殖民地,于1997年的7月1日脫離英國的統(tǒng)治,回歸祖國,可以說在中國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統(tǒng)治的太陽落了。所以把英國告別的儀式稱為“日落儀式”。 5、做課后“研討與練習”三的第1、第2小題。 第1題:象征英國統(tǒng)治的“不列顛尼亞”號,與象征香港回歸祖國的特別行政區(qū)區(qū)旗,構成了鮮明的對比,啟示人們發(fā)現(xiàn)這一儀式的深厚內(nèi)涵。 第2題:英國人從海上登陸香港,開始了長達156年的殖民統(tǒng)治;而如今,香港回歸祖國,參加儀式的英國官員又從海上消失在茫茫的夜幕中。這是現(xiàn)實的場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強的話,把香港百年的滄桑巨變凝聚其中,暗含著歷史和現(xiàn)實的對比。 四、齊讀課文。(在朗讀中,品味文意;在朗讀中,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布置作業(yè) 1、做《同步作業(yè)》鞏固 2、預習下一課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 一、導入新課 “二戰(zhàn)”期間,日本人在南京展開過殺人比賽,創(chuàng)立過731細菌部隊;其實我們民族所遭受的災難,在另一個國度也同樣上演著,納粹在西歐釀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間慘劇,今天我們將隨著美國記者羅森塔爾沉重的腳步走進奧斯維辛,用我們明亮的雙眸審視納粹德國的“杰作”,用我們善良的心靈去碰撞那段不忍碰撞的歷史。 二、速讀課文 要求:1、不動筆墨有讀書,拿出鋼筆,注意力更集中,讀書效率更高 2、了解奧斯維辛集中營,劃出你認為重要的地方,對不理解的內(nèi)容作出標記。 三、簡介奧斯維辛(指名回答) 補充:奧斯維辛是納粹德國在二戰(zhàn)期間建立的最大的集中營,是二戰(zhàn)期間納粹德國最大的“殺人工廠”,這里是希特勒慘絕人寰的種族滅絕政策的執(zhí)行地,這里有400萬人慘遭殺戳,其中絕大部分是猶太人。影片《辛德勒的名單》就是介紹奧斯維辛的,其中一位黨衛(wèi)軍的頭目對一批又一批新來的囚犯說過這樣的話:“我警告你們,你們不是到一個療養(yǎng)院來,你們是到一個德國的集中營來,你們除了從煙囪里出去外,就沒有別的路走出這兒?!? 二、學習課文內(nèi)容 1、讀后對奧斯維辛集中營有什么印象?課文里哪些地方引起你的這種感受?作者如何表現(xiàn)的? 明確:可怕、恐怖 通過閱讀第7—15自然段;毒氣室——焚尸爐——女監(jiān)房——試驗室——紀念墻——絞刑室。 2、作者是否記敘了發(fā)生在這些地方的慘絕人寰的殺戮,如果不是,記者的眼光又是落在什么上面的? 明確:作者并未直接描寫集中營那些殘酷的遺跡,而是將眼光轉移到了其它參觀者身上,參觀游覽的主體實際上是其它游客,記者正是通過觀察他們的感受和反應來感染讀者的。 3、參觀者參觀時的感受和反應如何?(讓學生在原文中找并劃出來。) 明確:開始時——“默默地邁著步子”、想象成了現(xiàn)實——“布履不由得慢了下來” 看見毒氣室時——“特別恐怖,使他終生難忘” 看到成堆的頭發(fā)和嬰兒的鞋子、死囚牢房時——“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渾身發(fā)抖” 看到狹小的女牢房時——“驚懼萬分,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 看見試驗室時——慶幸“沒有打開門進去”,否則會“羞紅了臉的” 參觀紀念長廊時——沉思 參觀執(zhí)行絞刑的地下室時——“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參觀結束時——“參觀者用懇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對解說員說:‘夠了’?!? 4、讀到這,大家有什么感受? 明確:恐怖,發(fā)抖,驚懼,窒息,(原文的語言,也是我們大家的感受)壓抑,沉重…… 5、這種手法叫什么手法?有什么好處? 明確:側面烘托:人們的表情變化,從側面證明了集中營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無法想像的,納粹法西斯的暴行慘絕人寰,滅絕人性,令人發(fā)指。 6、用這種手法寫新聞和我們以前學過的新聞有何不同? 明確:《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對新近發(fā)生或發(fā)現(xiàn)的有新聞價值和社會意義的事實的迅速及時、簡明扼要的報道,這樣一種新聞文體,即是消息。它的特點是:及時性、客觀性、簡明性。新聞要求以事實說話。 羅森塔爾突破了“客觀報道”“零度寫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參觀者在奧斯維辛訪問時的感受當做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來定,傳達出每一個良知者的共同心聲,具有震撼人心的作用。發(fā)表之后,各大報紙爭相轉載,并獲得了美國普利策新聞獎,成了新聞史上的佳作。 四、質疑、探究 1、作者在開篇描寫了一幅美好的和平的景象圖畫,然而面對如此美好、和平的景象,作者卻說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場噩夢”,為什么? 明確:如果這種景象出現(xiàn)在維也納的多瑙河旁,只會錦上添花??膳碌牟皇蔷跋蟊旧?,而是布熱金卡出現(xiàn)了這種景象,布熱金卡的歷史與此太不相配了,布熱金卡曾經(jīng)是一個暗無天日的人間地獄,灰暗的天空、凋零的花朵、沉悶的色調(diào)才是與它最相配的景象。兩種不相配的東西疊合在一起,作者因此感到“可怕”。無一句控訴,卻強烈表達出自己的憤懣,同時在開頭給讀者造成情感上的震撼和心理上莫名的壓抑。同時可怕的是人們忘記了它的過去。 (文章結尾處也有這么一種景物描寫: “這里陽光明媚,綠樹成陰,在集中營大門附近,孩子們在追逐游戲?!? 大家看看,這一段與第一自然段是不是重復了,可不可以刪去,為什么? 明確:從結構上看,文章最后一段再次照應首段,使整篇文章渾然一體。從內(nèi)容上看,用美好的景象象征今天美好的生活,和過去形成對比,強調(diào)了奧斯維辛曾是暗無天日的人間地獄,提醒人們牢記歷史,以史為鑒,珍愛和平。) 2、“對另外一些人來說,這樣一個事實使他們終生難忘: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尸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如何理解? 明確:一邊是戕害生命的毒氣室和焚尸爐,一邊是生機勃勃的生命,兩種反差極大的事物擺在一起。表達了作者對納粹的諷刺:納粹的殘暴終歸阻止不了生命的進程。同時也表達了作者的控訴:生命的綻放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情,對生命的戕害是最惡劣的罪行。 (細節(jié)的魅力) 3、“這是一個二十來歲的姑娘,長得豐滿,可愛,皮膚細白,金發(fā)碧眼。她在溫和地微笑著,似乎為著一個美好而隱秘的夢想而微笑。”讀到這里你是不是也有一種甜甜的、溫馨的感覺。? 明確:不是,特沉重! 這也是一處細節(jié)描寫:充滿青春與夢想的照片,美好的生命化為灰燼,這是對法西斯的控訴。這也與現(xiàn)實構成了對比、反襯,多么可愛的一個姑娘,而今安在哉?以相片中的有,反襯現(xiàn)實的無,更突出現(xiàn)實的無,更突出了那種上天入地再難尋覓斯人的撕心裂骨的痛?。睾偷奈⑿Α獙ι赖某?,生命的堅韌;為夢想而微笑——絕境之中不泯滅內(nèi)心對美好希望的向往;美好而又隱秘的——深藏內(nèi)心的一份信念和信仰) 4、照片上的姑娘,臨刑前她在想什么?在遇難墻上現(xiàn)在她又在想什么?如有興趣,請結合具體情境,發(fā)揮自己的想象,課后寫一篇小作文,練練筆。 5、作者為什么說“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 明確:作禱告,無非是為了求得上帝的諒解或是求得上帝的保佑。但是在這個“人間地獄”里,作禱告的地方是沒有的,因為劊子手喪失了人性,雙手沾滿了無辜者的鮮血,他們是不可能向上帝禱告懺悔自己的罪行的;而無辜的人們成為劊子手刀俎上的肉,無計可逃,他們也沒有辦法求得上帝的保佑。這也是多么令人傷痛,多么令人無奈,多么令人絕望??! 五、探究本文的構思 1、文章題目為“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沒有什么新聞”在這里是什么意思?既然沒有新聞,作者為什么還要寫這篇文章?你是怎么理解的? 明確:奧斯維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歷史而出名。人們已經(jīng)了解了它很多東西。對于追求新聞時效性的記者來說,的確是沒有什么新的東西可供報道了。 2、但作者還是寫了不是新聞的新聞,為什么?請從原文中找到答案。 明確:第六自然段:“記者只有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這種使命感來源于一種不安的心情:在訪問這里之后,如果不說些什么或寫些什么就離開,那就對不起在這里遇難的人們。 ” 是??!此時的他已被深深地震撼,感到有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 3、使命感是什么? 明確:否則的話,就對不起逝去的那些人,并以此祭奠亡靈,揭露罪惡,反省人性。 牢記歷史,珍愛和平。 4、新聞報道獲得了美國新聞界的最高獎—普利策新聞獎。美國普利策獎主席稱它是羅森塔爾寫得最好的作品。這是什么原因呢? 讓我們來欣賞它的頒獎詞: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突破新聞“零度寫作”原則,著眼細節(jié),以冷峻的視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奧斯維辛集中營紀念館。在恐怖與快樂(第一和結尾自然段景物的描寫)、戰(zhàn)爭與和平、歷史與現(xiàn)實的反差中,它召喚起人們關于災難的記憶、關于生命的思考、關于人性的自省。它的發(fā)表充分地表現(xiàn)了一個新聞記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為新聞史不朽的名篇。 六、談讀后的感受 “前事不忘,后世之師”! “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 那段歷史雖已成往事,但它留給人類的絕不只是斷壁殘垣和受傷的心靈。我們應該去反思:人類是高級動物,為什么還會出現(xiàn)奧斯維辛這樣有計劃地大批屠殺自己同類的行為?為什么從古至今幾千年的時間里,全世界沒有硝煙的日子寥寥可數(shù)?為什么現(xiàn)在還有人去跪拜兇手的靈位? 同學們,二戰(zhàn)到現(xiàn)在,六七十年過去了,哈爾濱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的細菌實驗室也在靜靜地躺著,河北盧溝橋上的石獅子仍然蜷伏著,南京大屠殺紀念碑前每天都會迎來許許多多的參觀者,在那里,也沒有什么新聞。但那些地方的一草一木時時都向我們發(fā)出吶喊:請牢記歷史,決不能讓慘劇重演。我們應該牢記我們的使命,好好學習,為保衛(wèi)我們的美好 生活,為強盛中華而努力,因為未來屬于我們。 七、布置作業(yè) 1、做《同步作業(yè)》鞏固 2、小作文:照片上的姑娘,臨刑前她在想什么?在遇難墻上現(xiàn)在她又在想什么?請結合具體情境,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寫一篇作文。 板書設計: 別了,“不列顛尼亞” 下午4∶30 告別儀式 第一次降旗 晚6時15分 告別儀式 第二次降旗 子夜時分 交接儀式 降旗與升旗 零點40分 “不列顛尼亞”號離港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 毒氣室 焚尸爐 女監(jiān)房 參觀感受 牢記歷史 試驗室 紀念墻 細節(jié)描寫 珍愛和平 絞刑室 教學反思:-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短新聞兩篇 新聞 教學 設計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kudomayuko.com/p-9771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