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九年級語文下冊 第六單元 23《愚公移山》課件 (新版)新人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原九年級語文下冊 第六單元 23《愚公移山》課件 (新版)新人教版(3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知識與技能1積累文言文重要的實詞、虛詞,辨析一詞多義。2理解課文深刻的寓意。過程與方法1反復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探究文章的內(nèi)涵,培養(yǎng)文言文自讀能力。2把握愚公這一人物形象,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學習愚公精神,正視成長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勇往直前。重點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詞語,培養(yǎng)語感。2理解本文的時代意義。難點1培養(yǎng)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2理解這則神話結(jié)尾的作用,體會“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這一細節(jié)的作用。誦讀法、辯論法、品讀法、延伸拓展法。多媒體課件。1課時 播放背景音樂歌曲愚公移山。 幾年前人們還曾認為毛澤東的“高峽出平湖”是夸張的夢話,而今天,隨著三峽水利工程
2、的建成,夢話變成現(xiàn)實,高峽真正出平湖了。那么,一個人搬走兩座大山是不是仍是奇聞笑談呢?好,通過學習愚公移山,讓我們來認識這位移山的愚公吧。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鄭國人。戰(zhàn)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與鄭繆公同時。其學本于黃帝、老子,主張清凈無為。后漢班固漢書藝文志“道家”部分錄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東晉人搜集有關的古代資料編寫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時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 1.時代背景。 本文選自列子,成書于戰(zhàn)國前期。在當時生產(chǎn)力極不發(fā)達的條件下,人們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實現(xiàn)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話這一表現(xiàn)形式,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 2.題解。 本文
3、選自列子湯問。列子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本文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不怕困難、堅持奮斗的精神,結(jié)尾極富浪漫主義,體現(xiàn)了人定勝天的樂觀信念。 毛澤東同志在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閉幕時,曾以愚公移山為題致閉幕詞,鼓勵全黨全民發(fā)揚愚公移山的精神,下定決心,堅持奮斗,排除萬難,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徹底勝利。一九五七年毛澤東同志又發(fā)出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國”的偉大號召。今天,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中,我們?nèi)匀灰l(fā)揚愚公移山的精神。 本文是一則寓言。寓言是一種以勸喻或諷刺性的故事為內(nèi)容的文學體裁。篇幅比較短小,具有鮮明的哲理性或諷刺性。故事的主人公有的是人,也有的是人格化了的動植物。主題思想大多借
4、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小喻大、借古喻今,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xiàn)出來。經(jīng)常采用夸張和擬人手法。 1.教師示范背誦課文。 2.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提示句子停頓。 示例: 懲/山北之塞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 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 3.學生根據(jù)注釋提示,借助工具書,疏通文句,圈點勾畫難詞難句。同桌之間討論交流,教師巡視,答疑解惑。 4.再讀課文,完成下列內(nèi)容結(jié)構(gòu)圖。 兩山規(guī)模、位置:方七百里,高萬仞;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愚公移山原因: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 移山目標:指通豫南,達于漢陰 移山方式:叩石墾壤,箕畚運 移山時間: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移山
5、沖突:愚公、智叟 移山結(jié)局:無隴斷愚公、其妻、其子孫、遺男、智叟。 3.再請大家計算一下,參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比湟馑际恰坝薰吐暑I了子孫中三個能挑擔的人,敲石挖土,用箕畚裝了土石運到渤海邊上去扔掉”。這樣看來,愚公一家一共去了四個人,再加上京城氏孀妻的遺男,一共五個人參加移山勞動。 4.“移山”這件事做起來困難嗎? 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愚公他們?nèi)藬?shù)不多,而且老的年近九十,小的才七八歲,工具又落后,要移山的確是千難萬難的。5.學生朗讀有關語句,進行比較: (1)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6、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哪些話只由愚公的妻子講而智叟不講,哪些話只由智叟講而愚公的妻子不講?即使是兩個人都講的話,在內(nèi)容和語氣上有什么差別?“甚矣,汝之不惠?!边@句話是只有智叟才會講。倒裝句式的運用(謂語“甚矣”提前),強調(diào)了愚公不聰明的程度,說明了智叟對愚公的輕視。愚公的妻子是不會講這樣的話的。 “且焉置土石?”這句話只有愚公的妻子才會講。“況且把土塊和石頭放到哪里去?”她有這個疑問,說明她對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關心和擔心,不同于智叟的根本否定。智叟是不會提出這樣的疑問的。 (2)“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7、 “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這兩句話,句式相同,內(nèi)容相近,但表達的語氣、感情卻很不相同。愚公的妻子說:“憑您的力氣,還不能削平魁父這樣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樣呢?”這是很合乎情理的疑問。智叟卻說:“憑你這一大把年紀和剩下的一點力氣,還不能毀掉山上的一棵草,又能把土塊石頭怎么樣???”話說得過于夸張,帶著諷嘲的意味;“其如土石何”與“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但智叟的話中多一“其”,加強了反問的語氣。這些都說明了智叟對愚公移山的態(tài)度是反對和嘲笑,亦即反對得更加強烈,跟愚公的妻子的“獻疑”有所不同。 再從稱謂看,愚公的妻子稱愚公為“君”;智叟則稱愚公為“汝”,顯得不客氣,也
8、說明了智叟對愚公輕視的態(tài)度。“汝”在文言里一般是表輕賤的稱呼。 6.教師小結(jié):愚公的妻子對移山的態(tài)度是“疑”,智叟是“笑”和“止”。“近似之跡,不可不察”,讀書時經(jīng)常注意從“近似之跡”的比較中找出它們的相異之處,就可以把死書讀活,提高我們的思維能力。 7.愚公的子孫對移山的態(tài)度怎樣? “雜然相許”“雜曰:投諸渤海之尾”兩句?!半s然”“許”寫出他們紛紛贊同、堅決支持的態(tài)度?!半s曰”句則進一步寫他們不僅贊同,而且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解除了愚公的妻子的“疑”,使移山之役得以順利開始。 8.那個“始齔”的“遺男”為移山做了什么? 9.山移掉以后的好處,愚公想過沒有? 10.那么,愚公認為山一定能移掉的
9、理由是什么呢?他是怎樣針鋒相對地駁斥智叟的反對和嘲笑的? “跳往助之”;“跳”“助”,說明這個孩子是樂于相助、積極參加的。想過了,“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叭晷闹毯慰喽黄??” 11.啟發(fā):這段句子念起來感到特別有力,這是什么原因呢? 這里運用了頂真的修辭手法。即一句頂著一句,充分表現(xiàn)出語言的力量?!叭晷闹?,固不可徹”,是對“甚矣,汝之不惠”的有力回答;“子又生孫,孫又生子”是頂真法的連續(xù)運用,顯得子子孫孫,綿延不絕,最后總結(jié)一句“子子孫孫無窮匱也”,使人感到特別有力。 12.“而山不加增”,這個“而”字的作用是什么?“加增”是什么意思? “加”是“更”的意思,“加增”就是“更增高”,不是
10、“增加”的倒裝?!岸痹谶@里起轉(zhuǎn)折的作用。子子孫孫無窮盡,然而山不會更增高了,挖去一點就少一點,這樣一算,自然引出了一個結(jié)論:“(山)何苦而不平?”這個結(jié)論水到渠成,很有說服力,無怪智叟要“亡以應”了。這就說明愚公在移山之前考慮得很周到,他不僅“痛感迂塞之苦”,“確知移山之利”,而且還“深明可移之理”。 13.那么為什么有人覺得愚公愚笨呢? 愚公笨不笨,關鍵在于用什么觀點去看愚公移山的精神。用“為子孫后代造?!钡挠^點去看,愚公不僅不笨,而且是一個大智大勇的人。這叫做“大智若愚”。 14.既然愚公不笨,那么反對愚公移山的那個智叟,是不是聰明老頭呢? 智叟知難而止,無所作為,這種人自以為聰明,其實
11、不過是一點“小聰明”罷了,可見“愚公實不愚,智叟未必智”。 15.我們再來看一看最后一段文章。有人說,這個故事到最后還是靠了神仙的力量把這兩座大山搬走的,這樣看來,愚公到底是無能的。你們同意這個觀點嗎?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說明愚公移山的決心行動(不已),使山神都害怕了,不得不向天帝報告;“帝感其誠”,愚公精神(誠)連天帝都感動了。這不僅不是說明愚公的無能,相反,恰恰顯示了愚公移山的力量之大和精神的感人之深。愚公千百年來被人稱頌,正是由于他這種排除千難萬險、不達目的不止的頑強精神。 神話不同于迷信,在生產(chǎn)力極不發(fā)達的社會條件下,人們只能幻想通過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幫助人類征服
12、自然。這個神話式的結(jié)尾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 16.課文是怎樣表現(xiàn)愚公這個人物的? 正面描寫語言、行動(愚公確知“平險”之利,有遠大抱負)。鮮明對比智叟實愚,愚公實智(愚公深明可以“平險”之理,有正確的認識)。側(cè)面烘托山高、路遠,神懼、帝感(愚公有萬難不屈的“平險”精神。)愚公形象即為:有遠大抱負,有正確認識,有萬難不屈的“平險”精神。 17.關于對比、襯托手法。文中有多處對比,如愚公與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對比。愚公有實現(xiàn)“指通豫南,達于漢陰”以造福人民大眾和后代子孫的宏偉抱負,對人力的無窮盡懷有堅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偉大,認為愚公移山是“不惠
13、之舉”;兩相對比,一個高尚,一個平庸。京城氏之子聽說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卻“笑而止之”,對比之下,更顯出智叟見解鄙陋,對造福千萬人的事業(yè)的冷漠態(tài)度。愚公之妻對丈夫關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問;智叟表現(xiàn)出極度的輕蔑,嘲諷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運用襯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寫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運土路程的遙遠,一年返家一次等對顯現(xiàn)愚公的氣魄、說明移山勞動的艱巨具有襯托作用。寫操蛇之神的“懼”和天帝的“感”也從側(cè)面反映了愚公的決心不可動搖。 18.請大家想想,我們還需要愚公精神嗎? 愚公精神的實質(zhì)是排除千難萬險不達目的決不休止。我們現(xiàn)在仍然需要這種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
14、利益,哪里會有“神舟九號”的發(fā)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會有我國近十年的輝煌成就?哪里會有時代的發(fā)展、人類的進步?讓我們從愚公手里接過精神火把,點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尋明天的太陽! 全文按情節(jié)發(fā)展過程可分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寫太行、王屋這兩座山的廣度、高度和所在地。這實際上是交代故事的背景,對烘托人物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部分寫愚公發(fā)起移山的經(jīng)過和移山過程中的艱苦勞動,初步展示了愚公的精神,為下文“答智叟詰難”做鋪墊。這一段可分三層:第一層寫愚公倡議移山的原因和目的及其倡議得到兒孫們熱烈響應的情形;第二層寫愚公妻的“獻疑”,說明移山的實際困難,還寫了眾人提出的解決困難的辦法;第
15、三層寫愚公及其子孫們在移山過程中的艱苦勞動。其中還穿插敘述了京城氏孀妻的弱子“跳往助之”的情節(jié)。 第三部分寫愚公批駁智叟的詰難。這是全文的重點段落。文中把兩種對立的觀點敘述得十分清楚,是這篇寓言的深刻寓意之所在。由此自然地導出故事的神話結(jié)尾。 第四部分寫愚公的話感動了天帝,王屋、太行二山終被移走。 本文通過記敘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也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奮斗不懈的道理。 1.故事完整,有背景、開端、發(fā)展、高潮、結(jié)局。 2.運用了對比和烘托的寫法。有愚公和智叟的對比,也有京城氏之子和智叟的對比。開頭寫二山之高大,中間寫路程之遙遠,結(jié)尾寫操
16、蛇神之“懼”和天帝之“感”,都有力地烘托了愚公。 3.細節(jié)描寫生動形象。愚公移山列子不利條件:方七百里,高萬仞山之高大年且九十年齡之大叩石墾壤,箕畚工具之簡陋子孫荷擔者三夫人力之單薄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路途之遙遠笑而止之智叟之嘲笑有利條件:雜然相許家人的支持跳往助之鄰人的參與子子孫孫無窮匱,而山不加增對比襯托愚公發(fā)展的觀點寓意:表現(xiàn)我國古代勞動人民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和頑強改造自然的精神 這堂課,我根據(jù)新教材特點,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查閱了很多相關的資料,充分估計課堂中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精心設計了一些新穎的思考題。力求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體現(xiàn)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認識過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扮演課堂的主角,教師僅起組織、協(xié)調(diào)學生的導演作用,從多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培養(yǎng)他們的辯證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力求充分體現(xiàn)新課程標準的“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和“努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指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