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聯(lián)考化學試題 含答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22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聯(lián)考化學試題 含答案(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2022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聯(lián)考化學試題 含答案
時間:90分鐘 滿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對原子質量: H:1 C:12 0:16 P:31 Na:23 Mg:24 AL:27 Si:28 S:32
CL:35.5 Br:80 Fe:56 Cu:64 Zn:65 Ba:137 Ca:40
一、選擇題(共18小題,每題3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共54分)
1.化學在人類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以下應用正確的是()
A.用浸泡過高錳酸鉀溶液的硅土吸收水果釋放的乙烯,可達到水果保鮮的目的。
B.為改善食物的色
2、、香、味并防止變質,可在其中加入大量食品添加劑
C.使用無磷洗衣粉,可徹底解決水體富營養(yǎng)化問題
D.天然藥物無任何毒副作用,可長期服用
2.安全重于泰山,無論在化學實驗室還是在家中進行實驗或探究活動,都必須注意安全。下列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A. 濃硫酸稀釋時,應該將濃硫酸沿著燒杯內壁慢慢注入裝有水的燒杯中,并不斷攪拌
B. 不慎將汞滴落到桌面上,應立即用抹布抹掉,再用較多的水沖洗
C. 甲烷易燃燒,點燃前要驗純,乙烯可以直接點燃
D. 鎂著火時可用二氧化碳撲滅
3.下列有關化學用語表示正確的是()
4.在Na2O2與CO2反應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3、()
A. 該反應,Na2O2是氧化劑、CO2是還原劑
B.1mol Na2O2參與反應,有2mole-轉移
C. Na2O2晶體中陰、陽離子個數(shù)比為1:2
D. CO2分子中含有極性鍵和非極性鍵
5.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濃硫酸可以干燥CL2,也能干燥SO2
B. SO2具有漂白性,能使碘的淀粉溶液由藍色變?yōu)闊o色
C.光纖主要成分是SiO2 ,具有導電性
D.使用漂白劑時,為了增強漂白效果,可以向漂白液中加入濃硫酸
6.AL、Fe、Cu都是重要的金屬元素,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三者對應的氧化物均為堿性氧化物
B. 三者的單質放置在空氣中均只生成氧化物
4、C. 制備AlCl3、FeCl3、CuCl2均不能采用將溶液直接蒸干的方法
D. 電解AlCl3、FeCl3、CuCl2的混合溶液時陰極上依次析出Cu、Fe、Al
7.下圖是A、B兩種重要的有機合成原料。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A與B互為同系物
B.A與B都能與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發(fā)生加成反應
C.在一定條件下,A與B均能發(fā)生取代反應
D.A與B都能與碳酸氫鈉反應產生氫氣
8. 設表示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值。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標準狀況下,2.24 L CL4中含CL原子數(shù)目為0.4
B.白磷分子(P4)呈正四面體結構,12.4g白磷中含有P-P鍵數(shù)目為0.6
C.
5、5.6g鐵粉在2.24 L(標準狀況)氯氣中充分燃燒,失去的電子書為0.3
D.常溫常壓下10g46%酒精溶液中含氧原子總數(shù)為 0.3
9.下列離子方程式正確的是()
10.常溫下,下列各組離子在制定溶液中能達賴那個共存的是()
11.下列圖示實驗正確的是()
12.四種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如圖,其中僅M為金屬元素。下列不正確的是()
A.原子半徑Z
6、.為除去某物質中所含的雜志,所選用的試劑或操作方法正確的是 ()
14.某溶液可能含有Cl-、SO42-、CO32-、NH4+、Fe3+、Al3+和K+。取該溶液100mL,加入過量NaOH溶液,加熱,得到0.02mol氣體,同時產生紅褐色沉淀;過濾,洗滌,灼燒,得到1.6g固體;向上述濾液中加足量BaCl2溶液,得到4.66g不溶于鹽酸的沉淀。有關原溶液中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至少存在4種離子 B.Cl-一定存在,且c(Cl-)≥0.4mol/L
C.SO42-、NH4+一定存在 D.CO32- 、Al3+、K+一定不存在
15.研究人員最近發(fā)現(xiàn)了
7、一種“水”電池,這種電池能利用淡水與海水之間含鹽量差別進行發(fā)電,在海水中電池總反應可表示為:5MnO2+2Ag+2NaCl=Na2Mn5O10+2AgCl,下列“水” 電池在海水中放電時的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正極反應式:Ag+Cl--e-=AgCl B.每生成2mol Na2Mn5O10轉移1mol電子
C.AgCl是還原產物 D.Na+不斷向“水”電池的正極移動
16.有25℃時0.1mol/L的①氯化銨、②氯化鈉、③醋酸鈉三種溶液。下列有關判斷不正確的是()
A.①與②比較:c(Na+)>c(NH 4+)
B.①中離子濃度的大小關系是
8、:c(Cl-)>c(NH4 +)>c(H+)>c(OH-)
C.①和②等體積混合的溶液中:c(Cl-)=c(Na+)+c(NH4+)+c(NH3·H2O)
D.向③中滴加適量醋酸溶液,使溶液pH=7,則:c(CH3COO-)>c(Na+)
17.一定質量的鎂、鋁混合物投入2mol?L-1的鹽酸中
把一定質量的鎂、鋁混合物投入到一定體積1mol?L-1的鹽酸中,待金屬完全溶解后,向溶液中加入1mol?L-1的氫氧化鈉溶液,生成的沉淀與加入氫氧化鈉溶液的體積關系如圖所示。則n(Mg)/n(AL)的最大值是()
A.1:1 B. 8:1 C.4:1
9、D. 5:2
18.將8gFe2O3投入150mL某濃度的稀硫酸中,再投入7g鐵粉收集到1.68LH2(標準狀況),同時,F(xiàn)e和Fe2O3均無剩余,為了中和過量的硫酸,且使溶液中鐵元素完全沉淀,共消耗4mol/L的NaOH溶液150mL。則原硫酸的物質的量濃度為( )
A.1.5mol/L B.0.5mol/L C.2mol/L D.1.2mol/L
二、填空題(共四大題,共46分)
19.(6分)下列有關實驗的敘述中,合理的是 (填序號)
A.用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檢驗氨氣
B.中和滴定實驗時,用待測液潤洗錐形瓶
C.用潤濕的pH試紙測稀堿溶液的pH,測定值偏小
10、D.在50 mL量筒中配制0.1 000 mo1·L-1碳酸鈉溶液
E.盛放NaOH溶液時,使用帶玻璃塞的磨口瓶
F.用容量瓶配制溶液,定容時俯視刻度線,所配溶液濃度偏小
G.金屬鈉著火時,用細沙覆蓋滅火
20.(14分)下圖是實驗室內制備氣體或驗證氣體性質的裝置圖
(1)寫出用發(fā)生裝置A中制取氯氣的化學法哪個城市 。
(2)利用上圖裝置制備純凈的氯氣,并證明氧化性:CL2>Fe3+
則裝置B中的溶液的作用是 ;
裝置D中加的最佳試劑是(填序號) ;溶液的作用為 。
供選試
11、劑:a.濃H2SO4 b.FeCL2 溶液 c.KSCN 與FeCL2 的混合溶液 d.無水氯化鈣
(3)在上圖所示圓底燒瓶內加入碳,a中加入濃硫酸,開始實驗,加熱產生的氣體緩慢通過后續(xù)裝置同時完成如下實驗:
實驗1:證明SO2 具有氧化性和漂白性
實驗2:證明碳元素的非金屬性比硅元素的強
證明SO2 具氧化性和漂白性:B中為少量Na2S溶液、C中應加品紅溶液, D中應加入足量的 (填溶液名稱),E中加入 溶液(填化學式)。證明碳元素的非金屬性比硅元素的強的現(xiàn)象為 ;實驗2不嚴謹之處應如何改進 。
21.(13分)
12、 溴化鈣是一種無色斜方針狀晶體或晶塊,無臭,味咸而苦。醫(yī)藥上用作中樞神經抑制藥,具有抑制、鎮(zhèn)靜作用,用以治療神經衰弱、癲癇等癥。工業(yè)用溴化亞鐵法制備,其流程如下:
(1)與液溴的反應溫度不能超過40℃的原因是 。
(2)濾渣的成分可能是 。
(3)試劑M是 ,加入M的目的是 。
(4)操作Ⅱ的步驟為蒸發(fā)濃縮、 、洗滌、干燥。
(5)將氨氣通入石灰乳,加入溴,于65℃進行反應也可制得溴化鈣,此反應中還會生成一種無色氣體,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6)制得的CaBr2
13、·2H2O可以通過以下方法測定純度:稱取5.00g樣品溶于水,滴入足量Na2CO3溶液,充分反應后過濾,將濾渣洗滌、烘干、冷卻,稱量。得到2.00g固體,則CaBr2·2H2O的質量分數(shù)為 。
22. (13分)
氮是一種重要的元素,在很多物質中都含有它的身影。
I.在9.3勝利日閱兵活動中,我國展示了多款導彈,向世界展示了我們捍衛(wèi)和平的決心和能力。偏二甲肼【(CH3)2NNH2】是一種無色易燃的液體,常與N2O4作為常用火箭推進劑,二者發(fā)生如下化學反應:(CH3)2NNH2 (l)+2N2O4 =2CO2 (g)+3N2(g)+4H2O(g)
(1
14、)該反應(Ⅰ)中氧化劑是_____________。
(2)火箭殘骸中?,F(xiàn)紅棕色氣體,原因為:N2O4 (g) 2NO2 (g) 一定溫度下,該反應的焓變?yōu)棣?,F(xiàn)將2 mol NO2 充入一恒壓密閉容器中,下列示意圖正確且能說明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的是_______________。
若在相同溫度下,將上述反應改在體積為2L的恒容密閉容器中進行,平衡常數(shù)________(填“增大”“不變”或“減小”),反應4min后N2O4的物質的量為0.8mol,則0~4s內的平均反應速率v(NO2)=_________________。
II.硝酸銨(NH4NO3)是一種重要的銨鹽,它的主要用途作肥料及工業(yè)用和軍用炸藥。在25℃時,將1mol 硝酸銨溶于水,溶液顯酸性,原因是 (用離子方程式表示)。向該溶液滴加50mL氨水后溶液呈中性,則滴加氨水的過程中的水的電離平衡將_______(填“正向”“不”或“逆向”)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