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大一輪復習 第四章 第11講 營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課件.ppt
《高考地理大一輪復習 第四章 第11講 營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課件.ppt》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考地理大一輪復習 第四章 第11講 營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課件.ppt(3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第四章 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第11講 營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第四章 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2016高考導航 考綱解讀 1.識記內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表現(xiàn)形式和對地貌的影響. 2.理解巖石圈的物質循環(huán)。 3.能夠運用內外力作用解釋地貌的形成。,,第四章 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重難提示 1.內力作用及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重點) 2.外力作用及形成的地貌。(重點) 3.巖石圈的物質循環(huán)。(重點) 4.地殼運動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難點) 5.主要外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成因分析。(難點) 6.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圖的判讀。(難點),,第四章 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考點一 內力作用及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考點二 外力作用及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考點一 內力作用及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 1.能量來源:主要是地球______________放射性元素衰變產(chǎn)生的熱能。 2.表現(xiàn)形式及作用,內部,平行,褶皺,垂直,海陸變遷,火山,3.結果:使地表變得______________。,高低不平,地殼運動的類型及分析判斷,地殼運動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巖層發(fā)生水平位移和彎曲變形,地殼運動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巖層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隆起和凹陷,形成斷裂帶和褶皺山脈,常形成高原、斷塊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東非大裂谷、喜馬拉雅山,臺灣海峽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灣海岸的變遷,①它們相伴發(fā)生;②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區(qū)域,兩者常有主次之分;③就全球而言,地殼運動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2015邯鄲檢測)科考人員在河西走廊發(fā)現(xiàn)了一種類似于蜂巢的地貌,裸露在外的花崗巖千瘡百孔,距今已有上億年,周圍有4~5億年之前形成的沉積巖,下圖是該地區(qū)地質剖面 圖。讀圖完成1~2題。,1.形成“蜂巢”的地質作用是( ) A.流水侵蝕 B.風力侵蝕 C.冰川侵蝕 D.流水沉積 2.地處地貌的形成過程是( ) A.沉積—巖漿侵入—地殼抬升—外力侵蝕 B.沉積—地殼抬升—外力侵蝕—巖漿噴出 C.巖漿噴出—沉積—外力侵蝕—地殼抬升 D.巖漿侵入—沉積—地殼抬升—外力侵蝕,B,A,解析:第1題,由于該地貌位于河西走廊,即西北地區(qū),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干旱,其風力侵蝕較嚴重,因此該地貌為風力侵蝕地貌。第2題,此處地貌應是先經(jīng)沉積作用形成沉積巖,之后巖漿侵入,形成花崗巖,再經(jīng)地殼抬升,花崗巖出露地表,受外力侵蝕,形成該地貌。,(2015上海嘉定一模)引起地殼及其表面形態(tài)不斷發(fā)生變化的作用,統(tǒng)稱地質作用。據(jù)此回答3~4題。 3.下列地質作用中,屬于內力作用的是( ) ①侵蝕作用 ②風化作用 ③巖漿活動 ④變質作用 ⑤地殼運動 ⑥沉積作用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②③④ D.③④⑤ 4.形成大理巖的主要地質作用是( ) A.風化作用 B.搬運作用 C.變質作用 D.沉積作用,D,C,解析:第3題,內力作用主要有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三種形式。第4題,石灰?guī)r在高溫高壓環(huán)境下會發(fā)生變質形成大理巖。,考點二 外力作用及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 1.能量來源:主要是______________。 2.主要表現(xiàn)形式,太陽輻射能,使地表巖石被破壞,碎屑物殘留在地表,形成風化殼(注:土壤是在風化殼基礎上演變而來的),普遍(例:花崗巖的球狀風化),風力吹蝕和磨蝕,形成戈壁、風蝕洼地、風蝕柱、風蝕蘑菇、風蝕城堡等,干旱、半干旱地區(qū)(例:雅丹地貌),使谷地、河床加深加寬,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溝壑縱橫的地表形態(tài),濕潤、半濕潤地區(qū)(例:長江三峽、黃土高原地表的千溝萬壑、瀑布),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嶇,地表水易滲漏,可溶性巖石(石灰?guī)r)分布地區(qū)(例:桂林山水),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蝕平原、冰蝕洼地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緯度地區(qū)(例:挪威峽灣、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國芬蘭),雜亂堆積、形成冰磧地貌,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緯度地區(qū),形成沖積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沖積平原(中下游),形成沙丘(靜止沙丘、移動沙丘)和沙漠邊緣的黃土堆積,顆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積,顆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積,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黃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干旱內陸及鄰近地區(qū)(例: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沙丘、黃土高原的黃土),3.結果:使地表起伏狀況趨向于______________。,平坦,【思考探究】 分析流水堆積地貌、風力堆積地貌與冰川堆積地貌的差異. 提示:(1)從地表形態(tài)上看:流水堆積地貌和風力堆積地貌總體比較_______,而冰川堆積地貌多呈______________。 (2)從堆積物質上看:__________堆積和__________堆積的物質分選性較好,____________堆積物則大小混雜在一起,無分選性。,平坦,波狀起伏,流水,風力,冰川,如何根據(jù)風力堆積物判斷盛行風向。 提示:①根據(jù)沙丘判斷風向。沙丘的緩坡為___________,如下圖: ②根據(jù)堆積物的大小判斷風向。堆積顆粒______________的方向即風向,如下圖。 風向,迎風坡,由大到小,1.圖解外力作用之間的關系 風化使地表巖石由堅硬變得松動、破碎、易被侵蝕,形成散落的碎屑,在搬運過程中不斷發(fā)生堆積,結果使下層的碎屑物質被壓緊、固結形成新的巖石。新的巖石出露地表后再次發(fā)生上述過程,如下圖所示:,2.外力作用影響因素的分析方法 分析某一地區(qū)的主要外力作用類型,往往可以綜合許多因素。 (1)氣候因素:主要從氣溫與降水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區(qū):晝夜溫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現(xiàn)為風化作用和風力侵蝕、搬運、沉積作用。 ②濕潤地區(qū):降水豐富、地表徑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現(xiàn)為流水侵蝕、搬運、沉積作用。,(2)地質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巖和地勢兩個方面的影響。石灰?guī)r地區(qū),由于巖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現(xiàn)為流水侵蝕、溶蝕作用;地勢較高的地區(qū)往往表現(xiàn)為風化、侵蝕、搬運作用;地勢較低的地區(qū)往往表現(xiàn)為沉積和固結成巖作用;地勢差異較大的地區(qū)往往表現(xiàn)為流水的侵蝕作用。 (3)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蓋率高低的影響。植被覆蓋率低的地區(qū),往往以侵蝕、搬運作用為主;植被覆蓋率高的地 區(qū),生物風化作用顯著。,3.不同區(qū)域外力作用的差異 (1)干旱、半干旱地區(qū)以風力作用為主,多風力侵蝕地貌和風力堆積地貌。 (2)濕潤、半濕潤地區(qū)流水作用顯著,多流水侵蝕地貌和流水堆積地貌。 (3)高山地區(qū)多冰川侵蝕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磧丘陵等地貌。 (4)沿海地區(qū)多海水侵蝕作用,常見海蝕柱、海蝕崖和沙灘等地貌。,讀“五種外力作用相互關系示意圖”,回答1~2題。,1.下列地貌的形成與a、b、c、d所示外力作用對應正確的是( ) A.溶洞—a B.裂谷—b C.瀑布—c D.沙丘—d 2.沙塵暴發(fā)生時,“天昏地暗,日月無光”,造成此現(xiàn)象的外力作用屬于( ) A.a(chǎn) B.b C.c D.d,A,B,解析:第1題,由圖可知,a、b、c、d對應的外力作用分別是侵蝕、搬運、堆積和固結成巖作用。溶洞是由流水對石灰?guī)r 的溶蝕而形成的;裂谷是板塊張裂而成,屬于內力作用的結 果;瀑布是流水侵蝕作用形成的;沙丘是沙漠地區(qū)常見的風 力堆積地貌。第2題,題中“天昏地暗,日月無光”反映的是大氣中懸浮顆粒物密度很大,這是風力搬運作用的表現(xiàn)。,(2015云南玉溪一中第二次月考)自然界鬼斧神工,形成了許多天然的“橋”,下圖是由侵蝕作用形成的幾座“天生橋”。據(jù)圖完成3~4題。,3.上圖中“天生橋”所在地區(qū)水土流失最嚴重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喀斯特溶蝕橋的形成與下列哪些物質循環(huán)有關( ) ①地殼物質循環(huán) ②碳循環(huán) ③水循環(huán) ④生物循環(huán)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第3題,黃土橋所在的地區(qū)黃土廣布,土質疏松,水土流失最嚴重。第4題,喀斯特溶蝕橋的形成不僅與生物循環(huán)、地殼物質循環(huán)有關,還與碳循環(huán)、水循環(huán)有關。,A,D,(2015江蘇揚州期中)國土資源部在廣西進行土地資源調查時,發(fā)現(xiàn)了一種世界地質奇觀—樂業(yè)天坑群(如下圖),讀圖完成5~6題。 5.形成“樂業(yè)天坑”的地質作用是( ) A.流水堆積 B.火山噴發(fā) C.流水溶蝕 D.斷裂下陷,C,6.下圖中各地貌形態(tài)與“樂業(yè)天坑”成因相似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廣西樂業(yè)天坑群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由流水溶蝕形成的,和它成因類似的是桂林山水。,C,地殼物質循環(huán)圖的判讀 【圖表特征】 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示意圖是展示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三大類巖石相互轉化過程的圖示,常見圖示有兩種:以地質剖面圖為背景的循環(huán)示意圖和以關聯(lián)圖為背景的示意 圖。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圖類型多種多樣,但都是說明巖漿、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之間的循環(huán)關系,這種關系實質就是內、外力作用。,1.判斷三大類巖石和巖漿(以下圖為例) 判斷三大類巖石和巖漿,大致可以用進出箭頭的多少來區(qū)分:,(1)巖漿:三進一出。 (2)巖漿巖:一進三出。 (3)變質巖和沉積巖:二進二出。 注:沉積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積巖,沉積巖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層理構造。 2.判斷箭頭含義 (1)指向巖漿巖的箭頭——冷卻凝固,是內力作用。 (2)指向沉積巖的箭頭——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是外力作用。 (3)指向變質巖的箭頭——變質作用,是內力作用。 (4)指向巖漿的箭頭——重熔再生作用,是內力作用。,(2015杭州模擬)下面圖甲為板塊運動示意圖,圖乙為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示意圖。讀圖回答(1)~(2)題。,(1)在圖甲所示板塊邊界區(qū)域,可能形成的地表形態(tài)為( ) A.東非裂谷 B.海岸山脈 C.大西洋 D.喜馬拉雅山脈 (2)在圖甲①處,最可能形成的巖石類型應為圖乙中的( ) A.a(chǎn) B.b C.c D.d,B,B,[思維流程] 1.問題探究 (1)大陸板塊和大洋板塊碰撞擠壓后會形成哪些地形? 提示:島弧鏈、海溝、海岸山脈等。 (2)兩大板塊張裂處會形成哪些地形? 提示:裂谷、海洋、斷塊山、陡崖等。 (3)兩大陸板塊碰撞擠壓后常形成什么地形? 提示:褶皺山(如喜馬拉雅山)。,2.信息解讀,-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高考地理大一輪復習 第四章 第11講 營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課件 高考 地理 一輪 復習 第四 11 營造 地表 形態(tài) 力量 課件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kudomayuko.com/p-2446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