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高考物理一輪復(fù)習(xí) 第五章 機械能 專題強化六 綜合應(yīng)用力學(xué)兩大觀點解決兩類模型問題課時達標(biāo)訓(xùn)練.doc
《2019年度高考物理一輪復(fù)習(xí) 第五章 機械能 專題強化六 綜合應(yīng)用力學(xué)兩大觀點解決兩類模型問題課時達標(biāo)訓(xùn)練.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2019年度高考物理一輪復(fù)習(xí) 第五章 機械能 專題強化六 綜合應(yīng)用力學(xué)兩大觀點解決兩類模型問題課時達標(biāo)訓(xùn)練.doc(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動力學(xué)觀點和能量觀點的綜合應(yīng)用 一、選擇題(1題為單項選擇題,2題為多項選擇題) 1.如圖1所示,水平傳送帶兩端點A、B間的距離為l,傳送帶開始時處于靜止?fàn)顟B(tài)。把一個小物體放到右端的A點,某人用恒定的水平力F使小物體以速度v1勻速滑到左端的B點,拉力F所做的功為W1、功率為P1,這一過程物體和傳送帶之間因摩擦而產(chǎn)生的熱量為Q1。隨后讓傳送帶以v2的速度勻速運動,此人仍然用相同的恒定的水平力F拉物體,使它以相對傳送帶為v1的速度勻速從A滑行到B,這一過程中,拉力F所做的功為W2、功率為P2,物體和傳送帶之間因摩擦而產(chǎn)生的熱量為Q2。下列關(guān)系中正確的是( ) 圖1 A.W1=W2,P1<P2,Q1=Q2 B.W1=W2,P1<P2,Q1>Q2 C.W1>W(wǎng)2,P1=P2,Q1>Q2 D.W1>W(wǎng)2,P1=P2,Q1=Q2 解析 因為兩次的拉力和拉力方向的位移不變,由功的概念可知,兩次拉力做功相等,所以W1=W2,當(dāng)傳送帶不動時,物體運動的時間為t1=;當(dāng)傳送帶以v2的速度勻速運動時,物體運動的時間為t2=,所以第二次用的時間短,功率大,即P1<P2;一對滑動摩擦力做功的絕對值等于滑動摩擦力與相對路程的乘積,也等于轉(zhuǎn)化的內(nèi)能,第二次的相對路程小,所以Q1>Q2,選項B正確。 答案 B 2.(2018江西九江一模)將一長木板靜止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如圖2甲所示,一個小鉛塊(可視為質(zhì)點)以水平初速度v0由木板左端向右滑動,到達右端時恰能與木板保持相對靜止。現(xiàn)將木板分成A和B兩段,使B的長度和質(zhì)量均為A的2倍,并緊挨著放在原水平面上,讓小鉛塊仍以初速度v0由木板A的左端開始向右滑動,如圖乙所示。若小鉛塊相對滑動過程中所受的摩擦力始終不變,則下列有關(guān)說法正確的是( ) 圖2 A.小鉛塊將從木板B的右端飛離木板 B.小鉛塊滑到木板B的右端前就與木板B保持相對靜止 C.甲、乙兩圖所示的過程中產(chǎn)生的熱量相等 D.圖甲所示的過程產(chǎn)生的熱量大于圖乙所示的過程產(chǎn)生的熱量 解析 在第一次小鉛塊運動過程中,小鉛塊與木板之間的摩擦力使整個木板一直加速,第二次小鉛塊先使整個木板加速,運動到B部分上后A部分停止加速,只有B部分加速,加速度大于第一次的對應(yīng)過程,故第二次小鉛塊與B木板將更早達到速度相等,所以小鉛塊還沒有運動到B的右端,兩者速度就已經(jīng)相同,選項A錯誤,B正確;根據(jù)摩擦力乘相對位移等于產(chǎn)生的熱量,第一次的相對位移大小大于第二次的相對位移大小,則圖甲所示的過程產(chǎn)生的熱量大于圖乙所示的過程產(chǎn)生的熱量,選項C錯誤,D正確。 答案 BD 二、非選擇題 3.(2018樂山市三診)利用彈簧彈射和皮帶傳動裝置可以將工件運送至高處。如圖3所示,已知傳送軌道平面與水平方向成37角,傾角也是37的光滑斜面軌道固定于地面且與傳送軌道良好對接,彈簧下端固定在斜面底端,工件與皮帶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0.25。皮帶傳動裝置順時針勻速轉(zhuǎn)動的速度v=4 m/s,兩輪軸心相距L=5 m,B、C分別是傳送帶與兩輪的切點,輪緣與傳送帶之間不打滑?,F(xiàn)將質(zhì)量m=1 kg的工件放在彈簧上,用力將彈簧壓縮至A點后由靜止釋放,工件離開斜面頂端滑到皮帶上的B點時速度v0=8 m/s,A、B間的距離x=1 m。工件可視為質(zhì)點,g取10 m/s2。(sin 37=0.6,cos 37=0.8)求: 圖3 (1)彈簧的最大彈性勢能; (2)工件沿傳送帶上滑的時間。 解析 (1)彈簧的最大彈性勢能 Ep=mgxsin 37+mv 得Ep=38 J。 (2)工件沿傳送軌道減速向上滑動過程 mgsin 37+μmgcos 37=ma1 與傳送帶共速需要時間t1==0.5 s 工件滑行位移大小x1==3 m<L 因為μ<tan 37,所以工件將沿傳送帶繼續(xù)減速上滑mgsin 37-μmgcos 37=ma2 假設(shè)工件速度減為0時,工件未從傳送帶上滑落。則 t2==1 s 工件滑行位移大小x2==2 m=L-x1 故假設(shè)成立,工件沿傳送帶上滑的時間為 t=t1+t2=1.5 s。 答案 (1)38 J (2)1.5 s 4.(2018揚州摸底)如圖4所示,半徑R=0.5 m的光滑圓弧面CDM分別與光滑斜面體ABC和斜面MN相切于C、M點,O為圓弧圓心,D為圓弧最低點。斜面體ABC固定在地面上,頂端B安裝一定滑輪,一輕質(zhì)軟細繩跨過定滑輪(不計滑輪摩擦)分別連接小物塊P、Q(兩邊細繩分別與對應(yīng)斜面平行),并保持P、Q兩物塊靜止。若P、C間距為L1=0.25 m,斜面MN足夠長,物塊P質(zhì)量m1=3 kg,與MN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求:(sin 37=0.6,cos 37=0.8,g取10 m/s2) 圖4 (1)燒斷細繩后,物塊P第一次到達D點時對軌道的壓力大??; (2)物塊P在MN斜面上滑行的總路程。 解析 (1)根據(jù)幾何關(guān)系,P、D間的高度差 h=L1sin 53+R(1-cos 53)=0.4 m 物塊由P到D過程,由機械能守恒定律得 m1gh=m1v 在D點,支持力和重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 FD-m1g=m1 聯(lián)立解得FD=78 N 由牛頓第三定律得,物塊P對軌道的壓力大小為78 N。 (2)物塊P運動到M點過程,根據(jù)機械能守恒定律得 m1gL1sin 53=m1v 解得vM=2 m/s 物塊最終在圓弧軌道上往復(fù)滑動,且到達M點時速度為零 全過程減少的機械能ΔE=m1gL1sin 53 產(chǎn)生的內(nèi)能Q=μm1gcos 53s 根據(jù)能量守恒定律得ΔE=Q,即 m1gL1sin 53=μm1gcos 53s 解得其在MN斜面上滑行的總路程s=1.0 m。 答案 (1)78 N (2)1.0 m 5.(2018宜春沖刺)如圖5所示,讓擺球從圖中的C位置由靜止開始擺下,擺到最低點D處,擺線剛好被拉斷,小球在粗糙的水平面上由D點向右做勻減速運動,到達小孔A進入半徑R=0.3 m的豎直放置的光滑圓弧軌道,當(dāng)擺球進入圓軌道立即關(guān)閉A孔。已知擺線長L=2 m,θ=60,小球質(zhì)量為m=0.5 kg,D點與小孔A的水平距離s=2 m,g取10 m/s2。 圖5 (1)擺線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為多大? (2)要使擺球能進入圓軌道并且不脫離軌道,求擺球與粗糙水平面間動摩擦因數(shù)μ的范圍。 解析 (1)擺球由C到D過程機械能守恒,則 mg(L-Lcos θ)=mv 在D點由牛頓第二定律得 FT-mg= 聯(lián)立得擺線的最大拉力為FT=2mg=10 N。 (2)擺球不脫離圓軌道的情況有: ①擺球能到達A孔,且小球到達A孔的速度恰好為零 對擺球從D到A的過程,由動能定理得 -μ1mgs=0-mv 解得μ1=0.5 ②擺球進入A孔的速度較小,在圓心以下做等幅擺動,不脫離軌道 其臨界情況為到達與圓心等高處速度為零 由機械能守恒定律得 mv=mgR 對擺球從D到A的過程,由動能定理得 -μ2mgs=mv-mv 解得μ2=0.35 ③擺球能過圓軌道的最高點則不會脫離軌道在圓周的最高點,由牛頓第二定律得 mg= 由動能定理得 -μ3mgs-2mgR=mv2-mv 解得μ3=0.125 綜上所述,動摩擦團數(shù)μ的范圍為0.35≤μ≤0.5或者μ≤0.125。 答案 (1)10 N (2)0.35≤μ≤0.5或μ≤0.125- 1.請仔細閱讀文檔,確保文檔完整性,對于不預(yù)覽、不比對內(nèi)容而直接下載帶來的問題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載的文檔,不會出現(xiàn)我們的網(wǎng)址水印。
- 3、該文檔所得收入(下載+內(nèi)容+預(yù)覽)歸上傳者、原創(chuàng)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檔原作者,請點此認領(lǐng)!既往收益都歸您。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9.9 積分
下載 |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biāo),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biāo)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shè)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quán)。
- 關(guān) 鍵 詞:
- 2019年度高考物理一輪復(fù)習(xí) 第五章 機械能 專題強化六 綜合應(yīng)用力學(xué)兩大觀點解決兩類模型問題課時達標(biāo)訓(xùn)練 2019 年度 高考 物理 一輪 復(fù)習(xí) 第五 專題 強化 綜合 應(yīng)用力學(xué) 觀點 解決 模型 問題
鏈接地址:http://m.kudomayuko.com/p-6349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