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北京版數(shù)學一下《空間與圖形》WORD教案.doc
《2019-2020年北京版數(shù)學一下《空間與圖形》WORD教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2019-2020年北京版數(shù)學一下《空間與圖形》WORD教案.doc(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2020年北京版數(shù)學一下《空間與圖形》WORD教案 教學目標: 1.使同學們初步建立起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的表象,能夠從不同的圖形中把上述圖形區(qū)分開來,培養(yǎng)同學們的想象力和對聯(lián)系實際的啟蒙。 2. 注重同學們動手操作、細心觀察的實踐能力。 3.滲透分類對比的方法。 教學重點: 使學生初步建立起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的表象 教學重點: 能夠從不同的圖形中把上述圖形區(qū)別開來。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伸出雙手,使你的手心相對,師伸一只手問:這樣行嗎?手心相對需要幾只手?師這叫左右相對,這叫上下相對,這叫前后相對。 最近我們班的同學利用電腦畫了一些圖畫,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師:這些精美的圖畫、動畫,用到了數(shù)學上的許多幾何圖形,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認識一些圖形。(板書課題) 二、新授: 電腦出示圓柱、長方體、正方體 師:請你們從學具籃里選出一個你們喜歡的形體,摸一摸其中的一個面。(生操作) 問:你摸的圖形的面是什么感覺?(平平的) 師:如果我們將我們喜歡的形體的一個面畫在紙上,可以怎樣畫? 師:拿出這張紙,將你喜歡的形體的一個面畫在紙上 展示評價:這是我們班的郭紅佳的作品,告訴大家你畫的圖形的名字,你認為你畫的怎么樣? 師:同學們在這么短的時間內(nèi)畫的這么好,老師也想畫一畫行嗎?你們可要幫助我呀! 問從幾到幾,邊斜一下 問從幾到幾 問用三角板行嗎?你知道什么能畫圓嗎?你們看這行嗎?(繩子) 3.探究邊的特點 認識邊、對邊 電腦介紹這是長方形的一條邊,數(shù)一數(shù)長方形有幾條邊? 師:正方形有幾條邊呢?(數(shù)一數(shù)) 師:長方形的這條邊與那條邊相對?還有哪兩條邊相對? 師:正方形有幾組對邊,哪兩組? 長方形邊的特點 師:長方形中相對的兩條邊長短有什么特點呢?拿出長方形的紙,可以用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等方法去研究。 生操作。 匯報:你是用什么方法,說明什么? 正方形邊的特點 師:那正方形的邊有什么特點?請你猜一猜 師:請你用剛才的方法驗證你的猜想是否正確。 閉眼在腦中畫一個正方形、長方形。睜開眼睛找一找我們周圍的哪些物體的面是長方形、正方形。 認識三角形、平行四邊形 出示正方形變換位置問這是什么圖形? 師:如果將他對折,他會是什么圖形?板書三角形 問:他為什么叫三角形? 出示長方形變換位置問這是什么圖形? 師:如果將他的一個角變小,他會是什么圖形?板書平行四邊形 三、鞏固練習 四、總結(jié): 這節(jié)課哪里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五、作業(yè)(略) 附送: 2019-2020年北京版數(shù)學一下《連加 連減》WORD教案 教學內(nèi)容: 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第二冊88-89頁。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掌握百以內(nèi)的連加、連減試題的運算順序.掌握用兩個豎式連寫進行計算的方法。 方法與過程:用兩個豎式分寫及兩個豎式連寫的方法進行百以內(nèi)的加減法的計算。引導學生分析、比較兩個豎式分寫與兩個豎式連寫的不同,激發(fā)學生求異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 情感與態(tài)度: 引導學生聯(lián)系已有的知識去探索新知識,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精神。 教學重點: 用兩個豎式連寫和兩個豎式分寫計算連加、連減的方法。 教學難點: 選擇恰當方法,準確計算。 教具、學具準備: 口算卡片 課件 教學過程: 一、鋪墊孕伏 1.導入:我們在一年級已經(jīng)學了20以內(nèi)的進位加法、退位減法和比較簡單的百以內(nèi)的加減法。下面,請同學搶答幾道口算題,誰先算出誰就先說出得數(shù)。 8+7 20+14 28+5 37+50 33+20 15-6 22-4 61-20 23+5 34-9 2.提問:下面各題應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結(jié)果是多少? 課件出示:①4+8+5= ②18-9-4= (課件演示計算的過程) 3.筆算下面兩道題:28+34= 62+23= (兩同學板演,其余同學在練習紙上分組做) 4.教師概括:今天,我們要在過去知識的基礎(chǔ)上繼續(xù)學習三個數(shù)的連加、連減,板書課題:連加、連減 二、探究新知 1.連加 (1) 出示:有幾位同學進行夾豆子比賽,其中三位同學夾豆子的個數(shù)是這樣的: 小軍 小力 小明 第一次 28個 25個 26個 第二次 34個 30個 29個 第三次 23個 23個 17個 先估算一下,誰夾的豆子最多? 算一算小軍共夾了多少個,怎樣列式? 28+34+23= ① 教師啟發(fā):這道題與剛才筆算的兩道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同學們獨立用豎式計算出,然后同桌互相交流訂正。 學生獨立演算,教師巡視,看同學們有無用一個豎式連寫進行計算的。 ② 引導學生明確: 師:這個算式按什么順序計算?(課件變色閃爍第一步要計算的) 實物投影展示學生計算的情況: 預計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 1)2 8 6 2 2)2 8 3)2 8 +3 4 +2 3 +3 4 3 4 6 2 8 5 6 2 +2 3 +2 3 8 5 8 5 所以28+34+23=85。 ③ 教師強化兩個豎式分寫的難點:教師啟發(fā)學生:橫式中是三個加數(shù),豎式中怎么變成四個加數(shù)了?讓同學們議論并匯報。 學生觀察議論后引導學生說出:第二個算式中的第一個加數(shù),是前兩個加數(shù)的和,這個數(shù)是寫了兩遍的。 教師邊聽學生說,邊用紅色筆描出兩個“62”,邊描邊強調(diào)出:在計算三個數(shù)的和時先把前兩個數(shù)加起來,加得的得數(shù)(描“62”)寫在第二個豎式中第一個加數(shù)位置,(描“62”)然后與第三個數(shù)相加,計算完后,把第二個豎式計算出的結(jié)果寫在橫線上。 引導學生觀察討論:兩個豎式哪有不同,哪種寫法更簡便些,為什么? 啟發(fā)學生回答:第一種寫法,把“62”抄了兩遍,第二種寫法是在“62”下邊直接加上第三個加數(shù),不用再抄一遍“62”。這樣做,可以省時間,所以,采用這樣的寫法要簡便一些。 教師明確:做連加時,數(shù)目比較大,不能口算,可以采用筆算。筆算的豎式有兩種寫法,一種用兩個豎式分著寫,要注意的是第二個豎式中的第一個加數(shù)是前兩個加數(shù)的和;另外一種兩個豎式連寫注意是在前兩個加數(shù)的得數(shù)下直接寫第三個加數(shù),然后直接計算,不必再把前兩個加數(shù)的得數(shù)再抄一遍。 (2) 學生練習 在另外兩位同學中任意選擇一個,算一算他夾了多少個? 教師巡視,及時指點錯誤。 實物投影展示學生練習情況。第二題如果學生用三個數(shù)連加的方法教師要強調(diào)進位2的寫法。 2.連減 (1) 小雨也參加了這次比賽,他三次一共夾了52個豆子,第一次夾20個,第二次夾了18個,第三次夾了多少個? 自己讀題,說說讀題后你知道了什么?怎樣列式? ① 學生試做這道題。 ② 學生分組交流,自己是如何計算的,采取的哪種方法。 ③ 學生說方法,教師隨之板書學生算法。 ④ 教師明確:連減的第一步,“52-20”大家可以用口算,不用寫豎式,(教師在相應的豎式上畫出虛線)直接寫出口算結(jié)果,然后與第三個數(shù)相減。今后我們做題時,可以靈活一些,只要能口算的就可以不寫豎式,哪步不能口算再用豎式計算。 (2) 學生練習:你能自己解決一個問題嗎?試試? 媽媽帶70元去商場,買魚花了26元,買肉花了32元,媽媽還剩多少元? (3) 教師巡視,如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糾正。 三、鞏固發(fā)展 1.把相等的式子連起來。(投影出示,學生抄題做,一學生做在幻燈片上。) 13+29+3813 78-24-30 80 85-25-4728 86-32-2624 2.同學們參加運動會 游泳 跳高 跳遠 踢毽子 跳繩 跑步 19人 18人 13人 25人 25人 13人 同學們乘車去運動場,每輛車最多可以坐50個學生。哪些運動隊合乘一輛車最合適? 先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先估計一下,再計算) 四、全課小結(jié) 今天我們學習了筆算連加連減的方法,在計算時要靈活掌握方法。- 1.請仔細閱讀文檔,確保文檔完整性,對于不預覽、不比對內(nèi)容而直接下載帶來的問題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載的文檔,不會出現(xiàn)我們的網(wǎng)址水印。
- 3、該文檔所得收入(下載+內(nèi)容+預覽)歸上傳者、原創(chuàng)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檔原作者,請點此認領(lǐng)!既往收益都歸您。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9.9 積分
下載 |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quán)。
- 關(guān) 鍵 詞:
- 空間與圖形 2019 2020 北京 數(shù)學 一下 空間 圖形 WORD 教案
鏈接地址:http://m.kudomayuko.com/p-5559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