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地球表面形態(tài)》課件8(15張PPT)(湘教版必修1)ppt課件
《高中地理:《地球表面形態(tài)》課件8(15張PPT)(湘教版必修1)ppt課件》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中地理:《地球表面形態(tài)》課件8(15張PPT)(湘教版必修1)ppt課件(1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歡迎進入地理課堂,第二節(jié)地球表面形態(tài),云和中學宮香泉,導致地表形態(tài)發(fā)生變化的力量主要有兩方面,即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內力作用的能量來自于地球內部,表現(xiàn)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地震等。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地球外部的太陽能,直接或間接地作用于地表形態(tài)。今天我們看到的地表形態(tài),都是內力與外力長期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板塊構造學說(大陸漂移說)是一種解釋海陸分布與演變的假說。1912年由德國科學家魏格納系統(tǒng)地提出。主要證據(jù)有:一是大西洋兩岸形狀的相似性,可以拼接成為一個整體,說明曾經(jīng)相連;二是南非與南美的二疊紀褶皺山系走向相同、地質相似,說明曾是同一陸塊;三是南美、南非、南澳大利亞和印度南部都存有晚古生代冰川痕跡,普遍有舌羊齒植物化石的含煤地層。證明這些遠離的大陸原來是相連的。,證據(jù)分析認為,侏羅紀以前,地球上只有一個大陸,稱泛大陸(或聯(lián)合古陸),被一個泛大洋包圍。侏羅紀以來便開始解體,并漂移分開,逐漸形成目前海陸分布的格局。大陸漂移說,主張地殼存在大規(guī)模水平運動,是對傳統(tǒng)的固定論的挑戰(zhàn),對促進地質科學發(fā)展有著積極意義,為后來海底擴張說和板塊構造說的興起奠定了基礎。但魏格納沒有解決大陸漂移的動力和機制問題,成為假說的弱點,而曾一度消沉過。,六大板塊示意圖,板塊運動與宏觀地形板塊間的關系: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消亡邊界;板塊之間彼此背離,生長邊界。消亡邊界,例:喜馬拉雅山、安第斯山、地中海。生長邊界,例:大西洋、紅海、東非大裂谷。,,陸陸碰撞-山脈陸陸張裂-裂谷陸洋碰撞-海溝洋洋張裂-洋中脊,陸和洋是指板塊的大陸部分和大洋部分。,喜馬拉雅山-陸陸相撞-,東非大裂谷-陸陸張裂-,同學們,來學校和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同學們,來學校和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地球表面形態(tài) 高中地理 地球表面 形態(tài) 課件 15 PPT 湘教版 必修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kudomayuko.com/p-11513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