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 雜記《超然臺記》課件 蘇教版選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選讀》.ppt
《高中語文 雜記《超然臺記》課件 蘇教版選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選讀》.ppt》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高中語文 雜記《超然臺記》課件 蘇教版選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選讀》.ppt(4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超然臺記蘇軾 學(xué)習(xí)目標(biāo) 1 疏通文章第三 第四段段意 掌握重要文言實詞 虛詞及特殊用法 2 體會密州時期蘇軾的思想變化 3 理解文章 游于物外 無往不樂 的思想主旨 重點 1 疏通文章第三 第四段段意 掌握重要文言實詞 虛詞及特殊用法 2 體會密州時期蘇軾的思想變化 教學(xué)難點 理解文章 游于物外 無往不樂 的思想主旨 解題 記 一種文體 可以記事 可以說理等 所學(xué)過的文章有 醉翁亭記 岳陽樓記 小石潭記 等 背景介紹 蘇軾反對王安石變法 為新黨所不容 被排擠出朝廷 宋神宗熙寧七年 被批準(zhǔn)改任密州太守 第二年 政局初定 他便開始治園圃 潔庭宇 把園圃北面的一個舊臺修葺一新 他的弟弟蘇轍給這個臺取名叫 超然 故此 蘇軾寫了這篇 超然臺記 假如將蘇東坡連根須帶枝蔓地拔起 我相信 整部中國文化史將因之而失重 方方 喜歡蘇東坡 蘇軾 1037 1101 字子瞻 號東坡居士 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學(xué)家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學(xué)識淵博 多才多藝 在書法 繪畫 詩詞 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 他的書法與蔡襄 黃庭堅 米芾合稱 宋四家 善畫竹木怪石 其畫論 書論也有卓見 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后的文壇領(lǐng)袖 散文與歐陽修齊名 詩歌與黃庭堅齊名 他的詞氣勢磅礴 風(fēng)格豪放 一改詞的婉約 與南宋辛棄疾并稱 蘇辛 共為豪放派詞人 1 正字音瑋麗 啜漓 舟楫 采椽 杞菊 期年 眩亂 擷取 秫酒 瀹 濰水 餔糟 園圃 脫粟 w i chu j chu n q j xi sh p s b xu n yu w i 凡物皆有可觀 茍有可觀 皆有可樂 非必怪奇瑋麗者也 哺糟啜漓皆可以醉 果蔬草木 皆可以飽 推此類也 吾安往而不樂 可觀者 可觀賞的地方非必 不一定哺 吃 啜 喝 醉 使 醉 飽 使 飽 吾往安而不樂 賓語前置 任何事物都有可觀賞的地方 如有可觀賞的地方 那么都可使人有快樂 不必一定要是怪異 新奇 雄偉 瑰麗的景觀 吃酒糟 喝薄酒 都可以使人醉 水果蔬菜草木 都可以充饑 依此類推 我到哪兒會不快樂呢 夫所為求福而辭禍者 以??上捕溈杀?人之所欲無窮 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 并列連詞 果 因 判斷句因為 連詞但是 轉(zhuǎn)折連詞而可以足吾欲之物者有盡 定語后置 人們之所以要追求幸福 避開災(zāi)禍 因為幸??墒谷藲g喜 而災(zāi)禍卻使人悲傷 人的欲望是無窮的 但是能滿足我們欲望的東西卻是有限的 美惡之辨戰(zhàn)乎中 而去取之擇交乎前 則可樂者常少 而可悲者常多 是謂求禍而辭福 夫求禍而辭福 豈人之情也哉 物有以蓋之矣 辨 通 辯 爭辯在 介詞美惡之辨乎中戰(zhàn) 狀語后置 而且 遞進 但是 表轉(zhuǎn)折 卻 表轉(zhuǎn)折 心愿蒙蔽 如果美好和丑惡的爭辨在胸中激蕩 選取和舍棄的選擇在眼前交織 那么能使人快活的東西就很少了 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 這叫做求禍避福 追求災(zāi)禍 不要幸福 難道是人們的心愿嗎 這是外物用來蒙蔽人呀 彼游于物之內(nèi) 而不游于物之外 物非有大小也 自其內(nèi)而觀之 未有不高且大者也 彼其高大以臨我 則我常眩亂反復(fù) 如隙中之觀斗 又烏知勝負之所在 是以美惡橫生 而憂樂出焉 可不大哀乎 在 狀語后置 卻 轉(zhuǎn)折連詞修飾連詞又 并列連詞以高大 形象 臨我用 介詞 哪里 疑問副詞因此憂愁 偏義復(fù)詞于之 從這里 兼詞 他們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 而不能自由馳騁在事物之外 事物本無大小之別 如果人拘于從它內(nèi)部來看待它 那么沒有一物不是高大的 它以高大的形象橫在我們面前 那么我常常會眼花繚亂反復(fù)不定了 就象在縫隙中看人爭斗 又哪里能知道誰勝誰負呢 因此 心中充滿美好和丑惡的爭辨 然后憂愁也就由此產(chǎn)生了 這不令人非常悲哀嗎 余自錢塘移守膠西 釋舟楫之安 而服車馬之勞 去雕墻之美 而蔽采椽之居 背湖山之觀 而適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 歲比不登 盜賊滿野 獄訟充斥 而齋廚索然 日食杞菊 人固疑余之不樂也 然后 承接連詞承受 名作動美居 形作名遠離美景 比 連續(xù) 常常 登 豐收 但是 轉(zhuǎn)折連詞每天 名作狀一定取獨 助詞 我從杭州調(diào)移到密州任知州 放棄了乘船的舒適快樂 而承受坐車騎馬的勞累 放棄墻壁雕繪的華美的住宅 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 遠離杭州湖光色的美景 來到桑麻叢生的荒野 剛到之時 連年收成不好 盜賊到處都有 案件也多不勝數(shù) 而廚房里空蕩無物 每天都以野菜充饑 人們一定都懷疑我會不快樂 處之期年 而貌加豐 發(fā)之白者 日以反黑 余既樂其風(fēng)俗之淳 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這 環(huán)境 代詞但是 轉(zhuǎn)折連詞更加修飾連詞以 為樂 意動用法并列連詞以 為安 習(xí)慣 意動用法 可我在這里住了一年后 體貌更加健壯 頭發(fā)白的地方 也一天天變黑了 我既喜歡這里風(fēng)俗的淳樸 這里的官吏百姓也習(xí)慣了我的愚拙無能 于是治其園圃 潔其庭宇 伐安丘 高密之木 以修補破敗 為茍全之計 而園之北 因城以為臺者舊矣 稍葺而新之 時相與登覽 放意肆志焉 這里 代詞使 潔凈 使動用來 目的連詞破敗的房屋 依靠 靠著 介詞城墻使 它 臺 變新 于是 修整這里的花園菜圃 打掃干凈庭院屋宇 砍伐安丘 高密縣的樹木 用來修補破敗的房屋 以便勉強度日 在園子的北面 靠著城墻筑起的高臺已經(jīng)很舊了 稍加整修 讓它煥然一新 我不時和大家一起登臺觀覽 在那兒盡情游玩 南望馬耳 常山 出沒隱見 若近若遠 庶幾有隱君子乎 而其東則盧山 秦人盧敖之所從遁也 西望穆陵 隱然如城郭 師尚父 齊桓公之遺烈 猶有存者 北俯濰水 慨然太息 思淮陰之功 而吊其不終 向南 名作狀通 現(xiàn) 顯現(xiàn)大概 或許 表希望或推測 承接就是 判斷副詞隱遁的地方 向西 名作狀內(nèi)城外城前輩留下來的功業(yè)存在的遺址卻 轉(zhuǎn)折連詞 我們在臺上 向南望去 馬耳 常山時隱時現(xiàn) 好像很近 又好像很遠 或許有隱士住在那里吧 臺的東面就是盧山 秦人盧敖就是在那里隱遁的 向西望去是穆陵關(guān) 隱隱約約像一座都城 姜太公 齊桓公的英雄業(yè)績 尚有留存 向北俯視濰水 不禁慨嘆萬分 想起了淮陰侯韓信的赫赫戰(zhàn)功 又哀嘆他不得善終 臺高而安 深而明 夏涼而冬溫 雨雪之朝 風(fēng)月之夕 余未嘗不在 客未嘗不從 擷園蔬 取池魚 釀秫酒 瀹脫粟而食之 曰 樂哉游乎 卻 轉(zhuǎn)折連詞卻 轉(zhuǎn)折連詞又 并列連詞然后 承接連詞游乎樂哉 感嘆句 謂語前置 這臺雖然高 但卻非常安穩(wěn) 這臺上居室幽深 卻又明亮 夏涼冬暖 雨落雪飛的早晨 風(fēng)清月明的夜晚 我沒有不在那里的 朋友們也沒有不在這里跟隨著我的 我們采摘園子里的蔬菜 釣取池塘里的游魚 釀米酒 煮糙米 大家一面吃一面贊嘆 游樂多么快活啊 方是時 余弟子由適在濟南 聞而賦之 且名其臺曰 超然 以見余之無所往而不樂者 蓋游于物之外也 正在 時間副詞剛好 時間副詞為 寫文章并且 遞進連詞命名 名作動用來 目的連詞大概 副詞判斷句 果 因 這個時候 我的弟弟子由恰好在濟南做官 聽說了這件事 為此寫了一篇賦 并且給這個臺子取名 超然 以說明我之所以到哪兒都快樂的原因 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重點實詞 虛詞 1 夫所為求福而辭禍者 2 美惡之辨戰(zhàn)乎中 3 又烏知勝負之所在 4 釋舟楫之安 5 背湖山之觀 6 始至之日 歲比不登 7 獄訟充斥 而齋廚索然 8 時相與登覽 放意肆志焉 9 若近若遠 庶幾有隱君子乎 10 師尚父 齊桓公之遺烈 11 思淮陰之功 而吊其不終 12 予弟子由適在濟南 思考1 全文的中心詞 中心句是什么 樂余之無所往而不樂者 蓋游于物之外也 思考2 超然臺記 余之無所往而不樂者 蓋游于物之外也 黃州快哉亭記 使其中坦然 不以物傷性 將何適而非快 資料 若假外物以為樂 滋不樂也 歸納 超然物外 寵辱偕忘就能快樂 如何理性看待 我 與 物 的關(guān)系 嘉祐二年 1057 進士及第喪母守孝熙寧二年 1069 反對變法卷入黨爭 宋神宗時 王安石當(dāng)政 行新法 蘇軾極力反對 便請求外調(diào) 他先后被派往密州 徐州等地任地方官 革新除弊 因法便民 頗有政績 元豐二年 1079 烏臺詩案被貶黃州 那些曾經(jīng)依附過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蘇軾對新政不滿的詩句 彈劾蘇軾 致其入獄 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獄 烏臺詩案 蘇軾被捕入獄 入獄后 受盡凌辱 酷刑棒打 幾致死地 歷時五個月 營救者絡(luò)繹不絕 包括王安石 最后 神宗才決定不殺蘇軾 將蘇軾貶到黃州 作者簡介 生平經(jīng)歷 蘇軾在黃州生活的這七年 他沒有俸祿 生活困苦 衣食不足 而且受到監(jiān)督 沒有住的地方 只好暫居廟里 后來得了一塊荒地 耕種 造屋 元祐元年 1086 重獲啟用官至禮部 舊黨執(zhí)政 受到皇太后重用保護 蘇軾被調(diào)回京都任翰林學(xué)士 知制誥等職 后自請外任杭州太守 后被召回京師 擔(dān)任兵部尚書 禮部尚書 紹圣元年 1094 又遭貶職惠州儋州 皇太后駕崩 新黨再度秉政后 又貶惠州 再貶儋州 今海南 元符三年 1100 渡海北返次年病逝 66歲死于常州 黃州惠州儋州 自題金山畫像 蘇軾 問余平生功業(yè)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一度下獄 三度貶官 命運多舛 生活坎坷 但他既沒有像賈誼那樣 抑郁而終 也沒有像陶潛那樣 歸隱田園 為什么 作者的復(fù)雜思想 儒 積極入世 憂國憂民佛 精通佛理 不計得失道 好學(xué)老莊 齊萬物 一死生 內(nèi)在平和 儒家的積極入世態(tài)度與佛道的超然物外 與世無爭的態(tài)度是矛盾的 但又奇妙地統(tǒng)一在蘇軾身上 達則積極入世 窮則樂觀出世 當(dāng)遭遇挫折時 蘇軾卻能峰回路轉(zhuǎn) 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歸宿 逆境中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觀其一生 其實他并沒有過多少太平寧靜的日子 然而他也并沒有因了這些而整日里蓬頭垢面哀哀切切 見人便 痛斥低劣小人 困惑雖有過 煩惱也有過 但這些倒底也還是如同煙云從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從不停滯 他依然我行我素地?zé)釔壑?樂觀著人生 方方 喜歡蘇東坡 二蘇的人生哲學(xué)隨遇而安隨緣自適超然物外樂觀曠達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1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 不正確的一項是 茍有可觀 皆有可樂茍 茍且 人之所欲無窮窮 盡 美惡之辨戰(zhàn)乎中中 心中 如隙中之觀斗隙 縫隙 A 茍 在文中是 如果 的意思 2 下列各組句子中 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以??上捕溈杀?皆以美于徐公 背湖山之觀 而適桑麻之野 冰 水為之 而寒于水 余既樂其風(fēng)俗之淳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歟 稍葺而新之 時相與登覽 放意肆志焉 寒暑易節(jié) 始一返焉 3 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 A 蓋游于物之外也 蓋余所至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B 伐安丘 高密之木 以修補破敗 為茍全之計 豈能以此不急之務(wù)相邀C 因城以為臺者舊矣 然后踐華為城 因河為池D 臺高而安 正襟危坐而問客 練習(xí) 1 對下列句子中畫線的詞的解釋 不正確的一項是 茍有可觀 皆有可樂茍 如果 人之所欲無窮窮 窘迫 美惡之辨戰(zhàn)乎中中 心中 如隙中之觀斗隙 縫隙2 下列句子中 畫線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以??上捕溈杀步砸悦烙谛旃?背湖山之觀 而適桑麻之野冰 水為之 而寒于水 余既樂其風(fēng)俗之淳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歟 稍葺而新之 時相與登覽 放意肆志焉寒暑易節(jié) 始一返焉 3 下列各句中 畫線的詞語在文中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不相同的一項是 夫所謂求福而辭禍者 以??上捕溈杀?彼挾其高大以臨我 則我常眩亂反復(fù) 余既樂其風(fēng)俗之淳 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于是治其園圃 潔其庭宇 4 下列各句對文章的闡述 不正確的一項是 首段正面闡述凡物皆有可觀 皆有可樂的道理 表達自己無往而不樂的精神 第二自然段說明人們從 求福辭禍 的愿望出發(fā) 反而得到 求禍辭福 的結(jié)果 一是因為人的欲望無限 但可以滿足人的欲望的東西有限 二是求福辭禍 取美去惡的選擇 本身就是一個痛苦的斗爭過程 三是在這種選擇中 人心 游于物之內(nèi) 必然受物的支配和蒙騙 所以往住得到相反的結(jié)果 第三自然段先敘由杭到密州生活環(huán)境的巨大變化 以及自己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怎樣超然自處 悠然自樂 再寫修葺舊臺和登臺眺望的感慨 最后具體寫超然臺上游息宴飲的快樂 全文前半部分記敘 議論 后半部分才寫景 抒情 逐漸說到超然臺 然而全篇洋溢 超然 之情 文章構(gòu)思很獨特 這篇文章寫景生動 說理透辟 語言清新自然 行文如汩汩流泉 體現(xiàn)了蘇文灑脫自如 縱橫不羈的特點- 1.請仔細閱讀文檔,確保文檔完整性,對于不預(yù)覽、不比對內(nèi)容而直接下載帶來的問題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載的文檔,不會出現(xiàn)我們的網(wǎng)址水印。
- 3、該文檔所得收入(下載+內(nèi)容+預(yù)覽)歸上傳者、原創(chuàng)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檔原作者,請點此認領(lǐng)!既往收益都歸您。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9.9 積分
下載 |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biāo),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biāo)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shè)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quán)。
- 關(guān) 鍵 詞:
- 超然臺記 唐宋八大家散文選讀 高中語文 雜記超然臺記課件 蘇教版選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選讀 雜記 超然 課件 蘇教版 選修 唐宋八大家 散文 選讀
鏈接地址:http://m.kudomayuko.com/p-5558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