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2[1].1《海岸》教案(中圖版選修2)
《高中地理:2[1].1《海岸》教案(中圖版選修2)》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中地理:2[1].1《海岸》教案(中圖版選修2)(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11 第1節(jié) 海岸 [教學目標] 1.觀察海底地形圖,運用海底擴張與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觀點,解釋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規(guī)律。 2.運用地圖與景觀圖片,概述海岸的主要類型和特點 [教學重難點] 不同類型的海岸及其特點 [教學過程] 投影: 一、海岸、海岸線和海岸帶 1、海岸:海洋水體與陸地相互接觸和彼此作用的地帶 包括海岸線和海岸帶 2、海岸線:把海平面升到最高處時與陸地的交線 3、海岸帶 含義:海洋和陸地相互交接、相互作用的地帶 范圍:潮上帶、潮間帶、水下岸坡 主體:潮間帶 4、影響海岸發(fā) 育的因素 海浪、潮汐 、流水 洋流、生物、全球變暖 風暴潮 海底地震和火山爆發(fā)引發(fā)的海嘯 思考:哪些海岸 線平直,哪些海岸線曲折?與地形有什么關系? P10思考:本思考題的設計有兩個目的:一是對我 國海岸線的形態(tài)有一個初步印象;二是從陸地地形的角度加以初步分析,為后面講到“不同類型的海岸”作鋪墊 杭州灣以北海岸的營造者是珊瑚蟲,屬于腔腸動物;紅樹林海岸上生長的紅樹,屬于植物。從二者的生活習性上看,珊瑚生長需要附著在牢固不動的物體上,基巖可以滿足此需求;紅樹的根需要植入泥土中生長,淤泥海岸可以滿足此需求。 這個閱讀內(nèi)容主要說明不論是歷史時期還是現(xiàn)代,海岸線都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地質(zhì)歷史時期冰川的擴張和消融、地殼的升降運動以及河流的規(guī)程與海浪的侵蝕作用等引起的海岸進退。 兩張衛(wèi)星影像圖中,黃河三角洲河口海岸線的變化:北部海域顏色變淺,寬度變窄;呈西北--東南部弧形海灣形狀發(fā)生改變,部分曲率減小。 常見海岸地形 投影不同的海岸類型 二、不同類型的海岸 1、基岸海岸(巖岸) 特點 由堅硬的巖石組成它是陸地山脈或丘陵延伸 入海的邊緣,地勢陡峭,坡陡水深。多島嶼、礁石。海岸分布著向海突出的海岬和深入陸地的海灣,海岸線曲折,多天然深水港灣 分布: 山東半島、遼東半島、杭州灣以南的浙、閩、粵、桂、瓊、臺 利用:天然良港、旅游開發(fā) 2、砂質(zhì)海岸 特點: 通常為堆積性海岸。主要由砂和礫巖組成堆積物顆粒通常較粗,經(jīng)海水沖刷和搬運形成向海洋緩緩傾斜的沙灘,往往形成沙堤、沙壩、沙丘等 分布:海南、廣西 利用:海濱浴場 3、淤泥質(zhì)海岸 特點:主要由粘土和粉砂等組成主要分布在河口或平原地區(qū)。海岸帶寬大、海岸坡度小、海岸線平直 分布:江蘇、山東(黃河三角洲)、長江三角洲、河北等地 利用:適合灘涂養(yǎng)殖 4、生物海岸 (1)紅樹林海岸 特點:紅樹林植物與泥沼相結合的海岸 分布:熱帶及亞熱帶較低緯度的海岸 低洼地帶 利用:抵御風浪侵蝕,又是鳥類及潮間動物棲息地物種豐富。因此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濕地保護和海洋防災減災中具有重要作用 (2)珊瑚礁海岸 特點:由珊瑚蟲的遺骸和分泌物堆積而成。 分布:熱帶基巖海岸邊緣常發(fā)育珊瑚礁海岸- 南沙群島、澳大利亞大堡礁 利用:保護海岸,抵抗海浪侵蝕、避風良港 P13的閱讀內(nèi)容重點敘述了紅樹林生長習性及其在環(huán)境中的作用,珊瑚礁在環(huán)境中的作用及其人所受到的威脅。 P14思考題主要加深對紅樹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成因的理解。 珊瑚礁海岸的營造者是珊瑚蟲,屬于腔腸動物;紅樹林的根需要植入泥土中生長,淤泥質(zhì)海岸可以滿足此需求。 P14活動 海岸類型 形態(tài)特征 利用方式 圖A 砂質(zhì)海岸 海岸坡緩,有砂質(zhì)物質(zhì)的堆積 可建優(yōu)質(zhì)海濱浴場 圖B 基巖海岸 海岸為懸崖;坡陡水深、海蝕地貌。 澳洲可以成為天然良港,旅游。 2、遼東半島-基巖海岸 江蘇北部-砂質(zhì)海岸 珠江三角洲-淤泥質(zhì)海岸 南沙群島-珊瑚礁海岸 111-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高中地理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kudomayuko.com/p-9596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