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地理大一輪復習 第二單元 第2課時 內、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變化課后訓練.doc
《2019-2020年高考地理大一輪復習 第二單元 第2課時 內、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變化課后訓練.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高考地理大一輪復習 第二單元 第2課時 內、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變化課后訓練.doc(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019-2020年高考地理大一輪復習 第二單元 第2課時 內、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變化課后訓練 測控導航 考點 題號 內力作用與地貌 1、2、5、6、7、12、13 外力作用與地貌 3、4、8、9、10、11、12、13 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44分,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 (xx河南中原名校聯考)地質勘探小組在自西向東水平距離各相差五百米的A、B、C三地對某沉積巖層進行探測。盡管當地潮濕、粘稠的紅色土壤給探測帶來了不便,但該小組還是得到了下表中的簡化數據,其中的沉積層埋藏深度是指巖層距離地面的垂直距離。據此回答1~2題: 地點 A B C 海拔(米) 500 250 600 某沉積層埋藏深度(米) 421 3 412 1.該區(qū)域可能屬于( ) A.向斜谷 B.背斜谷 C.向斜山 D.背斜山 2.該區(qū)域最可能位于( ) A.東北地區(qū) B.華北地區(qū) C.西南地區(qū) D.江南地區(qū) 解析:1.B 2.D 第1題,從表中數據可知,B處海拔比兩側的A、C兩處低,地形應該是谷地;該沉積層在B處埋藏最淺,說明該處巖層向上拱起,故為背斜。第2題,根據材料中提到的“當地潮濕、粘稠的紅色土壤”可以判斷是我國江南地區(qū)。 (xx年天津文綜)讀圖,回答3~4題: 3.據圖中珊瑚礁(島)分布狀況判斷,珊瑚適宜生長在( ) A.島嶼周圍的淺海 B.有暖流經過的淺海 C.溫暖清澈的淺海 D.有河水注入的淺海 4.圖中一些珊瑚島海岸,分布著珊瑚碎屑組成的沙灘。這些沙灘形成于( ) A.風化作用 B.侵蝕作用 C.搬運作用 D.沉積作用 解析:3.C 4.D 第3題,由圖可知,珊瑚礁(島)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淺海地區(qū),由此可推斷珊瑚適宜生長在溫暖清澈的淺海。第4題,題干中的關鍵信息“珊瑚碎屑組成的沙灘”,由此可以判斷這些沙灘是由沉積作用形成的。 (xx溫州二模)讀“圖1與圖2”,回答5~7題: 5.圖1的①②③④四處中,與圖2所示的地殼運動最相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圖2所示地殼運動最可能形成( ) A.海溝 B.海嶺 C.褶皺山 D.裂谷 7.A、B兩個海域,面積變化的趨勢是( ) A.A海域擴大,B海域縮小 B.都擴大 C.A海域縮小,B海域擴大 D.都縮小 解析:5.B 6.D 7.C 第5題,圖2中所示的地殼運動為水平張裂和斷層;圖1中②處位于板塊的張裂邊界,形成斷裂帶;①③④均位于板塊碰撞邊界。第6題,巖層水平張裂形成裂谷或海洋;海溝、褶皺山是地殼水平擠壓形成的;海嶺是由地幔物質(巖漿)噴出海底堆積而成,圖2所示區(qū)域位于大陸。第7題,A為地中海,位于板塊消亡邊界,面積縮小;B為紅海,位于板塊生長邊界,面積擴大。 (xx江西紅色六校聯考)自然界中,相鄰河系在內外因素的共同影響下,由于分水嶺被破壞或遷移造成的河流襲奪,最終會有一個河系發(fā)展成為主河系。右圖是左圖中方框處的分水嶺遷移圖,分水嶺從I經Ⅱ演化到Ⅲ,分水嶺最終被切穿,發(fā)生河流襲奪現象。讀圖,回答8~9題: 8.左圖中最終河流流量減少的河段是( ) A.a B.b C.c D.d 9.右圖中導致分水嶺遷移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風化作用 B.風力侵蝕 C.流水侵蝕 D.流水沉積 解析:8.A 9.C 第8題,根據左圖分析,河流自北向南流,若分水嶺從I經Ⅱ演化到Ⅲ發(fā)生河流襲奪現象;結合右圖可知襲奪處進入Ⅲ階段,河水將向東流;因此a部分河道將喪失主河道的地位,最終河流流量減少。第9題,分水嶺不斷受到流水侵蝕作用,地勢逐漸降低,最終發(fā)生河流襲奪現象。 (xx開封月考)下圖是塔里木盆地南緣綠洲附近的約特干古城遺址某處地層剖面圖。讀圖,回答10~11題: 10.約特干古城遺址的文化層被埋藏在地下的原因有( ) ①板塊張裂地層下陷?、诤恿鲙淼哪嗌吵练e?、壑車L沙的沉積?、鼙◣淼谋兾锒逊e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1.據該地層剖面圖,可推知約特干古城遺址自然環(huán)境變化的特點是( ) A.1 000年以來氣候穩(wěn)定不變 B.2 000年以來沉積速度加快 C.6 000年以來濕潤期大于干旱期 D.距今約6 000年開始出現綠洲 解析:10.C 11.B 第10題,圖中沒有地殼斷裂的信息,該地區(qū)位于我國的西北地區(qū),氣候干旱,降水少,以風力作用為主;故風力的沉積作用可導致文化層深埋于地下;約特干古城遺址分布于綠洲地區(qū),綠洲地區(qū)有河流流經,故流水沉積作用也可以造成文化層深埋地下;此處沒有冰川作用。第11題,圖中1 000年以來,地層剖面線的變化較陡,地層出現三個變化:人工擾動層、粘土Ⅰ和Ⅱ,判斷這個時期,氣候不穩(wěn)定,變化較大; 2 000年以來,地層的厚度加大,說明沉積速度加快;圖為塔里木盆地南緣的遺址,是我國的西北地區(qū),氣候干旱,6 000年以來總體是干旱期大于濕潤期;距今約6 000年的時候,沉積物仍然是沙,說明沒有出現綠洲;文化層約出現在距今8 000年前,說明距今約8 000年前有綠洲。 二、非選擇題(共56分) 12.(xx濰坊一模)讀“我國東部區(qū)域圖”,回答下列問題:(30分) (1)說出該地的氣候類型及特征。(6分) (2)分別指出影響圖中①②兩地地表形態(tài)的主要外力作用,并分析這些外力作用在什么季節(jié)強度最大。(8分) (3)簡述甲山地的形成過程。(8分) (4)由于人口增長,圖中乙處森林正在被日益擴大的耕地所取代。簡述這一現象的發(fā)生對當地氣候或河流水文特征產生的影響。(任選其一回答)(8分) 解析:第(1)題,由圖名及圖示可知,該區(qū)域位于“我國東部”“沿?!?地面植被類型為“落葉闊葉林”,故氣候類型為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第(2)題,①地位于上游山區(qū),以流水侵蝕作用為主;②地位于河流出山口,由流水堆積作用形成洪積—沖積平原。河流流量大時①地的侵蝕作用和②地的堆積作用明顯。第(3)題,結合巖層的彎曲狀況判斷該山地是向斜山。第(4)題,森林破壞會加劇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大,涵養(yǎng)水源的能力降低,增大徑流量的季節(jié)變化和年際變化。同時影響氣溫、降水等氣候要素。 答案:(1)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6分) (2)①流水侵蝕;②流水堆積。夏(秋)季節(jié),該地區(qū)進入雨季,河流流量大,①地的流水侵蝕和②地的流水堆積作用強度最大。(8分) (3)(地質歷史時期)地殼運動使巖層受擠壓向下彎曲形成褶皺(向斜);(向斜)槽部巖性堅硬不易被侵蝕,形成山嶺。(8分) (4)對氣候的影響:降水減少;氣溫日較差、年較差增大。對河流的影響:含沙量增大;徑流量季節(jié)變化、年際變化增大。(任選其一回答)(8分) 13.讀圖,回答下列問題:(26分) (1)A圖表示的是 作用下形成的 地貌。(4分) (2)B圖是 地貌,往往形成于 地區(qū);近年由于人類一些不合理的活動,造成B圖中的現象出現不斷蔓延、擴大的趨勢。治理這種現象應采取的措施有 。(8分) (3)根據圖中信息,判斷C圖中地區(qū)的地形及地質構造名稱,并說明判斷理由。試分析圖中地形的成因。(14分) 解析:第(1)題,A圖為三角洲地貌,是受流水的堆積作用而形成的。第(2)題,B圖所示的是沙丘,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區(qū),由于風力的堆積作用而形成的,治理的措施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技術措施;具體來說有退耕還林還草,禁止過度放牧,設置草方格沙障等;注意本題要求的是治理人類不合理活動造成的荒漠化采取的措施。第(3)題,從等高線來看,高度在200米以上,在250米以下,應該為丘陵;地質構造的判斷,要從巖層的新老關系來判斷,中間的巖層新,兩翼的巖層老,因此是向斜構造,向斜的槽部受擠壓,巖性堅硬,不易侵蝕而保留下來成為山嶺。 答案:(1)流水堆積 三角洲(平原)(4分) (2)沙丘 干旱、半干旱 退耕還林還草,嚴禁過度放牧(8分) (3)地形為丘陵;判斷理由:地勢起伏不大,坡度比較和緩,等高線數值小于250米。 地質構造為向斜;判斷理由:中心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地形成因:向斜槽部受擠壓,巖石致密(堅硬)不易被侵蝕。(14分)-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2020年高考地理大一輪復習 第二單元 第2課時 內、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變化課后訓練 2019 2020 年高 地理 一輪 復習 第二 單元 課時 外力作用 地表 形態(tài) 變化 課后 訓練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kudomayuko.com/p-3226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