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下冊《時間的腳印》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兩篇)
《八年級語文下冊《時間的腳印》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兩篇)》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八年級語文下冊《時間的腳印》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兩篇)(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八年級語文下冊《時間的腳印》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兩篇) 八年級語文下冊《時間的腳印》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明確說明對象,理清文章的思路,理清課文說明順序。 2.體會本文單句成段的作用,賞析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品味本文生動有趣的語言風格。 3.學會用辯證的觀點看問題,感悟科學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意識和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1.理清文章的思路,理清課文說明順序。 2.賞析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 教學難點 學會用辯證的觀點看問題,感悟科學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意識和科學精神。 教學方法 自讀課文,自學,導學案及作業(yè)本的介入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先來欣賞圖片,第一張“恐龍化石”、第二張“三葉蟲化石”、第三張自然界中的沉積巖。(屏幕顯示)。我們看到的這些巖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時,還記下了時間的痕跡。那么,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學習《時間的腳印》。 二、自學解讀課文 (一)自學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用5分鐘時間瀏覽課文,明確說明對象,理清文章的思路。完成作業(yè)本練習。 1.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引出話題,說明巖石“是記錄時間的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種”。 2.第二部分(第5至第29自然段)分層次地詳細說明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這部分分二層。 第一層(第5至第21自然段)說明巖石的厚度和順序可以記錄時間。 第二層(第22至第29自然段)巖石保存了許多歷史的痕跡。 3.第三部分(第30、31自然段)總結全文,說明巖石記錄時間的時手意義,號召人們進一步去大自然找尋時間的蹤影,去一步步走向地下的寶庫。 (二)自學2:再讀課文,關注單句成段,把握文章內(nèi)容 1.文章中的單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著這個句子起著總起或總結性作用。把握這些句子,能讓我們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內(nèi)容。請同學們給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標上序號,重點關注這些單句成段的句子,把握文章內(nèi)容,給課文劃分層次。 明確: 第1段:“時間一年一年地過去?!币龊笪?,后三段文字都在記敘如何記錄時間的痕跡。 第5段:“巖石是怎樣記下時間的呢?”這是一個總起句,與下段一問一答說明了巖石在被破壞與重生的過程中記錄時間。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爛’的時候?!边@是一句提示語,后文則圍繞巖石如何被破壞展開。 第11段與第13段:“水和空氣還能夠進入巖石內(nèi)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壞?!薄暗孛嫔虾偷叵碌纳铮矝]有放棄對巖石的破壞?!贝藘啥蚊黠@是對第7段的進一步闡述。 第18段:“經(jīng)過長期的重壓和膠結,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巖石?!被貞?段內(nèi)容,同時引起后文巖石形成的具體過程。 第22段:“巖石保存了遠比上面所說的多得多的歷史痕跡?!币鱿挛牡木唧w舉例。 (三)自學3:三讀課文,理清文章說明順序 明確:采用了邏輯順序。文章從巖石可以記錄時間寫到巖石怎樣記錄時間,最后寫了讀懂巖石記錄的重大意義,這種依據(jù)事物內(nèi)在聯(lián)系,逐層進行說明的順序,就是邏輯順序。 (邏輯順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內(nèi)部聯(lián)系或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來安排說明順序,從原因到結果(從結果到原因)、從現(xiàn)象到本質(zhì)、從主到次、從具體到概括、從個別到一般……都屬于邏輯順序) 三、小組合作:賞析語句 一篇有藝術性的說明文,除了注重語言的準確性與嚴密性,還會注重語言的藝術性,本文語言十分具有藝術特色,請結合課文實例進行分析。 (1)將“炎熱的陽光”“嚴寒的霜雪”以及風雨等對巖石的破壞說成是“攻擊”,仿佛是有意識的行為。這樣就強化了它們與巖石的敵對性。形象地說明了巖石“無時無刻不經(jīng)受著磨難”。 (2)三個并列短語構成排比句,生動地描繪了“狂風”“洪水”“冰河”等幾種自然力的氣勢?!皼_來了”“爬來了”也是一種擬人化的表述,增強了“洪水”“冰河”的動感和目的性,表現(xiàn)了它們勢不可擋的威力。 (3)說“越是笨重的石塊越跑不遠”“輕小的沙礫”去“旅行”,也是以擬人化的手法,寫巖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運。這樣寫,增強了事物的主動性(沙礫)或被動性(石塊),生動有趣。 (4)用“躺”字形容巖層的生成狀態(tài),化動為靜。準確而又形象地說明了巖石新生的過程。 小結:本文語言生動形象,把時間擬人化,既給人以知識,又給人一種親切感。說明文語言既可以是通俗平實的,也可以是生動形象的,這要根據(jù)說明內(nèi)容和讀者對象來定。 四、布置作業(yè) 八年級語文下冊《時間的腳印》教學反思 今天給學生上《時間的腳印》,這是一篇說明文,內(nèi)容不難,我的教學目標鎖定在讓學生梳理文章結構、明確文章的說明對象和說明順序、賞析文章生動形象的語言。 導入:時間是什么?學生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 立馬有同學舉手。宋同學說時間就是金錢,張同學則捧出了她的摘抄本,說:“時間是一匹野馬,它奔跑得很快……”我小結,金錢和野馬都是看得見的,我們用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來形容時間,這一看不見摸不著的事物。 問:那從標題看,你能知道這篇文章的寫作對象么? 有的學生說時間,然后立馬又反應自己說錯了,應該是跟時間的痕跡有關。 反思:其實把這個問題放在這里,似乎有些突然。那么我在過渡時,不妨就著學生的疑惑,帶領學生走進文本,去一探究竟。而當時在課堂上,我并沒有這么做,還默認了學生將時間的腳印作為說明對象作為答案,這就造成了學生在認識上的錯誤。 接下來,出示了幾張記錄時間物品的圖片,然后是作者簡介、背景鏈接、字詞齊讀這些比較常規(guī)的環(huán)節(jié)。 接著,我讓學生默讀閱讀提示,然后平板發(fā)起提問:本文中有哪些段落具有承上啟下作用,并簡要分析。學生進入了默讀狀態(tài),我提醒他們用筆及時劃線。最后小組上傳一份統(tǒng)一答案,以供全班展示。這個環(huán)節(jié)花去的時間比較多,閱讀和討論花去7分鐘,展示花去7分鐘。 然后出示四個部分的段落大意,讓學生結合剛剛找出的過渡段,寫出每一部分分別對應第幾至幾段。 我想傳統(tǒng)的讓學生劃分段落的方式,他們已覺不新鮮。我這樣改動一下,會有趣一點,同時讓學生意識到,過渡段在劃分段落時的提示作用。課堂練習,正好有一道選擇題就是說到文章中有很多承上啟下短句。 梳理清楚文章的脈絡,順水讓學生明確這是一篇事理說明文,明確文章的說明對象(巖石是如何記錄時間的)、明確文章的說明順序(邏輯順序)。 然后,帶領學生品析了文章的語言,采用的形式是出示文章原句,把用得好的字標成紅色,讓學生嘗試分析把該字換成別字是否好,為什么? 最后,則是對全文的一個總結,個人覺得在課堂的后半部分,顯得有點臃腫,應該更簡潔一點。在備課時,雖然PPT上的內(nèi)容很多很豐富,但我還是應當進行取舍,使課堂進行得更加流暢,重點更加突出。未必每一節(jié)課都要賞析到語言的生動,可以在一個單元開始前,就讓每一篇課文都有一個側(cè)重點,這樣其它的內(nèi)容就可以略略帶過,這樣不僅節(jié)約時間,同時也避免了千篇一律的枯燥乏味。 還有對于本文的說明對象,準確的說,應該是什么,我覺得自己有必要再查找一些資料,力爭說得更加準確、清楚、明白。-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時間的腳印 年級 語文 下冊 時間 腳印 教學 設計 反思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kudomayuko.com/p-800962.html